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是關於軀體虐待型的父母,這裏談談言語虐待型父母。
父母如果侮辱性叫名字,貶低式的評價及挑剔都會給孩子向孩子傳遞負麵信息。這些信息都可以戲劇性地影響孩子的一生,為什麽說戲劇性是因為很多人沒有想到這樣,也不相信是這樣。
父母如果偶爾對孩子說過貶低的話,那還不足以認定是言語上的虐待。但是如果父母對孩子的相貌,智力,能力等進行經常的攻擊就是言語虐待了。一種表現是父母直接,公開刻毒地貶低孩子。有的說孩子笨,醜,沒用的;有說希望孩子沒有出生過的;還是有一種是經常取笑孩子的生理及行為特征,比如諷刺,挖苦。這種情況孩子還沒有辦法表達不滿。如果有不滿,會被冠以玩不起,開不起玩笑,不識鬧之類的。
前幾年和幾位小學同學見麵聊天,說到一個同學叫李濱。幾年前這幾位見到他了,現在變得唯唯喏喏了,李濱本來是一個很聰明的孩子,可是現在好象沒什麽如意的地方,我們都檢討對他當今的狀態有一定的責任。小學在一個班,還是玩的不錯的。一天幾個同學到他家去玩,因為房間搞亂了,正好他媽媽回來,見此景就罵他,我們從沒有見過他那麽尷尬,我們也有一點尷尬兒。同時我們還從他媽媽罵他的話中聽到一個外號“大耳朵”。這個同學耳朵有點大,還有點招風耳,他媽媽不這麽叫他我們還沒注意。這個外號就從他媽媽開始叫起來了。很快全班,全學校都知道他叫“大耳朵”了,下課放學經常是“大耳朵”此起彼伏的,那個時代,那正是願意叫人外號的年齡,這個外號來自他家,我們叫起來就更有理了。以後再去他家裏,他爸爸媽媽也這麽叫他,不光生氣時叫,不生氣時也叫,那個同學總是紅著臉,什麽也不說。現在想起我們都很痛心。為做過蠢事後悔。但是當時任何一個孩子都會起外號的,被叫外號也感覺受傷,還要回家向父母哭訴求救。可是李濱卻受傷嚴重,不能不說他父母啟動並持續參與了毀滅自尊的行動。
這個同學事業生活並不成功,我們也見到事業雖然成功,但是生活卻不如意的案例。這些本質都類似,小時候情感傷害造成了,但是長大以後這種傷害並沒有自然地消失,他們會把這種恐懼和負麵經驗擴展到更大的世界去。一直準備著來自外界的傷害和敵意。表現也是超級的敏感,害羞。
麗麗是個形象氣質很引人注目的女士,給人的印象不易接近。她是一個服裝設計師,她的舉止表明她有過係統的形體藝術訓練。對她了解之後,她的內心並不象外表不一樣賞心悅目了,她自稱自信心很低,膽子很小,仍然象一個受驚嚇的小女孩。
麗麗說她媽媽是個舞蹈演員,後來嫁給條件很好的爸爸,就沒有再跳舞。她媽媽很小就開始培養她跳舞,可還總是罵她。小時候有點嬰兒肥,在媽媽口中就是“跳舞象個小河馬”,但還說督促我變得完美。到青春期時,麗麗已經出落的非常漂亮,她感覺媽媽眼睛中時常閃過一絲陌生的眼光,但她說不清。麗麗開始對自己的形象慢慢有點信心了,但是媽媽總能找出缺點來,她的自信也這樣一次又一次地被媽媽打擊下去。每當這種時候她真希望有個地縫鑽進去。麗麗感覺很困惑,一方麵媽媽要求她出類撥萃,另一方麵媽媽又在不斷地打擊她,說她什麽都做不好,以督促她進步為理由。
後來有機會見到麗麗的媽媽,她說到自己的光輝曆史,也說到舞蹈生涯的不如意,遺憾之情溢於言表。為女兒的事而來,談女兒的情況卻很少。麗麗的媽媽結束了自己的職業生涯,說是為麗麗和她爸爸,但不提自己沒有信心去實現自己的職業夢想,而結婚生女就是她一個很好的遁詞來回避這個現實。但她的夢想還是深藏心底的,既要女兒實現自己的職業夢想,又無意識地把女兒當成職業競爭對手,她當年職業生涯就是敗在女兒這樣的對手手裏。因此對女兒的態度也在矛盾地表達著,這些刻毒的言語是出於自身成長不足的需求,她這麽做是基於自己焦慮,恐懼。
子女的成長的確給父母客觀上帶來競爭,但健康的父母可以理解這種情況,能處理自己的內心需求,能保子女的健康成長。而有意無意與子女競爭的父母做不到,使用各種手段,包括辱罵打擊。這樣的父母在自己成長階段可能有這樣或那樣的缺撼,無論是幼時食物,衣服還是關愛的缺乏。這樣的痕跡在內心太深刻了,長大後既使這些東西都有了,但仍然嫌不夠,還是在病態地索取。人類傳宗接代的自然屬性是要保證下一代的健康成長,要一代勝過一代,“有毒”的父母也隨著世俗的慣性在養育子女,潛意識同時也在毒害子女。但這種方式卻在摧毀麗麗們的自尊和生活。
另一個與麗麗條件類似的案例燕燕,傷害來自父親。她父親是個有名的醫生,但從她進入青春期起,她父親就說她身體有怪味道,並時常以此為由取笑她。她每天洗三次澡,但父親你然說那怪味存在。在診療室裏很久,我們並有聞到任何怪味。我們見過燕燕的父親,這父親現在的解釋是當初女兒發育了,太漂亮了,他怕有女兒與壞小子有聯係,就編造這個怪味。他成功了,並且後來一直成功,他女兒因擔心怪味,覺得自己很令人討厭。
燕燕的父親本身對她的發育心存焦慮,他沒有處理自己的焦慮,而把自己的焦慮合理化成對外界的警惕,把不適和罪惡感加到正在發育的女兒身上。燕燕本需要父母的關愛和支持來建築自信和自尊,但得來的是毫無同情的詆毀。
燕燕拚命尋找任何可能的同情和支持,當模特的她,於是19歲時就離開家匆匆結婚了,隻因那人僅有幾話奉承話,但對她卻是久違的渴望。很快因虐待而離婚。再婚又因背叛而分手。再婚又是長久的冷漠,前不久分手。這三段婚姻都持續不超過三年。
就算那些沒有自己情感困擾的父母,隻想讓孩子出息的父母,也要認識到孩子是需要通過犯錯誤來認識世界並探索世界是否安全,需要認識有錯誤並不意味著世界末日要來臨,有這種安全感,才能慢慢建立信心。
孩子需要去償試新的東西。但如果要做的是難以達到的目標,不切實際的期望以及讓未成年的孩子去做成人該做的事也在毒害著孩子。實際情況中,當孩子做不到時就會徹底放棄。離家出走,酗酒吸毒就可能是孩子的應對方式。這就是三種狀態糾結在一起的現象:完美主義à拖延à癱瘓。這種案例在華人孩子中不少見。看到這些精英後生由追求完美開始,卻以癱瘓結局。
.
.
.
那真是痛心!
(本係列名字皆為虛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