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到老拚到老

在字句裏看過去現在和未來
個人資料
chunfengfeng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ZT:中國詩詞發展源流(五)

(2014-02-25 16:08:05) 下一個
    唐代的詩(2) 

    2、盛唐詩歌  
 
    到公元8世紀初,唐王朝出現了所說的“開元盛世”,經濟、文化發展到鼎盛。詩歌創作領域也出現大批優秀詩人,寫下內容異常豐富的詩歌。其中田園山水詩和描寫邊塞戰爭的詩占相當比重,李白、杜甫也出現在這時。下麵分別作扼要介紹。 
 
    (1) 田園山水詩 
 
    這類詩歌最有名的作者首推王維。王維,字摩詰,官至尚書右丞,習慣上又稱他王右丞。他受佛教思想影響,厭倦官僚生活,長期隱居於輛〔wǎng網〕川別業,熱愛自然,熟悉農村,詩寫得恬靜閑適,具有一種靜態美。如《渭川田家》: 
 
    斜光照墟落,窮巷牛羊歸。 
    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荊扉。 
    雉雊麥苗秀,蠶眠桑葉稀。 
    田夫荷鋤至,相見語依依。 
    即此羨閑逸,悵然吟《式微》。 
 
    夕陽的餘輝映照著村落(墟落),歸牧的牛羊湧進村巷中。老人惦念著去放牧的孫兒,拄著拐杖在柴門外望他歸來。在野雞聲聲鳴叫中,小麥已經秀穗,吃足桑葉的蠶兒開始休眠。豐年在望,荷鋤歸來的農民彼此見麵,娓娓動情地聊起家常。這美好的情景使詩人聯想到官場明爭暗鬥的可厭,覺得隱居在這樣的農村該是多麽安靜舒心;惆悵之餘不禁吟起《詩經》中“式微,式微,胡不歸?”的詩句(意即:天黑啦,天黑啦,為什麽還不回家呀?),表明他歸隱田園的誌趣。王維精通音樂、繪畫、書法,藝術修養深厚;蘇東坡評他詩中有畫,畫中有詩。上麵這首詩就可以說是一幅田園畫。 
 
    與王維齊名的詩人是孟浩然,原籍襄陽(在今湖北省),常被稱為孟襄陽,據說他曾在張九齡官署偶然遇到唐玄宗。玄宗知道他的詩名,命他朗誦詩作。他誦讀了《歲暮歸南山》,其中有“不才明主棄”(我缺乏才能,所以聖明的君主不用我)一句,玄宗聽了大不高興,說:“是你不求當官,不是我不讓你當官,你怎麽能怪我!”後來他考進士沒被錄取,也沒正式做官,長期漫遊和隱居,以山水詩聞名於世。他的《過故人莊》一詩流傳最廣: 
 
    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 
    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  
    開軒麵場圃,把酒話桑麻。 
    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 
 
    老朋友殺雞做飯,請他到村中作客。近看,茂密的綠樹嚴嚴地圍住村莊;遠望,青翠的山巒向遠方延伸開去。打開軒窗,可見到堆著穀物的場院和青青的菜園;端著酒杯興致勃勃地聊起桑麻的長勢和收獲。在這樣天然圖畫中與好友飲醇酒,啖佳肴,縱情談笑,該是多麽快樂和愜意!酒後,朋友間仍戀戀不舍,約定九九重陽節再來歡聚,痛飲美酒,醉賞菊花。 
 
    儲光羲也是一位失意的隱士,他的《釣魚灣》寫了隱居的情趣: 
 
    垂釣綠灣春,春深杏花亂。 
    潭清疑水淺,荷動知魚散。 
 
    日暮待情人,維舟綠楊岸。綠蔭蔽天,落花飄地,清潭見底,荷動魚散,漁翁之意不在魚,單是這美好的景致就是最好的享受了。日暮罷釣係船,在綠楊芳草中等待好朋友(情人)來相見,這樣無憂無慮的生活,不就等於神仙了嗎?實際上他們的生活也不會沒有困擾和煩惱,然而作詩時要暫時拋開它,抓住某一美好的場景和情緒,盡情發揮和渲染,詩人滿足了創作欲,也給讀者帶來美的享受,這就叫作詩。 
 
