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原創] 一本忽悠了中醫界40年的偽書 --《輔行訣髒腑用藥法要》

(2014-04-19 04:49:48) 下一個

[原創] 一本忽悠了中醫界40年的偽書 --《輔行訣髒腑用藥法要》
                  新西蘭注冊中醫師公會 羅鴻聲
  《輔行訣髒腑用藥法要》(以下簡稱《輔行決》)是一九七三年由河北省威縣南鎮村赤腳醫生張大昌獻給中國中醫研究院的一本所謂的“中醫古籍”,張大昌自 雲《輔行訣髒腑用藥法要》是其祖父從敦煌一道士手中購得,為敦煌藏經洞所藏寫本,珍藏家中,原卷子於文革中被毀,於是張大昌將他學生的“轉抄本”與經他本 人回憶所寫成的“追憶本”寄到中國中醫研究院,經部分專家鑒定後,1988年由馬繼興收載於《敦煌古醫籍考釋》中公諸於世。《輔行訣》公布後,即引起了中 醫界的關注,許多專家學者對其進行了研究,普遍認為《輔行訣》是敦煌遺書,是陶弘景親撰或為其弟子集陶說而成,張仲景《傷寒論》是依《湯液經法》而成。代 表人物有:馬繼興、錢超塵、馮世綸、叢春雨、王淑民等。錢超塵在“仲景論廣《伊尹湯液》考”一文中更認為:“《輔行訣》以確切的資料證明《傷寒雜病論》是 在《湯液經法》一書的基礎上撰成。”“《輔行訣髒腑用藥法要》在研究《傷寒雜病論》文獻發展史上具有極為重大的意義。”一時間,《輔行訣》成了研究《傷寒 論》的熱點,各種不同的《輔行訣》版本也如雨後春筍般地從張大昌眾多弟子處突然冒出,近來錢超塵等從張大昌眾多弟子處收集了21種《輔行訣髒腑用藥法要》 版本匯集成冊出版,並將《輔行決髒腑用藥法要》的書名改為《輔行訣五藏用藥法要 》。由於上述專家學者的觀點在中醫界幾成定論,以致許多研究中醫史、傷寒論、方劑、陶弘景以及研究敦煌的論文及書籍都將《輔行訣》作為重要的文獻資料加以 引用。更有許多人以“研究”《輔行訣》而獲取碩、博士學位。據不完全統計,二十多年來,公開出版的有關《輔行訣》研究以及將《輔行訣》作為文獻引用的書籍 和研究論文約有300多部或篇。王雪苔先生在《輔行訣髒腑用藥法要校注考證》一書中曾說:“《輔行訣》是不是出自敦煌千佛洞石室密藏的古卷子本,這是一個 必須回答的帶有很大根本性的問題。如果確實有過古卷子本,那就表明在北宋初期之前已有此書傳世,意義不可低估;如果不曾有過古卷子本,那就肯定是近代作 偽,毫無價值可言。”遺憾的是,近二十多年來,中醫界沒有一篇文章或一部著作對《輔行決》的真實性提出過質疑,都盲從於上述專家學者的研究結論。然而《輔 行決》真如上述專家所說的“是敦煌遺書,對張仲景《傷寒論》的研究具有重要意義”嗎?筆者認真研讀《輔行決》的原文以及王雪苔《輔行訣髒腑用藥法要校注考 證》和錢超塵的《輔行訣五藏用藥法要傳承集》等書後,發現《輔行決》有許多可疑之處。①《輔行決》來曆荒誕,既無原件,也無任何書籍載錄或征引,隻有張大 昌與他的學生抄寫的兩本手抄本,而張大昌對《輔行決》的來曆及遺失有多種不同的說法,而且前後矛盾,漏洞百出。②書中所涉及的人物、事件與史實不符;③書 中出現了與陶弘景時代或敦煌藏經洞封閉前(北宋前)不符的語言現象。④書中所涉及的許多中醫學理論也晚於陶弘景時代或敦煌藏經洞封閉前的時期。有感於此, 筆者收集了大量與《輔行訣》相關的資料,本著實事求是的原則,從源流、版本、書名、內容、文字、成書年代及作者等多方麵對《輔行訣》進行了全麵而詳細的考 證,以確切的證據證明《輔行決》不是出自敦煌千佛洞石室密藏的古卷子本,而是一本近代偽書,對張仲景《傷寒論》的研究毫無意義。  現根據古籍辨偽原則, 將考證要點簡述如下:
一、從《輔行訣》的源流上分析:曆代典籍(曆代史誌書目、私家目錄、官修書目)均未著錄,也未有任何書籍提過。而突然由收藏者張大昌獻出,說出自敦煌,既 無原卷,所存兩種抄件內容亦互有出入,而且對於《輔行訣》的來曆及損毀情況,張大昌有多種不同的說法,但內容荒誕離奇,前後矛盾,漏洞百出,又拿不出任何 確鑿的證據來證明《輔行訣》是敦煌卷子。
關於《輔行訣》的版本,最初隻有張大昌的學生的“轉抄本”與張大昌本人的“追記本”,張大昌於1975年獻出後,王雪苔先生將兩個傳本互勘編成“中研 本”,自1975年“中研本”問世後,馬繼興先生在1988年出版《敦煌古醫籍考釋》一書時,將“中研本”收入其中,並加以考釋,稱“考釋本”,其後又相 繼出現了許多版本,如叢春雨的“全書本”、馬繼興的“輯校本”、王淑民的“醫方本”等。近來錢超塵先生等從張大昌眾多弟子處收集了21種《輔行訣》版本匯 集成冊出版,並將《輔行決髒腑用藥法要》的書名改為《輔行訣五藏用藥法要》。筆者對眾多的《輔行訣》版本進行研究後發現,這些傳本都是以“轉抄本”、“追 記本”或“中研本”這三個本子為底本拚湊出來的,判別《輔行訣》版本的前後時間,最明顯的標誌是“點眼以通肝氣”的條文,張海洲“轉抄本”寫為:“點眼以 通肝氣 治跌仆, 腰,氣滯作痛,不可呻欠方。”;張大昌“追記本”為:“點眼以通肝氣治跌仆閃挫,氣血著滯不行,作痛一處,不可欠呻動轉方。”;“考釋本”為:“點眼以通 肝氣 治跌仆,?腰挫閃,氣血著滯,作痛一處,不可欠伸、動轉方。”。 從這一條來看,“轉抄本”作“ 腰”,“追記本”無此術語,而《考釋》則寫為“?腰”,並加以注釋。故“ 腰”是1988年以前《輔行訣五藏用藥法要》中的術語,“?腰”是1988年以後的術語,可以說凡是有“ 腰”一詞的本子,則應是1988年以前的抄本,凡是寫為“?腰”者,均為1988年以後的本子。在《輔行訣》的眾多版本中,隻有張海洲轉抄本寫著“ 腰”,張大昌追記本沒有該名詞,而其餘抄本均寫成“?腰”,都是1988以後從“考釋本”拚湊而成的。

