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關東急就章(82)

(2025-05-04 18:16:22) 下一個

那麼長春圍城餓死了多少平民?請看下麵的文字記載:

一九四八年十月二十四日,南京《中央日報》在《長春國軍防守經過》中報導:「據最低估計,長春四周匪軍前線野地裏,從六月末到十月初,四個月中,前後堆積男女老少屍骨不下十五萬具。」;

張正隆在《血紅雪白》裏記載的是十二萬,這也是中共自己承認的數字;

一九九九年版《長春市誌》,稱「1948年上半年,長春市人口為611,246人」,「10月19日長春市區解放時,人口為179,241人」,城內平民減少約四十三萬人,當然此數字並非全爲餓死之人。《長春市誌》還稱到十一月上旬,已收容長春難民十五萬人以上,則至少還有二十八萬平民去處不明。一個城市的地方誌竟然不敢寫明歷史事實,無語;如果再擴展思維考慮,當時爲避兵燹戰禍而逃入長春之民有多少是並不算入長春市人口的,而長春當時是亞洲最爲著名的大都市,細思極恐。

龍應台在《大江大海一九四九》中寫道:“圍城開始時,長春市的市民人口說是有五十萬,但是城裡頭有無數外地湧進來的難民鄉親,總人數也可能是八十到一百二十萬。圍城結束時,解放軍的統計說,剩下十七萬人。”由此估算餓殍爲十萬至六十五萬;

二0一七年吉林省作家協會副主席、長春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人民政府秘書長有四十七年黨齡的李發鎖覺得“不能讓先烈們丟了性命還背著黑鍋”,以“大歷史觀的角度寫戰爭,從全局出發研究局部問題”,出書名曰:《圍困長春》。以下的內容我取自《人民日報》的記者對他的采訪。

“國民黨方麵認為,增加糧食已經不可能了,唯一的辦法是減少人口,即把百姓趕出城。如果把40萬百姓的糧食都讓給10萬部隊,那麽就可以多維持10個月。共産黨方麵卻認為,把百姓畱在城內,消耗糧食,時間久了,城內無糧了,國民黨也就困住了。但是,圍城久了,共産黨擔心餓死百姓,城內斷糧的時候,共産黨開始有選擇的放人,瘦弱的百姓優先出城。

有糧的時候,國民黨趕老百姓,把糧食畱給部隊;沒糧的時候,共産黨放人,救老百姓。李發鎖調查發現,軍事上的常用戰術——圍困戰在古今中外的22個戰例中,從沒有放老百姓出城的記錄,隻有共産黨放人了,卻被誤解了幾十年。至於長春圍困戰,當時共産黨沒有別的選擇,不打圍困戰,戰略據點城市長春就攻不下來。”

李發鎖的結論是,沒説餓死人是謊言,他還算有點“文化”。

沈陽軍區所編纂的《圍困長春》一書中對解放軍的軍功大肆吹噓,對餓死無辜平民一事,卻僅僅是虛晃一槍。在“長春人民的災難”一節中寫道:“長春這座美麗繁榮的祖國北方名城,是活生生的人間地獄,那時,生活在這裏的居民,幾乎每家都有親人死亡,這眞是亙古少有的浩劫呀!”然後接著所談的卻是國民黨如何洗腦、如何控製城內兵民的思想、如何整兵防諜、如何殘殺“我”方人員、如何殘害老百姓。結論是“如不是我黨政軍開放收容和載濟難民及時,隻怕遲一天也要增加餓殍數以萬計。”“長春有它的特殊性,那就是國民黨守軍爲了對付我軍的軍事包圍和經濟封鎖,忠實地執行了蔣介石炮製的殺民養軍政策。”能把春秋筆法運用的如此登峯造極,你不佩服?最令人難以接受的是在其“東北人民解放軍圍困長春大事記”中竟無一字提及餓死無辜平民,這些無辜的平民就這樣在長春國軍“投誠起義”,解放軍收編擴軍十萬之偉業中消於無形。

聽人言説,文化與認知都是文明的組成部分,但文化與認知是有區別的,很有道理。什麼是文化?文化就是能指出屎有一百種喫法。什麽是認知呢?認知就是告訴你屎不能喫。專家是有文化的,他通過繁瑣的邏輯分析告訴你屎裏還是有營養的。但直覺的良知告訴我們,打死也別喫屎,這就是認知。文化不等同於認知!專家不等同於良知!

歷史的相似之點在於:秦王坑趙卒四十萬,趙人大震,自是一蹶不振,遂以其勢平六國;鐵木眞陷金中都(今北京)屠城一月並焚之,人脂流於巷而困於行,屍塞於井而水不可飲,骨壘如山,進而一舉平蕩中原;滿清八旗攻揚州屠城五日,“諸婦女長索係頸,累累如貫珠,一步一跌,遍身泥土;滿地皆嬰兒,或襯馬蹄,或藉人足,肝腦塗地,泣聲盈野。”“道路積屍既經積雨暴漲,而青皮如蒙鼓,血肉內潰。穢臭逼人,復經日炙,其氣愈甚。前後左右,處處焚灼。室中氤氳,結成如霧,腥聞百裏。”由此卻一帆風順統一了江山,奠定了滿清二百六十年基業。長春之戰以國軍投降爲結局,接續的是北平等大小城市見此慘烈景象在幾月之內不戰而降。今天的歷史書上寫的是“兵不血刃”的光榮解放,如果沒有那麽多的國軍“起義”,如果攻城掠地都要走一遍長春圍城,那簡直超出了普通人的想象,所以我認爲沒有共産黨是沒有新中國,但沒有那些國軍將領的“大義”,那中華民族特別是今天的漢族會是一種什麼結局呢?請客官們自行腦補。

記住,今日之中國有幾千年的歷史,它沒有變,且不會變,這是一脈相承的。總有人會不相信這一點的,眞相有時確實是具備極大的傷害力。

日本在列強中的國情與俄國相似,亦屬封建帝國主義國家,其在關東的惡行也與俄國並行,但在那時它大多以朝鮮半島爲大本營,對關東虎視眈眈。我計劃在南滿部分再對其進行敘述,因此就不在此多費筆墨。

[ 打印 ]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