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秘的中醫脈診
作者:草木沉香
中醫臨床對病人的取證方法是望聞問切,四診合參。其中脈診(也叫診脈、按脈、號脈、切脈、把脈、憑脈、摸脈)是醫生用指端觸按病人的有關動脈,探查脈象, 以了解病情變化的一種方法。經過千年演繹,無論對病人還是對醫者,都是最為奧秘,神奇,玄妙幽微的。我悉心體驗許多年也沒能悟出真諦,不知是天生愚笨還是 其它。
1. 脈診今夕
脈診這一診法,在我國起源很早,明確的文字記載還得首推《黃帝內經》;在診脈的時間上,《素問•脈要精微論》則提出“診法常以平旦”。
以後的《難經》則繼承了《內經》的要旨,賦以新見,如寸口脈法。
將脈診係統運用於臨床作為辨證的依據,當推東漢醫學家張仲景。在其《傷寒雜病論》中,記栽的單一脈就有二十四種,兩種以上組合而成的病脈則達百種之多,可見他對脈診的運用是相當廣泛的,並促進了後世脈學的發展。
西晉王叔和,根據前人的理論,積累長期的醫療實踐,著成我國第一部脈學專書《脈經》,所以至今仍然是學習和研究中醫脈學的必要瀆物。
唐宋以後,曆代醫家對脈診也很重視,論述脈學的著述雖然很多,但專著甚少,代表為有李時珍《瀕湖脈學》。
脈診所查為“三部九候”,它是古代最早的一種全身遍診法,語出《黃帝內經素問•三部九候論》它把人體頭部、上肢、下肢分成三部,每部各取上、中、下三處的 動脈,在這些部位診脈,稱為“三部九候”。這樣的脈診全麵細致,但操作起來實在是麻煩。設想,但凡病人,僅此一項沒個十分二十分鍾也下不來。
而後有人將其簡化為,上取 “人迎”(結喉旁頸總動脈)、中取“寸口”(腕部橈動脈) 和下取“趺陽脈”(足背部脛前動脈)為三部,每部各以輕、中、重的指力相應分為浮 、中、沉三侯,共為“九候”,現在看這“三部”的選擇還是很有意義的。張仲景《傷寒論》原序中曾提及。
又有智者跟據臨床實踐,簡化診法,提出“獨取寸口”的三部九侯脈診法,將寸口脈分寸、關、尺“三部”,浮中沉共九侯。理由是該處為“五髒六腑之所終始”, “脈之大會”,借以診別五髒六腑的病變。
為什麽四診之中,唯有脈診部位會被如此隨意簡化,而又被普遍接受呢?竊以為不會是由於它對於診判病證缺乏普遍的確定性的緣故吧?
2. 脈診神秘化的推手
現代影視文學作品極為常見的一種現象,病人啞口,伸露寸口,中醫三指一搭,遂將病之源由一一道出,這是最令當事人和旁觀者拍案稱奇,心馳神往的場景。加之 古往今來很多江湖遊醫術士,借此為騙取信任,賣弄玄虛,取信病家的手段。都是“不需病家開口,便知病之源由”單憑一個枕頭,三根指頭,娓娓道出病人所苦。 這樣的場景多了,以訛傳訛,在不明事理的百姓人們心中種下了高明中醫可以單憑脈診定病情,判生死。
目前人類已認識到的疾病種類多達兩萬種以上,這個數字還在與日俱增。中醫之脈診共有28種脈相,其中常用的有十七、八種,脈診所按部位之寸口搏動處,為橈 動脈,其結構與人體其它部位動脈無大區別。如何會以十幾種脈象判定兩萬多種疾病呢?僅以這種不確定的、模糊的思維去指導處方潛藥,我是不敢輕斷。處方用藥 是治病救人的,藥之所及,性命攸關,其後果絕不等同於誤食三聚氰胺牛奶、蘇丹紅雞蛋。
影視文學作品對江湖遊醫的騙術,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
3. 脈診的秘密
影視中見到的太醫診病,多是隻憑診脈。實際上,絕不是這樣的。但當太醫為皇後嬪妃內眷診病時,病人多是在床帷帳內,隻伸出腕部,手早已用絲錦纏繞,所露之 處,寸關不及尺,老嬤侍人立於帳外,代答所問。醫者難行忘聞問之神妙,隻能憑脈。因診治結果關係重大,所以太醫們常常施惠傳信太監,預先得知病人所患所 苦,借以彌補和提高診治準確性。
網上見有一位坦誠中醫,談及自己遵循古訓“博涉知病,多診識脈。”是人“從醫20餘年,尤其醉心於脈診,依然琢磨不透,指下難明,不敢言懂。”他內心困 惑,如同老子撇下一本書奔西而去,他留下的是一句無奈之語:“或許因為脈診它過於深奧,以自己的智商實在做不到。其實很多人也是不懂脈學的。”
《史記•扁鵲傳》曰:“至今天下言脈者,由扁鵲也。”則明確脈學以扁鵲為鼻祖。對此,曆代少有爭議者。但傳記中還有一段話,卻有點意味深長。說的是扁鵲少 時為人舍長。舍客長桑君過,扁鵲獨奇之,常謹遇之。長桑君亦知扁鵲非常人也。出入十餘年,乃呼扁鵲私坐,間與語曰:我有禁方,年老,欲傳與公,公毋泄。” 扁鵲曰:“敬諾”。乃出其懷中藥予扁鵲:“飲是以上池之水,三十日當知物矣”。乃悉取其禁方書盡予扁鵲。扁鵲以其言飲藥三十日,視見垣一方人。以此視病, 盡見五藏症結,特以診脈為名耳。
