貞觀二年即公元628年二月二十一(戊戌),朝廷給來京考績的外地官員俸祿。
三月初一(戊申,通鑒作戊寅為誤,以《舊唐書》為準),日食。
三月初五(壬子),大理少卿胡演進呈每月囚犯的名冊。唐太宗命令,從今以後,死刑犯都必須經過中書省和門下省四品(其他史書說五品)以上的官員和尚書詳細討論,盡量避免冤案和濫殺。後來唐太宗親自接見了一些死囚。輪到原岐州刺史鄭善果時,唐太宗跟胡演說:“鄭善果雖然又犯了大罪,但官品不低,豈能讓他和一般的囚犯放在一起?今後三品以上的罪犯,不須過堂了,就在朝堂聽候處置。”
三月十五(壬戌),唐太宗任命李靖為關內道行軍大總管,以防備薛延陀。
關內旱災嚴重,導致饑荒,很多百姓賣兒子換取衣食。三月二十二(己巳),唐太宗下詔,派人巡視關內,並從禦府中取出金銀布帛,將被賣的孩子贖回來歸還他們的父母。次日,他又下詔,因為去年的暴雨,和現在的旱災蝗災,大赦天下。詔書的大略意思是:“如果能使得五穀豐登,天下安寧,即使把災難降到朕的身上,保存了萬國兆民,也是朕所樂意和心甘情願的。”剛好關內普降甘雨,百姓都非常高興。
夏四月初三(己卯),唐太宗下詔說:“隋末亂離,因之饑饉,暴骸滿野,傷人心目,宜令所在官司收瘞。”下令地方政府負責掩埋棄屍野外的餓死災民。
三月十五(壬戌),唐太宗任命李靖為關內道行軍大總管,以防備正在崛起的敕勒部落薛延陀。
當初,突厥的突利可汗在幽州的北麵樹立大旗,建立大本營,負責東部地區。奚、霫等幾十個部落多數人都背叛突厥來降。頡利可汗因為自己失去了部眾而責備突利可汗。當薛延陀和回紇等人打敗欲穀設時,頡利可汗派突利可汗去討伐他們,但突利可汗也戰敗了,輕騎逃了回來。頡利可汗大怒,把他拘留了十來天,還鞭撻他。突利因此心懷怨恨,暗地裏想背叛頡利可汗。頡利可汗多次向突利征兵,但突利不給,反而上表請求到長安入朝。唐太宗跟侍臣說:“以前突厥非常強大,有百萬能騎善射的大軍,不斷欺淩中原華夏,但因為驕橫專恣而失去了他們的民眾。今天他們自己請求入朝,要不是因為窮途末路,肯這麽做嗎!朕聽說後,又高興又害怕。為什麽這麽說?突厥衰落則我們邊境安寧,所以高興。然而朕或許失道,以後也將如同突厥,能不害怕嗎!你們應當盡力苦諫,好彌補朕不足的地方。”
頡利可汗發兵攻打突利,四月十一(丁亥),突利派使者來長安求救。唐太宗和大臣們商量說:“朕與突利是兄弟,他有緊急朕不能不救。然而頡利可汗和我們也有盟約。這該怎麽辦?”兵部尚書杜如晦說:“戎狄毫無信用,最終肯定會負約。如今不趁著內亂征服他們,將後悔莫及。取亂侮亡,自古以來都是這樣。”
四月二十(丙申),契丹酋長率領他的部落來降。頡利可汗也派使者請求,用梁師都交換契丹。唐太宗跟使者說:“契丹和突厥種族不同。今天他們前來歸附,你有什麽理由要回他們!梁師都是中原人。他盜竊我的土地,侵暴我的百姓,而突厥收容庇護他。我每次興兵討伐,你們總馬上派兵來救之。他就像遊在釜中的小魚,我還怕捉不到他嗎!即使捉不到他,我也不會用降附的民眾跟你作交易。”
