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到老拚到老

在字句裏看過去現在和未來
個人資料
chunfengfeng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唐詩故事(4)(作者:陳友冰)

(2014-01-16 08:17:24) 下一個

贈李司空伎  劉禹錫

鬟髯梳頭宮樣妝,春風一曲杜韋娘。
司空見慣渾閑事,斷盡江南刺史腸。

  這首詩的故事記載在唐代孟棨的《本事詩》中。說的是劉禹錫在免去和州刺史後被任免為主客郎中、集賢殿學士,由和州回到長安朝廷上任職。李紳此時正好免去淮南節度使也在京城(“劉尚書禹錫罷和州,為主客郎中、集賢學士。李司空罷鎮在京”)。李紳慕劉禹錫之名,邀請劉到府上做客,設下隆重的宴席招待。酒興正濃時,又命少年歌姬唱歌佐酒。這位歌姬妙曼的姿容和動聽的歌喉深深打動了劉禹錫,於是劉便當場吟詩:梳著高高的宮女一般的發髻,一曲《杜韋娘》像春風般的拂過宴席。李司空對此是見慣了心底無波,可是我這個江南來的刺史真是柔腸百結。李紳見此狀況,便將這位歌伎贈給了劉禹錫。

  這個故事被後人概括為成語“司空見慣”。但作為一篇筆記小說,其中卻是矛盾多多:因為據卞孝萱《劉禹錫年譜》和《新唐書》“劉禹錫傳”,劉禹錫由和州刺史奉調的是回洛陽,任職於東都尚書省,所以稱為“劉尚書”,時間是敬宗寶曆二年(826);再過二年,即文宗大和二年(828),在調到京城朝廷任主客郎中,之後又改任集賢殿學士。李紳的經曆曾在唐詩故事(二)張又新的“雲雨分飛”中做過介紹,穆宗長慶四年(824),張又新在李逢吉的指使下,羅織罪名,將李紳貶為端州(今廣東肇慶)司馬。直到文宗大和後期,裴度、李德裕等李黨大臣重新回朝來當政,李紳的仕途才出現轉機:開成元年(836),李紳被任命為河南尹,旋又任汴州刺史、宣武軍節度使、宋毫汴穎觀察使。開成五年任淮南節度使,這才會有筆記中說的“罷鎮在京”。後入京拜相,任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這才會有筆記中說的“李司空”之稱。至於劉禹錫回京任主客郎中時,李紳還在南方受貶,是無法“罷鎮在京”,更不能以李司空身份招待劉禹錫的。所以著名唐史專家岑仲勉考證說:“劉自和州入,約大和二年,至六年複出。於時李紳方貶居在外,未曾作鎮,何雲‘罷鎮在京’?此時守司空者為裴度,此涉於李紳者全誤也”。(《唐史餘審》)。

  其實,古人也注意到了唐人筆記中這些矛盾。宋代李昉《太平廣記》中的標題就是《贈李紳伎》,避免李紳任司空與劉禹錫赴京任主客郎中之間的矛盾。範攄《雲溪友議》更是將詩中的“斷盡江南刺史腸”,改為“斷盡蘇州刺史腸”。這一改,不但避免了上述時間和身份上的齟齬,而且也有若幹史實作支撐。範攄是晚唐人,據劉禹錫生活的中唐不遠,《雲溪友議》專載開元以後異聞野史﹐尤以詩話為多。所錄詩及本事﹐有為他書所不載者,遺篇瑣事,有不少靠該書得以流傳。如王梵誌詩十餘首﹐即為唐人諸書所未及。但所載也有失實處,但比起《本事詩》,傳奇的成分要少一些,也許他所載的就是劉詩的本來麵目:

  卞孝萱《劉禹錫年譜》和《新唐書》“劉禹錫傳”,敬宗寶曆二年(826)劉禹錫由和州刺史奉調東都尚書省,兩年後的文宗大和二年(828),又調到京城任主客郎中,之後又改任集賢殿學士。大和五年(831)十月,六十歲由禮部郎中、集賢殿學士出為蘇州刺史,第二年二月六日抵任,大和八年(834)移汝州刺史(《姑蘇誌·唐刺史條》)。李紳則於大和七年(833)由壽州刺史改授太子賓客分司東都,所以兩人此時沒有在京城交集的機會,但倒是有可能在蘇州相聚。因為李紳在太子賓客任上隻有幾個月時間:大和七年暮春抵洛陽,七月即擢為檢校左常侍、越州刺史、浙東觀察使。當時的浙東觀察使使府在紹興,但李紳愛蘇州林泉之美,在當年冬即在蘇州買邸建新樓,據此時寫的《新樓詩二十首》,內有杜鵑樓、滿桂樓、海榴亭、東武亭等樓台亭閣,其中的杜鵑樓作為歌舞飲宴之所。其序雲:“七年冬所造,自西軒延駕城隅,樓前植其杜鵑,因以為名,宴遊多在其上”。此時,劉禹錫正在蘇州作刺史,李紳於此地此時宴請當地太守,完全有可能。另外,李紳此時由於李黨李德裕、裴度等執政,獲破格擢升,春風得意,心情自然不同於寶曆至大和初年貶謫於端州之時。據《李司空集》李紳在擢升越州刺史、浙東觀察使的赴任途中,途徑揚州,受到淮南節度使牛僧孺的宴請,事後寫了一首詩,詩題中明確點出牛僧孺是單獨宴請他,夜深後又命美人佐酒伴唱:《憶被牛相留醉州中,時無他賓,牛公夜出真珠數人》。詩中寫道:“嚴城畫角三聲閉,清宴金樽一夕同。銀燭坐隅聽子夜,寶箏筵上起春風。酒徵舊對慚衰質,曲換新詞感上宮。淮海一從雲雨散,杳然俱是夢魂中”,隻是牛僧孺沒有將歌姬真珠贈給他(也可能宴席上他沒有像劉禹錫那樣直接表白),以致事後思念不已:“淮海一從雲雨散,杳然俱是夢魂中”。也許正是這個原因,但劉禹錫在席上高唱“斷盡蘇州刺史腸”時,李紳立即將歌姬贈予。當然,這也體現出李紳為人的豁達大度。關於李紳的為人,在唐詩故事(二)“雲雨分飛”張又新的故事中已作介紹。