二、從被依托者陶弘景的著作與《輔行訣》比較的異同去分析:《輔行訣》雲:“陶雲:諸勞損病方  漢晉以還,諸名醫輩,張機、衛汜、華元化、吳普、皇甫玄 晏、支法師、葛稚川、範將軍等,皆當代名賢,鹹師式此《湯液經法》” 又說 “隱居曰:外感天行,經方之治,有二旦、六神大小等湯。昔南陽張機,依此諸方,撰為《傷寒論》一部。”《輔行訣》說:“商有聖相伊尹,撰《湯液經法》三 □”
陶弘景在《本草經集注•序錄上》則說 “春秋以前及和、緩之書蔑聞,道經略載扁鵲數法,其用藥猶是本草家意。至漢淳於意及華佗等方,今之所存者,亦皆修藥性。張仲景一部,最為眾方之祖宗,又悉 依本草。……自晉世以來,有張苗、宮泰、劉德、史脫、靳邵、趙泉、李子豫等,一代良醫。其貴勝阮德如、張茂先、裴逸民、皇甫士安,及江左葛稚川、蔡謨、殷 淵源諸名人等,並亦研精藥術。” “後稷伊尹,播厥百穀,惠被群生”
兩相比較,兩者的說法有很大的差別,例如:①《輔行訣》稱張仲景為張機(璣),而陶弘景稱張仲景。《輔行訣》露出了作偽痕跡,因為“張機”的稱謂晚於陶弘 景時代。張仲景之名最早見於魏晉時期皇甫謐的《釋勸論》《論寒食散方》兩篇文章中,其後直至中唐,凡涉及仲景事者,醫家和史家均稱仲景或張仲景。即陶弘景 本人在《本草經集注•序錄(上)》亦多次提到仲景,並未說張機,而張機之稱始見於宋臣高保衡、孫奇、林億等在《傷寒論序》中引唐•甘伯宗《名醫錄》之文。 甘伯宗史書無傳,《名醫錄》於宋臣校書後亡佚,所言仲景事,魏晉六朝乃至唐代醫家均未提及,純屬孤證。②《輔行訣》稱張仲景的著作為《傷寒論》,陶弘景則 稱張仲景一部,沒有說書名,說明陶弘景時代張仲景的著作不叫《傷寒論》,《傷寒論》書名的出現亦晚於陶弘景時代。據宋•李昉《太平禦覽》載:“高湛《養論 生》曰:王叔和性沉靜,好著述,考核遺文,彩摭群論,撰成《脈經》十卷,編次張仲景方論,編為三十六卷,大行於世。”那麽,王叔和所編次的是《張仲景方 論》,書名不是《傷寒論》。陳延之《小品方》序雲:“《張仲景辨傷寒並方》有九卷,……《張仲景雜方》有八卷。”《隋書•經籍誌》載: “《張仲景方》十五卷 仲景,後漢人。梁有《張仲景辨傷寒》十卷,《張仲景評病要方》一卷,亡。《張仲景療婦人方》二卷。”,《舊唐書•經籍誌》載:“《張仲景藥方》十五卷,王 叔和撰”。《新唐書•藝文誌》載:“王叔和《張仲景藥方》十五卷,又《傷寒卒病論》十卷”。直到宋初,典籍所載,均無《傷寒論》書名,而宋臣(高保衡、孫 奇、林億等)校書後,才有《傷寒論》之名。③《輔行訣》稱張機、華元化、皇甫玄晏、葛稚川、範汪鹹師式《湯液經法》,而陶弘景則說張仲景一部,最為眾方之 祖宗悉,又依本草;華佗之方,皆修藥性;皇甫士安及葛稚川亦隻研精藥術;並未說他們師式《湯液經法》。④《輔行訣》稱皇甫玄晏和葛稚川為名醫,而陶弘景則 稱皇甫士安為貴勝,稱葛稚川為名人,並未稱他們為良醫。⑤《輔行訣》伊尹撰《湯液經法》陶弘景則說:“後稷伊尹,播厥百穀,惠被群生”並未說伊尹撰《湯液 經法》。此外,《輔行訣》有“六極”病名中的五極,也與陶弘景之說不同,如《輔行訣》曰:“筋極、脈極、肉極、氣極、精極”而陶弘景《養性延命錄》引《明 醫論》雲:“疾之所起,自生五勞,……五勞則生六極:一曰氣極,二曰血極,三曰筋極,四曰骨極,五曰精極,六曰髓極。”無肉極、無脈極。與《輔行訣》說法 不同。
三、從《輔行訣》所涉及的史事去分析:《輔行訣》下麵所說的內容與史實不符, 這也是不能用後人改動來辨解釋的。例如1、《輔行訣》說:“陶雲:諸勞損病方  漢晉以還,諸名醫輩,張機、衛汜、華元化、吳普、皇甫玄晏、支法師、葛稚 川、範將軍等,皆當代名賢,鹹師式此《湯液經法》”這段文字既與陶弘景的說法不同,也與史實不符。(參看本書第九章)2、《輔行訣》說:“隱居曰:外感天 行,經方之治,有二旦、六神大小等湯。昔南陽張機,依此諸方,撰為《傷寒論》一部”又說:“張機撰《傷寒論》,避道家之稱,故其方皆非正名也,但以某藥名 之,以推主為識耳。”在這兩段裏,《輔行訣》所說的“張機”和《傷寒論》均非陶弘景時代的稱謂,故與史實不符。《輔行訣》還說張仲景依二旦、六神大小等湯 撰為《傷寒論》,但又避道家之稱,以藥名名方,這也與史實不符。《輔行訣》所說的的“道家”,其實是指“道教”,因為“道家”是春秋戰國時代以老莊思想為 主的哲學流派,沒有任何醫學專著,更不可能有經方本草,可以說與醫是毫無關係的,其著作中也未提過“六神”之名。道教則是東漢中後期由張道陵創立的宗教, 道教創立之後,也開始了“援醫入道”的活動,醫與道即發生了關係,魏晉南北朝時期達到高潮,代表人物是葛洪與陶弘景。所謂六神,就是指青龍、白虎、朱雀、 玄武、勾陳、騰蛇,其中的青龍、白虎、朱雀、玄武源於中國古代的星宿信仰,並非道教專有,道教將其列為四神是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其實,在張仲景《傷寒論》 方劑中四神已居其三,即大、小青龍湯、白虎湯和玄武湯(真武湯),若仲景撰《傷寒論》避道家之稱,為何此三者不避,而避朱雀呢?而且,《傷寒論》中一百多 個藥方並非都是依據二旦、六神大小等湯。而成書於西漢時期的《湯液經法》更不可能用魏晉南北朝時期道教的四方護衛神來命名方劑。顯然,《輔行訣》之說也是 與史實不符的。3、《輔行訣》說:“陶隱居雲:依《神農本經》及《桐君采藥錄》,上中下三品之藥,凡三百六十五味,以應周天之度,四時八節之氣。商有聖相 伊尹,撰《湯液經法》三□”在《輔行訣》這段話中也是與史實不符的。①《神農本草經》一書,《漢書•藝文誌》未載,這一書名最早見於陶弘景《本草經集注• 序錄(上)》,據陶弘景所說,他當時所見到的《神農本草經》已有多種不同的傳本,而陶弘景整理的《神農本草經》,是以一種四卷本為底本,並從各種載藥數量 不等的《神農本草經》中選取三百六十五種藥物歸納整理而成的,也就是說《神農本草經》的三百六十五味藥是由陶弘景所審定的。陶弘景是不可能說伊尹依陶弘景 審定的《神農本經》三百六十五味來撰寫《湯液經法》的。 ②關於《桐君采藥錄》,根據今存文獻考查,《漢書藝文誌》不載,最早提及本書的也是陶弘景,他在《本草經集注•序錄(上)》中說:“又有《桐君采藥錄》, 說其華葉形色”,在李昉《太平禦覽》中也有記載。從《本草經集注》和李昉《太平禦覽》中多處引用的《桐君采藥錄》條文看,此書應是一部藥物形態學專著,並 無上、中、下三品之分。③關於《湯液經法》,《漢書•藝文誌》有“《湯液經法》三十二卷”的記載,其實,在西漢時期的“湯液”並非中藥湯劑,據《史記•扁 鵲倉公列傳》雲:“臣聞上古之時,醫有俞跗 ,治病不以湯液醴酒”,在《素問•湯液醴酒論》和《素問•示從容論》也有“湯液醪醴”的論述,但從《素問•示從容論》的“毒藥、刺灸、砭石、湯液”並列對 舉可知,當時的“湯液”並不是後世的中藥“湯劑”。 “湯液”是指用稻米煮成的比較濃稠的汁液,醪醴則是以“湯液”與稻米發酵釀製而成的甜酒。由於湯液、醪醴與毒藥(藥物)都可用於治病,所以《漢書•藝文 誌》將《湯液經法》列為“經方類”書籍,與《神農黃帝食禁》列在最後,這表明《湯液經法》不是中醫方劑專書,而是一部研究製作“湯液”和“湯液”治療疾病 的著作。考查古文獻均無伊尹撰《湯液經法》之說,陶弘景也未說過伊尹撰《湯液經法》,隻說:“後稷伊尹,播厥百穀,惠被群生”, 伊尹撰湯液之說最早出自《針灸甲乙經》的所謂“皇甫謐自序”,但皇甫謐在《帝王世紀》也未說伊尹撰湯液,而是說:“伊尹,力牧之後,生於空桑”“初,力牧 之後曰伊摯,耕於有莘之野。湯聞,以幣聘,有莘之君留而不進,湯乃求婚於有莘之君,有莘之君遂嫁女於湯,以摯為媵臣。至毫,乃負鼎抱俎見湯也。伊摯豐下銳 上,色黑而短,僂身而下聲,年七十而不遇。湯聞其賢,設朝禮而見之。摯乃說湯,致於王道”《針灸甲乙經》的所謂“皇甫謐自序”實乃唐人偽作,不足為信,而 《輔行訣》依此為據說伊尹撰《湯液經法》也就與史實不符了。
四、從中醫學術思想發展史的先後去分析:在《輔行訣》中明確指出“五行互含”理論、“六極”理論與“外感天行”理論出自《湯液經法》,這是明顯的錯誤。首 先,《漢書•藝文誌》所載《湯液經法》並非中醫湯方;其次,《漢書藝文誌》所載《湯液經法》成書於西漢,而“外感天行”理論出自東晉;“六極”理論出自南 北朝;“五行互含”理論則源於明朝張景嶽的“五行互藏”理論,時間均晚於《湯液經法》成書的年代。此外,在陶弘景時代是不可能具備如《輔行訣》中的五髒虛 實證候及其苦欲補瀉方劑的,更遑論成書於西漢時的《湯液經法》。因而,可以肯定《輔行訣》中的五髒虛實證候及其苦欲補瀉方劑既不是《湯液經法》的內容,也 不是陶弘景所為,而是《輔行訣》作偽者以《備急千金要方》為藍本,再從《內經》《傷寒論》《金匱要略》以金元以後的醫籍中抽取某些內容拚湊而成的。
五、從《輔行訣》的內容去分析
《輔行訣》的小白虎湯與《傷寒論》的白虎湯相似。《傷寒論》有關白虎湯的條文有三:①《傷寒論卷第四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下第七》:“傷寒脈浮滑,此以表有熱、裏有寒,白虎湯主之。知母六兩 石膏一斤,碎 甘草二兩,炙 粳米六合 右四味,以水一鬥,煮米熟湯成,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②《傷寒論卷第五 辨陽明病脈證並治第八》:三陽合病,腹滿身重,難以轉側,口不仁麵垢,讝語遺尿。發汗則讝語,下之則額上生汗,手足逆冷。若自汗出者,白虎湯主之。③《傷 寒論卷第六 辨厥陰病脈證並治第十二》雲:“傷寒脈滑而厥者,裏有熱也,白虎湯主之。”《輔行訣》小白虎湯文:“ 治天行熱病,大汗出不止,口舌幹燥,飲水數升不已,脈洪大者方。 石膏如雞子大,綿裹 知母六兩 甘草炙,二兩 粳米六合右四味,先以水一鬥,熬粳米,熟訖去米。內諸藥,煮取六升,溫服二升,日三服。”
    兩方比較,《輔行訣》在方證論述中有“熱、汗、渴、洪”四大症。而《傷寒論》在論白虎湯證的三條中,第①條的“裏有寒”應是抄寫之誤,從第③條來看當為 “裏有熱”。第②條雖未言“熱”,但三陽合病有讝語者,乃熱甚所致,故三條均有熱。關於“汗”,隻有②條有“自汗出”之語,但不是大汗。脈象方麵,第①條 為“脈浮滑”,第③條為“脈滑”,都不是脈洪大。《傷寒論》三條白虎湯證均無“渴”的描述。故《傷寒論》白虎湯證不具備“熱、汗、渴、洪”四大症,隻有 “熱”而無“汗、渴、洪”。兩書對白虎湯證論述的差異,暴露了《輔行訣》的作偽痕跡,因為從上述分析可知《傷寒論》的白虎湯證不具備“熱、汗、渴、洪”四 大症。到了清代,吳鞠通在《溫病條辨》中才將白虎湯證的主症歸納為“四大症”,即身大熱、口大渴、汗大出、脈洪大,並提出了白虎湯的禁忌證。如:《溫病條 辨•上焦篇》:第七條雲:“太陰溫病,脈浮洪,舌黃,渴甚,大汗,麵赤,惡熱者,辛涼重劑白虎湯主之。”。自此以後,注《傷寒論》者,多襲《溫病條辨》之 說。若《輔行訣》的小白虎湯是《湯液經法》之方,仲景《傷寒論》又是抄錄《湯液經法》,為何兩者對證型的描述不同?而且《輔行訣》的描述乃襲用清代溫病學 的觀點,顯然作偽者是受溫病學觀點的影響而將《傷寒論》的白虎湯改為小白虎湯。