先前,唐太宗知道突厥的內政混亂,無法庇護梁師都,便寫信去招降他,但梁師都不肯。唐太宗派夏州都督長史劉旻和司馬劉蘭成去除掉他,劉旻等人多次派輕騎去踐踏他們的莊稼,並屢次使用反間計,離間他們的君臣,因此他的梁國逐漸衰弱,來投降唐朝的人絡繹不絕。梁師都手下名將李正寶等人密謀拿下梁師都,但事情泄露。李正寶隻好跑來投降唐朝,因此梁國上下日益相互猜疑。劉旻等人知道消滅梁國的時候到了,便上表請求出兵。唐太宗派右衛大將軍柴紹和殿中少監薛萬均率軍出擊,又派劉旻等人占據朔方東城,緊逼梁師都。梁師都引來突厥兵馬來到朔方東城城下,劉蘭成偃旗息鼓,不肯出戰。梁師都在夜裏帶兵撤退,結果劉蘭成率軍追擊,打敗了他。梁師都隻好死守朔方。突厥大規模發兵來救梁師都。柴紹等人直趨朔方,在離城下還有數十裏的地方,和突厥大軍遭遇。柴紹率軍奮擊,擊潰了突厥人,接著包圍了朔方。突厥不敢來救,最終城中糧食耗盡。四月二十六(壬寅),梁師都的堂弟梁洛仁殺了梁師都,在朔方城投降。朝廷在梁師都原來控製的地盤設置夏州。至此,隋末的主要割據勢力基本不複存在了。
太常少卿祖孝孫,覺得南梁和南陳的音樂大多來自吳楚(江南和兩湖)一帶,而北周和北齊的音樂大多是來自胡人和夷人。於是他斟酌南北的音樂,再參考古代的音聲,作了《唐雅樂》,總共八十四調、三十一曲、十二和。唐太宗下詔,讓協律郎張文收和祖孝孫一同修定雅樂。六月初十(乙酉),祖孝孫等人演奏了新樂。唐太宗說:“禮樂這東西,不過是聖人因為情感而設置的教化罷了。治世和亂世的更替,跟禮樂有什麽關係?”禦史大夫杜淹說:“齊朝將亡時,作了《伴侶曲》;陳朝將亡時,作了《玉樹後庭花》。那些音聲充滿哀思,行路人聽了無不悲泣。怎能說治亂的更替跟禮樂無關!”唐太宗說:“不對。音樂能夠感人,所以心情好的人聽了就高興,而心情憂傷的人聽了就悲哀。悲喜自在人心,並非因為音樂。將要亡國的朝代,民眾的日子一定愁苦,所以聽了音樂更感到悲傷而已。今天這兩個曲子還在,朕為杜公演奏一下,杜公難道會感到悲哀嗎?”右丞魏徵說:“古人稱:‘禮雲禮雲,玉帛雲乎哉!樂雲樂雲,鍾鼓雲乎哉!’(出自《論語-陽貨篇》。玉帛是禮物而鍾鼓是樂器。孔子的意思是,贈禮物和鳴鍾鼓都不是禮樂的本意。)音樂的確在於人和,而不在音聲。”
六月初九(甲申),唐太宗下詔,要求出使的官員不能用公款吃喝。
六月十三(戊子),唐太宗跟侍臣說:“朕讀了《隋煬帝集》,發現裏麵的文辭深奧廣博,也懂得讚美堯、舜,批評桀、紂。然而為何他做事跟他寫的東西如此不同!”魏徵答道:“人君即使聖哲,也還必須虛心地聽取別人的意見,這樣才能做到‘智者獻其謀,勇者竭其力’。隋煬帝仗恃他的才俊,驕慢矜持,剛愎自用。所以他口誦堯、舜之言,而身為桀、紂之行,自己都不知道怎麽回事國家就滅亡了。”唐太宗說:“這一教訓還為期不遠,都是我們的前車之鑒!”