  但是,在這個故事中,李紳不是主角,劉禹錫才是詠歌的對象。唐人編造這一故事,是要突出中唐傑出詩人劉禹錫性格的另一麵,不僅有俠骨,還有柔情。劉禹錫(772-842),字夢得,洛陽人,唐代著名詩人,為人性格豪放,白居易稱讚他是“詩之豪者”,而且能秉持政治理想,不屈不撓,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動的中心人物之一。永貞革新失敗被貶為朗州司馬(今湖南常德),在此被“懲戒”了近十年。十年後的憲宗元和十年(815)年二月,劉禹錫終於被朝廷召回京城。這次恩準回京,當然盼望能有較好的任命,同時被流放又同時被從永州司馬任上召回京的柳宗元就充滿興奮和期待,在詩中寫道:“南來不作楚囚悲,重入修門自有期。為報春風汨羅道,莫將波浪枉明時”(《汨羅遇風》),表示自己不學屈原,因為朝廷明察,此番征召、前途有望。但劉禹錫卻對十年前的政治迫害耿耿於懷,特別是對賢臣去國後群小得勢十分氣憤,他借長安看花對此進行挖苦諷刺,寫了首《元和十年,自朗州承召至京,戲贈看花諸君子》:“紫陌紅塵拂麵來,無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觀中桃千樹,盡是劉郎去後栽”。桃花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本來就是輕薄和短命的象征,所謂“癲狂柳絮因風舞,輕薄桃花逐水流”,更何況詩中還特地點出這些桃樹“盡是劉郎去後栽”。所以執政者認為“語涉譏刺”,將劉禹錫貶到更遠的播州(今貴州省遵義地區)任刺史。曆史的車輪繼續向前緩慢而艱難地轉動,劉禹錫繼而改任連州刺史、夔州刺史、和州刺史,終於曆盡輪回、雲開見日,劉禹錫終於回到了京都任職,先是任主客郎中,很快升任禮部郎中兼集賢殿學士。此時據第一次征召回京已經十四年了。當年的執政者早已下野,朋黨們也流落星散,此時的玄都觀也桃樹零落成為荒園,他的好友,那位正直但很脆弱的柳宗元在曙光到來之前死在荒僻的柳州刺史任上,倔強又自信的劉禹錫終於等來了勝利的一天,百感交集之中,他又寫下一首《再遊玄都觀絕句》:“百麽庭中半是苔,桃花淨盡菜花開。種桃道士歸何處,前度劉郎今又來”。需要指出的是,這種豪放樂觀、不隨波逐流的倔強性格和奮鬥精神在《劉賓客集》中可以說比比皆是。例如對秋天,一般詩人都是愁思哀怨:“悲哉秋之為氣也,蕭索兮草木搖落而變衰”(宋玉《九辯》),但劉禹錫眼中的秋天卻是“馬思邊草拳毛動,雕眄青雲睡眼開”;在《秋詞二首》中他甚至認為秋天勝似春光:“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晴空一鶴排雲上,便引詩情到九霄”。直到晚年,還吟唱出“莫到桑榆晚,為霞尚滿天”這樣充滿自信的詩句,還能寫出這樣的《秋聲賦》:“驥伏櫪而已老,鷹在鞲而有情。聆朔風而心動,眄天籟而神驚。力將痑兮足受絏,猶奮迅於秋聲”。但是,通過這首《贈李司空伎》則讓我們看到這位倔強的劉禹錫的另一麵:錚錚鐵骨之外尚有柔情,還我們一個完整的劉禹錫。

  順便說一句,唐人豪放,士大夫宴飲之中,歌姬佐酒乃至伴宿,並不以為是頹放或超越法度,不像宋代那樣嚴格,以致台州知府唐仲友與營妓嚴蕊有染,就被理學家當時任浙東常平使朱熹連上六疏進行彈劾。唐代不但可以公開,而且還形諸吟詠,世人傳唱。劉禹錫如此,李紳如此,劉禹錫的好友白居易、元稹也是如此。白居易就寫過稱讚歌姬樊素和小蠻的詩句:“櫻桃樊素口,楊柳小蠻腰”。至於元稹與歌姬薛濤的風流韻事,更是被曆代詩歌、戲劇傳唱。

