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曆史

本人是喜歡曆史的機械工程師,有點風馬牛不相及。
個人資料
正文

兩宋係列二:太宗治世之二十九:北宋執政大臣換班與李昉和張齊賢拜相

(2020-08-01 20:00:33) 下一個

淳化二年(遼統和九年)即公元991年六月十七(乙酉),汴水在浚儀縣決口,衝壞連堤,並淹沒了民田。宋太宗趙炅(趙光義)一大早乘坐步輦(帝王轎子)出乾元門去視察災情,宰相和樞密使在路旁迎候拜謁。宋太宗跟他們說:“東京養了數十萬甲兵,居民有近百萬家。糧食的轉運全靠這道渠水,朕豈能不顧!”抬著步輦的宮人陷在泥沼中,隻走了上百步就動不了了;扈從群臣無不感到震恐。殿前都指揮使戴興將步輦抬出泥沼。宋太宗下詔,讓戴興督領數千步卒去堵塞決口。當天太陽還沒下山,堤岸就修好了,屹立在汴水河岸,水勢也接著穩定。宋太宗這才安頓下來,大官為他進獻禦膳;親王和近臣滿身都是泥濘。浚儀知縣宋炎躲起來不敢出來,宋太宗也特赦了他的罪過。

七月二十二(庚寅),宋太宗嚴禁陝西邊境諸州百姓擅自出關。這月,楚丘、鄄城、淄川三縣發生蝗災,黃河和汴水也都泛濫。遼國南京(幽州)也因暴雨損害了莊稼。

秋七月初一(己亥),宋太宗下詔,讓陝西邊境諸州長吏用官錢,將那一帶饑民賣到塞外部落的男女孩子贖回來。

七月初五(癸卯),遼國核查全國戶口。兩天後,遼聖宗耶律隆緒下詔,讓諸道舉薦有才能和操行的人,並按察貪官酷吏,撫慰高年人,嚴禁奢侈僭越;如有歿於王事的人,遼聖宗將任命他們的子孫為官。

夏州叛將李繼遷聽說北宋派商州團練使翟守素帶兵來討伐他,非常恐懼,因此奉表請求歸順。七月初八(丙午),宋太宗授李繼遷為銀州觀察使,賜以國姓,改名叫保吉。靜難(夏州)節度使趙保忠又推薦他的親弟弟李繼衝,宋太宗也賜他姓趙,改名保寧,授他為綏州團練使;並封他母親罔氏為西河郡太夫人。

這月,乾寧軍發生蝗災,許、雄、嘉三州則發大水。

宋太宗擔心大理寺和刑部官吏舞文弄墨,巧立名目胡亂判罪,所以經常親自重申刑獄案件。八月十二(己卯,續通鑒誤作乙卯),宋太宗在禁中設置審刑院,任命樞密直學士楚丘人李昌齡掌管院事,並任命六名兼理詳儀官。凡是結案上奏的案件,先由審刑院蓋印後,才交付大理寺和刑部斷案覆審,然後奏聞朝廷,最後交給審刑院詳議;覆審裁決完畢,再把案子交付中書。如果覺得判得恰當,就下達終判;如果發現不當,宰相重新奏聞朝廷,然後才論決。

八月二十(丁亥),並州上言,說契丹四百多人口內附朝廷。宋太宗為此跟近臣說:“國家如果沒有外憂,必有內患。外憂不過是邊事而已,都能預先防備。惟有奸邪不容易看得出來,而一旦成為內患,著實深為可懼。”

八月二十二(己醜),雅州上言,說那裏的登遼山發生山崩。

九月初一(丁酉,續通鑒作己醜,但九月無己醜),戶部侍郎王沔和給事中陳恕都被罷免兼參知政事,僅守本官。當初,累任轉運的給事中樊知古深得時譽,但出任戶部後,卻經常沒辦好職事,宋太宗也下詔書嚴厲責備他,所以名聲銳減。樊知古和陳恕關係尤其密切。宋太宗每次提及財政部門事務有所欠缺時,陳恕全都詳細轉告給樊知古,想讓他盡力把事情辦好。樊知古後來在奏對時為自己辯解。宋太宗於是問他道:“你從哪裏聽說這事?”樊知古老實回答說:“是陳恕告訴臣的。”宋太宗對陳恕將禁中的對話泄漏給外臣非常氣憤,加上討厭樊知古的輕佻,所以將陳恕和樊知古一道罷免了。王沔因他弟弟王淮多次被樞密副使寇準批評,同時意識到王沔好弄權術和欺詐,並非宰相的才器,所以也將他和陳恕同日罷免參知政事。王沔奉詔後去謁見宋太宗,痛哭流淚,表示不願離開宋太宗的身邊。罷職沒多久,他就須鬢盡白。

