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日珍饈道道憶(7)--紅薯粉團
(2014-01-11 18:33:56)
下一個
有一段時間擱筆未寫這個主題的回憶篇了。最近在私房裏跟看【天天飲食】視頻,深受啟發。這個節目,不但生動形象地介紹每一道菜的做法,而且還對一些關鍵處理的方法進行解釋;另外在節目結束前,還介紹一個“天天錦囊”,主要是有關一些小吃和涼菜的製作,一般跟節目的主菜所用的原材料有關。跟讀過程中,激發了風風繼續寫以前吃過的“佳肴”的動力。
很多記憶中美好的菜肴,都是與當時的心情和環境有關,所以才有【社戲】裏無以倫比的蠶豆記憶。還有,隔家飯香。記得那時在一個暑假期間,風風準備上大學了。父親就鼓勵風風出去散散心。父親有一個好友當時在鄉村居住,好友姓袁,風風一般稱作袁叔叔。他本來與父親素不相識。早年父親在縣醫院住院期間,與他同住一層,時不時有些交流。當時農村戶口人員在縣城的醫藥費用,必須自己承擔;然而袁叔叔家中人口很多。交過醫藥費,以後日子很難。父親聽完後,就主動為他向當地民政局寫申請補助的報告。雖然得到一些補助,不能徹底改變袁叔叔家的貧困局麵,但是當時為他解了燃眉之急。之後,袁叔叔一直對父親很感激,所以我們兩家常有來往。袁叔叔家有七朵金花和一個兒子,所以常對父親說,如果風風喜歡上哪一個,都可以娶了為妻。不過父親覺得這是袁家一種感激的表達方式,加上風風離家上大學,回到老家的可能性很小。還有袁家金花一般上完小學就在家務農,所以風風也沒有放在心上。最主要的原因是風風當時年紀小,不解風情。平時與她們交流很少,除非是國色天香或者非常可愛而討人喜歡,很難引起風風的注意;風風發奮讀書,心中對異性基本沒有感覺。有時她們來風風家做客,也是來去匆匆,無法對風風產生深刻的印象。
那次專程拜訪袁叔叔,也是感謝他多年的要求。因為風風一直用心讀書,所以遲遲未能成行。正好在暑假有時間和心情,就和一個親戚坐上班車,在下午時分,來到了袁叔叔家。他家房子占地其實很大。前廳兩側各有一間20來平米的大臥室。後廳兩側各有一間12平米的房間,冬暖夏涼。緊靠後廳是一間巨大的廚房。做飯吃飯都在一起。一口碩大無比的鐵鍋,在昏暗的燈光下,泛著油光。在這樣強大的鍋中,炒出的蔬菜,還泛著碧綠的色彩;任何葷菜,都是鮮嫩無比。
記得當時袁家請了兩個手藝人做涼席,一個師傅一個徒弟。這種涼席是用兩年的毛竹為原料,通過破竹、裁細、浸水、削薄、打磨、烘烤等工序,使得材料顏色如琥珀、表麵光滑、質地堅韌。每根竹片,厚不過1-2毫米,寬不過4-5毫米。師傅是一個離了婚、50出頭的男子,非常健談。記得他非常喜歡取笑袁叔叔的男孩,因為袁家大公子已經娶妻生子,所以也禁得起手藝師傅的玩笑。當然玩笑都是當地的黃色笑話,好在風風不是很理解,在一邊一笑了之。風風是一個沒有機會被黃色汙染的宅男。記得後來風風在北京工作期間下到其它地方搞調查,那些基層官僚的黃色段子,風風也是一知半解。等到茅舍頓開的時候,人已經來到北美。看來,北美才是讓人思想墮落的地方。當時在中國的研究單位,其實絕大多數人都是很正直誠實的。弄虛作假,包N奶,與他人通奸的事,非常罕見。風風在出國前,兄弟單位有一位教授演繹了一個辦公室的婚外情,被對手擴大化,才傳到風風單位。女的是一個非常有風韻的人妻,打扮很得體,是一個很有品位的女子。舞跳得也很好,是許多已婚男人的夢中情人。男的是一個係主任,在其研究領域很有名氣;對手下的人壓製得比較厲害。所以被人抓住把柄,狠狠地被毀壞了一陣名聲。後來女的被調到外係,繼續過著美好的生活。男的依舊學術和權力並存。不正常男女關係在改開以後,慢慢成為無法撼動權力的一道風景。