  劉禹錫的這首詩不但留下“司空見慣”這個連小學生都知道的成語,而且從唐代開始就為世人樂道,但唐代關於此事的記載分為兩個係統,一是孟棨的《本事詩》,認為詩的作者是劉禹錫,故事發生在劉禹錫和李紳之間;另一是李肇《國史補》、範攄《雲溪友議》和韋絢《劉賓客嘉話錄》,認為詩的作者是同樣任過蘇州刺史同是中唐詩人的韋應物,故事發生在韋應物和同是司空的杜鴻漸之間,但詩的內容並無不同。唐以後轉載這個故事的,兩個係統皆有傳承,如李昉《太平廣記》卷一七七“器量二”,就是基於《本事詩》,宋人孫奕《示兒編》“卷十七”記載亦同《本事詩》;宋人趙與時《賓退錄》“卷九”傳承的則是《國史補》,認為這首詩的作者是韋應物;阮閱《詩話總龜前集》“卷二十六·寄贈門上”和宋·胡仔《苕溪漁隱叢話後集》卷九亦從《國史補》;宋人魏慶之的《詩人玉屑》“卷十五”從《國史補》並加上自己的分析判斷:韋應物“豪縱不羈。餘因記唐宋遺史雲:韋應物赴大司馬杜鴻漸宴,醉宿驛亭,醒見二佳人在側,驚問之,對曰:郎中席上與司空詩,因令二樂妓侍寢。問記得詩否:一妓強記,乃誦曰:高髻雲鬟宮樣妝,春風一曲杜韋娘。司空見慣渾閑事,斷盡蘇州刺史腸。觀此,則應物豪縱不羈之性,暮年猶在也”;宋人曾慥在《類說》“卷二十七”記載此詩作者是韋應物,同《國史補》,但在同一本書的“卷五十一”,又采《本事詩》說法,將此故事主人公說成是劉禹錫;宋人計有功《唐詩紀事》卷三十九,將詩的作者說成是劉禹錫,但贈伎的不是李紳而是揚州大司馬杜公鴻漸,將兩個故事抽並到一起;元人陶宗儀在《南村輟耕錄》“卷十四”中認為是韋應物詩。明蔣一葵《堯山堂外紀》卷二十八亦同《國史補》;但同為明人的楊慎在《升庵詩話》“卷七”的記載則同孟棨《本事詩》,其中“高髻雲鬟”記為“浮渲梳頭宮樣妝”,並認為:“今本‘浮渲梳頭’作‘高髻雲鬟’,又以為韋應物詩者,誤也。蓋韋與劉皆嚐為蘇州刺史,是以傳疑。‘浮渲’字妙,畫家以墨飾美人鬢發,謂之渲染”;明·張岱輯《夜航船》卷十三“容貌部·司空見慣”條下則是韋應物與杜鴻漸的故事;清人沈雄《古今詞話》“詞評上卷”、王弈清《曆代詞話》“卷二”清人馮金伯《詞苑萃編》“卷十·紀事”又都從《本事詩》,認為故事的主人公是劉禹錫;清·孫濤《全唐詩話續編》卷上則同《國史補》,認為故事的主人公是韋應物。

  唐以後,這首詩不但為筆記、詩話廣泛轉載,“杜韋娘”、“司空見慣”也成為曆代文人吟詠的詩題,並不斷見諸於傳奇、小說和戲曲之中,據《國學寶典》該條目下統計,有八十六種之多。如宋人謝薖《竹友詞》:“雪消新洗寒林碧。華堂向晚開瑤席。一曲杜韋娘。有人空斷腸”;宋人周文璞《方泉詩集》卷四:“山連莽莽荒陂白,門掩蕭蕭野日黃。想得故園疏雨外,樽前催拍杜韋娘”;宋·陳師道《後山集》卷二十四《木蘭花》:“髻釵初上朝雲卷。眼波翻動眉山遠。一曲杜韋娘。當年枉斷腸。佳期如好月。擬滿還須缺。別易見應難。長須仔細看”;宋·汪元量《水雲集》“夷山醉歌”:“客路相逢在異鄉,佐樽先得杜韋娘。舞迴錦臂花爭豔,醉吸金波月鬥光。他日未忘今日樂,老年須記少年狂。五陵遊俠休相笑,歸去奚奴有錦囊”;《全宋詞》:杜安世《杜韋娘》“花不盡,柳無窮。應與我心同。觥船一棹百分空。何處不相逢。朱弦悄。知音少。天若有情應老。勸君看取利名場。今古夢渺渺”;舒亶“重簾小閣香雲暖。黛拂梳妝淺。玉簫一曲杜韋娘。誰是蘇州刺史、斷人腸”;趙鼎臣“雪消新洗寒林碧。華堂向晚開瑤席。一曲杜韋娘。有人空斷腸。謫仙同夜宴。曉即歸程遠,莫放酒尊空。主人陳孟公”;元·王惲《秋澗樂府》“卷三”:“拾翠仙洲野興長。尊前一曲杜韋娘。人憐暖日明歌扇,我愛蘭英媚國香。供楚佩,笑梅妝。春風著意泛崇光。老懷不到淩波夢,要遣琵琶送一觴”;元·張翥《蛻岩詞》卷下:“乍學琵琶已斷腸。錦絛銀甲玉懸璫。春風瓊樹聲逾穩,秋水芙蓉字亦香。微斂笑,淺勻妝。何須重覓杜韋娘。休教月底清歌去,怕趁行雲上鳳凰”明·楊慎《升庵長短句》“卷二”:“檀槽鳳尾龍香撥,一糤驪珠落。風流傅粉媚何郎,解唱春風一曲杜韋娘”。明代鎦炳《鄱陽詞》“當年歌舞翠紅鄉,一曲杜韋娘。曾擊碎珊瑚,玉人扶醉,銀燭成行”;《女子絕妙好詞》卷六:“千嬌百媚杜韋娘。惱亂柔腸。昨宵夢裏成恩愛,待醒來、依舊淒涼”;南歌子〔湖中自適〕:“錦字簇成花伎倆,新聲押就鳥宮商。誰按錦箏歌此曲,杜韋娘”;清·陳田《明詩紀事》:“從此京華獨擅場,時人爭識杜韋娘。芙蓉秋水黃金殿,芍藥春屏白玉堂”;《元曲》:“畫堂,綺窗,玉錯落金波釀。春風枉羨杜韋娘,試聽宣娥唱”;《元曲》:“白雪陽春,一曲西風幾斷腸。花朝月夜,個中唯有杜韋娘”;明代郭勳編《雍熙樂府》“卷四”〔混江龍〕:“想著我數年飄蕩,都為那春風一曲杜韋娘”;《全元詞》:“拾翠仙洲野興長。尊前一曲杜韋娘。入憐暖日明歌扇,我愛蘭英媚國香”;《全元詞》《浪淘沙·臨川文昌樓望月》:“何須重覓杜韋娘。休教月底清歌去,怕趁行雲上鳳凰”清·沈德潛編《清詩別裁集》-卷十八:“天上已歸秦弄玉,人間重見杜韋娘。酒闌曲罷渾無寐,疑是維摩證道場”等。

