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在讀金先生的作品時,是否有似曾相識的感覺? 包括布局謀篇,情節設置,語言風格。 舉個簡單例子:
從風格上來說,金庸借鑒最多的應該是大仲馬,大仲馬的《基督山伯爵》被認為是通俗小說的典範,作為一部糅合了浪漫傳奇的敘事藝術傑作,金庸先生從中汲取了不少營養。比如他的一部經典之作《連城訣》在敘事上基本就是另一部《基督山伯爵》。主角都是樂觀向上的好少年(莊稼漢狄雲和水手唐太斯),並有一個青梅竹馬的未婚妻(戚芳和梅爾塞苔絲),後來被人誣陷,心愛的人被搶走,嫁作他人婦,主角入牢,在牢裏結識了世外高人(丁典和法利亞神甫),蒙其傳授寶物(《神照經》和藏寶圖),高人死去,主角逆襲,打臉複仇,最後和另一個女子歸隱(水笙和海黛,看看名字都那麽對仗)。
還有各種現代心理醫學上的各種疾病: PUA, 戀物癖, 偏執狂,受虐狂...
雪山飛狐中多角度倒裝敘事,似乎借鑒了羅生門。 南蘭的形象有安娜 卡列尼娜的影子。
《倚天屠龍記》中謝遜在奇幻的冰川火山荒島的曆險,是《魯賓遜漂流記》的翻版,也可以認為是《無比敵》中大海中漂流掙紮情節的折射。
喬峰的悲劇有點兒古希臘作品的影子。
中國古典複仇故事對於現代人格外難理解,因為總有“莫名其妙”的人或事出現。比如鑄劍裏,幹將莫邪的兒子要殺王是應該的,可是為什麽一個路人要幫他,還把自己的命搭上?聶政專諸的故事都很悲壯,但他們為什麽要去刺殺?好象隻是為了他們服務的那個貴族一些微不足道的理由。還有荊軻刺秦,還沒出門去秦國,就有一串人自殺或被殺……這些比“基督山恩仇記”那種冤有頭債有主的複仇故事難理解得多。也是這些故事的迷人之處。
武俠小說裏的一些標準/ 基礎設定: 毒藥和解藥,丐幫,人皮麵具,師徒戀,氣死牛頓的各種武功,etc, 這些都是我不甚了解和理解的:)
“基督山伯爵”,故事人物是一氣嗬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