貞元九年即公元793年三月,唐德宗李適將前宰相竇參貶為驩州司馬,接著將他賜死。五月底,陸贄上奏論述防備邊塞的六大失誤。
五月二十八(乙巳),西川節度使韋皋上奏,說他派大將董勔等人率軍出了西山,功拔吐蕃的峨和城、定廉城、通鶴軍,凡平堡等五十多座城堡。當天,他的使者還進獻了吐蕃俘虜以及繳獲的器仗。
五月二十九(丙戌),唐德宗改任門下侍郎和平章事董晉為禮部尚書,罷免他參知政事。董晉罷相顯然是受到竇參的牽連。
六月初七(甲寅),唐德宗加授韋皋為檢校右仆射,並任命司農少卿裴延齡為戶部侍郎兼判度支。六月十三(庚申),他任命給事中李衡為戶部侍郎兼諸道鹽鐵轉運使。
雲南王異牟尋派出三批使者,一批從戎州出發,一批從黔州出發,一批從安南出發,各自帶著生金和丹砂前去拜謁韋皋。生金表示堅定,丹砂表示赤心。雲南王還將韋皋以前寫給他的信件分成三份作為憑信,他們先後都到了成都。異牟尋上表請求丟棄吐蕃,回歸唐朝,並給了韋皋一封寫在布帛上的書信,自稱是唐已故雲南王的孫子和吐蕃讚普的義弟日東王。韋皋轉派這些使者前往長安,並上表慶賀。唐德宗賜給異牟尋一道詔書,並讓韋皋派使者去慰問安撫。
秋七月十九(乙未,《舊唐書》誤作己未),朝廷下敕令,要求縣令以四考為限,沒有替代的人選時可以等到五考。
七月二十四(庚子),唐德宗任命信州刺史孫公器為邕管經略使。
賈耽、陸贄、趙憬、盧邁為相,朝廷百官前來稟報政事時,他們都互相謙讓,不肯拿主意。秋七月,他們奏請依照唐肅宗至德年間(756)的先例,宰相輪番執筆處理政事,每十天更換一次。唐德宗下詔準奏。後來改成每天一換。
劍南和西山的各個羌族部落領袖,包括女王湯立誌、哥鄰王董臥庭、白狗王羅陀忽、弱水王董辟和、南水王薛莫庭、悉董王湯悉讚、清遠王蘇唐磨、咄霸王董邈蓬,以及逋租王(《舊唐書》稍有出入,說是女國王湯立誌、哥鄰王董臥庭、白狗王羅陀匆、弱水王董避和、逋租王的弟弟鄧告知、南水王的侄兒尚悉曩等六國君王)先前都附屬吐蕃。當韋皋在西山討伐吐蕃大獲全勝後,他們這時各自率眾內附。韋皋將他們安置在維、保、霸等州,還給他們耕牛和種子。湯立誌、羅陀忽、董辟和還到長安入朝,也都拜官。唐德宗厚賜後送他們回去了。
七月二十七(癸卯),戶部侍郎裴延齡上奏說:“自從臣掌管度支以來,檢查追回各州拖欠的錢八百多萬緡,收到各州抽貫錢三百萬緡,以及各種呈樣物(商人呈上官府的樣品)價值三十多萬緡。臣請求朝廷另外設置‘負耗剩’的季庫儲存這些錢財,染練物品則另外設置月庫儲存。”唐德宗下詔同意。各地拖欠的都是窮人,根本無法償還,儲存的隻是無用的數字而已;抽貫錢一下子也就花完了;呈樣和染練本來就是左藏裏儲存的物品。裴延齡將它們轉移到另外的庫房,虛張名義和數目來迷惑唐德宗。唐德宗也信了他,以為他能為朝廷增加財富,所以很寵信裴延齡。其實府庫的財富沒什麽增加,隻是讓官吏在賬薄上白忙一陣而已。
京城西麵有一片汙穢的濕地,長出幾畝蘆葦。裴延齡奏稱長安和鹹陽有數百頃坡地和湖泊,可以在那裏放牧廄馬。唐德宗派有關部門前去巡察,結果根本沒有。但唐德宗也不怪罪於他。
左補闕權德輿上奏說:“裴延齡將沒用完的平常賦稅收入當作盈餘,作為自己的功勞。縣官先前購買的物品,他轉算成市值,然後充數儲存到別處。自今年春季以來朝廷並沒有給邊塞軍隊支付軍糧。陛下必定以為裴延齡為人忠貞,獨守臣節,隻是人們嫉妒他的正直而散布流言而已。既然如此,陛下何不派信任的近臣去調查一番,追根究底,好明確執行賞罰。如今朝廷和民間全都議論紛紛,難道京城的士人和庶民全都結為朋黨!陛下也應當稍微改變聖慮,對這事加以明察。”但唐德宗沒理他。