六、從《輔行訣》的語言稱謂上去分析:
1、《輔行訣》托名於陶弘景,我們考盡魏晉南北朝醫籍,如《脈經》、《甲乙經》、《肘後備急方》、《本草經集注》、《劉涓子鬼遺方》、《小品方》、《諸病 源候論》以及敦煌醫學文獻等亦無下列醫學用語:大便秘塞、大便閟塞、痰涎、小便閟塞、大小便閟、腎氣不足、痰澼、氣息惙惙、氣惙力弱、眩運、修真、出人意 表、呷嗽、小便赤少。《輔行訣》出現這些術語,基本上可排除陶弘景親撰的可能。
2、張大昌說《輔行訣》是敦煌藏經洞的卷子,而敦煌遺書寫本題款年代最晚者為宋真宗鹹平五年(公元1002年)的《敦煌王曹宗壽編造帙子入報恩寺記》,藏 經洞的封閉時間在歸義軍曹宗壽統治時期(公元1002年 -公元1014年),故《輔行訣》中不應該出現北宋真宗大中祥符七年(公元1014年)以後的用語,但在《輔行訣》中出現了許多北宋以後的醫學術語。例 如:張機、張璣、升陽、扶陰、清滋、溫滲、熟地黃、黃芪、牡丹皮、柴胡、杏仁、龍膽草、呃聲不止、遺精、咯血、夢魘、怔忡、怔驚、麵赤如新妝、川軍、默 契、宿積不消、心中跳動不安、錠(計量單位)、心痛如刀攪、恐懼不安、坐臥不安、枯瘦如柴、羸瘦如柴。這些術語的出現,可以斷定《輔行訣》不是敦煌卷子, 進而也就明確《輔行訣》不是陶弘景弟子輯錄陶氏之說。既然《輔行訣》既不是陶弘景的著作,也不是陶弘景弟子集師之作,那肯定是托名於陶弘景的偽書。
例如《輔行訣》對“二旦六神湯”的解釋:“陰旦者,扶陰之方,以柴胡為主;……朱鳥者,清滋之方,以雞子黃為主;玄武者,溫滲之方以附子為主。”
在這段文字中,“扶陰”作為醫學術語,宋以前醫籍未見,醫籍中首見於《注解傷寒論》,如《注解傷寒論•卷三•辨太陽病脈證並治法第六》“大柴胡湯”注: “枳實、芍藥之酸苦,湧泄而扶陰”《注解傷寒論•卷六•辨少陰病脈證並治法第十一》“附子湯”注:“酸以收之,芍藥之酸以扶陰”。 “清滋”用作醫學術語則出自明清以後醫書,如《重訂廣溫熱論•第一卷•溫熱遺症療法(添加)》雲:“虛煩不寐者,餘火擾動也,黃連阿膠湯清滋之。”《輔行 訣》的小朱鳥湯正是“黃連阿膠湯”,故《輔行訣》的“朱鳥者,清滋之方”應是源於《重訂廣溫熱論》。“溫滲”一詞最早見於馮兆張的《馮氏錦囊秘錄》,如 《馮氏錦囊秘錄雜症大小合參卷一 化源論》雲:“寒獨寒,當從溫補,兼濕當從溫滲。”

七、從外證進行分析:《輔行訣》中的內容沒有任何文獻引,反而《輔行訣》大量引用了《素問》、《靈樞》、《傷寒論》、《金匱要略》、《備急千金要方》、 《千金翼方》、《外台秘要》等書的內容。下麵摘取1處《輔行訣》方證中引用的《素問》《靈樞》條文與《素問》、《靈樞》、宋臣校注後的《備急千金要方》及 未經宋臣校注後的《新雕孫真人千金要方》中的相關條文進行對比分析即可明了《輔行訣》方證中引用的《素問》《靈樞》條文來源於宋臣校注後的《備急千金要 方》。如《輔行訣》:“[又]心胞氣實者,受外邪之動也,則胸脅支滿,心中澹澹大動,麵赤,目黃,善笑不休;虛則血氣少,善悲,久不已,發癲仆。”《備急 千金要方•卷十三•心髒脈論第一》:“是動則病手心熱,肘臂攣急腋腫,甚則胸脅支滿,心中澹澹大動,麵赤,目黃,善笑不休。”《靈樞•經脈》:“是動則病 手心熱,臂肘攣急,腋腫,甚則胸脅支滿,心中憺憺大動,麵赤,目黃,喜笑不休。”《新雕孫真人千金方•卷十三•心髒脈論第一》,則雲:“是動則病手熱,肘 攣、腋腫,甚則胸中滿,心中澹澹大動,麵赤,目黃,是主脈所生病者”在“心中澹澹大動,麵赤,目黃”之後無“善笑不休”之語。
四條對比,《靈樞》為“喜笑不休”,《輔行訣》與宋臣所校《千金要方》則為“善笑不休”《新雕孫真人千金方》則無“善笑不休”。以此可知,乃《輔行訣》取宋臣所校《千金要方》之文並將條文改動了幾個字。
八、《輔行訣》的著作體例與陶弘景的著述不符:《輔行訣》的卷首題“梁華陽隱居陶弘景撰”,而在其文中又有“隱居曰”、“陶曰”“陶雲”等語,書的題款與 書中內容是矛盾的,這與古人著書的體例不符,即便是陶弘景親撰或是後人輯錄陶氏之說而成,都不可能出現這種矛盾的情況,如果為陶弘景親撰,書中不可能用 “陶曰”“陶雲”。如果是後人輯錄陶氏之說,則題款絕不會用“梁華陽隱居陶弘景撰”之語,而應是“梁華陽隱居陶弘景述,某某輯或撰次”。從《輔行訣》的題 款與內容的矛盾也反映出《輔行訣》既不是陶弘景親撰或是後人輯錄陶氏之說而成。
從以上八個方麵看,《輔行訣》在源流、版本、內容及著作體例等方麵都露出了許多作偽的痕跡,基本可以斷定《輔行訣》不是出自敦煌藏經洞的“敦煌寫卷”,而是一本成書於近代的偽書, 對中醫史及傷寒論的研究毫無價值可言。