    (2) 邊塞戰爭詩 
 
    在唐代的對外戰爭中,許多文人參與進去,對邊塞和軍旅生活有親身體驗,從戎而不投筆,寫詩描繪蒼涼的邊塞風光,讚頌將士們的勇武精神,或詛咒戰爭帶來的災難,於是有了邊塞詩派。著名詩人岑參的《走馬川行奉送出師西征》有代表性: 
 
    君不見:走馬川行雪海邊, 
 
    平沙莽莽黃入天。輪台九月風夜吼, 
    一川碎石大如鬥,隨風滿地石亂走。 
    匈奴草黃馬正肥,金山西見煙塵飛。  
    漢家大將西出師,將軍金甲夜不脫, 
    夜半行軍戈相撥,風頭如刀麵如割。 
    馬毛帶雪汗氣蒸,五花連錢旋作冰。 
    幕中草檄硯水凝,虜騎聞之應膽懾。 
    料知短兵不敢接,車師西門佇獻捷! 
 
    詩中的“走馬川”、“輪台”、“金山”、“車師”都是常見的北方或西域地名,這裏用來做地名的代號,並非實指,所以讀詩時不必求真,隻注重理解詩意詩情。這首詩一開始,就大筆淋漓地描繪出西域狂風彌天、飛沙走石的惡劣環境。匈奴(代表強悍的北方民族)來犯,狼煙四起;將軍帶兵奔赴戰場迎敵。夜行軍兵器互相碰撞,盡管寒風如刀,落雪的五花馬背上依然熱汗蒸騰,很快又結成冰淩。在帳幕裏起草討敵的檄文(戰書),還未等寫完,硯台裏的墨水已凍成冰塊。這樣吃苦耐勞勇武向前的軍隊,一定會使敵人聞風喪膽,不敢交戰;那我們就在車師的西門等待勝利凱旋的捷報吧!詩中表現的樂觀豪邁的氣概,正是盛唐時期時代精神的體現。李頎的《古從軍行》也很有名:  
  
    白日登山望烽火,黃昏飲馬傍交河。 
    行人刁鬥風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 
    野營萬裏無城郭,雨雪紛紛連大漠。 
    胡雁哀鳴夜夜飛,胡兒眼淚雙雙落。 
    聞道玉門猶被遮,應將性命逐輕車。 
    年年戰骨埋荒外,空見蒲桃入漢家。 
 
    軍隊白天要登上山頭瞭望烽火報警的情況,黃昏時又匆匆趕到交河(在新疆吐魯番,此代有水的地方,非實指)去飲戰馬。刁鬥是一種銅製的鍋,白天用它燒飯,夜裏做打更的柝〔tuò拓〕用。軍人們背著刁鬥在刮得昏天黑地的風沙中艱難行進,這時聯想到漢代從這條路遠嫁烏孫王的公主一路上彈奏的琵琶曲,一定是充滿幽怨。在荒無人煙的地方野營過夜,飄起彌漫天地的大雪,和遠處的沙漠連成迷濛一片。秋夜裏南飛大雁的鳴叫聲淒厲又哀傷,交戰對方的胡兵也耐不住這艱苦生活而落下眼淚。聽說朝廷已傳下不準後退的命令,隻能拚著性命跟隨將軍(輕車將軍為官名)去死戰。玉門被遮,即不準退入玉門關,用的是《史記·大宛列傳》的典故:貳師將軍李廣利攻大宛失利,退至敦煌,請求朝廷退兵,漢武帝“聞之大怒,使使(派使者)遮玉門,曰:有敢入者輒斬之!”拚命向前的結果,十有八九是戰死,年年有無數人拋骨荒遠的異鄉,唯一的成果是葡萄(蒲桃)從西域傳入中原種植,供富貴者享用。詩中雖流露出哀怨的情緒,基調還是高昂進取的。  
  