八月初四(庚戌),太尉、中書令、西平忠武王李晟病逝。李晟字良器,是隴右臨洮人。他祖父李思恭和父親李欽,世代都在隴右擔任裨將。李晟才幾歲時父親就死了,他事奉母親非常孝謹。李晟生性豪邁剛烈,很有將才,善於騎射。他十八歲從軍,身高六尺(一米八四),勇敢絕倫。當時河西節度使王忠嗣帶兵出擊吐蕃,有個吐蕃驍將守城抗拒,官軍損失了不少士卒。王忠嗣招募軍中擅長射箭的人向射他射擊,結果李晟張滿鐵弓,一發就把那驍將擊斃,三軍全都大聲歡呼。王忠嗣厚賞了他,並撫摸著他的背脊說:“此人真是萬人敵的人才。”鳳翔節度使高升雅聽到他的名聲,召來補為部將。李晟曾帶兵到高當川出擊疊州的反叛羌人,又到罕山出擊宕州的連狂羌人,全都打敗了他們。他經累遷出任左羽林大將軍同正。廣德初年(763),鳳翔節度使孫誌直署任李晟總領遊兵,派他擊破黨項羌人高玉等人。他因功被授任特進和試光祿卿,後轉試太常卿。大曆初年(766),李抱玉鎮守鳳翔,署任李晟為右軍都將。大曆四年,吐蕃包圍靈州,李抱玉派李晟帶兵五千出擊吐蕃。李晟推辭說:“靠數量則兵力不足,靠計謀則兵馬太多。”於是請求隻帶一千人馬。他帶領他們快速出了大震關,直趨臨洮,屠滅了吐蕃的定秦堡,焚燒了他們的積儲,還俘虜了定秦堡的敵帥慕容穀鍾,然後凱旋而歸。吐蕃因此解除了對靈州的包圍離去。他因此官拜開府儀同三司,沒多久又兼任左金吾衛大將軍和涇原四鎮北庭都知兵馬使,並總領遊兵。過了一陣,節度使馬璘和吐蕃在鹽倉交戰,結果兵敗。李晟率領所部橫擊他們,從亂兵之中救出馬璘,因功封合川郡王。馬璘忌妒李晟的威名,又不以禮對待他,讓他到京師上朝。唐代宗將他留在宮廷當宿衛,任命他為右神策都將。唐德宗即位時,吐蕃入寇劍南。當時節度使崔寧正在京師,吐蕃的入侵造成三川震恐。唐德宗於是下詔派李晟率領神策兵前往救援,並授予他太子賓客。李晟率軍越過漏天,功拔飛越,廓清肅寧三城,然後斷絕大渡河,斬首胡虜千餘級。吐蕃這才引退。李晟在成都停留了幾個月後就回長安了。
建中二年(781),魏博節度使田悅反叛,帶兵包圍臨洺和邢州。唐德宗下詔任命李晟為神策先鋒都知兵馬使,與河東節度使馬燧和昭義節度使李抱真合兵救援臨洺,很快又加他兼任禦史中丞。河東和昭義的官軍在臨洺南麵進攻田悅部將楊朝光,李晟與河東騎將李自良和李奉國則前往雙岡進攻田悅。田悅結果退卻,楊朝光也陣亡了。雙方又在臨洺交戰,結果各路官軍退卻。李晟利用河上結冰帶兵橫渡洺水,突襲田悅的軍隊,結果王師重新振作,一道出擊並擊潰了田悅。建中三年正月,他又帶領諸道官軍在洹水打敗田悅,接著進攻魏州,並因功加授檢校左散騎常侍,實封一百戶食邑。沒多久,他兼任魏府左司馬。當時朱滔和王武俊在深、趙一帶聯兵,很氣憤朝廷給他們的賞賜過於菲薄。田悅趁機挑撥他們跟朝廷的關係,派使者向他們求援。朱滔和王武俊起兵響應,帶兵將康日知包圍在趙州。李抱真分兵二千人守衛邢州,激怒了馬燧,因此他想班師離開。李晟勸馬燧道:“當初奉詔進討,三帥齊頭並進。李尚書覺得邢州與趙州接壤,分兵守衛,的確沒有相害的意思。朝廷的精銳都在此地,令公就這樣匆忙撤離,那麽朝廷的大事該怎麽辦?”馬燧因此釋然放下嫌隙,向李晟致歉。馬燧接著親自到李抱真的營壘造訪,和他相好如初。
王武俊攻打趙州時,李晟獻計並請求去解救趙州之圍,想帶兵趕赴定州和張孝忠合勢,準備攻取範陽。唐德宗極力鼓勵,加李晟為禦史大夫,讓禁軍將領莫仁擢、趙光銑、杜季泚全都歸他管轄。李晟從魏州率軍北上,徑自趕往趙州。王武俊得知後,隻好解圍而去。李晟在趙州停留了三日,然後和張孝忠合勢,往北進攻恒州,將朱滔的部將鄭景濟包圍在清苑,並決水灌城。田悅和王武俊都派兵來救,雙方在白樓交戰。叛軍擊退了朝廷的義武軍,李晟率領步騎又打敗了叛軍。在這場戰役中李晟的坐騎連中了幾支流矢。一個多月後,清苑城中情景日益緊急。朱滔和王武俊大為恐懼,隻好收集魏博的部眾前來救援,重新包圍了李晟的大軍。李晟在內包圍鄭景濟,外麵還得抵禦朱滔他們,每天都打好幾個回合,從正月一直打到五月。剛好李晟病得很厲害,但知道的人很少。軍吏們商量後,決定用馬車將他送回定州,而叛軍也不敢緊逼。李晟生病期間,還打算出兵進取,但剛好遇上京城事變和朱泚叛亂。唐德宗在奉天避難時,下詔召李晟奔赴國難。李晟接到詔書時淚流滿麵,當天就要趕赴關中三輔。義武軍夾在朱滔和王武俊兩支叛軍之間,非常依賴李晟,所以不想讓李晟離去,多次想法阻止李晟。李晟跟將吏們說:“天子流離在外,人臣當百舍一息,死而後已。張義武(即義武軍節度使張孝忠)想不讓我走。我打算讓愛子作為人質,再選些良馬安慰安慰他。”於是留下兒子李憑和張孝忠的女兒訂婚。