  戲曲方麵,元代雜劇家周文質作有雜劇《春風杜韋娘》。至於劇中人物唱詞引用杜韋娘或司空見慣故事則更多,如:王實甫《西廂記》第九出“錦字傳情”,紅娘唱的〔油葫蘆〕:“一個潘郎鬢有絲,杜韋娘非舊時。一個帶圍寬清減了小腰肢,一個睡昏昏不待觀經史,一個意懸懸懶去拈針指。一個筆下寫幽情,一個弦上傳心事,兩下裏都一樣害相思””;元代劇作家武漢臣的《李素蘭風月玉壺春》則多次提到杜韋娘的故事,如:第二折〔旦做念,雲〕玉螳螂,翠珠囊。高燒銀燭照紅妝,我壓著春風一曲杜韋娘。《采茶歌》:“素蘭嗬,那裏也翠珠囊,百忙裏玉螳螂。決撒了高燒銀燭照紅妝,沒指望月夜雙歌玉壺腔,空壓殺春風一曲杜韋娘”。〔卜兒衝上,雲〕呆屌唱的好。踏開這屌門。〔旦慌科〕〔卜兒雲〕呸。休波,甚麽春風一曲杜韋娘;第四折《水仙子》“俺隻道玉壺春打滅再休題,險做了運退雷轟薦福碑。元來素蘭香也有逢春日,沉香串依然共素手攜,翠珠囊似合浦重回。玉螳螂飛繞在蘭叢內,白羅扇長如明月輝,怎肯教杜韋娘嫁了王魁”;明·崔時佩、李景雲《西廂記》第二十出“情傳錦字”與此完全相同;明·徐複祚《紅梨記》第二十五出“憶主”〔玉胞肚〕:“如花模樣,門兒外輪蹄日忙。談笑處盡是鴻儒,典香醪慣解鷫鸘。是春風一曲杜韋娘,雲雨巫山枉斷腸”;明·許潮《寫風情》中生與貼、旦的一段對話:“〔生作醒驚科〕你兩個如何在此。〔旦、貼〕昨夜相公席上有詩。杜老爺故遣妾二人,侍奉枕席。〔生〕其詩何如。予已忘之矣。可為我誦之。〔旦〕“高髻雲鬟宮樣妝,春風一曲杜韋娘。司空見慣渾閑事,斷盡蘇州刺史腸”〔生〕予真大醉矣”,完全是套用李肇《國史補》中韋應物題詩前後的情節;明·徐陽輝《有情癡》中旦與生的對話:“(旦)則俺這心坎裏時牽掛,夢魂中也念著他。(生)你要見他也不難。〔旦〕(如今我也無顏見他。隻索罷了)如今也索幹休罷。襄王夢斷巫山峽,劉郎路阻天台下。〔生〕那人或者不是薄幸的。〔旦〕杜牧之他縱有舊交情,則俺杜韋娘不是當時價”;元·白仁甫《董秀英花月東牆記》第三折《脫布衫》:“病潘安瘦損形骸,杜韋娘憔悴香腮。你兩個恩情似海,沒來由把咱禁害”;明·郭勳編《雍熙樂府》卷六《一煞》:“杜韋娘更不同,韓素梅應難比,笑西施人物非堪戲。他比朝雲彩雲千般俏,他比那柳葉梅英百樣媚,劉盼春嬌無遂。論聰明出色,秀雅為魁”;明·楊柔勝《玉環記》第六出“韋皋嫖院”中生與貼的對白:“〔貼〕《啞觀音》,參啞禪;《李夫人》哭杜鵑。《別虞姬》拆錦鴛;《杜韋娘》舍翠鈿。呀,有個沒興的《荊娘》,荊娘愁怨。柳青娘,仗錦箋;莫愁吟,蘇蕙編。《回文》詩,帶意傳;薛濤恥,紅袖臉;斷腸吟,鴻鳥編。〔生〕好好。包兄,此間大姐,委實妙哉。〔貼〕休笑休笑”;明·李開先《寶劍記》第二十六出《前腔》:“夢破池塘,雲雨無成隻自忙。柳媚和風蕩,花落春波漲。傷,辜負好時光。杜韋娘,不得相親,業眼空凝望,惱斷蘇州刺史腸”等等。

  文言小說如明代江南詹詹外史《情史》卷四“情俠類”,就引用了劉禹錫與李紳的這個故事。清代蒲鬆齡《聊齋誌異》卷十一“韋公子”則仿唐人傳奇《霍小玉傳》借“春風一曲杜韋娘”的詩句無情地鞭笞貴介公子的負心和狠毒:

  韋公子,鹹陽世家,放縱好淫,婢婦有色,無不私者。韋某後令蘇州(後來在蘇州作縣令),有樂伎沈韋娘,雅麗絕倫,愛留與狎。戲曰:“卿小字取春風一曲杜韋娘耶?”答曰:“非也。妾母十七為名妓,有鹹陽公子與公同姓,留三月,訂盟婚娶。公子去,八月生妾,因名韋,實妾姓也。公子臨別時,贈黃金鴛鴦,今尚在。一去竟無音耗,妾母以是憤悒死。妾三歲,受撫於沈媼,故從其姓”。公子聞言(知道這個幼妓沈韋娘是自己與韋氏所生之女),愧恨無以自容。默移時,頓生一策。忽起挑燈,喚韋娘飲,暗置鴆毒杯中。韋娘才下咽,潰亂呻嘶。眾集視,則已斃矣。呼優人至,付以屍,重賂之。而韋娘所與交好者盡勢家,聞之皆不平,賄激優人,訟於上官。生懼,瀉橐彌縫,卒以浮躁免官。

20140108_206

鬟髯梳頭宮樣妝,春風一曲杜韋娘
 

兵部尚書席上作  杜牧

華堂今日綺筵開,誰喚分司禦史來。
忽發狂言驚四座,兩行紅袖一時回。

歎花  杜牧

自恨尋芳去較遲,不須惆悵怨芳時。
如今風擺花狼藉,綠葉成陰子滿枝。

  這兩首詩的本事,同上麵的那首“鬟髯梳頭宮樣妝,春風一曲杜韋娘”絕句一樣,有兩個不同的版本。隻不過他不是有著劉禹錫和韋應物兩個不同的作者,而是所記的內容不同:唐人孟棨《本事詩》隻記上麵第一首詩的發生背景和故事內容:

