正文

金融視角下的中國近代史新解讀13

(2016-02-25 05:53:25) 下一個
最後,來估算工資。工資是分地區的。美國的工資最高,總在每月20美元到40美元之間。平均工資30美元吧。西部荒蠻,消費也高,考慮到華人節儉,每月20美元總可以存下來。加拿大也差不多,不可能差很多,人員都可以流動的嘛。[1]那麽北美有多少中國勞工呢?美國西部1880年反華之前似乎最高不超過5萬,流進流出就不可估算了。加拿大也一樣,5萬。夏威夷2萬,共12萬,再加上些零星的,算15萬吧。這15萬人3年可以積蓄1億元。這樣估算當然有偏差。1890年以後的工資都得乘上2才能得出銀元數,這是一個。再有就是華人淘金客的收入可不是月30元這樣簡單。且不說金頭吧,一般工人至少是60-100元/月。而且他們的工時何止三年,他們沿著西海岸到處挖掘白人留下的廢礦,從舊金山挖到溫哥華。這些因素加起來,北美華工的收入算是1.5億元吧。
北美的華工收入在全球華工總收入上占的比重很大,但是人數比例極低。反映出盎格魯薩克遜人雖然利益衝突起來也會翻臉,但是大體上還是講規矩的,是主張資本主義的基本原則的。弱肉強食是沒錯,油水盡管少還是能滴下來點的。比較同樣殖民的其他歐洲人,西葡,法德,荷比,不得不承認英美不同凡響。全球化這麽多道路試錯,隻有他走通了。來看中南美洲的西班牙人。其實中國勞工大量流入的是古巴和秘魯,二地共25萬人。75%以上屍骨無存。什麽合同,根本就是欺騙,一上岸就是奴隸,比黑奴還不如。殖民時代的西班牙人代表了人性中最暴瘧,最卑劣的一麵。所以中南美的那25萬人能活下來就已經不錯了。不可能有什麽收入的。
去掉了美洲這邊40萬人,剩下的660萬基本都在東南亞。當然還是要有調整,一戰勞工去歐洲就有15萬嘛,加上全球零星分布,在東南亞的中國勞工總數算是630萬吧。這裏還需要區分工種。因為不是所有的人都去熱帶雨林裏開礦開荒的,有一小部分人有手藝,或者找到了碼頭工,幫傭,建築工等輕活,這些人不用去原始森林裏博命的,當然工資也低。大多數勞工就是所謂“苦力”的必須走進森林。數量算是600萬吧。這些人的工資也是有區別的。在新加坡及馬拉亞沿海地方幹活的工資年平均30元。進入內地荷印轄區的工資高一倍,可以達到60元/年,甚至100元。但是那些地方荒無人煙,生產資料,甚至生活資料都要靠資方提供,從工錢裏扣除。不比新加坡有很多選擇。而且在內地的原始森林工作,死亡率極高,一般3年過了沒死的肯定不會再幹下去了,所以工時隻有一年半。3年合同結束後,工人能帶回家多少錢?有個資料說是人均100元左右。[2]那麽你在新加坡幹5年其實也是這點回鄉錢。30元工資,扣除資方提供的飯食6元,存得每年24元。其中即使有花費,也是在華人圈裏流動,不會落入其他族裔之手。所以可以忽略不計。去新加坡的費用相對便宜,沒有內陸運輸嘛。5年裏可以賺足4年,4x24=96元。差不太多嘛。所以大多數中國勞工都是選擇留在新加坡的。就算是去荷印那邊的,在新加坡一停靠,聽鄉親們一說,都是跳船的。所以後來去荷印的船就不停靠新加坡了。這樣算下來600萬南洋勞工,3-5年下來人均淨收入100元,得6億元。加上北美勞工的1.5億元的收入,1847-1930年中國契約勞工的總收入為7.5億元,折合庫平5.4億兩。這些白銀不會全部流回中國,華工變華僑後需要生活,工作的本錢,所以扣除20%,得4.32億庫平兩。時間上這筆錢的大部分應該在1910年之前流入中國。因為之後,北美,南洋都開始了機械化生產,對苦力勞動的需求下降了,同時中國沿海自身也在現代化,同樣需要大量的勞工,所以再扣除20%,估算出1910年前進入中國的勞工收入3.5億庫平兩。
還有就是西方公司為了引進中國勞工在中國沿海是有成本的。扣除船票,一個勞工的沿海成本大概是20元。其中包括3-5元安家費,10元中國政府的離岸稅,8元香港中轉費。以1000萬人次計算,這筆就有2億元。其中流入中國的起碼有1億元。安家費也不可能全部帶上船,流入香港的白銀遲早總會流入大陸,所以這裏還有1.5億元的白銀流入,合1.08億庫平兩。80%就是0.864億庫平兩,總起來算,1910年前流入中國的契約勞工收入大概4.36億庫平兩。這個數字隻會多不會少,再扣除上麵已經統計進去的1850-1890年的1億關兩勞工回國攜入。1890-1910年間由華僑,華工攜入中國的白銀大概3.36億兩。
從中可以得出什麽認識呢?以前說起中國的白銀流入都隻說貿易順差所致,忽視了勞務收入這一塊。其實這一塊很大的。第二,海關紀錄的金銀進出口量,聊勝於無吧。中國人肩挑背扛的運進運出的量絕對不低於海關紀錄。第三,當時南洋的生活遠比中國便宜。在中國一個精壯男子一天耗米一升,一年3.65石。1890年前的米價2兩一石,得7.3兩,折合銀元10元多一點。這還是光吃米,蔬菜呢?酒肉呢?南洋一年的飯食才6元,這還是吃公司的,自己做恐怕4元就差不多了。一人在南洋找個一年10元的工作問題不大,10元在南洋養活自己足足有餘,緊巴巴的可以養活一家,不說老婆孩子都可以出去做的。難怪福建,廣東整村整村地下南洋。