筆者有感於《輔行訣》嚴重的擾亂了中醫的學術研究,為正本清源,還中醫曆史的本來麵目。收集了大量與《輔行訣》相關的資料,本著實事求是的原則,編著成 《<輔行訣髒腑用藥法>要真偽考》一書,從源流、版本、書名、內容、文字、成書年代及作者等多方麵對《輔行訣》進行了全麵而詳細的考證,以確 切的證據證明《輔行決》不是出自敦煌千佛洞石室密藏的古卷子本,而是一本近代偽書。

目錄
引言
第1章 敦煌史略
第2章 陶弘景簡介
第3章 中國古代的偽書與辨偽
第4章《輔行訣髒腑用藥法要》的研究概況
第5章《輔行訣髒腑用藥法要》源流考證
第6章《輔行訣髒腑用藥法要》版本考證
第7章《輔行訣髒腑用藥法要》書名考證
第8章《輔行訣髒腑用藥法要》中的古醫籍考證
第9章《輔行訣髒腑用藥法要》中的古醫家考證
第10章《輔行訣髒腑用藥法要》內容考證
第11章《輔行訣髒腑用藥法要》中的“古字、通假字、冷僻字”考證
第12章《輔行訣髒腑用藥法要》的作者及成書年代考證
結語
附錄:《輔行訣髒腑用藥法要》

下麵摘錄一小段:
《輔行訣髒腑用藥法要》自出張大昌獻書之後,中醫界的所謂專家學者們就對其進行“研究”,經過三十多年的“研究”,中醫界的所謂專家學者們對《輔行訣髒腑 用藥法要》基本上已形成了共識,即認為:《輔行訣髒腑用藥法要》是張大昌祖父張偓南從敦煌道士王圓籙手中購得,後在文革中被毀,現存者為張大昌弟子轉抄本 與張大昌追記本。《 輔行訣髒腑用藥法要 》是敦煌遺書,為陶弘景親撰或其弟子集陶說而成,張仲景《傷寒論》是依《湯液經法》而成,《輔行訣髒腑用藥法要》在研究《傷寒雜病論》文獻發展史上具有極 為重大的意義。
近三十年來,對專家學者們的共識沒有任何人在學術上提出質疑,因而,許多研究中醫史、傷寒論、方劑、陶弘景以及研究敦煌的論文及書籍都將《輔行訣髒腑用藥 法要》作為重要的文獻資料來引用,更有許多人以“研究”《輔行訣》而獲取碩、博士學位。這嚴重的擾亂了中醫的學術研究。現將三十多年來,公開出版的有關 《輔行訣髒腑用藥法要》研究以及將《輔行訣髒腑用藥法要》作為文獻引用的書籍和研究論文(不完全統計)開列如下:
一、書籍
1981年-1990年
名醫治學錄 

 曾時新,葉崗編  廣東科技出版社 , 1981(第44頁)
中醫治則研究(2版)  薑春華,沈自尹編著 上海市: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 , 1983
壺天散墨  裘沛然著  上海市: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 , 1985(178)
中醫碩士研究生論文集  第1輯 中國中醫研究院教育處編 北京市:中醫古籍出版社 , 1986(79)
薑春華論醫集 薑春華著 福州市:福建科學技術出版社 , 1986(338)
中國藥學史綱 餘慎初著 昆明市:雲南科學技術出版社 , 1987.
敦煌古醫籍考釋 馬繼興 江西科技出版社 1988
敦煌醫粹-敦煌遺書醫藥文選校釋 趙健雄 貴州人民出版社1988
中醫人物詞典  中國中醫研究院中國醫史文獻研究所主編 上海市:上海辭書出版社 , 1988.
壺天散墨  裘沛然醫論集  裘沛然著  上海市: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 , 1990.06(216頁)
1991年-2000年
中藥分類學 萬德光主編 北京市:人民衛生出版社 , 1997(22頁)
中國醫學史略 賈得道著 太原市:山西科學技術出版社 , 1993.04(104,136)
常用中藥詞語詞典 於維萍,李守俊主編  濟南市: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 , 1998(551)
杏林成蹊集-中國醫史文獻研究所研究生教育成果巡禮 中國中醫研究院中國醫史文獻所編 1995(14)
中醫大辭典  李經緯等主編  北京市:人民衛生出版社 , 1995(1370)
仲景方藥現代研究  葉森主編 北京市:中國中醫藥出版社 , 1997(7)
道家文化與中醫學  江幼李著 福州市:福建科學技術出版社 , 1997(213)
敦煌失寶記  陳作義編著  蘭州市:甘肅人民出版社 , 1998
古今錄驗方(唐)甄權撰;謝盤根輯校 北京市: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 , 1996
中醫經典著作思路與方法研究 邱德文主編 貴陽市:貴州科技出版社 , 1992.
曆代史誌書目著錄醫籍匯考 李茂如等編著 北京市:人民衛生出版社 , 1994.