義武軍有位張孝忠信任的大將來拜謁李晟,李晟解下自己的玉帶送給他,說:“我將要西行,希望以此作為贈別的禮物。”並跟他解釋奔赴國難的意義。接受玉帶的大將果然感戴李晟的恩德,便勸諫張孝忠不要阻止李晟。李晟這才得以率軍越過飛狐,進駐代州。唐德宗下詔加授李晟為檢校工部尚書兼神策行營節度使,實封二百戶食邑。李晟軍令嚴肅,經過的地方對百姓秋毫無犯。他從河中經由蒲津,進駐渭北,在東渭橋紮營緊逼朱泚。當時劉德信率領京師的子弟軍來救襄城,但在扈澗戰敗。聽說唐德宗被趕到奉天,他急忙率領殘餘部眾,先行進駐渭南,和李晟合並。然而他的部隊缺乏統一指揮,李晟無法控製。於是利用劉德信來到他軍門的機會,李晟曆數了劉德信的罪行後把他殺了。李晟接著帶著少數幾個隨騎馳入劉德信的軍營,安撫慰勞他的部眾,沒人膽敢亂動。李晟於是兼並了劉德信的部隊,軍勢為之一振。
當時朔方節度使李懷光也從河北奔赴國難,進駐鹹陽。他不想讓李晟獨當一麵,分走自己的功勞,便奏請要和李晟的軍隊合並。唐德宗於是下詔讓李晟去和李懷光合並。李晟奉詔,率軍抵達陳濤斜。軍營尚未建立,叛軍就大湧而來。李晟於是布下陣容,並向李懷光建議說:“賊兵堅守宮苑,未必容易攻克。如今他們離開窟穴,膽敢出來求戰,這正是老天將賊兵賜給明公!”李懷光害怕李晟立功,便說:“奉詔的大軍剛剛抵達,戰馬沒喂,士兵也還沒吃飯,怎麽能言戰?不如養精蓄銳,等待時機再說。”李晟知道他的用意,便收軍進入自己的堡壘。這是興元元年(784)正月的事。每次將要作戰時,李晟總要與眾不同,身穿錦裘、頭戴繡帽,騎馬前行,親自指導部隊。李懷光遠遠望見感到很不舒服,為此還跟李晟說:“身為將帥,應當持重,豈能把自己裝扮成這樣,去吸引賊兵的注意!”李晟說:“我長期在涇原,朱泚的將士對我都十分畏服。所以我故意要讓他們見到,好奪了他們的氣勢。”李懷光心裏更加不高興。他暗中心有異誌,所以故意拖延不肯進軍。李晟因此派人勸李懷光說:“寇賊竊據京邑,天子跑到京畿附近避難。國家的兵權和朝廷的謀略,都掌握在明公手裏。明公應當觀察局勢,盡速進軍。我願率領所部接受明公的嚴令,作為明公的前驅,即使戰死也決不後悔。”李懷光對他更加戒備。李晟的軍隊駐紮在朔方軍北麵。每次李晟和李懷光同時來到城下時,李懷光的軍隊總是搶掠百姓的牛馬,害苦了民眾;而李晟的軍隊則秋毫無犯。李懷光軍隊不喜歡他們如此遵守軍紀,便將他們搶來的東西分給李晟的將士,但他們不敢接受。
後來,李懷光想擾亂李晟的軍心,但想不出什麽好主意。當時神策軍按照慣例軍餉比其他諸軍優厚,李懷光便上奏說:“賊寇尚未平定,軍中給的供給應當公平均等。如今神策軍獨自待遇優厚,其他諸軍都有怨言,臣也無法製止。隻希望陛下能夠裁處。”李懷光的目的是讓李晟自己要求裁減軍餉,以此擾亂他的軍心。唐德宗十分擔憂,想要讓其他諸軍得到和神策軍一樣的軍餉,財賦的收入又不夠。他無可奈何,隻好派翰林學士陸贄前往李懷光那裏宣旨勸諭,並讓李懷光和李晟商量對策後奏聞。陸贄和李晟都到李懷光的軍門和他商談,李懷光說:“軍士的軍餉和賞賜不均,如何讓他們作戰?”陸贄沒說話,隻是多次用眼睛示意李晟。李晟說:“明公身為元帥,發號施令,全由明公。我將率領所部,聽從指揮,以效死命。至於增加或減少衣食軍餉,也由明公裁決。”李懷光默然無語,知道無法為難李晟。他又不想侵吞神策軍的軍餉,轉發給自己的軍隊,所以也就算了。
李懷光駐紮在鹹陽長達八十多天,一直不肯出兵。唐德宗非常憂慮,屢次派中使去追問他收複長安的日期。李懷光借口士卒疲憊,請求休息一段再等待時機,然而暗中卻和朱泚交往,反叛的行跡逐漸暴露。李晟害怕被他兼並,便秘密上疏,請求移駐東渭橋,借口說好分散賊兵的勢力。唐德宗起初不答應。李晟因為李懷光反叛的企圖已經明顯,朝廷應當有所準備。他覺得必須打通退往西蜀和漢中的道路,因此請求任命裨將趙光銑為洋州刺史,唐良臣為利州刺史,李晟的女婿張彧為劍州刺史,各自帶兵五百以防範未然。唐德宗雖然起初采納了他的建議,最終卻沒能實行。沒多久,吐蕃請求出兵協助誅殺朱泚,唐德宗於是打算親領六師,移幸鹹陽,好催促諸軍進討。李懷光聞訊後大為驚駭,懷疑唐德宗要奪取他的兵權,於是加快了他謀反的計劃。