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3號黃昏,走出聖胡安(St. Juan)機場大樓,撲麵而來的是一陣帶潮氣的暖風。和我四小時前來自那個近攝氏零度的紐約截然不同,波多黎各(Puerto Rico)顯然是一避寒上選之地。
1
2
3
4
5
6
市場中心的總督府(圖1)和武器廣場(圖2)承習了西班牙殖民地的典型風格。加勒比海的悠閑和慵懶彌漫在石鋪街道的每一個角落,為一客意大利冰激淋人們可以排上十分鐘的隊(圖4)。飯店裏用牛油果鋪上蟹肉或蝦是當地名吃(圖5),隻是我從未見過像小木瓜一樣大小的牛油果,應該比蘋果手機還要大(圖6)。這一頓對付下來我就得搓著肚子走路了。
哥倫布在十五世紀末以“榮耀上帝和女王”的名義將波多黎各收納為西班牙殖民地。在西班牙人無奈地交出海上霸權後,這個約1/4台灣大小的島國在上世紀初成為美國的自治邦。今天,美加避寒者在冬季時令紛紛南下,波多黎各和周邊島嶼所擁有的溫婉氣候,濃淡相間的風景,和並不久遠的西班牙遺韻吸引了眾多的遊客。在這片美國的後花園裏,據說從初見的驚豔變為一往情深的依戀並不需要太多的時日,我的一位朋友意猶未盡地在近幾年間四次踏足這裏;一位加拿大教師眉飛色舞地告訴我他每年全家都如候鳥一樣來此過冬。聖胡安更因其踞加勒比海門戶的便利,諸多加勒比海遊輪將波多黎各首府-聖胡安列為始發港。我也把羽絨外套和羊毛衣卷進行李中,準備在聖胡安逛了兩天後再登上皇家加勒比遊輪,試試領略那片我從未涉足然而久聞其名的加勒比海東南部的小安得列斯群島的風貌。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5
17
18
19
聖胡安和暖的海風有吹得人有醉入花叢之感,一片旖旎的海天美景交錯地從眼前鋪向遠方。十五世紀西班牙人建立的莫羅古堡(Morro)與其說是古蹟還不如說是一個別致的花環,給這座赤道附近的玲瓏小島鑲上一引人注目天際線。
實在說,在加勒比海群島的浮光掠影中漫遊,曆史隻是山光水影的點綴而並非可流連細品的景致。舒緩一下生活中繃緊的身心,讓風與浪衝滌積累的疲憊,讓陽光滲進每一個毛孔,就是在這群海島之間可以享受的獨特體驗。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漫步長街短巷,繁花,涼風,碎浪,卷雲,長天,豔陽把聖胡安點綴成舉步皆景的怡人苑地。連殘舊的院落都透出勃勃生機(圖25)。
晚上,還是意誌薄弱頂不住網紅冷飲店(圖28)的誘惑,跑去排了近15分鍾的隊去買客雪糕,入口,不虛盛名。
有意思的是我們的郵輪行程包括了一連串島名都帶“聖(Saint)”的前綴,這放在人名前就是被封為聖徒才有名銜。這顯然與當初隨著哥倫布帶著西班牙的風帆船到來的天主教文化有關,大概從前的殖民者都期望從聖徒得到庇佑,在新的領地裏得到財富和榮耀。這種初衷驅使他們移花接木地把涉足的諸多海島冠以聖名。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二月五號傍晚登上皇家加勒比公司的航海者號(Voyager of The Sea),一艘14萬噸級可容3800遊客的遊船(圖30)。
第二天早晨,船抵達聖托馬斯島(St. Thomas),維爾京群島(Virgin Island)的首府,郵區是美國編碼(圖32)。繼哥倫布之後,這個32平方英裏的海島在荷蘭,丹麥和英國人之間數度易手。17世紀初一群英國人在這裏建起定居點,以至今天雖屬美國管轄但交通卻沿用英國規矩靠左行。1871年的老樓(圖34)還在扮演著重要市政角色。乘出租巴士上舊火山頂觀景,那開車的黑兄弟很老道地把車停在半路的一個墳場邊,向每位遊客收"買路錢"。我還是第一次見識這種"李鬼"式的收費模式,還好沒見到那兩把聞名綠林的板斧。山頂上那麵悅耳的加勒比鋼鼓(圖35)聲好像有點定驚的作用。這海島綠林蔥籠,澄澈的海水環抱。驕陽終年,陣雨終年,輕風終年。盡管近赤道卻無悶熱之苦,住家連空調都不裝。這和我三十多年前曾經住過的亞熱帶城市那種悶熱潮濕的天氣迥然不同。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遊輪停泊的第二個港口-聖克羅伊島(Saint Croix)。荷蘭人在大航海時代捷足先登,將這裏定為蔗糖產地。現在代之以海灘景觀、浮潛等旅遊產業而出名。海島的一大部分辟為國家公園,並作為海龜的保護地。碼頭邊就常常可見海龜探頭探腦地遊弋(圖43)。 此處沙灘環島,白浪碧水椰林相倚。縱目遠望,孤帆遠影碧空淨,長虹麗日白沙平。坐聽千年濤聲,可與世間紅塵相絕,換一身澄淨清澈。人生若有遐,實當為此留一度假之計。
這幾天,我們一直都行走在美國的海外屬地的領土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