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中醫理論完全可以用現代語言來準確的表述和完善
新西蘭注冊中醫師公會 羅鴻聲
王錫民教授在《健康報》上旗幟鮮明地指出:“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中醫理論完全可用現代科學理論進行詮釋。” 我非常讚同,因為當下有許多所謂的“鐵杆”、“泰鬥”盲目的反對中西醫結合,將中醫現代化和中西醫結合稱為中醫西化。這些人提出中醫自己闡釋 中醫,然而中醫自己闡釋中醫已經2000年,直到現在也沒有闡釋清楚,而且很多很簡單的中醫道理被闡得神乎其神,玄之又玄,不但老百姓聽不懂,就是很多中 醫也聽不懂,這樣中醫能發展嗎?我一直認為中醫要發展就必須現代化,如何現代化?即用現代醫學科學知識和技術去解釋和研究並揭示中醫理論的科學原理及其治 病規律。中醫是為人民服務的,而現代人普遍接受的是現代醫學知識,而中醫理論是以哲理釋醫理,老百姓對中醫理論不是很了解,因此,用老百姓聽得懂的語言 (即現代醫學知識)去解釋中醫,是很有必要的,也是可行的。這樣做並沒有改變中醫理論,而且能使人們更好的認識中醫,了解中醫,相信中醫,才能重樹中醫的 威信,這樣中醫才能發展,才有活力。下麵用現代醫學知識闡釋中醫的“肝鬱脾虛證”加以說明。
“肝鬱脾虛”是指由於肝氣鬱結,失於疏泄,使脾的運化功能減退所表現出的證候,是中醫臨床最常見的證候之一,也是中醫研究的熱點問題之一。本證多因情誌不 遂,鬱怒傷肝,肝失條達,橫乘脾土所致;或因飲食不節、勞倦太過,損傷脾氣,脾失健運,反侮於肝,致肝失疏泄而成。臨床表現為胸脅脹悶或竄痛,喜太息,情 誌抑鬱或急躁易怒,納呆腹脹,腸鳴矢氣,便溏不爽;或腹痛欲瀉,瀉後痛減。舌苔白或膩,脈弦。
在古醫籍中雖無肝鬱脾虛證的名稱,但其內容卻散在於古代醫藥文獻的各種論述中。如《難經•七十七難》“見肝之病則知肝當傳之脾,故先實其脾氣,無令得受肝之邪”。明•張
景嶽《景嶽全書•飲食門》“怒氣傷肝則肝木之氣必侵脾土,而胃氣受傷致妨飲食,此雖以
肝氣之逆,而肝氣無不漸散,而脾氣之傷受其困矣。”
中醫理論認為肝主疏泄,脾主運化,二髒在生理上有著密切關係,肝主疏泄,有協助脾
的運化功能,脾主運化,也有助於肝氣的疏泄。肝氣疏泄調暢,則脾運健旺;脾氣健旺,氣
機通暢,則肝氣條達。由於二髒之間存在著相互調控的精微機製,當某一髒的功能失調時,
常常可影響另一髒的功能。例如肝失疏泄,氣機不利,每致脾運失健而脾虛,稱為“木橫侮
土”。反之,脾失健運,氣滯於中,濕阻於內,亦能影響肝氣的疏泄,致肝失疏泄而肝鬱,
稱“土壅侮木”,肝鬱屬邪實,脾虛屬正虛。肝鬱與脾虛可互為因果,或因實致虛,或因虛
致實,形成虛實夾雜證。常常以某一髒功能調的症狀為主,而又兼有另一髒功能失調的症狀,
或以肝鬱為主,或以脾虛為主,或兩者並重。
從現代醫學的角度分析,中醫說的“肝”、“脾”概念,並非現代醫學解剖學的肝、脾,其原因與古人對人體器官的結構和功能之間的關係認識不足有關。從中醫古 籍記載來看,在2000多年前,醫學解剖是古人認識人體結構最直接的方法,古人通過解剖,看到了心、肝、脾、肺、腎等器官實體,而對這些器官的生理功能的 認識則是通過兩種方法獲得的,一種是通過肉眼觀察歸納出髒腑的功能,如“心主血脈”、“肺司呼吸”等等,但對於髒腑眾多的功能是難以通過解剖目測直接獲得 的。所以,古人又借助了“司外揣內”“以象測髒”的方法,從人體的一些外在的生理現象及病理表現去推測它們與髒腑的內在聯係,並將這些外在表象按五行學說 歸納劃分為各髒腑的功能,通過“司外揣內”“以象測髒”的方法所獲得的許多髒腑功能與髒腑的實際功能是不相符的,往往會出現張冠李戴的現象,例如“心主神 明” “脾主運化”“腎主生殖”“肝調情誌”等,造成了中醫髒腑的解剖結構與生理功能不相符的現象。因此,我們現在對中醫“肝”、“脾”概念的認識,隻能從功能 性的角度去理解。從中醫“肝”、“脾”的生理功能及病理變化來看, “肝主疏泄,調暢情誌” “脾主運化”與現代醫學的神經-內分泌-免疫網絡係統密切相關,是神經-內分泌-免疫網絡係統功能的組成部分之一。