當時鄜坊節度使李建徽和神策將領楊惠元(史書也作陽惠元)以及李晟,都和李懷光的部隊聯營。李晟因為事情緊迫,剛好有名中使經過李晟的軍門,李晟便謊稱說:“奉詔移駐渭橋。”於是結陣而行,前往渭橋。沒過幾天,李懷光果然劫持李建徽和楊惠元,兼並了他們的部隊。李建徽逃走得免一死,楊惠元則被李懷光殺害。當天,唐德宗知道李懷光反叛在即,匆忙前往梁州避難。當時事情發生得非常倉促,扈從的朝臣不過十二三人。駱穀的道路險阻,糧儲供應又跟不上,跟從的官員都沒東西吃。唐德宗歎道:“要早些聽從李晟的建議,到三蜀就不成問題了。”李晟的大將張少弘從唐德宗的行在傳達口詔說,朝廷為了安定軍心,授任李晟為尚書左仆射兼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李晟下拜,哭著接受詔命,還說:“長安是宗廟的所在,天下的根本。如果大家都勒馬不前,誰來收複京師?”於是派人浚通城隍,修繕兵甲,以圖收複長安。李晟覺得自己是支孤軍,如果獨當強寇,恐怕會被李懷光和朱泚二人消滅。於是他用謙卑的言辭和豐厚的禮物,向李懷光表示款誠,表麵上對他十分推崇,內心卻做好防備。當時還缺乏糧草,李晟便讓檢校戶部郎中張彧代理京兆少尹,挑選官吏到渭北的京畿諸縣征收租賦。不到十來天,糧草充足。李晟於是大規模檢閱三軍,下令說:“國家多難,叛亂篡逆相繼興起,導致聖上的禦駕往西逃難,關中無主。我世代蒙受國恩,見到危難,不惜死於氣節,這是臣子的本分。何況正當此時,如不能誅滅凶渠,以取富貴,那就不是英雄豪傑。渭橋橫跨大川,截斷賊兵的首尾。我將和你們大家同心協力,一道勤王,擇利而進,興複大業,建立不朽的功勳。你們能跟從我嗎?”三軍無不感動得流淚,紛紛說:“都聽李公的使喚。”李晟也歔欷哽咽,淚流滿麵。
當時,朱泚竊據京城,李懷光陰謀反叛,河朔一帶有三人僣位稱王(朱滔稱冀王,田悅稱魏王,王武俊稱趙王),李納在河南虎視眈眈,李希烈在汴鄭地區囂張猖狂。李晟內無儲存,外無轉運,靠一支孤軍抗擊強寇,然而銳氣不衰,完全靠的是忠義去感動人心,所以四處英豪紛紛歸附。戴休顏率領奉天的部眾,韓遊瑰整治邠寧的王師;駱元光帶領華州兵馬守衛潼關,尚可孤率領神策軍旅進駐七盤;全都接受李晟的節度,於是李晟軍威大振。李懷光因為戴休顏和韓遊瑰都跟從了李晟,更加懼怕。李晟又寫信給李懷光,用禍福利害勸導,讓他出兵打敗朱泚,迎回唐德宗的鑾輿,彌補先前的罪過。但李懷光最終執迷不悟,導致部眾逐漸離散,糧草也頻臨枯竭。野外也搶不到東西,又怕被李晟襲擊,李懷光隻好在那年三月從三原和富平東抵奉天,所過之處燒殺搶掠,然後從馮翊退去占據河中。李懷光的部將孟涉和段威勇原來都是神策將領,恨李懷光的不臣行為,到了富平時,在軍中結陣,向外大聲呼喊後離他而去,李懷光也無法製止。孟涉和段威勇帶著數千人歸附李晟。李晟於是列陣接受孟涉他們的歸降,並奏請授予孟涉檢校工部尚書,段威勇兼任禦史大夫。
唐德宗到山南(即漢中)避難。到了駱穀時,他跟渾瑊說:“渭橋在賊兵的腹心之內,不但兵力懸殊,還和其他部隊分隔。李晟能挺得住嗎?”渾瑊回答說:“李晟秉承大義,意誌堅定。他麵臨大事,有一股不可褫奪的正氣。以臣看來,他必定能夠打敗賊兵。”唐德宗這才安下心來。這月,渾瑊部將上官望走小路帶著詔書去加授李晟檢校右仆射,兼河中尹、河中晉絳慈隰節度使,增加實封三百戶,又兼任京畿、渭北、鄜坊、丹延節度招討使。李晟奉詔時淚流滿麵。當時唐德宗想從漢中轉移到西川,李晟上表說:“請陛下留在梁漢(梁州治所在漢中),好係住黎民百姓的人心,建立翦滅賊寇的聲勢。如果為了規劃小利而舍棄大局,遷都到岷山峨嵋,那將會失去人心,到時武士和謀臣也將無計可施。”四月,唐德宗下詔加授李晟為京畿、渭北、鄜坊、商華兵馬副元帥。當時京兆府司錄李敬仲自京城過來,諫議大夫鄭雲逵也從奉天過來。李晟於是任命京兆少尹張彧為副使,鄭雲逵為行軍司馬,李敬仲為節度判官,讓他們共同負責軍事安排。他又奏請讓李懷光的舊將唐良臣保衛潼關,授任他為河中節度使;讓戴休顏守衛奉天,授任他為鄜坊節度使。唐德宗都同意了。渭橋原有穀粟十多萬斛,但早先度支部門全交給了李懷光軍隊,幾乎全沒了。李晟又上奏說:“近畿雖然經曆兵荒馬亂,但還可以征斂租賦。如果寇賊不能及時消滅,必須長期用兵,那麽人們將不得不廢棄農耕桑植,加上沒有儲蓄,那真不是防微製勝的辦法。”唐德宗采納了他的建議。李晟於是派人到京畿附近諸縣征收糧食,百姓也都樂意輸送。因此他的守備防禦日益堅固,軍隊也不再缺乏糧食。