  杜牧作為分司東都的監察禦史在洛陽。當時檢校司空(後來職務)李願因疾病免去徐州刺史、武寧軍節度正在洛陽閑居。其家中聲樂歌伎隊伍的豪華,當屬洛陽第一。洛中的名士都去拜謁,李願亦為這些客人大擺筵席。當時的朝廷的高官名流,無不紛至遝來。杜牧也屬名流,但因為他當時監督風範的禦史,所以李願不敢邀請他參加者“聲伎豪華”的宴飲。但杜牧卻不管這些,派賓客前去傳話,說自己願意和李願相聚。李願不得已,於是下帖相邀。杜牧接到請帖時,正在花下獨自飲酒,已經微醺。接到請帖後,很快便趕到李府。此時酒宴已在進行,侍宴的女仆、歌舞的女伶有百餘人,一個個貌若天仙。杜牧在南邊獨自坐下,瞪著眼在歌妓隊中瞅來瞅去,在喝下三大杯後問李願:“聽說有個叫紫雲的,在那裏?”李願於是指給他看。杜牧對這個歌姬凝睇良久,說:“果然名不虛傳,最好能把她贈給我!”李願低著頭笑,歌姬們也都回頭看著他笑。杜牧卻毫不為意,又自斟自飲三大杯,站起來高聲吟誦著剛作的詩篇:“華堂之上盛宴大開,誰人請我這位東都禦史前來?我的一句狂言讓四座皆驚,兩邊的歌姬也都回頭望著我笑”。吟後意氣閑雅飄逸,一副旁若無人的樣子。這就是不拘禮法狂放的杜牧。杜牧一直是如此:他在考中進士後縱酒挾妓,並形諸詩篇:“我落拓一身攜酒漂流在江湖上,歌姬像楚宮的細腰美人輕盈得可以在掌上歌舞。揚州十年回首像一場春夢(按:《全唐詩》中原句為“十年一覺揚州夢”,實際上,文宗大和七年(833)杜牧任淮南節度使推官(使府在揚州),大和九年即為監察禦史分司東都)時間不到三年,,所以有的版本的此句為“三年一覺揚州夢”),得到的隻是歌姬們說我輕狂無情的名聲”。到了晚年,他回憶這揚州三年,感覺仍是如此,寫詩說道:“空空的船上覺得一切皆空,唯有十年揚州歲月沒有辜負青春好時光。如今兩鬢如絲枯坐禪榻上,風吹著落花在茶的煙霧上飄蕩”。

  宋代計有功的《唐詩紀事》卷五十六《杜秋娘》題下則記載了兩首詩的背景。第一首詩的背景故事與孟棨《本事詩》同,可能取自於《本事詩》。接著是關於第二首詩的故事:

  杜牧作為宣州太守的幕僚,有次去湖州遊玩。蘇州太守崔某,組織水上遊戲,讓全城人都去觀看。吩咐杜牧悄悄行走其中,偷看其中美麗的姑娘。杜牧果然看中一位披著頭發的十幾歲女子。過了十四年,杜牧擔任湖州太守,打探這位女子,發現她已出嫁生子了。杜牧感到無比惆悵,寫詩曰:“隻怪自己尋春的時間太遲了,不要惆悵地埋怨春天走得太快。狂風下紅花片片落地,枝頭綠葉間已結滿果子”。

  後來關於杜牧這兩首詩的本事,基本上都取自上述的兩種筆記,其中以專記第一首詩孟棨《本事詩》為多,如宋·李昉《太平廣記》“卷二七三·婦人四”,宋·魏慶之《詩人玉屑》“卷十六”,宋·尤袤《全唐詩話》“卷四”,宋·阮閱《詩話總龜·後集》卷三十五,明·陸紹《醉古堂劍掃》“卷二·集情”,宋·曾慥《類說》“卷五十一·寓情門”,清·賀貽孫《詩筏》等。也有的筆記、詩話承襲計有功的《唐詩紀事》,記載了兩首詩的背景,如北宋張君房《麗情集》,北宋末年李頎的《古今詩話》,南宋胡仔的《苕溪漁隱叢話後集》卷十五,值得一提的是這些後來的筆記、詩話並非是一味照抄照錄,而是有所發展,針對其疏漏有所補充。如宋人計有功《唐詩紀事》在轉錄唐人孟棨《本事詩》的第一個故事後,又但增加了一個杜牧如何中進士的經過:

  牧不拘細行,故詩有十年一覺揚州夢,贏得青樓薄幸名。吳武陵以《阿房宮賦》薦於崔郾,遂登第。郾東都放榜,西都過堂,牧詩曰:東都放榜花未開,三十三人走馬回。秦地少年多釀酒,卻將春色入關來。

  但這段記述讓人看得不甚明白,崔郾是幹什麽的?什麽叫做“東都放榜,西都過堂”?杜牧詩說的是怎麽一回事?於是元人辛文房《唐才子傳》在《本事詩》的上述故事之後對此做了比《唐詩紀事》更詳盡的敘述:

  牧,字牧之,京兆人也。善屬文。大和二年韋籌榜進士,與厲玄同年。初未第,來東都,時主司侍郎為崔郾,太學博士吳武陵策蹇進謁曰:“侍郎以峻德偉望,為明君選才,仆敢不薄施塵露。向偶見文士十數輩,揚眉抵掌,共讀一卷文書,覽之,乃進士杜牧《阿房宮賦》。其人,王佐才也。”因出卷,搢笏朗誦之。郾大加賞。曰:“請公與狀頭。”郾曰:“已得人矣。”曰:“不得,即請第五人。更否,則請以賦見還。”辭容激厲。郾曰:“諸生多言牧疏曠,不拘細行,然敬依所教,不敢易也。”