六月十五(庚寅),唐太宗因兒子李治的出生,賜給所有這天生兒子的人一定的穀粟。
京畿境內出現蝗蟲。六月十六(辛卯),唐太宗來到禁苑中,見到蝗蟲,順手捉了幾隻,祝禱道:“百姓靠五穀生存,而你們把它吃了。我寧可讓你們吃了我的肺腸。”舉手就要把蝗蟲吞下。身邊的侍從急忙攔下,勸道:“吃了這壞東西會生病的。”唐太宗說:“朕為了百姓承受災害,有什麽疾病好躲避的!”還是吞了下去。這年,蝗蟲不再為災。
唐太宗說:“朕每次臨朝,要想說句話時,未曾沒有認真思考過,總是擔心講錯了危害百姓,所以盡量不多說什麽。”給事中知起居事杜正倫說:“臣的職責就是記錄陛下的言語。陛下的過失,臣必定得記錄下來。所以說錯了不但對現在有害,也恐怕會貽笑後世。”唐太宗聽了很高興,賜給他二百段布帛。
唐太宗還說:“梁武帝(蕭衍)君臣隻懂得談論佛教的苦行和空虛。侯景之亂時,朝廷百官居然不能騎馬。梁元帝(蕭繹)被周師包圍時,還在那裏宣講《老子》,朝廷百官身穿戎服傾聽。這事應當深以為戒。朕所喜好的,隻有堯、舜、周、孔之道。這就好比如鳥有翼,如魚有水。沒有它就會死掉,片刻不可或缺。”
唐太宗覺得,辰州刺史裴虔通是隋煬帝的故人,得到他的寵信和重用,然而卻參與了弑殺隋煬帝的大逆;雖然時過境遷,又經曆了多次大赦令,他幸免遭到夷族的厄運,但不能再讓他繼續擔任管理民眾的大官。於是也在六月十六這天,唐太宗下詔將他除名,流放驩州。裴虔通常說他“自身曾幫助除掉隋室,興起大唐”,自以為有功,還覺得官位不夠,心存怨氣。到了被流放時,他更加怨恨氣憤,很快就因此而死。
秋七月初四(戊申),唐太宗下詔,將宇文化及的黨羽萊州刺史牛方裕、絳州刺史薛世良、廣州都督長史唐奉義、原隋武牙郎將高元禮等人全部除名,流放到邊遠地區。
唐太宗跟侍臣說:“有過這樣的古語:‘赦者小人之幸,君子之不幸’;還有:‘一歲再赦,善人喑啞。’在田裏養著莠草,等於是害了稻穀。赦免有罪的賊人,等於是害了良民。所以朕即位以來,不想多次大赦,正是因為擔心小人會因為大赦,動不動就犯罪的緣故!”
八月初一(甲戌),唐太宗親自在朝堂審理冤獄。
九月初三(丙午),朝廷首次下令,讓年老離職的官員在朝會時站立在品位相等的在職官員上方。
唐太宗說:“近來見到群臣屢次上表慶賀祥瑞的征兆。其實如果百姓家家都很富足,卻沒出現祥瑞,為政者也不失成為堯、舜。如果百姓戶戶都很愁怨,而到處都是祥瑞,為政者也不失成為桀、紂。後魏的年代,連理木多到官吏都把它當柴燒,白雉也多到人們把它烤了吃,難道它們也算是國家大治的祥瑞嗎!”九月初四(丁未),他下詔說:“今後,大瑞的征兆可以上表奏聞,此外各種符瑞,隻要申報給所司部門就行了。”曾有隻白鵲在寢殿的槐樹上築巢,合歡交配時身子膨脹得像腰鼓一般。唐太宗身邊侍從都來慶賀。唐太宗說:“我常嘲笑隋煬帝喜好祥瑞。祥瑞在於得到賢才,這事有什麽值得慶賀!”於是下令拆毀鳥巢,把白鵲放生到野外。
這期間雨水很少,中書舍人李百藥上言說:“往年雖然放出了不少宮女,但臣私下聽說太上皇宮裏以及掖庭的宮女,閑著沒事的還很多。這不但浪費衣食,而且因為陰氣鬱積,也會導致幹旱。”唐太宗說:“婦女被幽閉在深宮,著實可憐。除了掃掃庭院,還能幹些什麽?應該都放出去,允許她們自由尋找伉儷配偶。”於是派尚書左丞戴胄和給事中洹水人杜正倫,到掖庭的西門去辦理這事,先後將閑散的三千多宮女都放出宮去了。
九月初九(壬子),唐太宗因為即位已有兩年,大宴群臣了三天。
九月十六(己未),突厥入寇邊境。有些朝臣請求派人修複古長城,征發民眾利用城堡作為禦敵的屏障。唐太宗說:“突厥不斷出現災異,而頡利可汗毫不在乎,不但不肯修善行德,反而日益暴虐。他骨肉相攻,敗亡就在旦夕。朕正在為你們掃清沙漠,何必要勞民傷財地老遠去修複什麽屏障要塞!”