中醫古籍文獻學 張燦玾編著 北京市:人民衛生出版社 , 1998
湯方辨證及臨床  暢達等編著 北京市:中國中醫藥出版社 , 1999
中國古代科學史綱 盧嘉錫,路甬祥主編  石家莊市:河北科學技術出版社 , 1998
敦煌石窟秘方與灸經圖(敦煌學文庫) 張儂著  蘭州市:甘肅文化出版社 , 1995
中醫文獻學概論 徐國仟主編;史蘭華,王振國編寫 北京市: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 , 1994
中國百年百名中醫臨床家叢書 胡希恕 胡希恕著述;張文康主編;馮世綸冊主編
傷寒論選讀 柯雪帆主編 上海市: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 , 1996
中國科學技術史  人物卷 盧嘉錫總主編;金秋鵬主編 北京市:科學出版社 , 1998
99仲景學術論壇 劉渡洲,聶惠民主編 富群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 1999.
中國中醫藥最新研創大全 張俊庭主編 北京市:中醫古籍出版社 , 1996
中國醫學文化史 馬伯英著 上海市:上海人民出版社 , 1994
傷寒學術史  葉發正著  武漢市: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 , 1995
威縣誌 張桂菊主編;威縣地方誌編纂委員會編 北京市:方誌出版社 , 1998.
中醫文獻辭典 餘瀛鼇,李經緯主編 北京市: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 , 2000 (第115頁)
溫病學(中醫藥學高級叢書)彭勝權主編北京市:人民衛生出版社 , 2000
外台秘要方[唐]王燾撰;高文鑄校注北京市:華夏出版社 , 1993.(225頁校注⑦)
《中國中醫研究院建院四十周年論文選編》作者:中國中醫研究院編 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1995  
敦煌大辭典 季羨林 上海辭書出版社 1998
推演傷寒論附:陶弘景輔行訣藏府用藥法要 魏甫賢 吳秀娥 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 1994
敦煌中醫藥全書 叢春雨 中醫古籍出版社 1994
醫宗真髓-敦煌醫方選粹 王道坤 尹婉如 甘肅民族出版社 1995
敦煌石窟秘方與灸經圖  張儂 甘肅文化出版社 1995
敦煌中醫藥精萃發微 叢春雨 中醫古籍出版社 2000
敦煌醫藥文獻輯校 馬繼興 江蘇古籍出版社 1998
敦煌石窟秘藏醫方 王淑民 北京醫科大學、中國協和醫科大學聯合出版社 1999
中國中醫藥年鑒  1999施杞主編 中國中醫藥出版社 2000
國學研究  第7卷袁行霈主編;北京大學中國傳統文化研究中心編北京市:北京大學出版社 , 2000
金匱要略(中醫藥學高級叢書)  陳紀藩編著 北京市:人民衛生出版社 , 2000
中國醫學通史  古代卷李經緯,林昭庚主編北京市:人民衛生出版社 , 2000
2001年-2010年
中國中醫藥年鑒  2000 施杞主編  北京市:中國中醫藥出版社 , 2001
古代生物與醫學 李慕南主編 開封市:河南大學出版社 , 2005
中醫臨床基礎學 熊曼琪著北京市:中國中醫藥出版社 , 2007
國學通論 曹勝高著北京市:北京大學出版社 , 2008
經方100首 黃煌主編 南京市: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 , 2005.
中國百年百名中醫臨床家叢書-張子琳趙尚華,張俊卿主編  中國中醫藥出版社 2001
中醫基本功手冊 《中醫基本功手冊》編委會編著成都市:四川科學技術出版社 , 2001 (第154頁)
中國曆代名醫名術 劉祖貽,孫光榮主編北京市:中醫古籍出版社 , 2002
敦煌吐魯番研究 第6卷 2002季羨林等主編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2
春華秋實 繼往開來-中國醫史文獻研究所建所二十周年紀念文集 彭春龍等 中醫古籍出版社 2002
碥石集 第3輯 十七位著名中醫學家經驗傳薪佘靖主編上海中醫藥大學出版社 , 2002
陶弘景叢考 王家葵 齊魯書社 2003
中醫學術發展史  嚴世芸主編 上海市:上海中醫藥大學出版社 , 2004.08(第103頁)
中國中醫藥學術年鑒  2004 嚴世芸主編;上海市:上海中醫藥大學出版社 , 2004.
中醫外感熱病學史   曹東義著  北京市:中醫古籍出版社 , 2004
中國醫藥文化遺產考論  鄭蓉等主編  北京市:中醫古籍出版社 , 2005
中國湯液經方-傷寒雜病論傳真 馮世綸 張長恩 人民軍醫出版社 2005
中國湯液方證-仲景方證學  張長恩 馮世綸 人民軍醫出版社 2005
趙健雄醫學文粹-敦煌醫學研究  趙健雄  中醫古籍出版社 2005
傷寒方證便覽   柳少逸編著  中醫古籍出版社 2005
解讀張仲景醫學 馮世綸主編 北京市:人民軍醫出版社,2006.
知中醫  行中醫  曾曉虎編著  北京市:人民軍醫出版社 , 2006.
敦煌學研究文庫 敦煌佛儒道相關醫書釋要 李應存、史正剛 民族出版社 2006
敦煌古醫方研究 劉喜平 科學普及出版社 2006
解讀張仲景醫學 馮世綸人民軍醫出版社 2006
實用敦煌醫學 李應存 甘肅科學技術出版社 2007
醫苑英華  王晞星,李源增主編  中國中醫藥出版社 2007
敦煌古醫籍校證 陳增嶽 廣東科技出版社 2008
百味中藥應用發微  陶禦風主編 上海市:上海中醫藥大學出版社,2003
中國道教科學技術史  南北朝隋唐五代卷  薑生,湯偉俠主編. 北京市:科學出版社, 2010(501)
中國藥學年鑒 2009 彭司勳主編 上海市:第二軍醫大學出版社,2010.
經方傳真:胡希恕經方理論與實踐 馮世綸,張長恩主編 北京市:中國中醫藥出版社 , 2008.
讀解《傷寒》張再良編著 北京市:人民衛生出版社 , 2007
醫易通論(周易與中醫智慧叢書)  趙尚華主編  太原市:山西科學技術出版社 , 2005.
中醫源流與著名人物考  張誌遠編著
馮世綸經方臨床帶教實錄(傷寒論壇叢書) 第1輯 陶有強,石應軒主編 北京市:人民軍醫出版社 , 2009.
中醫哲學史 第1卷 先秦兩漢時期 程雅君著 成都市:巴蜀書社 , 2009.
十一師秘要 趙俊欣 學苑出版社 2008
曰本漢字和漢字詞研究  何華珍著 北京市: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 2004.
現代中醫名家醫論醫話選 經典卷 張煜,王國辰著 北京市:中國中醫藥出版社 , 2012.
敦煌吐魯番研究  第6卷  2002 季羨林等主編 北京市:北京大學出版社 , 2002
仲景學術探賾  李敬孝,薑德友,李宇航主編 哈爾濱市:黑龍江科學技術出版社 , 2005.
張仲景醫學源流  陳明,傅長齡主編 北京市: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 2006.
春華秋實  繼往開來  中國醫史文獻研究所建所二十周年紀念文集 彭春龍等主編;中國中醫研究院中國醫史文獻研究所編  北京市:中醫古籍出版社, 2002
張大昌醫論醫案集 張大昌 學苑出版社 2008
《輔行訣髒腑用藥法要》校注考證  王雪苔 人民軍醫出版社 2008
傷寒論陰陽圖說 衣之鏢 學苑出版社 2008
《輔行訣五藏用藥法要》傳承集 張大昌 錢超塵 學苑出版社 2008
經方研究與臨床發微  李賽美  朱章誌  人民衛生出版社 2008
中醫古籍閱讀學 王育林 高等教育出版社 , 2008
《傷寒論》解讀與臨床運用 張橫柳,吳政栓,許國敏主編 上海市:上海中醫藥大學出版社 , 2006
中藥資源學 方成武,王文全主編 北京市:科學出版社 , 2005
敦煌典籍與唐五代曆史文化 下 張弓主編北京市: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 2006.
傷寒論學用指要 翟慕東主編 北京市:中國中醫藥出版社 , 2006
中華文化十萬個為什麽  醫藥卷 陸秀蘭主編 沈陽市:遼海出版社 , 2001
中醫必讀百部名著  備急千金要方(唐)孫思邈撰;高文柱,沈澍農校注 北京市:華夏出版社 , 2008.
敦煌史話 薑德治著 蘭州市:甘肅文化出版社 , 2009  
中華醫藥文明史集論 梁峻等主編 北京市:中醫古籍出版社 , 2003
中國百年百名中醫臨床家叢書  薑春華(薑春華著;張文康(總)主編;張雲鵬主編 北京市:中國中醫藥出版社 , 2002(236頁)
中醫大辭典(2版) 李經緯等主編 北京市:人民衛生出版社 , 2004
薑春華論臨證(近代名老中醫經驗) 朱世增主編 上海市:上海中醫藥大學出版社 , 2009.(200,276)
名醫評析單穴治病大全  解秸萍主編 北京市: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 , 2006
中國醫藥 救死扶傷 感受生命 王誌豔主編北京市:北京燕山出版社 , 2006
礦物藥  張保國著北京市: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 , 2005.
宗教與中醫學發微  趙文著 北京市:宗教文化出版社 , 2008
腎虛與科學 沈自尹院士的中西醫結合研究心路曆程  董競成,蔡定芳主編 北京市:人民衛生出版社 , 2007(206,472)
中國醫道  王鳳蘭主編  蘇州市:古吳軒出版社 , 2009.
解讀張仲景  龐景三主編  北京市:人民衛生出版社 , 2010.
名方名醫實踐錄  王階,張允嶺,何慶勇著 北京市: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 , 2010.
帶您走進《金匱要略》梁永宣,甄雪燕主編  北京市:人民軍醫出版社 , 2008.
中國湯液經方  傷寒雜病論傳真馮世綸,張長恩主編;閆誌安等編著 北京市:人民軍醫出版社 , 2005.01
中國百年百名中醫臨床家叢書  張子琳 張子琳著述;張文康(總)主編;趙尚華,張俊卿主編 北京市:中國中醫藥出版社 , 2001
張仲景方方族 鄭全雄,丁曉剛,賀紅莉主編北京市: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 , 2004
藥王千金方(185) (唐)孫思邈原著;高文柱主編北京市:華夏出版社 , 2004