宋太宗曾跟近臣說:“累次有人談起儲君的事,朕因為幾個兒子都還年幼,尚未有成人的屬性,所以任命的諸王僚屬,全都精選良善的士人;至於他們的奴仆,朕也親自挑選,不讓奸險巧佞的小人在他們身旁。諸王的讀書和聽講,也都有課程安排。待到他們成年,朕自有解決辦法。為何言事的大臣就不能體諒朕的這番苦心?”到這時,左正言宋沆等五人跪伏在閣門上疏,請求立許王趙元僖為太子,言詞和用意都狂妄輕率。宋太宗勃然大怒,打算將他們流放或處以極刑;而宋沆又是中書侍郎兼戶部尚書和平章事呂蒙正的妻族,也是呂蒙正提拔任用的。九月初三(己亥),宋太宗下製譴責宋沆等五人,連同呂蒙正;並將呂蒙正罷相,改任吏部尚書。

當初,樞密副使溫仲舒和呂蒙正同年進士及第,情深意好,關係密切。溫仲舒早先任汾州知州時,因為和汾州監軍的家婢私通,被官場除名,廢為平民;他家小在京師多年過著窮日子。呂蒙正在中書時,極力引薦他,宋太宗於是恢複了他的官籍。當他突然得到重用時,卻反過來攻擊呂蒙正,呂蒙正也因次罷相。時論因此十分鄙視溫仲舒。

同時,宋太宗任命左仆射李昉為中書侍郎,參知政事張齊賢為吏部侍郎,並為平章事。他也任命翰林學士賈黃中和李沆並為給事中和參知政事。李沆最初主管吏部銓選時,曾侍奉宮廷的曲宴。退下時,宋太宗目送著他說:“李沆風度不凡,端莊凝重,真是位貴人!”沒幾個月,他便和賈黃中一道得到重用。宋太宗曾召見賈黃中母親王氏,請她入座,說:“教出這樣的兒子,你真是孟母一般!”並作詩賜給她,還頒給豐厚的賞賜。

九月初四(庚子),宋太宗任命右諫議大夫兼代理禦史中丞王化基為禦史中丞。王化基非常仰慕東漢範滂攬轡澄清(當時冀州發生饑荒,盜賊蜂起;範滂作為清詔使被派去巡視考察民情。範滂登上座車挽起韁繩,慷慨激昂,顯示出要澄清天下的誌向)的誌向,曾獻上《澄清略》,談了五件大事:其一是恢複尚書省。他說:“三司(鹽鐵與度支和戶部)的官吏名額其實隻是近代的權宜製度,都是州郡官司吏局的名額。臣現在請求廢置三司,隻在尚書省試設六名尚書,分別掌管三司事務。也請求廢除判官和推官,設置郎官,分別掌管二十四司及左右公事,讓一人掌管一司。也請求廢除孔目、句押前後行為都事、主事、令史;也廢除句院、開拆、磨勘、憑由、理欠等司,將這些部門的事務歸屬比部及左、右司。”其二是慎重公舉。他說:“朝廷累年頻繁下詔,分門別類尋求人才。但臣隻聽說按例舉薦官員,卻沒見到認真挑選舉薦的主人。還希望自今以後,朝廷另立名籍,先挑選有聲望的朝臣,再讓他們保舉所知的人才。被舉薦的如果賢能,則舉主也一同得到獎賞;否則舉主也必須連坐。”其三是嚴懲貪官汙吏。他說:“蠹盛則木空,吏貪則民弊。希望陛下讓諸路轉運使和副使兼有采訪的責任,下令他們按察部內州、府、軍、監等長吏。”其四是裁減多餘的冗官。他說:“臣不久前擔任揚州職官時,見到那裏添置監臨事務的朝官及使臣等,甚至超過本州官員的數倍。臣擔心全國各州也都類似。或許他們都很清廉,隻不過浪費了官府的錢財。但假如他們貪婪,那麽搜括民間的錢財又要加倍。這能不蠹國耗民嗎?還希望朝廷下令諸部轉運使和副使及知州一同商議如何裁減。諸縣令、主簿、縣尉等,也請求朝廷酌量考慮省減。”其五是挑選遠方的官吏。他說:“負罪的人大多不是良善之類,而朝廷卻授他們為遠方親民的大官。他們隨意為政,仗恃天高皇帝遠,縱情殘暴;結果導致小民遭殃,也都不敢上訴。希望自今以後,凡是負罪的人,都不許出任四川和廣南的長吏。”宋太宗閱覽了他的奏折後,嘉許地采納了,當時就有重用他的打算。