  這段文字是說:杜牧字牧之,是長安人,善於寫文章。文宗大和二年(828)以韋籌狀元的進士榜上進士,與厲玄在同一榜。開始,杜牧並不是第五名,來到東都洛陽。這年的主考是禮部侍郎崔郾。太學博士吳武陵偷偷跑到貢院去見崔郾,說:“崔侍郎德高望重,為明君選拔人才,我不敢不貢獻出微薄的力量。我曾看到有數十位讀書人揚眉拍掌在朗誦著一篇文章。我拿來一看,原來是進士杜牧寫的《阿房宮賦》。其人真有王佐之才”。接著便將手板插在腰上,捧著這篇文章高聲朗誦起來。崔郾聽後也大加讚賞。於是,吳武陵說:“請讓杜牧作為頭名狀元”。崔郾說:“狀元已另有人選了”。吳武陵說:“既然不能做狀元,那也得讓杜牧在前五名。不然,請將這篇《阿房宮賦》還給我”。言辭和表情都很激烈。於是崔郾說:“很多讀書人都說杜牧這個人很狂放,不注意自己的言行。但是既然閣下如此推薦,那就讓他排在前五名吧”。

  辛文房《唐才子傳》補充的這段細節,讓我們明白了《唐詩紀事》中所說的“東都放榜花未開”指的是什麽,什麽是東都(指洛陽)放榜,西都(指長安)過堂。辛文房的這段紀事,是有事實作為支撐的,因為這首詩就在《樊川詩集》中,題為《及第後寄長安故人》,詩中說:放榜的時候,洛陽的花兒還未綻開。三十三名進士騎著高頭大馬從洛陽返回。他們喝著秦地(今陝西一帶)釀造的美酒,春風滿麵回到長安。回到長安後,當年又通過了“賢良方正直言極諫科”考試,被任命為弘文館校書郎兼左武衛兵曹參軍,正式步入官場。這一年,杜牧二十五歲,正是風華正茂的年紀。隻是辛文房沒有再接著記下去,因為《唐詩紀事》畢竟不是正史,隻是記唐代文人軼事。況且《本事詩》中那段記載是意在突出杜牧為人的狂放,所以放在“高逸”這個門類之中。《唐才子傳》是從側麵、從別人的眼中來肯定這點,也是在交代杜牧一生落拓不遇的原因,照應《本事詩》中杜牧自己在詩中的歎息:“落拓江湖載酒行”、“十年一覺揚州夢”產生的原因。無論是突出主題還是從剪裁,都是很高明的。

  至於第二首詩的背景故事,辛文房《唐才子傳》,胡仔《苕溪漁隱叢話》,比起《唐詩紀事》都補充了許多細節。《唐才子傳》說杜牧到湖州為刺史,是自己主動申請的,而且是在以直言獲得宣宗賞識的周墀當宰相之時;另外又加上自己當年所戀的女子此時已有兩個孩子,這更能突出杜牧對這位女子的感情,也更契合“綠葉成陰子滿枝”的詩句。當然這隻是“小說家言”,不足為史據的。周墀是給杜牧幫過大忙,但不是同意杜牧任職湖州,而是在宣宗大中二年(848),杜牧得宰相周墀之力,由睦州刺史入朝為司勳員外郎、史館修撰,不久又轉為吏部員外郎。兩年後才出為湖州刺史,而此時周墀因議河湟(西戎)事,不合皇上旨意早已被罷相,改拜檢校尚書右仆射。

  胡仔在《苕溪漁隱叢話》“後集·卷十五”中做了更多的修正和補充,也更接近於小說:

  《麗情集》雲:“太和末,杜牧自侍禦史出佐沈傳師宣城幕,雅聞湖州為浙西名郡,風物妍好,且多麗色,往遊之。時刺史崔君,亦牧之素所厚者,頗諭其意,凡籍之名妓,悉為致之。牧殊不愜所望,史君複候其意,牧曰:願得張水戲,使州人畢觀之,俟其雲合,牧當間行寓目,冀此際或有閱焉。史君大喜,如其言。至日,兩岸觀者如堵,這暮,竟無所得,將罷,忽有裏姥引髽髻女年十餘歲,牧熟視之,曰:此真國色也。因使語其姥,將致舟中,姥女皆懼,牧曰:且不即納,當為後期。吾十年必為此郡。若不來,乃從所適。因以重幣結之。尋拜黃、池二州,皆非意也。泊周墀入相,牧以其素善,乃並上牘於墀,乞守湖州,大中三年,移授湖州刺史,比至郡則十四年,所約之姝已從人三截而生二子矣。牧即政之夕,亟使人召之,夫母懼其見奪也,因攜幼以詣之。牧詰其母曰:曩許我矣,何為適人。母拜曰:向約十年不來而後嫁,嫁已三年矣。牧俛首曰:辭也直,強之不祥。乃禮而遣之,因為《悵別詩》曰:自恨尋芳到已遲,往年曾見未開時,如今風擺花狼藉,綠葉成陰子滿枝。”

  胡仔首先說明這個故事來源於《麗情集》。《麗情集》是北宋張君房撰的一部小說集。記中強調杜牧之所以要到宣州鄰近的湖州去遊玩,就是因為那裏多佳麗;並且將組織水上遊戲,讓全城人都去觀看,好讓杜牧悄悄行走其中,偷看美人這個主意,也變成是杜牧自己想出來的,這更符合杜牧的風流天性,又強調崔君是杜牧的好友,而且很了解杜牧的聲色之好,“凡籍之名妓,悉為致之”,這也為杜牧這個主意得以實行夯實了基礎,顯得更為合理。在十四年後杜牧主動要求去任湖州太守一段,取自辛文房《唐才子傳》,但又增加了就任之夕召見這位昔日戀人,以及兩人見麵的種種細節,如這位女子擔心自己被杜牧搶占,帶著自己的兩個孩子去見杜牧;杜牧當麵責備這位女子:“從前答應嫁給我,怎麽又嫁給了別人?”女子回答說:“當時約好十年之內娶我,我等了十年後才出嫁的,今年是嫁後的第三年”。杜牧方知責任在己,於是低頭道歉,“禮而遣之”,並有了上述的表達悔恨的那首詩。增加了許多生動的細節,更有人物的心理活動和言語表情,更加突出了杜牧的風流心性,也更加像篇傳奇小說。