醫籍敘錄集 李茂如 中醫古籍出版社2009
中醫是本故事書常宇,李蔓荻編著北京市:化學工業出版社 , 2009.
傷寒論理論與實踐郝萬山李賽美著北京市:人民衛生出版社 , 2009.
中醫各家學說專論魯兆麟主編;秦玉龍等副主編北京市:人民衛生出版社 , 2009.
人類的敦煌馮驥才著蘭州市:敦煌文藝出版社 , 2004.
中醫方劑學發展史 朱建平 學苑出版社 2009
《解讀<伊尹湯液經>》馮世綸 學苑出版社2009
《輔行訣五髒用藥法要》校注講疏  衣之鏢  學苑出版社 2009
三國兩晉南北朝醫學總集 李其忠主編 人民衛生出版社 2009
《〈輔行訣五藏用藥法要〉研究》 衣之鏢 衣玉品 趙懷舟 學苑出版社2009
《傷寒論》師承課堂實錄  劉誌傑  人民軍醫出版社 2009
敦煌學簡明教程  褚良才編著 北京市:中華書局 , 2001
碥石集 第3輯 十七位著名中醫學家經驗傳薪 佘靖主編 上海市:上海中醫藥大學出版社 , 2002
黃煌經方沙龍  第1期  黃煌主編 北京市:中國中醫藥出版社 , 2007.
絲路華夏醫學辨析 孟昭勳,康興軍主編;於儀農等編撰西安市:陝西人民出版社 , 2004
生命的聖火  宗教與醫學縱橫譚鄭懷林,甘利仁主編北京市:中醫古籍出版社 , 2008
敦煌追問鄭州市:中州古籍出版社 , 2005.
組分配伍研製現代中藥的理論與實踐 方劑關鍵科學問題的基礎研究 張伯禮,王永炎主編 沈陽市:遼寧科學技術出版社 , 2010.
裘沛然選集  上裘沛然著 上海市:上海辭書出版社 , 2004.
醫苑英華  上王晞星,李源增主編北京市:中國中醫藥出版社 , 2007
衣之鏢等編著. 張大昌先生弟子個人專輯:輔行訣五髒用藥法要校注講疏. 北京市:學苑出版社, 2009.
中醫五髒相關學說研究-從五行到五髒相關 鄧鐵濤,鄭洪 廣東科技出版社2010
《重劑起沉屙 古今醫家大劑量用藥經驗集萃》仝小林 人民衛生出版社 2010
《修續四庫全書傷寒類醫著集成 第5冊》 虞舜 王旭光 張玉才 鳳凰出版傳媒集團,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
中國道教科學技術史  南北朝隋唐五代卷  席澤宗 薑生 湯偉俠 科學出版社 2010
中國醫學文化史 (上) 馬伯英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0
甘肅古代醫  學鄢衛東 李順保  學苑出版社2010
茅山宗師陶弘景的道與術  劉永霞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10
《肘後救卒方》新解  劉緒銀  人民軍醫出版社 2010
陶弘景評傳(中國思想家評傳叢書) 鍾國發著 南京市:南京大學出版社 , 2005.
明於陰陽  中醫的概念與邏輯劉寶義著,濟南市:山東大學出版社 , 2007.
張仲景研究集成  上、下  錢超塵,溫長路主編北京市:中醫古籍出版社 , 2004.
曆代中醫學家評析 薑春華,薑光華編著 上海市: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 , 2010.
中古時期的醫者與病者  範家偉著  上海市:複旦大學出版社 , 2010.
傷寒論選讀學習指導  柯雪帆主編  上海市: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 , 2002
李時珍研究集成 錢超塵,溫長路主編 北京市:中醫古籍出版社 , 2003
張仲景用方解析 馮世綸,張長恩主編;閆誌安等編著北京市:人民軍醫出版社 , 2004
東方名珠古中醫 王召德編著 北京市:中國戲劇出版社 , 2005.
黃帝內經:麵部診治術解密  張作記著 北京市:中國盲文出版社 , 2009
偏方驗方妙方經方家用全書  超值典藏版 百姓生活文庫編委會編著北京市:中國紡織出版社 , 2010.

2011年-2013年
中醫經典名醫心悟選粹 呂誌傑 人民衛生出版社 2011
《輔行訣五髒用藥法要》臨證心得錄  衣之鏢 學苑出版社 2011
《左手易經,右手內經》 程獻忠 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 2011
張子琳老中醫60年臨床經驗精華  趙尚華等整理  山西科學技術出版社 , 2011
中醫藥學高級叢書 傷寒論(第2版)熊曼琪主編 人民衛生出版社 2011
解讀張仲景醫學經方六經類方證 馮世綸 張長恩主編 人民軍醫出版社 2011
經方世界 張再良 學苑出版社2011
衣之鏢編著. 輔行訣五髒用藥法要臨證心得錄. 北京市:學苑出版社, 2011.
解讀張仲景醫學經方六經類方證(2版)馮世綸,張長恩主編 北京市:人民軍醫出版社 , 2011.
發現中藥  對本草藥性的深度解讀 第2輯 鍾知霖編著 北京市:人民軍醫出版社, 2011.
醫林掌故  許敬生編著 北京市:人民衛生出版社 , 2011.
發現中藥  對本草藥性的深度解讀  第1輯鍾知霖編著北京市:人民軍醫出版社 , 2011.
中醫經典名醫心悟選粹 呂誌傑主編 北京市:人民衛生出版社 , 2011.
方劑學(中醫藥學高級叢書)下 李飛主編 北京市:人民衛生出版社 , 2011.
董氏針灸注疏  劉毅著 北京市:中國中醫藥出版社 , 2011.
經方論治心腦血管疾病  王階,張允嶺,何慶勇著 北京市: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 , 2011.
中近古醫藥文獻訓詁研究 陳增嶽著 廣州市:暨南大學出版社 , 2011.
道醫陶弘景研究. 劉永霞著. 成都市:巴蜀書社, 2011.
古今錄驗方. [唐] 甄權撰;謝盤根輯校.北京市: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 1996.

