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705年二月十四(甲子),唐中宗李顯立妃子韋氏為皇後,並讓他參與朝政。
三月十二(辛卯),唐中宗因為已故司仆少卿徐有功執法平允仁恕,追贈他為越州都督,還派使者到他家吊祭,賜給他們一百段布帛,並授予他一個兒子官職。
徐有功是國子博士徐文遠的孫子。他經過明經考試後出仕,經累轉出任蒲州司法參軍,封東莞男爵。他為政寬仁,不靠杖罰,手下吏民感激他的恩信,相互約定說:“誰如果犯了徐司法的法令,大家都必須斥責懲罰他。”於是人們無不遵紀守法,在徐有功任滿前,果然沒一人犯罪被處死。載初元年(689),他經累遷出任司刑丞。當時酷吏周興、來俊臣、丘神勣、王弘義等人陷害無辜,將很多人處以極刑,公卿大臣無不震恐,沒人膽敢直言。隻有徐有功保持公平寬恕。被關進大理寺詔獄的人,徐有功想法放出了很多,先後拯救了百來家人。他常在殿庭上申辯曲直。當武則天厲色責問他時,邊上的人無不驚駭戰栗,而徐有功神色不變,爭辯得更加懇切。他不久轉任秋官員外郎,又轉郎中。沒多久,鳳閣侍郎任知古和冬官尚書裴行本等七人被誣陷,本當處死。武則天跟公卿們說:“古人以殺止殺,我今天將以恩止殺。我現在就向諸公乞求,讓任知古等人得以再生,各授以官職,繼續努力為朝廷效勞。”來俊臣和張知默等人又上表請求執行大法,但武則天不答應。來俊臣於是單獨針對裴行本,要重新驗證他先前所謂的罪行,上奏說:“裴行本暗中謀劃悖逆,硬說張知蹇與廬陵王沒有謀反。他實在罪當處斬。”徐有功駁斥道:“來俊臣違背明主對大臣再生的恩賜,有虧聖人恩信之道。為臣的雖然應當嫉惡如仇,然而事奉君主則必須成就美名。”裴行本最終因此得以免死。道州刺史李仁褒和他弟弟榆次令李長沙,又被唐奉一誣陷,指控他們在高宗末年私議吉凶,陰謀恢複李氏。李仁褒兄弟即將被處死時,徐有功又據理力爭,但仍然無法救下他們。秋官侍郎周興上奏指控徐有功說:“臣聽說兩漢時,附下罔上的人要處以腰斬,當麵欺君的人也要處斬。又有,《禮記》說:析言破律者殺(《禮記·王製》原文是:‘析言破律,亂名改作,執左道以亂政,殺。’)。徐有功故意釋放反囚,罪當不赦。請朝廷審理他的罪行。”武則天雖然沒有將徐有功下獄審查,然而還是免了他的官職。不久,武則天又起用他為左台侍禦史,武則天還特意褒揚了他。當時人們聽說徐有功複職,無不欣然相賀。
徐有功曾上疏談論天官和秋官以及朝堂三司理匭使的過失,大略意思是:“陛下即位以來,朝廷內外臣屬的數量已定,而全國候選官員卻逐漸增多。掌管選官的部門取舍很不公平,補任敘用上也違背正常程序,大臣公然請托,根本不顧羞恥。因此引起眾人的批評,怨聲盈朝。而他們習以為常,毫無愧疚和忌憚之心。又有,以往是唐朝末年,世上確有不少叛逆之人,所以在審訊斷案方麵,刑獄從嚴。但自從革命(武則天建立周朝)以來,已有多年,然而辦案從嚴的風氣沒改,用法依然十分嚴苛。今天斷獄的人照樣實行酷法,妄自定案嚴判。臣當即複審檢核,上奏落實,結果發現了很多冤枉,請求立即交付法官定罪。臣也要求剝奪他們的俸祿,或降低他們的考績,讓他們為自己的行為感到慚愧。