    戰爭是殘酷的。公元714年唐朝軍隊與吐蕃在臨洮的長城堡附近有過一場大戰,殺獲吐蕃數萬人。王昌齡的《塞下曲》寫到這場戰爭: 
 
    飲馬渡秋水,水寒風似刀。 
    平沙日未沒,黯黯見臨洮。 
    昔日長城戰,鹹言意氣高。 
    黃塵足今古,白骨亂蓬蒿。 
 
    戰爭過後多年,戰場依然暗淡淒涼,漫漫的黃塵,雜亂的蒿草,白骨散棄其中,永遠被人遺忘。無論死者是哪一方的,對其本人和家庭來說,都是淒慘的悲劇。  
  
    (3) 李白的詩 
 
    李白(公元701—762年),字太白,號青蓮居士。祖籍隴西(今甘肅),先人曾流落西域,大約在李白五歲時遷至四川昌隆(今江油縣),並在此度過青少年時期。李白家境富裕,少年時飽讀百家書,表現出不凡的文學才能。同時好交遊,受朋友和社會影響,喜談修道成仙,向往行俠仗義,慷慨有大誌,性格豪放不羈。25歲時離開家鄉,漫遊長江、黃河南北各地,結交社會名流,以詩文獲得很高的社會聲望。天寶元年(公元742年),由友人薦舉,唐玄宗召見他,任他為翰林待詔,做皇帝的侍從文人,居長安近三年,使他對宮廷和貴族社會有了直接了解。由於權臣排擠,於天寶三年(公元745年)離開長安,再度開始漫遊生活。在洛陽,他與比他小11歲的杜甫相識,結下終生友誼。安史之亂開始時,他已55歲,正在宣城(在今安徽)。在安史之亂中,他懷著報國之情,應永王李璘之邀,入其幕府做事;後李璘被肅宗李亨鏟除,李白則被流放夜郎(在今貴州),中途遇赦而歸,生活於金陵(今南京)和宣城間,寶應元年(公元762年)病逝於當塗(在今安徽),享年62歲。 
 
    李白終生幻想施展抱負,幹一番經天緯地的大事業。這在他的詩中隨處可見。在《上李邕》一詩中說: 
 
    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裏。 
    假令風歇時下來,猶能簸卻滄溟水。 
    時人見我恒殊調,見餘大言皆冷笑。 
    宣父猶能畏後生,丈夫未可輕年少。  
 
    他以《莊子》裏講的那個攪動天海的大鵬自比,對自己的政治才能充滿自信,受到世人嘲笑,還以孔子(宣父)“後生可畏”的話為自己辯解。詩人在政治上十分天真,實際他未必具備政治家的才幹,他的“大言”遭冷笑並不奇怪。然而作為詩人,他卻是個天縱之才,是一隻遨遊天海的大鵬。他一生作詩人,政治上無作為,在他自己看來是不幸,可是對中國文學來說,卻是大幸。唐詩如無李白,那就同華美的大廈抽掉一根棟梁,那才是極大的遺憾呢。 
 
    李白有相當數量的詩是對社會不平的揭露和抨擊,如《古風五十九首》之一首: 
 
    大車揚飛塵,亭午暗阡陌。 
    中貴多黃金,連雲開甲宅。 
    路逢鬥雞者,冠蓋何輝赫。 
    鼻息幹虹蜺〔ní倪〕,行人皆怵惕。  
    世無洗耳翁,誰知堯與蹠。 
 