九月初五(辛醜),宋沆被貶為宜州團練副使。次日,卭部的川蠻派人前來進貢。

九月初七(癸卯),宋太宗將樞密使王顯罷免,改任他為崇信軍節度使。次日,宋太宗任命樞密副使張遜為知樞密院事;任命溫仲舒和寇準為同知院事。知院的官名就是自這時開始的。

當初,宋沆與左正言尹黃裳、馮拯、右正言王世則、洪湛一同跪伏在閣門,請求宋太宗立皇太子。宋沆被罷黜後,宋太宗又於九月初九(乙巳)任命尹黃裳為邕州知州,馮拯為端州知州,王世則為象州知州,洪湛為容州知州。馮拯是河陽人。

九月十三(己酉),遼聖宗耶律隆緒前往廟城。同時南京(幽州)發生地震。

宋太宗聽說殿中丞郭延澤和右讚善大夫董元亨都十分好學,還博通典籍,便下詔讓宰相召他們入宮問詢有關經史大義。他倆逐條對答,深令宋太宗滿意。冬十月初一(丁卯),宋太宗任命他倆為史館檢討。

十月初五(辛巳),翰林學士承旨蘇易簡將他續寫的《翰林誌》二卷進獻。宋太宗十分嘉許,賜給他兩首詩,並用禦筆批示道:“詩意美卿居清華之地也。”蘇易簡希望將宋太宗所賜的詩銘刻在石碑上,宋太宗於是又用真、草、行三體書法重寫了詩句,印刻後遍賜近臣。他又用飛白體書寫了“玉堂之署”四大字,讓中書召蘇易簡入宮,親自交給他,讓他弄成翰林院的廳額(《宋史》把這事放在九月)。宋太宗說:“這事將永久成為翰林中的美事。”蘇易簡說:“自有翰林以來,從未有過像今日這樣的殊榮。”宋太宗曾在夜裏臨幸玉堂(即翰林廳堂),那時蘇易簡已經睡下。聽說主上到來,他急忙起身,來不及點蠟燭就開始穿戴衣冠。隨從宋太宗的宮嬪自窗格外用蠟燭照他,致使窗格上有燒焦的痕跡。後來翰林院也不更換窗格,把這當作玉堂的盛事。

左諫議大夫韓丕處世淡泊,不為名利奔走,所以得到宋太宗的嘉許和尊重。十月二十三(己醜),宋太宗讓韓丕守本官兼知製誥,出任翰林學士。

這月,夏州的趙保忠投降了契丹,遼聖宗封他為西平王,恢複他的原來姓名李繼捧。

十一月初一(丙申),宋太宗下詔說:“自今以後,朝臣到內殿問候起居那天,恢複讓兩名常參官依次應對的舊例,並在閣門接受他們的表章。”

十一月初十(乙巳),宋太宗取消京城內外的土木工程。十一月十四(己酉),他臨幸建隆觀和相國寺,在那裏祈雪。

次日,左諫議大夫史館修撰楊徽之依次入宮應對。他上言說:“如今文士雖多,但精通經史的人卻很少。希望陛下精選《五經》博士,增加他們的名額,讓他們各以專長教誨皇子。這是風化的根本。”宋太宗望著宰相們說:“楊徽之的操行和履曆都完美無瑕,真是位儒雅士人。派他出外治理州郡,並非他的所長。將他安排在史館殿堂,的確非常適宜。”

刑部郎中兼知製誥範杲多次寫信給宰相,請求進入翰林成為學士。他又曾拿出一篇製誥給李昉看,說:“先公(指李昉父親李超)認為我的才學勝任學士的職位,所以將這交給我。我不敢丟失。”李昉每次總是多方解釋和開導他。到這時,範杲又獻上《玉堂記》,表示自己應成為翰林。宋太宗討厭他的急躁冒進,終究不想讓他在內署任職,所以讓他帶著右諫議大夫的頭銜出任濠州知州,然後任命考功員外郎兼知製誥畢士安為翰林學士。當初,執政大臣想起用右諫議大夫張洎,並趁著入宮應對的機會,說張洎文學根底深厚,不在畢士安之下。宋太宗說:“朕很清楚張洎的文學資曆不亞於畢士安,隻是品德和操行不如他罷了。”執政大臣這才退下。