但受理案件的三司以及理匭申冤使,不及時處理,致使案件堆積遲滯,有理也得不到申訴。臣還是希望朝廷批準臣先前的奏劾,降低他們的考績,剝奪他們的俸祿。臣從前在法司任職,幸蒙陛下擢用。臣無以報答浩蕩皇恩,隻希望以執法公允酬謝朝廷。臣既不放縱詭詐,但也不避強權。對罪犯絕不手軟,是臣的本分。如果陛下準奏,還請降下敕令予以施行,也許就不會拖得太久,也可以此改革弊端。刑措能夠不用,將是天下人的大幸。”
後來潤州刺史竇孝諶妻子龐氏被她的奴婢誣告,說她夜裏搞巫術祈福。武則天讓給事中薛季昶立案審理。薛季昶判定龐氏有罪當斬,隻有徐有功明白她無罪。而薛季昶等人反而誣陷徐有功朋黨惡逆,上奏要法辦他。法司部門判處徐有功斬首棄市。徐有功當時正在辦事,令史哭著告訴他這事。徐有功說:“哪裏隻是我會死。其他人都不死嗎?”於是悠閑地起身回家。武則天覽奏後,召徐有功前來責問他道:“你近來斷獄,為何出了這麽多差錯?”徐有功答道:“出錯放了人,是臣下的小過。而好生則是聖人的大德。但願陛下能弘揚大德,那麽天下人將非常幸運。”武則天默然無語。於是龐氏被免除死刑,流放到嶺南;徐有功也被除名為庶人。不久武則天又起用他為左司郎中,經累遷出任司刑少卿。徐有功跟他的親朋說:“今天我身為大理寺官員,人命關天,一定不能順旨,靠詭辯苟且偷生。”他先後出任獄官,靠直諫為含冤被害的人申理,自己三次幾乎被殺,而矢誌不渝。酷吏於是逐漸開始衰敗。當時的人們將他比作漢朝的於定國和張釋之。有人說:“如果獄官都像徐有功那樣,那麽離刑措不用的日子就不遠了。”不久,他轉任司仆少卿子。長安二年(702)他去世時,終年六十二歲,朝廷追贈他為司刑卿。後來竇孝諶的兒子竇希瑊等請求用自己的官爵讓給徐有功的兒子徐惀,以報答他的舊恩。這是後話。
《舊唐書》史臣對徐有功的評價很高。說:“當賊後遷鼎之際,酷吏羅織之辰,徐有功獨抗群邪,持平不撓,此所以為難也。比釋之、定國,徐又過之。希瑊讓爵酬恩,可知遺愛。”讚揚他甚至超過於定國和張釋之。
三月十九(戊戌),朝廷為左右千牛衛各設置大將軍一員,並取消了奉宸府官員。唐中宗任命安北大都護安國相王李旦為左右千牛大將軍,每次大朝會都讓他到宮內供奉。三月二十七(丙午),朝廷將秋社依舊改為仲秋。三月二十九(戊申),相王李旦正式到太常廳上任。王公和諸位親屬為他置酒餞行,衛尉為他張羅設置排場,光祿寺為大家提供食物。禮儀完畢後,朝廷也像衛王上任時那樣賜給大家不同的禮物。
術士鄭普思和尚衣奉禦葉靜能都因為妖術和妄言得到唐中宗的信任和器重,夏四月初一,唐中宗下墨敕(由皇帝親筆書寫,不經外廷蓋印而直接下達的詔令)任命鄭普思為秘書監,葉靜能為國子祭酒。桓彥範和崔玄暐一再堅持不行,但唐中宗說:“已經任用了,不好馬上就改。”桓彥範說:“陛下剛即位時,下製說:‘政令將全都依照貞觀的先例。’貞觀中年,魏徵、虞世南、顏師古任秘書監,孔穎達任國子祭酒。鄭普思和葉靜能怎能和他們相比!”四月初二(庚戌),左拾遺李邕上疏認為:“《詩經》三百,一言以蔽之,就是‘思無邪’。如果有神仙能讓人不死,那麽秦始皇和漢武帝早就這樣了。如果佛能為人謀福利,那麽梁武帝也不會被餓死。堯、舜之所以成為帝王之首,也是因為他一心一意治理人間的大事而已。尊寵這些妖術妄言,對國家有什麽好處!”但唐中宗都不聽。