    這是諷刺皇帝身邊得勢的佞幸人物。他們坐著華貴的大車招搖過市,蕩起漫天灰塵。一些宦官(中貴)錢多得不得了,修起宏麗的住宅。替皇帝開心的鬥雞人,也坐著帶華蓋的車耀武揚威。他們鼻孔朝天,噴出的氣息仿佛吹動了天空的雲霞(極言其驕橫),路上行人被嚇得不敢靠近。最後詩人慨歎,社會上再也沒有許由(洗耳翁)那樣的賢人了,誰還能分出好人(堯)和壞人(蹠)呢?傳說古代的聖君唐堯要把帝位讓給許由;許由聽說後認為汙染了自己的耳朵,就跑到河邊去洗耳朵,他被認為是厭棄名利的賢人。蹠,是傳說中古代的“大盜”,當然是作為壞人的代名詞。唐玄宗後期政治腐敗,王朝走下坡路,李白敏感到這一點,在詩中給以暴露和諷刺。李白直接描寫人民苦難的詩不太多,但寫得極精彩,如《戰城南》: 
 
    去年戰,桑幹源; 
    今年戰,蔥河道。 
    洗兵條支海上波,放馬天山雪中草。 
    萬裏長征戰,三軍盡衰老。 
    匈奴以殺戮為耕作,古來惟見白骨黃沙田。 
    秦家築城備胡處,漢家還有烽火燃。 
    烽火燃不息,征戰無已時。 
    野戰格鬥死,敗馬號鳴向天悲。 
    烏鳶〔yuān淵〕啄人腸,銜飛上掛枯樹枝。 
    士卒塗草莽,將軍空爾為。 
    乃知兵者是凶器,聖人不得已而用之!  
  
    這首詩用的是漢代樂府詩的題目,有意學習樂府詩的傳統,但比漢代那首《戰城南》寫得更形象,更深刻。“桑幹”、“蔥河”、“條支”、“天山”都是邊疆地名。唐代兵士遠離故土到這些地方征戰,往往有去無回。有些邊疆民族以戰爭劫掠為業,古今不知有多少人戰死荒漠之中。秦代修築長城防備匈奴的地方,至今(“漢家”,唐人習慣用“漢”代稱“唐”,實指唐朝)仍然烽火不息,戰爭不斷。戰敗的馬匹在戰場上悲鳴尋找它的主人,而它的主人卻被烏鴉和鷹啄食,腸子都掛上枯樹枝頭。士卒戰死,領兵的將軍也空忙一場,毫無所獲。最後詩人用古代兵書的話說:戰爭可不是好玩的東西,有德的君主隻有在不得已時才用到它。唐玄宗好大喜功,連年征戰,百姓遭難,這首詩即為此而發。 
 
    李白描繪祖國大好河山的詩很多,多為傑作。他的這類詩同王維、孟浩然的詩格調不同,如果說王維、孟浩然的風景詩是細致入微的工筆畫,李白的風景詩則是飛動椽筆的大寫意。他常常不是作一草一木的刻畫,而是從宏觀攝取大自然的神韻。長江大河,巉〔chán蟬〕岩峭壁,萬裏風雲,幽石古木,一到他筆下立刻飛動起來,為他所驅遣,創造出一個與造化同在的神話般的世界。如《廬山謠寄盧侍禦虛舟》中寫廬山景色: 
 
    金闕前開二峰長,銀河倒掛三石梁。  
    香爐瀑布遙相望,回崖遝嶂淩蒼蒼。   
    翠影紅霞映朝日,鳥飛不到吳天長。   
    登高壯觀天地間,大江茫茫去不還。  
    黃雲萬裏動風色,白波九道流雪山。 
 
    這是多麽宏大的氣勢!隻有李白的胸懷才能裝下這樣的氣勢,隻有李白的神筆才能寫出這樣的氣勢。又如著名的《蜀道難》中的一段:  
  
    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 下有衝波逆折之回川。   
    黃鶴之飛尚不得過,猿猱〔náo撓〕欲度愁攀援。   
    青泥何盤盤,百步九折縈岩巒。   
    捫參曆井仰脅息,以手撫膺坐長歎。   
    問君西遊何時還,畏途巉岩不可攀。  
    但見悲鳥號古木,雄飛雌從繞林間。   
    又聞子規啼,夜月愁空山。  
    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使人聽此凋朱顏! 
 