神策軍的大多數家人都陷身在朱泚控製的長安,李晟家裏也有百口人在那裏。他身邊有人提到家人時,李晟哭著說:“皇上的乘輿今天正流落到哪裏都不知道,我們怎敢提到家人!”朱泚又讓李晟的小吏王無忌的女婿到李晟軍中招降他,還說:“明公家人無恙,城中有書信送來。”李晟說:“你膽敢充當賊人的間諜!”當即下令將那人殺了。當時轉運的物品過不來,盛夏時節軍士還隻能穿著冬季的裘褐。李晟也和士兵同甘共苦,總是以大義激勵士卒,所以始終沒人離叛。剛好有些將吏從敵占區逃來,都說朱泚的部眾眾叛親離,不難對付,於是軍心更加振奮。先前,朱泚的大將姚令言和他任命的中丞崔宣都曾派間諜來刺探李晟的軍情,結果崔宣派的間諜被巡邏騎兵捕獲,押送到李晟那裏。李晟為他鬆綁,讓他吃飽後回去,告誡他說:“回去告訴崔宣,好好為賊人堅守。叫他們勉力自固,千萬不要不忠於賊人!”
五月三日,李晟率軍抵達通化門,在城下耀武揚威後回營,朱泚的叛軍不敢出來。早晨他招集將佐,商量主攻哪裏合適,部將們都說:“先攻拔外城,占領了市井閭裏後,再往北清掃宮闕。”李晟說:“如果先收複街坊市裏,那麽因巷陌狹隘,容易躲藏,一旦賊兵埋伏在那裏和我們格鬥,就將造成百姓緊張崩潰。這不是好辦法。況且賊兵的精銳都在苑中,如果從苑中攻擊他們的腹心,對方將會急著逃命。如此一來宮闕就會得到保全和安寧,甚至不會影響市井的買賣。這才是好辦法。”部將們也都讚同。李晟於是送檄文給渾瑊、駱元光、尚可孤,定期進軍,直抵城下。
五月二十五日夜裏,李晟從東渭橋進駐光泰門外的米倉村,緊逼京城。李晟登高指揮,下令士兵設置塹壕和木柵等候叛軍。很快叛軍果然蜂擁而至,朱泚的驍將張庭芝和李希倩逼近木柵求戰。李晟跟部將們說:“我本擔心賊兵不肯出來。現在他們冒死前來,真是天讚我也!”於是命令吳詵、康英俊、史萬頃、孟涉等人縱兵出擊。當時華州軍營在北,兵力很少,朱磁的部隊並力攻打他們。李晟派李演和孟華率領精銳去救援。中軍擊鼓呐喊,李演拚死力戰,擊潰了叛軍,乘勝衝入光泰門。他們再接再戰,又打敗了叛軍,留下滿地的屍體。叛軍殘餘部眾逃入白華門,夜裏都能聽到宮裏無助的哭聲。次日,李晟準備再次出兵,部將們都請求等到西麵援軍過來後才左右夾攻。李晟說:“賊兵既然已經慘敗,我們就必須乘勝消滅他們。如果等到他們緩過氣來,加強防備,那對王師有什麽好處!如要等待西麵援軍,恐怕就失去了戰機。”
五月二十八日,李晟將大將駱元光、尚可孤,兵馬使吳詵、王佖,都虞候邢君牙、李演、史萬頃,神策將孟涉、康英俊,華州將領郭審金、權文成,商州將領彭元俊等人全部召集到一塊,舉行誓師大會。號令完畢,他在光泰門外布列陣容,然後派王佖和李演率領騎軍,史萬頃率領步卒,直抵宮苑牆邊的神麚村。李晟在前天夜裏就已派人鑿開苑牆二百多步寬,但這時叛軍已用木柵把缺口堵住了,並憑籍木柵拒戰。李晟喝叱軍士們說:“你們怎能放縱賊兵這麽做,應當把你們都殺了!”史萬頃怕了,於是率領部卒首先衝擊,拔了木柵進入宮苑。王佖的騎兵跟著衝進,叛軍當場就潰敗逃散,官軍還生擒了叛將段誠諫。大軍接著分道並入,鼓噪雷動。姚令言、張庭芝、李希倩等人還在負隅頑抗,李晟命令決勝軍使唐良臣、兵馬使趙光銑、楊萬榮、孟日華等人率領步騎齊頭並進。叛軍雖然形成陣勢,但依然屢次敗北。戰役打了十餘回合,官軍乘勝追擊,趕到白華門。忽然有叛軍的一千多騎兵出現在官軍背後,李晟命令麾下百餘騎衝上迎戰。他身邊的隨從高喊道:“相公來了!”叛軍聽到,當場就驚駭崩潰。官軍追殺,打死的敵兵不可勝數。朱泚、姚令言、張庭芝尚有部眾一萬人,相擁著逃走。李晟派田子奇追趕,朱磁的其餘黨羽則相率來降。當天,李晟率軍進入京城,駐紮在含元殿前。