[1]2014年2月27日多倫多51網站上有篇介紹1900年左右BC省的華人被壓榨人頭稅的文章。裏麵的數據說當時華人的一般工資年224元,全年可剩餘43元。這個43元不知是稅後還是稅前。500元人頭稅是很重的一項負擔。夫妻就是1000元。就算分10年付清一年也要100元。這還不包括所得稅等其他稅收。但是華人一般都能付清,還能幫助親戚同鄉。如果這43元結餘是稅前的話就很難想象了。如果是稅後,則一年結餘在150元左右,一個月的生活開銷才6-7元。
[2]馬士的估計是80元
[ 打印 ]
閱讀 ()評論 (8)
評論
豆腐幹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哈神探' 的評論 : 嗬嗬,古代銅錢鑄造術及其簡單。仿製不會太難。不過,這是好事,至少我們能知道古代銅錢是什麽樣的。比如古希臘雕塑,都是羅馬仿製的,沒有真品,一樣有藝術價值。
哈神探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豆腐幹' 的評論 : 他說現在的古錢幣大多是假的,好可怕:)
豆腐幹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哈神探' 的評論 : 哈總博覽。抗戰生活史我還沒看,陳存仁這個人三教九流都熟,的確耐讀。
哈神探 回複 悄悄話 銀元生活史和抗戰生活史我都看過,信息量蠻大的,
銀元和銀豪是外國人鑄造的通行貨幣,大額清算用的是白銀,
老百姓時常消費用的銅板
豆腐幹 回複 悄悄話 回複哈神探,有本書,叫銀元生活史。據說直到1920年代,甚至30年代初,一塊銀元是相當值錢的。市麵上不太看到。平常都用銀毫和銅元,很少會用到銀元。張恨水一部小說裏有個情節說大少爺捧角兒,一摸口袋,銅元沒了,就一塊光洋扔上去了。這在當時是稀罕之事。僑鄉很多吃僑匯的,不幹活。一月吃5元就可以過的很好了。後來日本人來了 這批人很慘。因為喪失了基本的生活技能,僑匯一斷,就完了。
哈神探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豆腐幹' 的評論 : 去年看了好多集 江河萬裏行 節目 蠻接地氣的,有一集采訪珠江流域的一個地方,這地方有家人家有個老太太,年輕的時候去南洋做繡花工,工資蠻高但都寄回家給兄弟蓋房娶親,後來不知怎麽一直未婚,老了以後就有侄子養老送終。這些出國打工賺來的大多在鄉下建房或貼補家用了
豆腐幹 回複 悄悄話 哈總好。歡迎歡迎。
哈神探 回複 悄悄話 問好三多兄,以後看了再評。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