四月初三(辛亥),朝廷任命桓彥範為侍中。
唐中宗即位那天,就派驛馬到高要去召回被貶到那裏的魏元忠。四月十九(丁卯),魏元忠回到東都,朝廷當即拜他為衛尉卿兼同平章事。
四月二十三(辛未),朝廷任命敬暉為侍中。四月二十六(甲戌),唐中宗任命魏元忠為兵部尚書,韋安石為吏部尚書,李懷遠為右散騎常侍,唐休璟為輔國大將軍,崔玄暐為特進兼檢校益州大都督府長史,楊再思檢校揚州大都督府長史,祝欽明為刑部尚書,全都入相為同中書門下三品。魏元忠等人都因為是東宮的舊僚而上位。次日,唐中宗又任命張柬之為中書令。
四月三十(戊寅),唐中宗追贈已故邵王李重潤為懿德太子。同時,同官縣下大雨雹,燕雀死了很多,大水衝走和淹死了四百家。朝廷派使者到那裏賑濟。
五月初四(壬午),朝廷將周的宗廟七個神主牌位遷移到西京的崇尊廟,並下製說:“武氏三代的名諱,奏事的大臣都不能冒犯。”
五月初七(乙酉),朝廷在東都建立李氏太廟和社稷。同時,因為張柬之等人以及武攸暨、武三思、鄭普思等十六人都是立功之人,唐中宗賜給他們鐵券:除非反叛篡逆,各免死十次。
五月初十(戊子),唐中宗下製依舊以北周和隋朝為二王後。五月十四(壬辰),他進封庶堂兄成紀郡王李千裏為成王。
五月十五(癸巳),敬暉等人率領百官上表認為:“五運(即金木水火土五德之運)輪流興替,兩運不能同時盛行。天授革命(改朝換代)之際,宗室被誅殺和流放,幾乎沒剩下什麽人。那時他們哪裏還能和武家人一同被封王?現在天命惟新,而諸位武氏依然封王如故,還一同居住在京師。這是開天辟地以來從未有過的。希望陛下為社稷著想,順應遠近的民心,降低他們的王爵,好安定朝廷內外。”唐中宗沒有答應。
敬暉等人害怕武三思在唐中宗那裏進讒言,便讓考功員外郎崔湜當耳目,窺探宮裏的動靜。崔湜見到唐中宗寵信武三思而猜忌敬暉他們,便轉而投靠武三思,將敬暉他們的密謀告訴了他。武三思因此引薦他為中書舍人。崔湜是崔仁師的孫子。
先前,殿中侍禦史南皮人鄭愔靠諂媚事奉張易之和張昌宗。二張敗了後,他被貶為宣州司士參軍,又因為貪贓,逃回到東都,私下去拜謁武三思。他剛看到武三思時,哭得非常悲哀,後來又大笑起來。武三思曆來尊貴,對他的行為感到奇怪。鄭愔說:“剛開始見到大王時痛哭,是因為大王即將被處死滅族而悲傷。後來大笑,是因為大王得到了我鄭愔而興奮。大王雖然得到天子的寵信,但他們五人都占據將相的大權,而且膽略過人,廢黜太後時簡直易如反掌。大王估計自己的勢力和地位與太後相比,誰輕誰重?他們五人日夜咬牙切齒,想要生吞了大王的肉,不殺盡大王的宗族他們是不會罷休的。大王不除掉這五人,將危如朝露。而大王卻安然自得,以為像泰山那麽安穩。這正是我鄭愔之所以為大王感到寒心的緣故。”武三思非常高興,和他一道登上樓閣,請教他自保的計策,並聘請他為中書舍人,和崔湜一道成為武三思的謀主。