  以上這些紀事和想像拓展,基本上建立在史傳基礎上,也都基本符合杜牧為人的性格特征。杜牧生於宰相世家,是著名的《通典》作者杜佑的孫子,史稱其“剛直有奇節,不為齪齪小謹”。詩情史筆,名滿天下,時人比之擬杜甫,稱為“小杜”後人評牧詩,“如銅丸走阪,駿馬注坡,謂圓快奮急也”,為人又風流自任,不拘小節,視功名如糞土。上述紀中提到的“自侍禦史出佐沈傳師宣城幕”就很能說明其為人。沈傳師是唐代傳奇作家沈既濟之子,與杜牧的祖父杜佑同修過《憲宗實錄》,又是杜牧的恩師。亦風流自任,喜歡冶遊,他從南昌赴宣州任時,居然把在江西結識的歌妓張好好也帶到了宣城。因此他同杜牧,在通家之好、師生關係之外,更有性格和情趣上的共通。杜牧在赴宣州幕之前已中進士,當年又通過了“賢良方正直言極諫科”考試,已被任命為弘文館校書郎兼左武衛兵曹參軍。但放下京官不做,卻接受沈傳師之邀請跑到宣州來做幕僚,隻有杜牧這種秉性能幹得到。當然做出上述如此舉動,寫出上述種種詩篇,貴介公子的身份、喜歡冶遊的心性隻是一部分動因,甚至隻是表麵的原因,更加深沉的內因更在於當時的時代感受和自身的種種遭遇。杜牧為人極富才華,除了上述的詩情史筆,名滿天下外,他文武兼備,還注過《孫子兵法》,寫過《原十六衛》、《戰論》、《守論》(均見《樊川文集》)等軍事著作,史稱他“敢論列大事,指陳病利尤切至”及“真王佐才”。他本人在狂放的外表下又有一顆渴望濟時報國之心:“平生五色線,願補舜衣裳。弦歌教燕趙,蘭芷浴河湟”(《郡齋獨酌》)。他曾兩次上書給朝廷執政,對消弭外患和討伐叛鎮,提出具體的用兵方略。但可惜的是,他生活在“隻是近黃昏”的晚唐,大廈將傾,非他這根獨木能撐,而且從皇帝到朝廷大員,追逐的是聲色犬馬,朋黨內鬥,誰也不去聽他的安邦興國、扶危定傾之策。麵對如此時代、如此朝廷,詩人隻能一再悲憤歎息:“請數係虜事,誰其為我聽?”(《感懷詩》)“憤悱欲誰語?憂慍不能持”(《雪中書懷》),失望之餘,他隻好借酒澆愁,清狂聲色,成了中國士大夫文人中風流才子的典型。不要忘記,他也寫過有名的《夜泊秦淮》借著責備唱著“後庭花”、“不知亡國恨”的商女,來斥責不恤國事、隻知追歡買笑達官權貴的。

  上述杜牧詩故事的產生,尤其是辛文房《唐才子傳》,將故事定名《杜秋娘》,可能與杜牧的長詩《杜秋娘》有著直接關係。《杜秋娘詩》是首很有名的五言古詩,杜牧描述美貌善歌的民間女子杜秋如坐高山車一般的跌宕起伏遭際,以此來寄托自己的人生遭遇,抒發不能為時所用的人生感慨,其中還有對藩鎮叛亂的批判,因為杜秋娘的苦難遭遇就是從李錡叛亂開始的,其詩序雲:“杜秋,金陵女也,年十五為李錡之妾。後錡叛滅,籍之入宮”。李錡,憲宗時代鎮海節度使,割據稱雄,對抗中央,因叛變被殺。詩中提到“濞既白首叛,秋亦紅淚滋”,李錡類似漢文帝時代吳王劉濞的叛亂,是造成杜秋娘災難的根源。至於詩中提到“女子固不定,士林亦難期,無國要孟子,有人毀仲尼”,則是由詠歌杜秋娘的轉為抒發自己有誌難申、有才難展的人生遭遇。最後結句“因傾一樽酒,題作杜秋詩。愁來獨長詠,聊可以自怡”更是將此題旨公開點破。我們從這首長詩中,可以看到杜牧詩酒風流中的真正心聲。也正因為如此,這首長詩在中國文學史上影響很大,許多詩話、史籍、文人筆記、詩詞、戲曲唱詞中皆多加引用,如唐·朱揆的《釵小誌》;宋·孫奕《示兒編》,吳文英《夢窗詞集》,鄭樵《通誌略》,張邦幾《侍兒小名錄拾遺》,王楙《野客叢書》,陳著《本堂集》,沈括《夢溪筆談》,洪朋《洪龜父集》;元代鍾嗣成《錄鬼薄》,陶宗儀《南村輟耕錄》,許昂霄《詞綜偶評》;明代吳喬《圍爐詩話》,顧起元《客座贅語》,蔣一葵《堯山堂外紀》;清代陳廷焯《白雨齋詞話》,二石生《十洲春語》,潘德輿《養一齋詩話》,王士禎《池北偶談》,賀貽孫《詩筏》,胡式鈺《竇存》,梁章钜《稱謂錄》,錢謙益編《列朝詩集》等。清人沈雄的《古今詞話》,馮金伯《詞苑萃編》,王弈清《曆代詞話》在作品中引用了兩次,湯顯祖的名作《紫簫記》中則引用十五次之多。更可看出《杜秋娘》一詩的影響所在。

20140108_207

故宮收藏的元世祖至元二年子山手書《杜秋娘詩》

附:

一、唐·孟棨《本事詩》“高逸第三”

