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治未病”淺談(初稿)
新西蘭注冊中醫師公會 羅鴻聲
由於中醫的複雜性,其理論有很大空間被各種學說所利用,所以,社會上各種形形色色的騙子都在利用中醫的不確定因素騙人,在當今功利思想泛濫,道德喪失的 社會中,許多禦用中醫盲目迎合領導之意,紛紛拋出各種理論誤導後學,鄧鐵濤即是典型,他把中醫說成是一種文化,將古中醫的“治未病”曲解為現代預防疾病, 揚言要培養一百萬“不治已病,隻治未病”的鐵杆中醫,並以保健園的形式取代醫院,鄧國醫的小粉絲劉世鋒也拾鄧的牙慧而在本壇亂解“治未病”。其實,不論過 去、現在及將來的任何時候,對疾病的防與治都是不可偏廢的,古人所說的”治未病”最早見於《素問》《靈樞》,如《素問•四氣調神大論》曰:“是故聖人不治 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此之謂也。”《素問•刺熱篇》雲:“肝熱病者左頰先赤,心熱病者顏先赤,脾熱病者鼻先赤,肺熱病者右頰先赤,腎熱病者頤先 赤。病雖未發,見赤色者刺之,名曰治未病。” 如《靈樞•逆順》也說:“上工刺其未生者也;其次,刺其未盛者也,……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此之謂也”這裏所說的 “未病”並非現今所理解“未病”。要弄清這一問題,我們應從古代的“疾”“病”二字去考查。先秦時多言疾而少言病,指對身體不適或痛苦而言。甲骨文及西周 金文文獻中隻見“疾”而不見“病”。隨著醫學的進步,始產生病的概念。 “疾”的發展或加重為稱“病”,即由“疾”而“病”。在春秋戰國時期文獻裏“疾”與“病”二字有區別,一般的病稱“疾”不稱“病”,重病稱“病”。《說文 解字》卷七“病,疾加也”。《史記》裏“疾、病”二字已經混用,區別模糊。查《史記倉公列傳》中“疾”“病”二字的用法多為混用,“病”字共見173 處,而“疾”則見12 處,在用詞數量上“病”字占絕對優勢。在武威醫簡裏“病”取代了“疾”的用法。可知“疾、病”二字用法發展曆程:甲骨金文時期單用“疾”→春秋戰國時期 “疾、病”區別相用→西漢時期“疾、病”混用→東漢時期多用“病”而少用“疾”,靈素中也是用“病”不用“疾”。在素問靈樞中已對病有較為全麵的認識,與 疾的區別在於:“病”已包括病名,如《爾雅•釋詁》曰:“痡(pu)、瘏(tu)、虺(hui)頹、劬(qu)勞、咎、顇(cui)、瘽(qin)、瘉 (yu)、鰥、戮、癙(shu)、癵 (luan)、(疒裏li)、癢、疧(qi)、疵、閔、逐、疚、痗(mei)、瘥、痱、 、瘵(zhai)、瘼(mo)、癠(ji),病 也。”此外,病尚有病因、病機、病形(病狀、病色)、病情、病處(病所)、病脈等內容。而“疾”無此內容。故靈素中的“未病”並不等於無“疾”,《備急千 金要方卷二十七 養性(凡八類) 養性序第一》曰: “是以至人消未起之患,治未病之疾。醫之於無事之前,不追於既逝之後。”這就是靈素中“治未病”。從經文理解:“無疾”之人,即常人或健康人,不需治療。 有“疾”者,則為身體不適或痛苦,但尚未發展到“病”的階段,即病之前期;疾甚則為“病”。故“治未病”不是指對“無疾”的健康人使用藥物治療。因此,用 一治字,“治未病”即“治未病之疾”也。清•陸懋修《世補齋醫書》認為:“疾、病二字,世每連稱。然今人之所謂病、於古但稱為疾,必其疾之 加甚,始謂之病,病可通言疾,疾不可遽言病。《內經》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謂人於已疾之後,未病之先,即當早為之藥。疾而不治,日以加甚,病甚而藥,藥已 無及。未至於病,即宜藥之,此則《內經》未病之旨,豈謂投藥於無疾之人哉?”聖人為何不治已病呢?一是聖人已治了“未病之疾”已無“已病”來治了。二是聖 人已知此已病治不了,故不治,如扁鵲見桓侯。
《素問•刺熱篇》雲:“肝熱病者左頰先赤,心熱病者顏先赤,脾熱病者鼻先赤,肺熱病者右頰先赤,腎熱病者頤先赤。病雖未發,見赤色者刺之,名曰治未 病。”此段首先歸納了五髒之熱病尚未發作時(也就是早期或潛伏期不明顯時)麵部的不同部位會有“赤色”,此時見有赤色者刺之,則是治未病。其實,見赤色已 是“疾”階段,五髒功能已失調,隻是尚未全部發作出來,故說“病雖未發”。那麽此處的“治未病”也是“治未病之疾”,即“欲病早治”
此外,髒腑之間,有相互聯係、互相製約的作用。一髒有病,可以影響他髒。在已病的情況下,與有病之髒相關之髒可能或必然被波及,故在治病髒之時,應考慮治 其未病之髒,以防病之傳變。例如《難經•七 十七難》雲:“經言上工治未病,中工治已病者,何謂也?然:所謂治未病者,見肝之病,則知肝當傳之與脾,故先實其脾氣,無令得受肝之邪,故曰治未病焉。中 工治已病者,見肝之病,不曉相傳,但一心治肝,故曰治已病也。”此為“既病防變”也。
高明的醫生,能夠了解或預測疾病的發生、發展及變化規律,能在疾病發作之前,即預以治療,從而遏製了疾病的進一步發展和惡化,使疾病尚未明顯時即被控製。
至於已病,則指病已發生,此時,不論上工、中工和下工,其治療的結果有二: 或是治愈,或是不愈。
鄧國醫等亂解經典,將靈素的治未病與預防疾病混為一談,誤導大眾。關於未病先防,並非治未病,屬養生範疇,正如《呂氏春秋•盡數》所雲:“凡養生莫若知本,知本則疾無由致矣” 以及《素問•上古天真論》所論,以後有時間再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