武三思與韋後日夜在唐中宗麵前詆毀敬暉等人,說他們“恃功專權,將不利於社稷。”唐中宗相信了。武三思等人因此為唐中宗出謀畫策道:“不如封敬暉等人為王,罷免他們的政事。這樣表麵上不失尊寵功臣,實際上奪了他們的大權。”唐中宗覺得是好主意,便於五月十六(甲午,《舊唐書》作癸巳)封侍中齊公敬暉為平陽王,桓彥範為扶陽王,中書令漢陽公張柬之為漢陽王,南陽公袁恕己為南陽王,特進兼同中書門下三品博陵公崔玄暐為博陵王,罷免他們參知政事,賜給金帛鞍馬,讓他們隻在初一十五朔望日才上朝相見。唐中宗還賜桓彥範姓韋氏,和皇後同族。他不久又任命崔玄暐檢校(代理)益州長史、負責都督事務,但不久就改任梁州刺史。武三思又讓朝廷百官恢複武則天時的政策,並開始排斥不肯依附武氏的大臣,還給那些被五王貶逐的人複位。於是大權盡歸武三思。
五王請求削去武氏諸王的王爵,求人上表,但大家都不肯。隻有中書舍人岑羲上了這樣的奏折,語氣十分激切。中書舍人偃師人畢構正輪到宣讀表章,他讀得言辭和神色都明確嚴厲。武三思既然掌握了大權,便將岑羲改任秘書少監,將畢構外派去出任潤州刺史。
易州刺史趙履溫是桓彥範的妻兄。桓彥範誅殺二張時,聲稱趙履溫參預了他們的密謀,因此召他出任司農少卿。趙履溫送了兩個婢女給桓彥範。當桓彥範罷免了參知政事後,趙履溫居然又把兩個婢女強行要了回來。
唐中宗嘉許宋璟的忠誠和正直,經過屢遷後讓他任黃門侍郎。武三思曾有事想請托宋璟,宋璟嚴肅地拒絕了他,說:“如今太後既然讓太子複位,大王就應當作為侯爺回歸府第,為何還要幹預朝政!難道就不能從呂產和呂祿的事件裏吸取教訓嗎?”
同時,唐中宗任命韋安石兼檢校中書令,魏元忠兼檢校侍中,又任命李湛為右散騎常侍,趙承恩為光祿卿,楊元琰為衛尉卿。
先前,楊元琰知道武三思逐漸開始當權用事,便請求棄官為僧,但唐中宗沒答應。敬暉聽說後,笑道:“我要早知道,一定勸主上答應了你。把胡人的頭發理光,豈不妙哉!”楊元琰胡須密集,長得很像胡人,所以敬暉跟他開玩笑。楊元琰說:“功成名就,不退位將會陷入危境。這是我由衷的請求,並非做做樣子。”敬暉知道他的意思,顯得很不高興。後來敬暉等人獲罪,隻有楊元琰獨免大禍。
上官婕妤勸韋後抄襲武則天的做法。五月十八(丙申),韋後因此上表請求全國的士族和平民都必須為母親服喪三年,又請求將男丁的年齡延遲到二十三歲,將免疫的年齡提前到五十九歲,希望以此收買民心。朝廷下製準許。
五月二十五(癸卯),唐中宗下製,將梁王武三思降為德靜郡王,定王武攸暨降為樂壽郡王,河內王武懿宗等十二武家宗室成員降為公爵,以收買人心。次日,他又任命唐休璟為左仆射,照樣兼任同中書門下三品;並任命豆盧欽望為右仆射(《舊唐書》作尚書左仆射兼輔國大將軍;唐休璟為尚書右仆射)。
五月二十八(丙午),朝廷下製,將鄒魯一帶的一百戶當作太師隆道公孔子宣尼的采邑,用於供奉對他的祭祀。朝廷還授任孔子的後裔褒聖侯孔崇基為朝散大夫,仍然讓子孫世襲爵位。
六月初四(壬子),朝廷任命左驍衛大將軍裴思說為靈武軍大總管,防備突厥。
六月初九(丁巳),河北十七州鬧大水,衝走和淹沒了不少民居。