李晟自己住在右金吾仗的房舍,然後向各路官軍號令說:“我李晟其實也不是軍事天才,隻是上憑陛下的睿算,下賴軍士的信心,幸運地得以殲滅凶渠,肅清宮禁。這都是三軍將士努力的結果。長安的士人和庶民,長久淪陷在賊兵的庭院。如果稍有驚嚇,那麽就不是我們吊民伐罪的本意。我和你們各有家室,離別數年,今已成功,相見並不算晚。現在嚴令:五日內不得和家人通信,違命者斬。”他接著派京兆尹李齊運、攝長安令陳元眾、攝萬年令韋上伋前去告喻百姓,讓大家安居樂業,部隊對他們秋毫無犯。尚可孤軍中有個擅自奪取叛軍馬匹的士兵,李晟大將高明曜私占一個叛軍的女妓,司馬伷奪取叛軍的兩匹戰馬,結果全被李晟當即處斬,因此沒人膽敢藐視軍紀。士人和庶民無不感激喜悅,全都唏噓流淚。官軍進城的秩序好到如此:離城中心較遠的街坊居然過了一晚才知道官軍已經收複了京師。五月二十九日,李晟命令孟涉進駐白華門,尚可孤進駐望仙門,駱元光進駐章敬寺,李晟自己駐紮在安國寺。當天,他將朱泚大將李希倩等八人在長安東市處斬。
六月四日,李晟殲滅叛軍的捷報露布抵達梁州。唐德宗看了奏章後感動得痛哭流淚,群臣也無不落淚,並趁機上壽,高呼萬歲,還上奏說:“李晟虔敬地奉守聖上的策略,蕩滌凶殘的醜類。古代也有不少建立功勳,努力收複京都城邑的功臣,然而至於絲毫沒有驚動宗廟,不曾影響街市買賣,長安人甚至沒見到他們的旗鼓,日子過得跟平時一樣,這樣的事自從夏商周三代以來,卻是從未聽說過的。”唐德宗感歎道:“天生李晟,是為了社稷和民眾,不單是為朕。”百官拜賀後退下。當天,李晟將朱泚任命的宰相李忠臣、張光晟、蔣鎮、喬琳、洪經綸、崔宣等人處斬,又表彰了堅守臣節不屈於叛軍的程鎮之、劉乃、蔣沇、趙曄、薛岌等人。
李晟起初移駐渭橋時,遇上熒惑守歲(火星在木星邊,是不吉利的天象),很久後火星才離開。他的賓客中有人勸他:“如今熒惑已退,是皇家的吉利。相公應盡速用兵。”李晟說:“天子流離失所,人臣隻要拚死盡節就行了。天象玄虛遙遠,我怎能了解!”這時,他跟參佐們說:“前些時候士大夫們勸我出兵,不是我故意要拒絕你們。況且軍隊可以使用,但不能讓他們知道怎麽回事。我聽說五緯的盈縮,沒有常規,所以擔心萬一熒惑又回來守歲,那時我軍將不戰自潰。”參佐們無不歎服,都說:“相公的遠見我們真趕不上。”唐德宗很快就拜李晟為司徒,兼中書令,實封一千戶食邑。
李晟綜合治理京師,準備迎接朝廷百司回來。他命令大將吳詵帶兵三千到寶雞清道,又請求要親自到鳳翔迎接禦駕,但唐德宗沒有答應。七月十三日,唐德宗從興元(即漢中)歸來,渾瑊、韓遊瑰、戴休顏帶領他們的兵馬扈從,李晟與駱元光和尚可孤則帶領他們的兵馬奉迎。當時邕從唐德宗的禁軍以及山南、隴州、鳳翔的部眾,共有步騎十來萬,旌旗連亙數十裏。長安士人和庶民傾城而出,夾道歡呼。李晟身穿戎服到三橋拜謁唐德宗,唐德宗停下禦駕慰勞了他。李晟兩次下拜,磕頭稽首。他還祝賀說,元惡得以殄滅,宗廟再次理清,宮闈全都整肅;接著舞蹈施禮,痛哭流淚,跪著進言說:“臣愧居爪牙的重任,不能早日誅滅妖逆,導致陛下的鑾輿兩次顛沛流離。當臣進駐在京師附近時,又經曆了累月才殄滅賊寇。這都是臣平庸懦弱,不能勝任職責的緣故。臣敢請死罪。”因而跪伏在路旁。唐德宗為此掩口哭泣,然後命令給事中齊映宣旨,讓身邊侍從在馬前將李晟扶起。這月,唐德宗登禦正殿宣布大赦,追贈李晟父親李欽為太子太保,母親王氏為代國夫人,還賜給他永崇裏的甲第以及涇陽的上好田產和延平門的園林,並賜給他女樂八人。李晟搬進甲第那天,京兆府為他提供帳篷酒饌,賜給教坊樂具,敲鑼打鼓地將他迎進新居。唐德宗還讓宰相持節送他前往,京師民眾紛紛前來觀看,以此為榮。唐德宗思念李晟的功勳,下製樹立紀功碑,讓皇太子親自書寫,刊刻石碑,立於東渭橋,與天地共同悠久。唐德宗又讓太子書寫碑詞賜給李晟。