九月二十九(壬申),唐太宗任命前司農卿竇靜為夏州都督。竇靜在司農時,少卿趙元楷善於聚斂財富,所以竇靜十分鄙視他。他曾大聲地對司農寺的部屬們說(故意讓趙元楷聽到):“隋煬帝奢侈淫逸,聚斂財富,所以司農不得不靠你們。如今天子節儉愛民,你們還有什麽用處!”趙元楷聽了非常慚愧。
唐太宗問王珪道:“近世的帝王越來越不如古代的。這是什麽原因?”王珪答道:“漢朝崇尚儒術,宰相用的多數是通曉經術的士人,所以風俗淳厚。近世重文輕儒,再輔以法律。所以治世的教化日益衰敗。”唐太宗同意他的看法。
冬十月,參預朝政的禦史大夫安吉襄公杜淹去世。杜淹字執禮,是名臣杜如晦的叔父。杜淹聰明善辯,多才多藝,二十歲弱冠是就有美名,與同郡人韋福嗣成為莫逆之交。隋文帝時,他倆一道商議說:“皇上喜歡使用有名的隱士,蘇威就是作為隱士被征用,提拔擔任要職的。”於是一道到太白山去,揚言說是要去隱逸,實際上想以此沽名釣譽。隋文帝得悉後很厭惡他們,將他倆都貶謫到江南當兵。回鄉後,雍州司馬高孝基上表舉薦他,杜淹才出任承奉郎。隋煬帝大業末年,他官至禦史中丞。王世充僣號稱帝時,署任杜淹為吏部尚書,得到重用。當秦王李世民平定洛陽後,他起初沒得到敘用,杜淹便投靠了太子李建成。當時封德彝負責選拔官員,便將這事告知房玄齡。房玄齡擔心太子得到他後,會對李世民不利,便推薦他到李世民的天策府任兵曹參軍和文學館學士。武德八年(625),慶州總管楊文幹作亂,株連了東宮,李建成將事件歸罪於杜淹以及王珪和韋挺等人,因此他們都被判處流放越巂。李世民知道並非杜淹的罪過,便贈送他黃金三百兩。李世民即位成為唐太宗後,征他回朝,拜為禦史大夫,封安吉郡公,實封四百戶食邑。唐太宗因為杜淹熟悉典故,特地下詔讓東宮的儀式簿冊,都叫杜淹決定。不久唐太宗又任命他判吏部尚書,參議朝政。杜淹前後上表舉薦了四十多人,其中多數後來都成為知名大臣。杜淹的事前麵都已細說,就不贅述了。
交州都督遂安公李壽因貪汙獲罪。唐太宗覺得瀛州刺史盧祖尚是文武全才,清廉公允,而且正直,便征他入朝。他來長安後,唐太宗跟他說:“交州是很大的藩鎮,離京師很遠,必須找位賢能的州牧去安撫。前後去的都督都不稱職。愛卿有安邊的方略,請為朕前去鎮邊,千萬不要因為路途遙遠而推辭。”盧祖尚拜謝後出宮,但很快就後悔了,便用先前的疾病為理由上奏謝辭。唐太宗派杜如晦等人去向他宣旨,說;“匹夫還看重承諾,愛卿為何答應了朕後又反悔!”盧祖尚再三推辭。唐太宗又讓盧祖尚的妻兄周範前往勸諭,他還是不肯。十月十五(戊子),唐太宗再次引見了他,繼續勸諭,說:“愛卿應當及早赴任,三年內一定召回。愛卿不要再推辭了,朕不食言。”盧祖尚答道:“嶺南到處都是瘴癘,每天都得喝酒才能除去。臣毫無酒量,去了一定無法活著回來。”因此固執地不肯接受任命。唐太宗勃然大怒,說:“我派不動人,何以為政!”居然在朝堂上下令殺了他。盧祖尚死時才三十多歲。