肝鬱或稱肝氣鬱結,是指由於情誌不暢所引起的一組以高級神經中樞及自主神經功能紊亂為主的臨床症候群。中醫所說的“肝主疏泄”,一是調節人體情誌活動,二 是調節消化道功能,與現代醫學中的大腦皮層額葉、邊緣係統、下丘腦以及自主神經係統功能相關,大腦皮層額葉及邊緣係統調節機體的情緒反應,下丘腦及自主神 經係統調節內髒活動,當情誌不暢時(精神抑鬱、思想壓力過大、情緒不快、焦慮等),可使大腦皮層及邊緣係統功能紊亂進而導致下丘腦及自主神經功能失調,而 出現肝鬱之證。脾虛多指脾氣虛,是由於情誌不暢、勞倦過度、飲食不節或邪氣犯胃而引起的以消化吸收功能紊亂、能量代謝障礙以及免疫功能低下為主的一係列症 候群的總稱。從現代醫學的觀點來看,中醫“脾”的功能與現代醫學中的消化吸收功能、免疫功能以及物質代謝功能關係密切,並受神經-內分泌-免疫網絡所調 節。前麵說過,中醫的肝鬱脾虛是肝鬱與脾虛互為因果而成,而現代醫學中的胃腸道與情緒反應也是相互影響的。在正常情況下,胃腸道功能的調節中樞在下丘腦, 而下丘腦又受情緒活動的高級整合中樞(大皮質額葉、邊緣係統)所調控。下丘腦對胃腸功能的調節是在中樞神經係統(主要是大皮質額葉、邊緣係統和下丘腦)的 調控下,通過兩條途徑相互協調而完成的。一條是通過植物性神經(外來神經)和腸道神經(內在神經);另一條是通過腦垂體釋放腦腸肽(胃腸道激素)。在完整 的機體內,胃腸道與大腦之間有一個由三級神經係統(腸神經係統、植物神經係統、中樞神經係統)、腦腸肽以及胃腸道效應細胞共同組成的雙相調節網絡,叫“腦 -腸軸”,中樞神經係統可以通過“腦-腸軸”調節胃腸道功能,胃腸道的病理變化也可以通過“腦-腸軸”影響中樞神經係統的功能。例如不良的社會因素(如經 濟條件差、人際關係不協調、家庭不和睦、工作壓力大、家庭的不幸事件等等)和不良的心理狀態(孤僻多疑、妒嫉偏激、怨恨恚怒、虛榮)可引起不良的情緒反應 或稱負性情緒反應(如緊張、恐懼、失望、焦慮、煩惱、抑鬱、憂傷、孤獨、悲觀、怨恨、憤怒、絕望等)而致“肝鬱”。“肝鬱”日久(過度或持久的負性情緒反 應),可以幹擾高級神經中樞的正常活動,導致植物神經功能失調和胃腸激素分泌紊亂,然後通過“腦-腸軸”的介導,引起胃腸道運動障礙(胃腸道張力下降,對 機械性膨脹耐受性降低)及胃腸道感覺異常(對多種有害刺激的敏感性增高,如對胃腸激素及胃酸呈超敏狀態)而導致“脾虛”。而不良的生活方式如不良嗜好(吸 煙、喝酒、咖啡、濃茶)以及濫用藥物,亂服“補品”。不良飲食習慣如飲食不節(暴飲暴食、節食減肥)、飲食偏嗜(偏嗜辛辣、煎炸、燒烤、生冷的食物)、飲 食不潔。不合理的飲食結構如膏粱厚味(肥膩或味道濃厚的食物)這些因素均可造成胃腸道粘膜損害並可導致胃腸運動功能障礙和胃腸道感覺異常而導致脾虛。由於 “脾虛”,出現食欲減退、上腹脹(或痛)、便溏,或腹痛欲瀉,瀉後痛減等表現。“脾虛”失治、誤治,遷延日久,病人痛苦不堪,這些胃腸道的病理變化可作為 內源性應激源通過“腦-腸軸”反饋到情緒中樞而引起“肝鬱”。
從上麵的分析可知,人體的生命現象是客觀存在的事實,中醫和西醫都觀察到這些客觀存在的生命現象並對其本質進行了研究,但由於研究的角度和方法不 同,因而,對這些生命現象所描述的語言亦不同。因為,中醫仍停留在自然哲學醫學模式階段,是用自然哲學釋醫理,與現代醫學用科學釋醫理的描述不同,但對這 些生命現象本質的認識是相同的。因此,完全有可能用現代醫學科學理論去闡明中醫理論的科學原理及其治病規律。我主張用現代醫學知識去闡釋中醫理論,同時又 保留了中醫理論的傳統說法及術語。這是宣傳中醫的最好方法。既能維護中醫的科學性和嚴肅性又能保留了中醫理論的傳統說法及術語,也不會使人誤解中醫不科 學。
參考文獻:
金益強.中醫肝髒象現代研究與臨床.人民衛生出版社, 2000.
柯美雲,方秀才.羅馬Ⅲ 功能性胃腸病(第三版 中文翻譯版). 北京市:科學出版社, 2008.
林三仁主編. 實用臨床消化病學. 北京市: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 2007.
倪愛華,郭樹苗.實用臨床疾病心理學.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6.
魏睦新,王平. 胃腸動力中藥的基礎與臨床. 北京市:化學工業出版社, 2011.
王興鵬主編. 腸道屏障功能障礙 基礎與臨床. 上海市:第二軍醫大學出版社, 2006.
蕭樹東 許國銘.中華胃腸病學.北市: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
周呂,柯美雲. 神經胃腸病學與動力 基礎與臨床. 北京市:科學出版社, 2005.
朱文鋒.中醫藥學高級叢書-中醫診斷學, 北京市:人民衛生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