李晟覺得涇州靠近邊塞,那裏的士兵屢次殺害主帥,多次成為禍害的起源,便上書請求清理那裏不肯為朝廷效命的人,並要求進行屯田備耕以積累穀粟,好攘卻西部的吐蕃。唐德宗都答應了,並下詔任命李晟兼鳳翔尹和鳳翔隴右節度使,以及隴右涇原節度使,兼管內諸軍及四鎮、北庭行營兵馬副元帥,改封西平郡王。當初,唐德宗在奉天時,鳳翔軍發生動亂,殺了主帥張鎰,擁立小將李楚琳為主。到這時,李楚琳人在長安上朝,李晟請求帶上李楚琳一同前往鳳翔,準備殺了他。唐德宗覺得京師剛收複不久,正需要安撫那些反側不安的藩鎮大將,所以沒有答應。八月,李晟到了鳳翔,審理殺害張鎰的案件,將王斌等十多人處斬。當初,朱泚作亂時,涇州將士也殺害了主帥馮河清,擁立別將田希鑒為主。當時禦駕顛沛流離,無暇討伐,朝廷也就任命他為涇州主帥。這時,李晟奏稱:“近來中原的兵禍,都是起於涇州。而且那地方靠近西戎,容易出現反覆。田希鑒是個凶殘暴徒,他的將校也都驕橫叛逆,如不嚴懲他們,改革那裏的軍政,終將成為後患。”唐德宗答應了。李晟前往鳳翔時,借口巡視邊防,拐到涇州。田希鑒前來迎候拜謁,李晟當即在他的坐席上將他拿下後殺了,還殺了參與謀害馮河清的石奇等三十多人,然後將這事具體奏聞。唐德宗說:“涇州是動亂和叛逆的根源,除非李晟其他人還真處理不了。”李晟到了鳳翔後,上表任命右龍武將軍李觀為涇原節度使。吐蕃非常害怕他。李晟常說;“河、隴二地的失陷,哪裏是被吐蕃的兵力攻取?都是因為那裏將帥貪婪殘暴,造成各個部落產生二心,人們無法耕種,隻得輾轉東遷,不過是自己放棄了而已。況且那裏缺乏絲絮,人們苦於不斷的征役。思念唐朝的心情哪裏會永無止境!”於是他傾出自己的家財獎賞前來歸降的人們,用以感懷來者。來投降的外族人浪息曩,李晟奏請為他封王。每次吐蕃使者前來時,李晟一定會把浪息曩安排在座,讓他身穿錦袍,掛著金帶,表示對他特別寵信。吐蕃人看得目瞪口呆,無不羨慕浪息曩。
吐蕃相國尚結讚頗多奸詐的謀略,尤其嫉惡李晟。他和部屬商量說:“唐朝的名將,無非李晟與馬燧和渾瑊而已。不去掉這三人,他們必定成為我們的煩憂。”於是動用反間計,派使者通過馬燧求和。唐德宗同意和他們結盟,結果他們陰謀在平涼的會盟上劫持渾瑊,以此出賣馬燧。貞元二年(786)九月,吐蕃采用尚結讚的計謀,大舉興兵入侵隴州,抵達鳳翔。他們野外也沒搶掠到什麽,隻是揚言說:“你們招我們來,怎麽不用牛酒犒勞?”然後才慢慢退走,目的就是要離間李晟和朝廷的關係。李晟先命令衙將王佖挑選三千精銳,在汧陽設伏,並告誡他說:“吐蕃軍隊經過城下時,千萬不要攻擊他們的首尾。如果首尾失敗,中軍還完整,那時他們合勢攻打你們,你們就不好辦了。隻要等到他們前軍已過,見到五方旗和武豹衣的隊伍時,那就是他們的中軍了。那時出其不意突擊他們,就能建立奇功。”王佖依照李晟的計策,果然遇到尚結讚的中軍,當即奮勇出擊,吐蕃全都望風披靡。王佖的將士不認得尚結讚,結果被他逃走。十月,李晟出師襲擊並攻拔了吐蕃的摧沙堡,殺了他們的堡使扈屈律悉蒙等人。此後尚結讚多次派人前來求和。十二月,李晟到京師上朝,奏稱:“戎狄毫無信用,陛下千萬不能答應。”宰相韓滉也讚成李晟的建議,請求調用軍糧給李晟,讓他乘勝追擊。唐德宗對長期用兵感到厭倦,又懷疑將帥靠生事用以邀功取寵。剛好韓滉在這期間病逝,張延賞從而秉政。他和李晟有嫌隙,屢次在唐德宗麵前離間李晟,說不能讓他長期執掌兵權。張延賞想起用劉玄佐和李抱真,將西北邊事全交給他們,好讓他們立功壓過李晟。唐德宗竟然采納了張延賞的建言,罷免了李晟的兵柄。貞元三年三月,他冊拜李晟為太尉、中書令,隻是沒有實權的奉朝請而已。同年閏五月,渾瑊與尚結讚在平涼會盟,結果真的差點被吐蕃兵馬劫持,渾瑊隻帶著幾個隨騎逃跑獲免,大部分將吏都淪陷到吐蕃人手裏。六月,唐德宗罷免河東節度使馬燧,改任他為司徒,等於是全部中了尚結讚的圈套。
李晟被罷了兵權後,除了上朝謁見唐德宗之外,基本沒什麽事。通王府長史丁瓊也被張延賞排排,心懷怨恨,便去求見李晟,和他談論事情,還說:“太尉的功業巨大,還被罷了兵權。自古以來功高震主的大臣都沒能保全自己。國家倘若有所變故,我願意在太尉身邊效命。狡兔三穴,何不及早做好防備。”李晟憤怒地說:“你怎敢說出這樣不祥的言語!”當下就令人拿下丁瓊交給朝廷。貞元四年三月,唐德宗下詔為李晟建立五廟,追贈李晟高祖李芝為隴州刺史,曾祖父李嵩為澤州刺史,祖父李思恭為幽州大都督。五廟建成後,官府發給牲牢(祭祀用的牲畜)、祭器、床帳,還讓禮官根據對等的禮儀將李晟祖上的牌位搬進去。