盧祖尚字季良,是光州樂安人。他父親盧禧曾任隋朝虎賁郎將。他家世代豪富,喜歡傾財施散,所以很得人心。隋煬帝大業末年,朝廷召募壯士去對付各地義軍。盧祖尚那時年齡很小,但武功過人,又能嚴格駕禦部眾,所以經常立功。義軍害怕他,不敢侵入他的地界。當宇文化及作亂時,光州人請求任命盧祖尚為刺史。盧祖尚那時才十九歲。他登壇歃血,誓師部眾,慷慨流淚,悲不自勝,部眾都很受感動。王世充在洛陽立越王楊侗為帝時,盧祖尚派人向他效忠,楊侗於是任命他為光州總管。當王世充自立時,盧祖尚舉州歸降唐朝。唐高祖嘉獎他,賜給他蓋有禦璽的詔書慰勞勉勵他,拜他為光州刺史,封弋陽郡公。武德六年(623),盧祖尚跟從趙郡王李孝恭討伐輔公祏,擔任前軍總管。他帶兵進攻並攻拔了輔公祏的宣州和歙州,接著又進擊並打敗了賊帥馮惠亮和陳正通。輔公祏平定後,盧祖尚因功授予蔣州刺史,接著又曆任壽州都督和瀛州刺史,一直有能幹的名聲。
唐太宗殺了盧祖尚後,很快就後悔了。他日,他和侍臣談論齊文宣帝(即齊顯祖高洋)究竟是什麽樣的人時,魏徵答道:“文宣帝為人狂暴。然而和人爭論時,自己理屈時總能聽從他人。他的前青州長史魏愷出使梁朝回來後,文宣帝任命他為光州長史,但他不肯去。楊遵彥把這事奏聞,文宣帝很憤怒,便召他來責罵。魏愷說:‘臣先前在大州任職,有勞無過。現在陛下讓臣回來,改派到小州任職。這就是臣之所以不去的原因。’文宣帝盯著高遵彥,跟他說:‘他說的有理,你應該赦免他。’這就是他的長處。”唐太宗說:“說得好。前不久盧祖尚雖然失去人臣的大義,朕殺了他也未免過於殘暴。這麽說來,朕還不如文宣帝了!”於是命令恢複他的官爵門蔭(即後代能享受的蔭庇)。
魏徵的相貌還不如常人,然而很有膽略,善於講道理讓唐太宗回心轉意。他總是犯顏苦諫。有時遇上唐太宗非常氣憤時,魏徵的神色照樣不變,唐太宗也就息怒,放下了威嚴。魏徵曾去祭掃祖墳,回來後跟唐太宗說:“人們都說陛下要幸臨南山,外間都戒嚴清道好了,陛下又不去了。這是為何?”唐太宗笑道:“起初確實有這打算,但害怕愛卿責罵,所以中途取消了。”唐太宗曾得到一隻非常好的鷂鷹,放在自己的手臂上。遠遠望見魏徵來了,趕緊把鷂鷹放進懷裏。魏徵奏事花了很長時間,老沒個完,鷂鷹竟然悶死在唐太宗懷裏。
十一月十九(辛酉),唐太宗到圜丘祭祀。
十二月初十(壬午),唐太宗任命黃門侍郎王珪為守侍中。唐太宗曾在閑居時和王珪閑聊,有美人侍奉在身側。唐太宗指著她說:“這是廬江王李瑗的愛姬。李瑗殺了她的丈夫後娶了她。”王珪當即離席問道:“陛下認為廬江王納她是對還是不對?”唐太宗說:“殺了人再娶人家的妻,愛卿何必還要問這事的是非!”王珪答道:“當年齊桓公知道郭公之所以敗亡,是因為明知意見是對的卻不能采用。然而齊桓公自己也遺棄進言的人,所以管仲認為他和郭公沒什麽區別。今天這美人還在陛下的身邊,所以臣認為陛下的心裏還是覺得廬江王做得對。”唐太宗聽了很高興,便將美人送出宮,歸還給她的親族。
