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原創]經絡不具備獨立的形態結構

(2014-04-01 03:12:08) 下一個

[原創]經絡不具備獨立的形態結構

新西蘭注冊中醫師公會  羅鴻聲
   
經絡學說是中醫學理論體係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貫穿於中醫學 的生理、病理、診斷和治療等各個方麵,長期以來一直指導著中醫針灸的臨床實踐。經絡是中醫學特有的概念,經絡是否有獨立的形態結構?學術界已爭論了幾十 年,傳統中醫學認為經絡是具有獨立形態結構的,它是形態結構與生理功能的統一體。因而對經絡的定義為:經絡是經脈和絡脈的總稱,經脈是縱行的主幹,絡脈乃 經脈的分支,經絡在人體內縱橫交錯,既深入體腔,內屬髒腑,又淺出體表,外絡肢節,將人體各部連成一個有機的整體,具有運行氣血和調節陰陽的作用。圍繞著 這一問題,國內外學者在各個科學領域內用不同的手段和方法,從不同的角度對經絡進行了深入的研究,都肯定了經絡現象及其調節功能是客觀存在的,但迄今為 止,仍未發現除血管、神經和淋巴管以外具有經絡功能的任何獨立形態結構。以致經絡研究者們提出了種種假說,但都不能對客觀存在的經絡現象及其調節功能做出 完滿的解釋。為什麽有經絡現象而找不到經絡結構呢? 我們認為這與古人和現代人對經絡的認識不同有關, 要想得到合理的解釋,我們可以從中醫古籍中去考察古典經絡的實質就比較明確了。
    從現今所能看到的古文獻中,最早係統描述經絡的文獻是《靈樞》《素問》,以後又 經曆代醫家的不斷地被修正和補充,最後逐步完善成為中醫學理論體係中的經絡學說。    古人的經絡概念起源於對脈的認識和對經絡現象的觀察。脈乃有形之 物,《素問•脈要精微論》曰:“夫脈者.血之府也”,在《靈樞》中,對經絡的描述也多用經脈和絡脈來表示,《靈樞•脈度》篇曰:“經脈為裏,支而橫者 為絡,絡之別者為孫”。《靈樞•經脈》又曰:“經脈十二者,伏行分肉之間,深而不見”“諸脈之浮而常見者,皆絡脈也”“經脈者,常不可見也,其虛實也,以 氣口知之。脈之見者,皆絡脈也。”從以上文獻來看,《靈樞》所描述的經脈和絡脈應是指血管,按現代解剖學看,經脈因深伏於分肉之間,深不可見,但在氣 口(寸口)可觸及,應是指動脈,絡脈為經脈之分支,則絡脈亦為血管,浮於體表,可從皮下看到,又分為無數的浮絡、孫絡,乃皮下表淺動、靜脈無疑。但《靈樞 •本藏》曰:“經脈者,所以行血氣而營陰陽,濡筋骨,利關節者也。”“行血氣”乃血管的功能,而“營陰陽”乃是經絡的調節功能,非血管單獨所能做到,必須 結合神經功能。因此,古人所說的經脈和絡脈可能還包括神經和淋巴管等結構,因為在人體中,血管、神經和淋巴管往往是混雜在一起伴 行的,在當時的條件下,古人很容易將三者混淆起來而統稱為經脈和絡脈。《靈樞•海論》曰:“夫十二經脈者,內屬於府藏,外絡於肢節”。《靈樞•經水》曰: “經脈十二者,外合於十二經水,而內屬於五髒六腑”從這兩段經文看,在兩千多年以前,古人在解剖人體時,已看到了經脈(神經、血管和淋巴管)及其分支與臟 腑、肌肉、筋膜、肌腱及皮膚之間的聯係,將人體各部連成一個網絡,於是古人便將所觀察到的人體各種生理功能與病理現象附會於經絡上,並相結合髒腑、氣血以 及陰陽五行等內容進行歸納,把原先彼此孤立的經脈,聯係成如環無端的循環體係,參照十二條河水,把經脈定為十二經脈,為了與臟腑相應,而把心包也作為臟, 把肌肉、肌腱歸納為十二經筋;將皮膚按區域劃分為十二皮部,逐漸形成了經絡理論。其實古人對經絡的認識並不神秘,古人認為經絡是看得見摸得著的,是有具體 的形態結構的,古人所描述的經絡形態結構主要是血管,或包括神經和淋巴管。但古典經絡結構並不能完全解釋清楚某些經絡現象及其調節功能,說明古人所描述的 經絡結構與其功能是不相符的。
      從目前對經絡的研究情況看,經絡現象及其調節功能不但包括神經、血管和淋巴管的功能,而且還涉及內分泌係統、免疫係 統、皮膚、肌肉和筋腱的功能,而這些係統在結構上又都是各自獨立的,隻有功能上的聯係,加上現代解剖學、組織學、分子生物學的研究未能發現除血管、神經和 淋巴管以外具有經絡功能的任何網狀的獨立形態結構。因而可以認為經絡不具備獨立的形態結構,而是一種多係統的功能性調節網絡。經絡雖不具備獨立的形態結 構,但經絡現象及其調節功能卻是客觀存在的,是人體本身所固有的,不用經絡去解釋,也可用生理學、生物化學以及病理生理學理論去解釋,古人在長期的臨床實 踐中發現了這一現象,按“有諸內者必形諸外”的原則,必須通過解剖來了解其內在實質,但從當時的條件來看,大體解剖所能看到的東西就是神經、血管和淋巴管 及其分支,還有臟腑、肌肉、筋膜、肌腱以及它們之間在結構上的聯係,故將經絡現象附會於血管,或包括神經和淋巴管等網絡狀的結構上。由於人體的各種生理功 能都 是有其物質基礎的,經絡也不例外,那麽經絡的物質基礎是什麽呢?我認為經絡的物質基礎應包括神經、內分泌、免疫、血液循環係統以及皮膚、肌肉、筋腱等結 構。從經絡的“行血氣而營陰陽”功能來看,它應是人體中一個以神經-內 分泌-免疫-循環係統功能為主的功能性調節網絡。循環係統(包括血液循環和淋巴循環)“行血氣”,而神經-內分泌-免疫調節網絡則“營陰陽”。在經絡這個 網絡體係中,各組成部分 均有其獨立的結構和功能,同時各係統之間,又可通過共同的調節因子互相影響、相互作用,從而調節人體的各種生理功能,這與西醫的自穩調節係統很相似。由於 經絡沒有 具體的獨立形態結構,而是一種功能性的調節體係,因此,對經絡的研究應從現代醫學中生理、生化、病理生理方麵去進行研究。用中醫用經絡的概念去解釋了人體 的 生理調節功能及某些病理現象,也就象用陰陽五行學說去解釋人體一樣,都不是在形態學基礎上進行的,中醫的陰陽、五行、經絡、髒腑等都是功能概念,這正是中 醫的精華所在。若在現代醫學已進分子水平的階段,還一味地照搬古典文獻去證明經絡的獨立解剖結構, 或硬要去發現新的解剖係統,那將是毫無意義的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