貞元五年九月,李晟與侍中馬燧在延英殿得到唐德宗的召見。唐德宗嘉獎他們的功勳,下詔說:“當年朕的列祖,為乾坤蕩滌汙穢,在隋末清理荒野,終於登上禦極,成為黎民父母。然而也有熊羆之士,忠心之臣,左右經綸,參與締造,昭明文德,恢宏武功。他們以威武降服不肯歸順的群雄,以教化安定不肯歸化的下民。他們用公正聽命於上帝,朝廷因此將重鎮委托他們。宇宙已經澄清,日月已經明朗,王業已經成就,宮廷也已平靜。於是將功臣的尊容描繪,並列在這座樓閣(指淩煙閣),充分昭著他們的戰績功效,讓他們的儀表相貌,一來令人朝夕不敢相忘,二來永垂於未來的後裔。君臣的大義,莫過於此。貞元己巳(即這年公元789)年秋九月,朕前往西宮,瞻仰了淩煙閣的宏偉,也見到了老臣的遺象,不免肅然起敬。想起雲龍得到的翼助,感歎一切來得艱難。睹往思今,這些功臣的事跡也不遙遠。而且功勳與時代並存,才幹為時代而生。隻要能蘊積才能,遇到時機,尊奉君主,庇護百姓,哪代不會出現這樣的功臣?在中宗時,則是桓彥範等(五大臣)卓著輔戴的功績;在玄宗時,則是劉幽求等申展翼奉的功勳;在肅宗時,則是郭子儀掃除叛逆殄滅賊寇;今天則是李晟等保護和安寧朕躬。他們全都盡力勤勉,光複宗廟社稷。比起前烈,他們也毫不遜色,然而至今尚未記錄,怎算是旌揚賢能?況且紀念功德,是文祖(即唐太宗)所為,朕怎敢怠慢!有司部門應當根據年代先後,將功臣的圖像畫在舊臣之下,並讓皇太子書寫朕的這道詔命,銘刻在壁上。或許能以此傳播他們的豐功,為民眾光大他們的偉績,使後人了解和拜揖他們的清爽容顏,知道他們的不朽元勳。”他再次命令皇太子書寫詔命賜給李晟,李晟則將它刻在石碑上,立在自家府邸的大門旁。
當初,李晟在鳳翔時,曾跟賓客們說:“魏征能直言極諫,致使太宗位於堯、舜之上,真算是位忠臣。我非常羨慕他。”行軍司馬李叔度說:“直言進諫是搢紳(插笏於紳)儒者的事,並非功臣所宜。”李晟嚴肅地說:“行軍失言了。傳稱:‘邦有道,危言危行(其實出自《論語-憲問》)。’如今是天下升平時期,我有幸列位將相,心裏有覺得不對的地方,卻忍著不說,怎算得上‘有犯無隱,知無不為’!是非自然在於人主的選擇而已。”李叔度慚愧地退下。所以李晟為相時,每當唐德宗有所顧問,他總要把心裏話和盤托出,盡到大臣的氣節。他生性沉默,從未將宮廷的對話泄露給親朋好友。他對部屬也明察秋毫,每次治軍,總知道某人有功勞,某人能辦事,即使是卑微小吏做了點好事,他都要記下他們的姓名。他特別討厭下屬朋黨,互相構陷。他好善嫉惡,出於天性。人們對他有恩,他必定加以厚報。當初,譚元澄任嵐州刺史,曾有恩於李晟。他後來因事被貶到嶽州。當李晟富貴時,他上疏為譚元澄辯理,唐德宗因此下詔追贈譚元澄為寧州刺史。譚元澄的三個兒子,李晟也照顧得很周到,後來也都成了官吏和學者。人們因此稱讚李晟的義舉。他理家也以嚴格著稱,幾個子侄除非早晨和黃昏都見不到他,也從不談公事。他還把妻子王氏的外甥當做親生兒子看待。有一年正月,他嫁到崔家的女兒歸來省親。還沒走到台階,李晟就攔住他說:“你自己有家,何況婆婆還在。媳婦應當準備好酒水在家接待賓客。”因此馬上讓她回到夫家。他就是如此知書達禮,敦尚禮教。這時他病逝,終年六十七歲。唐德宗為他的過世震驚哀悼,還哭了,並為他取消五天朝會,下令百官到他的府第臨場吊唁,命令京兆尹李充監護他的喪事,官府提供一切殯葬器具,贈送的喪事賻禮加等。待到大斂時,唐德宗用親筆手書向他致意,送到他的靈柩跟前。唐德宗冊封追贈他為太師,諡號忠武。李晟去世後,唐德宗曾賜給宰相們修複的鹽州鹽池獻上的新鹽。他觸景生情,惻然地想起李晟,當即讓人將新鹽放到李晟靈堂的牌位座上。他還經常派中使到李晟的府第存撫他的兒子們,教誨告戒備至,得知李願等人做了什麽好事,唐德宗總是喜形於色。他對臣下的始終眷顧和禮遇有加,但沒人能和李晟相比。李晟有十五個兒子,其中李願、李愬、李聽最知名。
要想知道唐德宗後來的情況,請看下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