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尺牘翰藻(1)

(2025-11-01 13:39:58) 下一個

尺牘翰藻

習古引(代序)

三十年前,議繁體簡化之是非,得識正體;二十年前,辨普通方言之遠近,知鄉音可貴;十年前,論口語與文言之厚薄,曉作文規矩;昨又爭黨國天下之親疏,解賢人爲道。

嗟夫!人事遞嬗,議論紛紜。惟男子至死猶少年耳,固淺薄之常情也。

庸人得閒,多流於逸惡;雅士得閒,則懮其少趣。詩書、畫印、茗花、山水,碑帖、文章,皆可寓目騁懷,以寄閒情。

今拾掇行裝,從頭再越,試以尺牘為引,習斯文之古體。

博一笑而已。

公元二〇二五年十一月一日

襄平丁巳庠生記於溫哥華。

(一)

開篇先白:此文非餘有所創,實讀前人尺牘而撮其要耳。“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尺牘書疏”之名,出《顏氏家訓·雜藝》:“江南諺雲:尺牘書疏,千裏麵目也。”古無句讀,斷句本為讀書人之基本功。蓋書麵之語自有其律,若自蒙童熟讀,則自然而生巧矣。標點乃泊來之品,雖便於蒙學誦讀,而越趨繁瑣自是過猶不及;況自符號行於世,而士人斷句之能遂衰。

夫“尺牘書疏”,古稱“書劄”“手簡”,今但曰書信。魯迅《致許壽裳》有雲:“三四日前曾奉尺牘,意其已氐左右。”

所謂“千裏麵目”,即今人語“見字如麵”、“見字如晤”也。旣如麵,則字必佳。愛美之心,人皆有之,是以前人悉善書跡,今人呼為“書法”。古謂不善書者為“狼狽”。狼狽者,各有所陷,不善行步,故借喻書字之不成體麵。非今人所謂姦行也。今有計算機之便,是“狼狽”當不復見矣。

夫尺牘之文,乃“書者隨意寫之,原不期人之刻之也。故其字與文一任天而行,極自然之致。”故尺牘之佳,動人於真。

論尺牘之書跡,三稀為最:一曰王右軍《快雪時晴帖》,二曰王獻之《中秋帖》,三曰王珣《伯遠帖》。皆尺牘也,千古絕藝,美哉神工,高山仰止。

論尺牘之文辭,痛貫肺腑者,莫若韓城司馬《報任少卿書》,攄幽憤、盡至情、慷慨磊落、曲腸九回。氣象疏蕩者,則華陰楊惲《酬會宗》,直抒胸臆,情理交融。立意超俗者,當舉嵇康《與山巨源絕交書》,風格清峻,文辭精練。此諸篇皆典範之作,“誌氣盤桓,各含殊采”,一本於“真”耳:真性情,真豪氣。

[ 打印 ]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