六月十五(癸亥),朝廷命令右仆射豆盧欽望在軍國有重要大事時,可以和中書門下同平章事。先前,仆射算是正宰相。後來仆射大多兼任中書門下之職,通常在午前決定朝政,午後決定二省事務。到這時,豆盧欽望專門擔任仆射,不敢幹預政事,所以才有這項命令。此後專拜仆射的大臣,不再被看作是宰相。唐中宗又任命韋安石為中書令,魏元忠為侍中,楊再思檢校(代理)中書令。
六月十九(丁卯),唐中宗將孝敬皇帝(已故前太子李弘,唐中宗的兄長,皇帝隻是追諡)的神主牌位遷進太廟,號為義宗。但這麽做不符合禮法。
六月二十(戊辰),洛水泛濫,衝走了二千多戶人家,淹死很多人。
秋七月初四(辛巳),唐中宗任命太子賓客韋巨源為同中書門下三品,仍兼任西京留守。
同時,特進漢陽王張柬之上表請求回歸襄州養病。七月十八(乙未),唐中宗任命張柬之為襄州刺史,但不用管理州事,並賜給他全額俸祿。
這期間,河南和河北十七州發大水。七月二十七(甲辰),洛水泛濫。八月初一(戊申),唐中宗因為水災要求百官直言朝政的得失,並讓河南和洛陽二縣災民免稅一年。右衛騎曹參軍西河人宋務光上疏認為:“水是屬陰類,象征臣妾。臣擔心後宮有人幹預朝政。陛下應當將這一現象杜絕在萌芽狀態。今天大雨不止,朝廷於是關閉坊門以求禳災,以致街頭巷尾的人們都把坊門當作宰相,說朝廷用它來調節陰陽。又有,太子是國家的根本,陛下應當盡早選擇賢能而立。再有,外戚過於強盛,諸如武三思等人。陛下應當解除他們參與機要的職務,隻要給他們豐厚的賞賜就行了。最後,鄭普思和葉靜能靠雕蟲小技竊取大位,也是朝政的蠹蟲。”疏奏上呈後,唐中宗連看都不看。
八月十五(壬戌,《舊唐書》作兩天後的甲子),唐中宗追立妃子趙氏為恭皇後,孝敬皇帝妃子裴氏為哀皇後。
八月二十八(乙亥),唐中宗親自將太祖景皇帝、獻祖光皇帝、世祖元皇帝、高祖神堯皇帝、皇祖太宗文武皇帝、皇孝高宗天皇大帝、皇兄義宗孝敬皇帝的神主牌位搬到新建的東都太廟。韋皇後也出席了儀式。兩天後,唐中宗臨幸洛城南門,觀看天上的星鬥。
九月初六(壬午),唐中宗到明堂祭祀昊天上帝和皇地祇,並讓唐高宗李治配享(《新唐書》還說朝廷大赦天下,賜文武官員勳和爵,並封身為父後(官爵低於父親的長子)的人古爵一級)。同時,朝廷禁止《化胡經》,並嚴禁婚娶之家在父母親去世時停喪成禮的做法;也讓天下人大酺三天。
當初,李顯還在房陵時,州裏官員對他製約得很嚴,隻有刺史河東人張知謇和靈昌人崔敬嗣對他十分禮遇,供給他的東西也比較豐富。唐中宗知恩圖報,因此將張知謇從貝州刺史任上提拔為左衛將軍,賜爵範陽公。崔敬嗣已經去世,唐中宗派人找到他兒子崔汪。但崔汪嗜酒如命,不能勝任具體職務,唐中宗於是任命他為五品散官。
同時,他改葬了韋後的父親上洛王韋玄貞,儀式非常隆重,完全按照當年武則天改葬他父親太原王的先例。
九月十七(癸巳),太子賓客兼同中書門下三品韋巨源罷相,改任禮部尚書。這是因為朝廷任命他叔父韋安石為中書令的緣故(《舊唐書》說九月二十二戊戌,韋巨源改任禮部尚書,但依舊參知政事。顯然和通鑒有出入)。同時,唐中宗任命左衛將軍上邽人紀處訥兼任檢校太府卿。這是因為紀處訥娶了武三思的妻姊。
要想知道唐中宗以後的事情,請看下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