秘密就在於此,其實扁鵲的診脈,不過是名義上而已。扁鵲本是具有一定慧根的人,因得高人點播相助,開了天目,或誘導出特異功能,他臨診麵對病人時,以“視 見垣一方人”眼力,其實早就“盡見五藏症結”,卻還那麽裝模作樣地把脈。這真是撒了彌天大謊,忽悠了百世醫者。我曾見過、也相信有特異功能者,但“非常 人”不是人人做得,“長桑君”不是人人隨便遭遇,“上池之水”不是人人有幸得飲,所以僅憑脈診去判人生死,絕對是不靠譜的。
4. 正確認識脈診在診斷中的地位
中醫傳統對於四診的排列順序依次為“望、聞、問、切”,這隻是它們在疾病診斷過程中的順序,並不能代表其在診治疾病過程中重要性的先後順序。中醫看病總是 先望病人之神色形態,次聞其氣息音聲,再問其所苦,最終結合脈診以明確診斷。《內經》中“望而知之謂之神”,應該理解為上工巧妙運用四診合參經驗,對疾病 作出正確判斷的技法。絕不是僅憑一個診法,便可決人生死。
張仲景的平脈辯證,就是將脈診與辨證論治相結合。在臨床上脈與證是分不開的,而且相依為用。以脈、病、證、治並舉,將脈象與病因、症狀、病機、辯證及其治 療方法有機結合在一起,辯脈與辯證相結合,論脈寓於辯證之中,並根據脈象變化判斷病因、分析病理機製,指導辯證治療。
如“太陽之為病,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將脈象的浮和頭項強痛的症狀作為太陽病辯證的總綱。“太陽病,發熱汗出,惡風,脈緩者,名曰中風。”將脈緩作為太陽病表虛的主脈。“傷寒差以後,更發熱,小柴胡湯主之,脈浮者,以汗解之,脈沉實者,以下解之。”
以脈浮緊為例,浮脈主表,緊脈為寒屬陰,浮緊相間,多主表寒,典型為太陽傷寒脈。也可見表寒裏熱,表寒內陷,表寒血虛,裏實熱證等,所以必須與症狀結合才能做出最為準確的分析病機和確定治療原則。
至於如何準確判定浮、沉、緊、弦脈等,還要注意考慮脈應四時和男女胖瘦老幼的因人而異諸多因素。致使我們在“把脈”的時候,常常是“指下難明”。
新中國成立後,對脈診的研究一直被列為國家重點科技攻關項目,廣大醫務工作者和科學工作者,應用現代科學知識和方法,對脈象原理和脈象本質及其實踐作了多方麵的研究,理想的或能被接受應用的脈診儀器還一直也沒能研究出來。
5. 令人瞠目的“脈神”
21世紀,是創造奇跡的時代,偏偏也有業內人,光大了脈診:獨取寸口,可也!足矣!
自古江南出才子,江蘇如皋有位自稱是“世界中醫學會聯合會脈象研究專業委員會理事”的範姓院長2013年成功出版發行《一脈診病》專著。該書介紹作者: “在中醫學方麵頗有研究,20歲開始對中醫傳統脈學感興趣,堅持不懈地苦研脈學二十年。他打破了曆代中醫以問診為先的傳統診療模式,改以切診(把脈)為 先,基本不用病人開口,光憑把脈診斷疾病,便知病情八九,再與病人陳述的症狀及現代物理檢查相對照,切脈診病的準確率達85%以上,先後治愈了不少病人的 ‘疑難雜症’,當地百姓尊稱為‘脈神!’”
且不論“世界中醫學會聯合會脈象研究專業委員會”這個小於“宇宙中醫學會聯合會脈象研究專業委員會”是個神馬組織。如他所言,四診又簡化了,豈止是中醫大 大的進步了,足可顛覆中醫四診,讓西醫大氣不喘地匍匐於腳下。如果他屬於與扁鵲同樣開天目具慧眼兩千年一遇的中醫天馬,別人無論怎樣熟讀甚至倒背如流他的 神傳仙書,也難能練就心得獨到成為與他比肩的憑脈斷病本事。
更有壽小雲者,著書《壽氏心理脈學與臨床》,通過診脈可查知對方病之所苦、緣由,以及性格取向,人生經曆與未來,好像神漢大師算命一般。還被某電視台請了 去,講授並演示,語驚四座。不知是否經過電視台預先導演,總之我不相信,除非他飲過“上上泉之水”, 成為功能超過扁鵲的“東方聖人”。要麽就是中醫的墮落。
當今中醫界,正是多了這些“神馬”,才使正道不昌。
6. 結 語
中醫作為一門事關人類生命健康的傳統醫學,能夠準確把脈,並說出脈象與身體健康的關係,與疾病的關係,這實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我傾向於這一點,正常人脈之搏動乃正氣之象。人有脈動,表明人有正氣,人沒脈,人將亡。脈搏也可以是人體的正氣和邪氣相搏之相,邪氣侵犯人體,正氣必然奮 起抗爭,於是便出現各種不同的脈象,這就是我們要通過辨析脈象的不同變化來發現判別疾病性質的基礎。“有諸內,必形諸外”。就是說,人體內部的變化總會在 外部表現出來,通過體表變化分析病狀,應四診合參,不離乎脈,絕不止於脈。
四診各有其獨特作用,我們既要反對“神話脈診”,又要充分認識到脈診重要性的臨床價值,把診斷治療做到胸有成竹。
(2013-03-31)
(一時興起,寫下這些,似有些對中醫之大不敬。但失望與希望總是伴行的。)
由有限的診斷來判定身體裏的病,本來就是很困難的事。有些像地震預報,但中醫做的好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