二、研究生學位論文
[碩士學位論文]
《傷寒論》方的文獻研究劉耀 山東中醫藥大學1998
以味成方法則探析  劉勁鬆 黑龍江中醫藥大學 2004
從《輔行訣》的研究探索經方組方法則和配伍規律 徐浩 成都中醫藥大學2005
從經方配伍看《傷寒雜病論》對前人組方理論的繼承與發展  高元宏,北京中醫藥大學2005
晉唐時期方劑學成就與特點研究  吳瀟湘  中國中醫科學院 2006
《傷寒雜病論》用藥四性規律研究   張引強  山東中醫藥大學2007
桂枝湯及其類方臨床應用規律研究  朱寒陽  湖北中醫學院2007
《輔行訣五髒用藥法要》研究  石琳 北京中醫藥大學2008
《輔行訣髒腑用藥法要》的文獻研究 張瀕月 陝西中醫學院2008
《輔行訣髒腑用藥法要》組方規律之探究 陳洋子 上海中醫藥大學 2011
敦煌醫籍醫學用語研究  喬鑫  西南大學  2011
《輔行訣五髒用藥法要》對《黃帝內經》相關理論的繼承及組方原則李汪洋 黑龍江中醫藥大學 2011
陶弘景藏象理論研究  陳婉 上海中醫藥大學 2012
基於《傷寒論》的小陰旦湯探討  張晶星  浙江中醫藥大學2013
[博士學位論文]
《傷寒論》方劑的文獻研究 竇迎春 山東中醫藥大學 2002
張仲景醫方的文獻研究  米鸝 山東中醫藥大學 2004  
宋本《傷寒論》刊行前《傷寒論》文獻演變簡史 王立子 北京中醫藥大學2004
宋以前《金匱要略方》流傳史研究 梁永宣 北京中醫藥大學2006
經方之傳承脈絡:仲景方探源 阿爾諾德·福爾斯萊斯成都中醫藥大學2006
敦煌寫本醫方研究 李應存 蘭州大學 2006
《傷寒論》用藥劑量及其相關問題的研究  黃英傑  北京中醫藥大學2007
張仲景針灸學術思想文獻研究 侯中偉 北京中醫藥大學2007
從方劑組方的三種模式看《輔行訣髒腑用藥法要》的方劑特點  李崇超 南京中醫藥大學2008
張仲景方證論治體係研究及其方證數據庫 劉立傑 北京中醫藥大學2009
《金匱要略》補法探微 楊建龍 南京中醫藥大學2009
中醫方劑配伍理論的曆史研究 袁冰 中國中醫科學院 2009
宋以前方劑劑型的曆史研究  許霞 中國中醫科學院2010
基於湯液經法圖“五味十法”的《傷寒論》方藥運用規律研究 高亮 北京中醫藥大學 2013  
[博士後學位論文]
小補心湯的抗抑鬱有效部位及其化學成分研究 於能江 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醫學科學院,2004
三、期刊、雜誌論文
論文名、作者、期刊、時間
1981年-1990年
《傷寒論》與《湯液經》薑春華 中醫雜誌 1985第10期
試析《傷寒論·序》及正文中的真偽問題 洪貫之 中醫藥研究 1987年第2期
敦煌卷子《輔行決髒腑用藥法要》考 王淑民 甘肅中醫學院學報,1990第4期
1991年-2000年
《傷寒論》版本係統 張書芬 李寶昆中醫藥學報1991第1期
《輔行訣髒腑用藥法要》中的急救醫學 陳湘萍 上海中醫藥雜誌1992第1期
陽旦湯方證考略 魏雪舫;陳忠琳  河南中醫雜誌1991 第6期 4-7
《傷寒雜病論》溯源 馮世綸 國醫論壇 1992第4期
敦煌中醫藥學的內涵及其學術價值 叢春雨 中國中西醫結合雜誌1992第12期
敦煌文物古籍《輔行訣髒腑用藥法要》與《傷寒論》國外醫學(中醫藥分冊) 1992
敦煌醫學殘卷“開九竅療法”初探 孟陸亮甘肅中醫學院學報 1995 第1期
古佚經方“陰旦湯、陽旦湯”考釋  謝盤根  河南中醫1995第2期
張仲景“四神湯”探源 謝盤根 河南中醫 1996年 第3期
《傷寒雜病論》方藥淵源探析 劉耀 馬開靈 史蘭華 山東中醫藥大學學報 1997 第6期
敦煌“大陽旦湯”與《金匱》陽旦湯關係考 牟慧琴 甘肅中醫 1997 第3期
敦煌古醫籍中的髒腑辨證  陸亦朗 中醫文獻雜誌  1997第4期
《傷寒雜病論》方藥淵源探析 劉耀 馬開靈 史蘭華 山東中醫藥大學學報 1997第6期
敦煌遺書《輔行訣髒腑用藥法要》中的五髒五行學說 李應東 甘肅中醫學院學報 1998 第2期
《輔行訣髒腑用藥法要》與《湯液經法》《傷寒雜病論》三書方劑關係的探討 王淑民 中醫雜誌 1998第11期
“經方”溯源  劉渡舟 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1999第1期
以敦煌遺書《輔行訣髒腑用藥法要》校《內經》條文 張永文 沈思鈺 中國中醫藥科技 2000第1期
《輔行訣髒腑用藥法要》心病症治探秘 叢春雨 上海中醫藥雜誌2000第2期
敦煌醫學中古醫方的研究與應用概況 李應存 甘肅中醫學院學報2000第3期
辛涼解表法的曆史形成過程研究 曹東義 王文智 賈春生 河北中醫藥學報 2000第4期
敦煌遺書《輔行訣髒腑用藥法要》五首救急方析義 叢春雨 中醫文獻雜誌2000
第4期
2001年-2010年
通關散方源考  朱建平 中國醫藥學報 2002第2期
以敦煌遺書《法要》探討張仲景經方之源 張永文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誌2002第3期
《傷寒雜病論》古今談(電視片解說詞) 郭君雙,田思勝,楊金萍 中醫文獻雜誌2002年第3期
敦煌遺書《輔行訣髒腑用藥法要》五髒病症治療方藥解析 叢春雨 敦煌研究 2002第3期
《輔行訣髒腑用藥法要》五味的五行歸屬辨識 梁永林 李生財 賈育新 中醫藥學刊 2002第4期
敦煌本《輔行訣髒腑用藥法要》古醫方的源流  張儂 劉強 敦煌研究 2002第6期
桂枝湯及其類方的源流衍化考 吳紅彥 劉喜平 李沛清 中成藥2002第7期
張仲景醫方與《湯液經法》考 張燦岬 張增敏 上海中醫藥雜誌2002第7期
經方探究 馮世綸 中國醫藥學報  2002第7期
敦煌醫學資料研究概況 王鳳蘭 中醫文獻雜誌 2003第1期
敦煌遺書中有關方劑學的文獻研究 吳紅彥 劉喜平 甘肅中醫學院學報 2003第2期
仲景論廣《伊尹湯液》考 錢超塵 江西中醫學院學報  2003第2期
《傷寒論》第359條疑義解析 關新軍 國醫論壇  2003第3期
敦煌遺書《輔行訣髒腑用藥法要》探究 張永文 郭郡浩 蔡輝 安徽中醫學院學報
2003第3期
淺議“五行互藏”理論 陳剛 王平 湖北中醫學院學報 2003 第3期
論《輔行訣髒腑用藥法要》五首救諸勞損病方的現實意義 叢春雨 中醫文獻雜誌 2003 第4期
敦煌古醫方的研究概況 劉喜平 中成藥 2004第1期
張仲景的食療觀 範春 國醫論壇  2004第1期
敦煌遺書中的中醫方劑學成就 劉喜平 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誌2004第3期
古代中醫是否有農尹與岐黃派之分?-探傷寒論之源陳方佩 中華針灸醫學會雜誌2004 第7期
近20年來敦煌古醫方研究概況 王春豔 張如青上海中醫藥大學學報 2004 第3期
敦煌文獻《輔行訣髒腑用藥法要》創製經方12首叢春雨 敦煌研究 2004 第2期
從六朝醫學文獻看《傷寒雜病論》的學術淵源 王立子 中國醫藥學報2004第7期
張仲景生平暨《傷寒論》版本流傳考略 錢超塵 河南中醫,2005第1-4期
醫藥學術對道教的意義關於陶弘景醫藥活動的個案考查 王家葵 現代中藥研究與實踐 2005第1期
《輔行訣·湯液經圖》詮釋:徐浩 張衛華 楊殿興 江西中醫學院學報 2005第3期
《輔行訣》五髒病症方組方法則探微-經方配伍法則的新發現徐浩,張衛華 江西中醫學院學報,2005第4期
經方君臣佐使初探 張建敏 黃克希 福建中醫藥 2006第3期
仲景傷寒經典著述源流探微 許國敏,張橫柳 浙江中醫藥大學學報2006第4期
對中醫五髒相關學說的理論探討 邱仕君 陳堅雄 程賓 湖北民族學院學報(醫學版) 2007 第1期
試論中醫五髒相關學說的理論內涵 陳堅雄 邱仕君 肖瑩 廣州中醫藥大學學報2007第2
敦煌醫學卷子《輔行訣髒腑用藥法要》概況與醫方釋要 李應存 史正剛 中醫藥通報 2007第3期
談談對《金匱要略》瀉心湯出處、方名的理解 張薛光 中醫文獻雜誌2007第3期
《傷寒論》方證治法的源流及發展 辛智科 江西中醫學院學報2007 第3期
《輔行訣髒腑用藥法要》研究述評 宋春光 江西中醫學院學報2007 第4期
《輔行訣髒腑用藥法要》中《湯液經法》圖試讀李具雙 中醫藥文化 2007第5期
敦煌遺書《輔行訣髒腑用藥法要》急症治療方劑淺析 張永文 沈思鈺 蔡輝 中國中醫急症雜誌 2007第5期
五髒互藏五味理論應深入研究 梁永林 中國中醫藥報 2007第12期