宋太宗覺得朝臣入閣的禮儀承襲五代草創的製度,禮數不夠,因此命令史館修撰楊徽之等人探討以前的先例,另外製定新的禮儀。十二月初一(丙寅),朝廷在文德殿根據新近製定的禮儀舉行入閣儀式。右諫議大夫張洎本來和楊徽之他們一同撰寫製定新的禮儀,這時又獨自上疏說:

“臣私下覺得今天的乾元殿就是唐朝的含元殿,在周朝算是外朝,但在唐朝算是大朝。冬至和元日樹立全副儀仗,皇帝接見萬國使臣,都在乾元殿。今天的文德殿就是唐朝的宣政殿,在周朝算是中朝,在漢朝算是前朝,在唐朝算是正衙,凡是朔望(初一十五)日問候起居及冊拜妃、後、皇子、王、公、大臣,接見四夷君長,親試製策舉人,都在文德殿。今天的崇德殿就是唐朝的紫宸殿,在周朝算是內朝,在漢朝算是宣室,在唐朝算是上閣,也就是日常上朝的宮殿。從前東晉的太極殿有東西閣,唐朝設置紫宸上閣,就是仿效東晉。況且人君為了表示謙恭,南麵向著光明而治理朝政,紫微黃屋,至尊至重。所以皇帝巡幸時,總有大駕法從的盛況;主上禦殿時,則有陳列羽衛的尊嚴。因此即使隻是日常上朝,也必須樹立儀仗。前代稱作入閣儀式的,隻是在平時登禦紫宸上閣之時,先在宣政殿前樹立黃麾金吾仗,等到驗對完畢,然後呼喚儀仗,當即自東、西閣門入宮,所以稱作入閣。

“如今朝廷暫且將文德正衙作為上閣,頗為不合法度。況且國家繼承正統,所有的法律憲章,都有過增添和減損;惟有主上視朝的禮儀,依然得因循守舊。臣私下見到長春觀正與文德殿南北相應,還請求將此殿改為上閣,隻是作為立仗視朝的場所。崇德殿和崇政殿,也就是唐朝的延英殿,是一對日常聽政決斷的場所。以此臨禦的儀式,比較符合正統。如今輿論都把入閣儀式當作朝廷非同尋常的禮儀,其實很沒道理。臣又研究了舊史,中書、門下、禦史台稱作三司署,是侍從供奉的官職。如今問候起居那天,侍從官先入殿庭,東西兩麵站定,等待正班朝臣入宮。到了問候起居時,侍從宮人在東西廊排列下拜,這很不符合北麵朝謁的禮儀。臣請求依照舊日的禮儀,侍從官先入宮問候起居,然後分別侍立在丹墀之下;他們稱作娥眉班。然後宰相率領正班朝臣入宮問候起居;這才符合大禮。

“臣又聽說古代的帝王,親自勤於政務;他們臨朝的次數,完全根據政事的繁忙程度。唐朝初年每五日一朝;睿宗景雲初年開始恢複貞觀那時的先例。自玄宗天寶兵亂以後,因為全國各地變故不斷,所以自肅宗而下,都是單日臨朝,雙日不坐。有時單日遇到嚴寒盛暑,或陰霾泥濘,也讓百官不用問候起居。雙日宰相應當奏事時,總是及時特開延英殿,召他們前來應對。有時因為蠻夷入貢,或功臣歸朝,朝廷也會特開紫宸殿引見他們。陛下自登基以來,已有十五年之久,卻未曾一日不雞鳴而起,聽取天下的大政,臨朝的次數過多,視政也過於繁忙。還希望依照唐時舊規,單日視朝,雙日不坐。如果單日遇到嚴寒盛暑或陰霾泥濘,也讓百官不用問候起居。雙日在崇德和崇政兩殿召見宰臣及常參官以下進行應對時,以及遇到非常的蠻夷人貢或功臣歸朝的時日,也特開上閣引見他們時,臣請求全都依照前代先例辦理。”奏疏上呈後,宋太宗沒有答複。

十二月初十(乙亥),宋太宗賜給秦州童子譚孺卿本科出身。

要想知道宋太宗後來的事,請看下篇文章。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