  杜為禦史,分務洛陽時,李司徒罷鎮閑居,聲伎豪華,為當時第一。洛中名士,鹹謁見之。李乃大開筵席,當時朝客高流,無不臻赴。以杜持憲,不敢邀置。杜遺座客達意,願與斯會。李不得已,馳書。方對花獨酌,亦已酣暢,聞命遽來。時會中已飲酒,女奴百餘人,皆絕藝殊色。杜獨坐南行,瞪目注視,引滿三卮,問李雲“聞有紫雲者,孰是”李指示之。杜凝睇良久,曰“名不虛得,宜以見惠”李府而笑,諸妓亦皆回首破顏。杜又自飲三爵,朗吟而起曰“華堂今日綺筵開,誰喚分司禦史來。忽發狂言驚滿座,兩行紅粉一時回”。意氣閑逸,傍若無人。杜登科後,狎遊飲酒,為詩曰“落拓江湖載酒行,楚腰纖細掌中輕。十年一覺揚州夢,贏得青樓薄幸名”。後又題詩曰“光船一棹百分空,十載青春不負公。今日鬢絲禪榻畔,茶煙輕颺落花風”。

二、宋·計有功《唐詩紀事》卷五十六

  牧為禦史,分務洛陽,時李司徒願罷鎮閑居,聲妓豪侈,洛中名士鹹謁之。李高會朝客,以杜持憲,不敢邀致。杜遣座客達意,願預斯會,李不得已邀之。杜獨坐南行,瞪目注視,引滿三卮,問李雲:聞有紫雲者,孰是。李指示之。杜凝睇良久曰:名不虛得,宜以見惠。李俯而笑,諸妓亦回首破顏。杜又自飲三爵。朗吟而起曰:華堂今日綺筵開,誰喚分司禦史來。忽發狂言驚滿座,兩行紅粉一時回。氣意閑逸,傍若無人。牧不拘細行,故詩有十年一覺揚州夢,贏得青樓薄幸名。吳武陵以《阿房宮賦》薦於崔郾,遂登第。郾東都放榜,西都過堂,牧詩曰:東都放榜花未開,三十三人走馬回。秦地少年多釀酒,卻將春色入關來。

  牧佐宣城幕,遊湖州,刺史崔君,張水戲,使州人畢觀,令牧間行,閱奇麗,得垂髫者十餘歲。後十四年,牧刺湖州,其人已嫁生子矣。乃悵而為詩曰:自是尋春去校遲,不須惆悵怨芳時。狂風落盡深紅色,綠葉成陰子滿枝。

  三、杜牧《杜秋娘詩》

  序曰:杜秋,金陵女也,年十五為李錡之妾。後錡叛滅,籍之入宮,有寵於景陵。穆宗即位,秋為皇子傅姆。皇子壯,封漳王。鄭注用事,誣丞相欲去異己者,指王為根。王被罪廢削,秋因賜歸故鄉。予過金陵,感其窮且老,為之賦詩曰:

京江水清滑,生女白如脂。其間杜秋者,不勞朱粉施。
老濞即山鑄,後庭千蛾眉。秋持玉斝飲,與唱《金縷衣》。
濞既白首叛,秋亦紅淚滋。吳江落日渡,灞岸綠楊垂。
聯裾見天子,盼眄獨依依。椒壁懸錦幕,鏡奩蟠蛟螭。
低鬟認新寵,窈窕複融怡。月上白璧門,桂影涼參差。
金階露新重,閑撚紫簫吹。莓苔夾城路,南苑雁初飛。
紅粉羽林仗,獨賜辟邪旗。歸來煮豹胎,饜飫不能飴。
鹹池升日慶,銅雀分香悲。雷音後車遠,事往落花時。
燕禖得皇子,壯發綠緌緌。畫堂授傅姆,天人親捧持。
虎睛珠絡褓,金盤犀鎮幃。長楊射熊羆,武帳弄啞咿。
漸拋竹馬劇,稍出舞雞奇。嶄嶄整冠佩,侍宴坐瑤池。
眉宇儼圖畫,神秀射朝輝。一尺桐偶人,江充知自欺。
王幽茅土削,秋放故鄉歸。觚棱拂鬥極,回首尚遲遲。
四朝三十載,似夢複疑非。潼關識舊吏,毛發已如絲。
卻喚吳江渡,舟人那得知。歸來四鄰改,茂苑草菲菲。
清血灑不盡,仰天知問誰。寒衣一疋素,夜借鄰人機。
我昨金陵過,聞之為歔欷。自古皆一貫,變化安能推。
夏姬滅兩國,逃作巫臣姬。西子下姑蘇,一舸逐鴟夷。
織室魏豹俘,作漢太平基。悮置代籍中,兩朝尊母儀。
光武紹高祖,本係生唐兒。珊瑚破高齊,作婢舂黃糜。
蕭後去揚州,突厥為閼氏。女子固不定,士林亦難期。
射鉤後呼父,釣翁王者師。無國要孟子,有人毀仲尼。
秦因逐客令,柄歸丞相斯。安知魏齊首,見斷簣中屍。
給喪蹶張輩,廊廟冠峨危。珥貂七葉貴,何妨戎虜支。
蘇武卻生返,鄧通終死饑。主張既難測,翻覆亦其宜。
地盡有何物,天外複何之。指何為而捉,足何為而馳。
耳何為而聽,目何為而窺。己身不自曉,此外何思惟。
因傾一樽酒,題作杜秋詩。愁來獨長詠,聊可以自怡。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chunfengfeng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北美君子' 的評論 :

多少詩人風流逸事,詩歌後麵不尋常。多謝君子一起欣賞唐詩故事!
chunfengfeng 回複 悄悄話 多少詩人風流逸事,詩歌後麵不尋常。多謝君子一起欣賞唐詩故事!
北美君子 回複 悄悄話 這一章節提到了兩個大詩人,劉禹錫和李牧,前者是中唐,後者是晚唐,著名的唐詩代表人物。
我最近對元稹的詩很感興趣,有空會去看看。
從風風的這幾貼中受益匪淺。
問好風風!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