由於對手藝師徒包吃包住, 所以風風在袁家前幾天,跟著大家一起吃大鍋飯。袁叔叔一直想專門做些好吃的給風風吃,由於不方便,隻好等師徒走後再說。記得袁家所在的村莊,三麵水稻田環繞,一麵靠山。村中間有一水塘。當時正是酷暑季節,水稻碧中泛黃,接近成熟。自留地,各種時鮮蔬菜鬱鬱蔥蔥。滿目山清水秀,風風卻不知稼穡艱辛。袁家兒媳,風風應該叫嫂子正好從菜地回來,挑了滿滿一擔的各種蔬菜瓜果,笑吟吟地和風風寒暄了一番。袁家嫂子要負責洗衣做飯、照料自留地和自己的孩子,所以一天到晚總是很忙。袁家當時已經嫁了兩女,還有一個已經定了人家。袁家老五老六基本上與風風年輪接近,所以她們就領著風風等人,到附近轉轉,順便在村裏的小賣部買些糖果小吃。袁家自從幾個女兒出嫁後,慢慢家境寬裕些。當地嫁女要收男方一些禮金,對女方父母來說,也是養育兒女的一種回報。後來包產到戶、允許個體經營,袁家日子比十年前已經富裕多了。因為當地工業很落後,所以自然環境非常不錯。後來風風再回去,除了城市化的痕跡非常重之外,自然環境破壞得很徹底。風風也不知道是因為工業的發展還是人口的暴增。
那時候豬肉在農村也不是隨要隨買,風風記得當天的晚餐好像沒有肉,隻是雞蛋和一些蔬菜,還有就是粉團。風風老家的農副產品之中就有紅薯粉。這種紅薯澱粉風風以前提到過幾次,主要用來做紅薯粉絲和勾芡用。風風家調羹的時候也是派得上用場的,但是風風從袁家嫂子的烹調菜肴裏,第一次知道紅薯粉還可以用來做粉團,並且當一道菜吃。
看過風風這個係列的網友知道,風風是一個地地道道的吃貨: 不但愛嚐各種菜肴,還願意親手烹調。所以當時也在旁邊觀賞學習袁家嫂子做菜做飯。當時還是燒柴做飯,嫂子不讓風風幫忙,一個人管火同時還燒飯做菜。
隻見嫂子把調勻的水粉倒入鍋中,當時鍋不是很熱,還放了一些油,估計是菜籽油,冒出一股生油的刺鼻氣味。嫂子揮動大鐵鏟,不斷攪拌。隨著鍋越來越熱,粉團也越來越粘稠。所以嫂子用鐵鏟費力地拍打著粉團,以防夾生。等粉團基本上透明,就鏟出放在砧板上。之後嫂子就忙著炒了其它幾個菜,等粉團涼了,嫂子就在菜刀上抹了點菜油,揮刀把粉團剁成兩口能吃完的方塊。蔥白熗鍋,用當地產的醬油調好了湯,就把粉團下鍋。記得嫂子用新鮮辣椒和蒜頭把味道推辣,因為風風點頭說愛吃辣來著。因為沒有高湯雞精之類的調味品,嫂子就用了一些味精,白胡椒粉。趁著熱吃,是一道非凡的夏季菜肴。風風對其中特殊的醬油風味,記憶猶新。這是一種含有黃醬的醇厚和當地黃豆鮮甜的混合王道品質,非味精可以降服風風挑剔口味的。另外當地氣候潮濕,潮流的辣攜手鮮活的熱浪見證了汗流浹背的一頓普通的晚餐,但是卻留給風風一次“珍饈”的記憶。
後來手藝師徒走了,袁叔叔就特別囑咐其兒媳殺了兩隻新雞慰勞風風及風風的親戚。風風還特別坐了本村的拖拉機到鎮裏交公糧,以及其它一些活動。讓風風體會了農民生活的一些方麵,也讓年輕的風風隱約體會到農村生活的變化和艱辛。這些活動隨著時光的侵蝕,都淡漠了;但是對袁家兒媳做的粉團,卻時時記起,並常常在家中實踐。然而總難再現當年味蕾裏那一份執著的味道拷貝,所以隻好將這種霸道的袁家味道,流於筆端,彌補一點無法挽回的遺憾。
寫些往日的記憶,尋找一些生活的閃光點,激勵今天和明天的信念。多謝君子鼓勵!
寫得真好,讚一個!
問好風風!
多謝心雨光臨,分享讀後的心得,不勝感謝!
紅薯粉團的情誼流淌著那份溫馨的念想,使人感動,讓人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