十二月二十一(癸巳),朝廷嚴禁五品以上官員到街市去。
唐太宗讓太常少卿祖孝孫教授宮女音樂,但效果很不稱心,唐太宗因此責備了他。溫彥博和王珪諫道:“祖孝孫是位文雅士人,今天卻讓他去教授宮女,接著又譴責他教得不好。臣私下認為不應當這麽做。”唐太宗生氣地說:“朕把你們當作心腹放在身邊,本應當竭忠盡誠地服侍我,怎能反而附下罔上,替祖孝孫遊說!”溫彥博急忙下拜謝罪。王珪沒有下拜,反而說:“陛下要求臣必須忠誠正直,如今臣說的話哪裏是徇私!這是陛下辜負了臣,並非臣辜負了陛下!”唐太宗默然了許久,事情也就不了了之。次日,唐太宗跟房玄齡說:“自古以來,帝王納諫著實很難。朕昨天指責溫彥博和王珪,至今還很後悔。你們千萬不要因此不肯盡言。”
唐太宗還說:“為朕養育百姓的,隻有都督和刺史。朕常把他們的名字寫在屏風上,坐著躺著都看看。聽到他們好事壞事,都把事情注在他們名下,以備將來的升降。縣令跟百姓尤其密切,不能不認真選擇。”於是命令朝廷內外五品以上的官員,各自舉薦勝任縣令的人才,將姓名報上朝廷。
唐太宗說:“近來有個奴婢告發主子謀反。這不是什麽好事。謀反的人不能單獨行動,必然要和旁人共謀,所以總要露餡的,何必要奴婢告發!今後如果再有奴婢告發主子,都不要受理,先把這些奴婢殺了。”
西突厥的統葉護可汗被他伯父所殺,他伯父自立為莫賀咄侯屈利俟毗可汗。國人不服,弩矢畢部推舉泥孰莫賀設為可汗,但他不肯。統葉護可汗的兒子力特勒為了逃避莫賀咄的禍亂,逃亡到康居。泥孰於是迎立了他,成為乙毗缽羅肆葉護可汗。他和莫賀咄相互攻打,征戰不息,雙方都派人來向唐朝求婚。唐太宗沒有答應,說:“你們國家正陷入混亂,君臣未定,哪能談到婚姻大事!”並且勸諭他們,各自守衛自己的領土,不要再相互進攻。於是西域諸國以及原先隸屬西突厥的敕勒部落紛紛叛離西突厥。
突厥北邊的各部落多數都背叛了頡利可汗,而去歸附薛延陀,並共同推舉他們的俟斤夷男為可汗,夷男不敢承當。唐太宗正打算對付頡利可汗,便派遊擊將軍喬師望抄近道去冊封夷男為真珠毗伽可汗,賜給他銅鼓和大纛。夷男非常高興,便派使者入朝進貢,並在大漠的鬱督軍山下樹立大旗,建立總部。於是,東起靺鞨,西至西突厥,南接沙磧,北至俱倫水,全是他的領土。回紇、拔野古、阿跌、同羅、仆骨、霫等許多部落也都隸屬於他。
要想知道西突厥後來的發展,請看下篇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