    這是一段絕妙的風景描繪。詩人用極度誇張的語言寫出蜀道的艱難險峻:太陽神駕著六龍的車子到這裏也要折回來,奔騰的江水也要撞回來;黃鶴飛不過去,猿猴也愁於攀援。著名的青泥嶺道路彎曲險怪,行人伸手可摸到天上的參星和井星,累得喘不過氣,無不拍著胸膛長聲悲歎。山中幽深的古木之上,各種鳥類的鳴叫更增加了神秘恐怖的氣氛。這難於上青天的蜀道,不要說去通過,就連聽人說一說,也把臉都嚇白了。詩人筆下蜀道上的奇姿壯彩,真可開拓讀者的心胸神臆,令人魂悸魄動,驚起長嗟。這段詩句的奇思異想和豪壯奔放的風格,正是李白詩獨具的特色。 
 
    清代詩人趙翼評李白詩說:“詩之不可及處,在乎神識超邁,飄然而來,忽然而去,不屑屑於雕章琢句,亦不勞勞於鏤心刻骨,自有天馬行空不可羈勒之勢。”(《甌北詩話》卷一)這段話概括出李白詩的藝術風格。李白自覺地繼承了屈原以來詩歌的浪漫主義精神,加上他的天才和勤奮,創造出獨特的李白風格。他的詩歌,第一個特點是具有濃烈的激情。他心地純潔,胸懷開闊,憎愛分明,高興時美酒清歌,仰天大笑;悲憤時要“捶碎黃鶴樓”,“倒卻鸚鵡洲”(《江夏贈韋南陵冰》),歌哭笑罵,無所避忌。第二個特點是無比豐富的想象力。詩思來如迅電,去如疾風,縱橫變幻,大起大落,隨著他抒情的需要,上下古今人物,天文地理知識,真實的曆史,虛幻的神話隨時來到他的筆下,注入詩句,為他服務。第三個特點是常用誇張的語言抒發激情;如“白發三千丈”、“燕山雪花大如席”、“一風三日吹倒山”之類極度誇張的詩句,在他的詩中所在皆是。唯其誇張,所以傳神,極不準確的語言卻極準確地表達了他的感情。 
 
    (4) 杜甫的詩  
 
    杜甫(公元712—770年)字子美,生於河南鞏縣,出身於富有文化教養的家庭,祖父杜審言是著名詩人。他青年時期正值“開元盛世”,遊曆過南起吳、越,北至齊、趙等地。35歲到長安求官,過了10年窮困落拓的生活,最後才得到一個八品小官。安史之亂爆發,長安淪陷,杜甫曾陷城中,後逃出投奔肅宗李亨,任左拾遺。49歲時,棄官攜家入川,在成都郊外建草堂定居,由好友嚴武保薦任過一段檢校工部員外郎(因此常被稱為杜工部)。流落四川八年,57歲時出川,輾轉流徙於湖北、湖南各地,59歲時在嶽陽附近病死於一隻小船上。 
 
    李、杜齊名,但他們的性格和詩風卻很不相同。李白像狂放不羈的駿馬,杜甫像忍苦載重的犍牛,各具風範,各有價值。杜甫詩風老成穩健,傾向現實主義。他的全部詩作,一方麵反映了一個誠實的知識分子一生的遭際,同時也是唐帝國由盛轉衰那段曆史的真實寫照。杜詩又被後人稱為“詩史”,即本於此。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chunfengfeng 回複 悄悄話 王維等人在當時很負盛名。李白當時比杜甫更有名,但是杜甫後來名氣大了起來。多謝君子賞讀評論。
北美君子 回複 悄悄話 盛唐說詩還是離不開李杜二人啊。雖說王維,孟浩然也頗有名氣,但作品數量之多還非屬李杜二人無疑。

問好風風!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