《傷寒論》源於《湯液經法》考 錢超塵 世界中西醫結合雜誌,2007第12期
認識經方《傷寒論》的淵源及其理論體係的形成 馮世綸 北京扶陽論壇2008
《輔行訣髒腑用藥法要》現存版本對比研究 石琳 王慶國 中醫文獻雜誌2008第2期
“五行互藏”的理論探討袁文君 甘肅科技縱橫 2008 第2期
以敦煌遺書《輔行訣髒腑用藥法要》考二旦、六神湯 張永文 沈思鈺 蔡輝 安徽中醫學院學報 2008第4期
天行時氣五經鉤玄-陶弘景《輔行訣髒腑用藥法要》啟玄胡冬裴 山東中醫藥大學學報 2008第4期
再探敦煌遺書《輔行訣髒腑用藥法要》煎藥及服藥規律 張永文 沈思鈺 蔡輝 中國中醫藥科技 2008第4期
以敦煌遺書《輔行訣髒腑用藥法要》考二旦、六神 張永文 沈思鈺 蔡輝 安徽中醫學院學報2008第5期
《湯液經法》《傷寒論》《輔行訣》古今談 錢超塵 世界中西醫結合雜誌,2008第6-8期
《輔行訣》抄本尋蹤《中醫藥文化》2008年 第6期
大小勾陳大小螣蛇出處考 石琳 世界中西醫結合雜誌 2008第7期
《輔行訣髒腑用藥法要》用藥擷英 劉誌剛 柴程芝 中醫研究 2008 第11期
王圓籙監守自盜《輔行訣》簡考 錢超塵 中醫藥文化,2009第1期
從敦煌遺書看道教的醫藥學貢獻——以《輔行決》和《本草經集注》為核心劉永明 中國道教 2009第2期
試析敦煌寫本《輔行訣髒腑用藥法要》的性質:王使臻;苗鍾立 中醫文獻雜誌 2009 第5期
瀉心湯證組方原理探源 蔣楠 時珍國醫國藥 2009年6期
以敦煌遺書《輔行訣髒腑用藥法要》考已佚古書《湯液經法》張永文 沈思鈺 蔡輝 河北中醫 2009第6期
《輔行訣髒腑用藥法要》與《傷寒論》《金匱要略》針灸文獻比較研究 侯中偉 河南中醫  2009第12期
《輔行訣髒腑用藥法要》中的二旦四神湯組方原理探析 韓鑫冰;顏新遼寧中醫雜誌2010第1期
湯方辨證依據陰陽病勢而無關五行學說 陳淼和 鄭文偉 中醫藥研究論叢2010第1期
淺談《輔行訣五髒用藥法要》五髒辨證論治 何雲義 張勤 張玉英 陝西中醫學院學報2010第2期
《輔行訣》所載《湯液經法》考論 劉永明 敦煌研究 2010第3期
略論《輔行訣髒腑用藥法要》之學術價值 高振華 中醫文獻雜誌2010第3期
敦煌遺書《輔行訣髒腑用藥法要》與陶弘景關係考 張永文 沈思鈺 蔡輝 河北中醫2010第3期
試探《輔行訣髒腑用藥法要》製方用藥特色 高振華 中醫文獻雜誌 2010 5期
從《輔行訣髒腑用藥法要》探究五味子之藥證與應用配伍 高宗成 明通醫藥2010
千年傳奇《輔行訣》-《輔行訣五髒用藥法要研究》讀後曹東義 山西中醫2010年第10期
醫聖張仲景生平事跡及《傷寒雜病論》方源考張永文;沈思鈺;蔡輝河北中醫2010第2期
《輔行訣髒腑用藥法要》用藥規律初探 許繼宗 喬憲春 遼寧中醫藥大學學報 2010第12期
2011年-2013年
《內經》“神客在門”新解及其中醫治療方法學探討 許繼宗,石玉君,喬憲春吉林中醫藥2011第8期
《傷寒論》與《湯液經法》藥物劑量溯源考 姬航宇,仝小林,趙林華,宋軍 上海中醫藥大學學報2011第3期
《輔行訣》組方思想對五輸穴配穴的啟示:六腑五輸穴配伍法則新發現 劉稼 梁永林 李金田 李應存中醫藥通報2011第3期
《傷寒雜病論》與《輔行訣》《湯液經》《內經》關係探究 任靈賢 遼寧中醫藥大學學報2011第3期
從《輔行訣髒腑用藥法要·湯液經圖》看五行傳變規律許繼宗 喬憲春 石玉君吉林中醫藥2011第5期
理中丸君藥考辨 袁冰 石東平安徽中醫學院學報  2011第1期
《傷寒論》與《湯液經法》藥物劑量溯源考 姬航宇 仝小林  趙林華  宋軍 上海中醫藥大學學報 2011第3期
經方的來曆 羅大中 中華養生保健  2011第8期
複原《黃帝內經》五音療病體係的必要性與可行性許繼宗;喬憲春;石玉君;李月明世界中西醫結合雜誌2011第5期
《輔行訣》和《傷寒雜病論》“方同名異”及其原因解玄 代民濤 柴可夫 李秀中醫學報2011 第3期
敦煌莫高窟藏經洞《輔行訣髒腑用藥法要》急救探析  許建陽 夏紅傑 郝晉東 劉靜 中國急救複蘇與災害醫學雜誌 2011第8期
敦煌莫高窟《輔行訣髒腑用藥法要·救諸勞損病方》急救探析 王暉 劉靜 郝石磊 中國急救複蘇與災害醫學雜誌2011第11期
《輔行訣五髒用藥法要》的來源及醫學價值 王非 李汪洋 閆秀君 中醫藥學報2011第1期
經方起源考  任靈賢;黃煌  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2011第1期
《輔行訣髒腑用藥法要》心病診療特色探析 餘鋒 羅小星 湖北中醫雜誌 2011 年第2期
《輔行訣》外感天行病方理論初探 吳新明 劉洋 李菲 彭鑫 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誌2011第7期
《輔行訣》體、用、化味理論研究 吳新明 劉洋 李菲 彭鑫 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誌2011第4期
思考《傷寒論》和《金匱要略方論》-讀《解讀伊尹湯液經》有感張再良 上海中醫藥大學學報2011第3期
《輔行訣·湯液經法圖》例解梁永林 劉稼 時珍國醫國藥 2011第2期
《輔行訣·湯液經法圖》述義梁永林 劉稼 李應存 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誌2011第4期
敦煌遺書中小補瀉湯數術思想研究 劉稼 梁永林 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誌2011第6期
經方淵源考馬鳳麗;秦竹;熊紅豔  遼寧中醫藥大學學報 2011第8期
依據《輔行訣髒腑用藥法要》探討經方組方規律在針灸學中的應用許繼宗 石玉君 喬憲春 李月明 中華中醫藥雜誌2011第11期
敦煌遺書《輔行訣》大補瀉湯數術思想研究 梁永林 李金田 劉稼 李應存 中華中醫藥雜誌2012第2期
敦煌遺書《輔行訣髒腑用藥法要》雜病證治思想淺析張永文 鞠娟 李芳 中醫藥學報2012第1期
敦煌遺書《輔行訣髒腑用藥法要》外感天行與張仲景傷寒探討張永文 鞠娟 李芳 中國中醫藥科技2012第5期   
敦煌遺書《輔行訣五髒用藥法要》中的五髒互藏五味梁永林 劉稼 李金田 李應存 時珍國醫國藥2012第2期
從《輔行訣髒腑用藥法要》調中補心湯探討心係疾病治療方法車伯琛 郭偉星 環球中醫藥2012第7期
《輔行訣》引用仲景方劑考 錢超塵西部中醫藥 2012第11期
《輔行訣髒腑用藥法要》藥征初探程保智 四川中醫2012第10期
《湯液經法》藥性組方法則淺析王燁燃 李冀 中醫藥學報2012第5期  
中醫時空統一觀及其在臨床中的應用徐宗佩 天津中醫藥大學學報 2012第2期
五行針法聯合敦煌大補肺湯治療麵肌痙攣192例臨床研究 段慧 左小紅 陸萍 光明中醫2012第9期
藏象學說思想對陶弘景養生觀的影響  陳婉;胡冬裴 中華中醫藥學刊 2012第9期
經方象數規律芻議 王位慶 遼寧中醫藥大學學報2012第1期  
以味成方原理與五行製方思想探討吳茂林 中醫雜誌2012第22期
陰旦湯考證  張晶星 何賽萍上海中醫藥雜誌 2013第2期
傷寒論評話 第14章 張仲景並非“群方之祖”,桂枝湯即是“小陽旦湯”:氣津兩虛證的誤治與救治 梁華龍 中醫學報 2013第2期
敦煌遺書《輔行訣髒腑用藥法要》五髒虛實對本髒升降的影響初探光明中醫 2013年5期王占磊李應存
《黃帝內經》五味補瀉理論及五味補瀉圖構思浙江中醫藥大學學報 2013年7期張大魁

四、會議論文
陶弘景五髒虛實辨證方論鉤沉 胡冬裴 張挺 朱淩淩 “情緒與健康和疾病及其中醫藥幹預”國際學術研討會暨中醫基礎理論分會第一屆學術年會2007
王圓籙手裏為何有《輔行訣》敦煌原卷 錢超塵 全國第十一屆中醫醫史文獻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論敦煌中醫藥學的內涵及其學術價值叢春雨 國際傳統醫學大會論文摘要匯編
五味對五髒效應不同論——讀《輔行訣五髒用藥法要》心得(一)
五小補湯的組方思路探討——讀《輔行訣五髒用藥法要》心得(二)
從陶氏的兼味學說看中醫的生化理論——讀《輔行訣五髒用藥法要》心得(三) 張誌遠趙宏傑首屆全國方劑組成原理高峰論壇論文集2012

從以上所列書籍或論文及其作者來看,讀者可知,其中不乏中醫的“泰鬥”或“大師”級人物,《輔行訣髒腑用藥法要》的危害已涉及中醫學術的各個領域,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