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老子《道德經》第三章 不尚賢 使民不爭

(2017-02-03 08:13:18) 下一個

老子《道德經》第三章 不尚賢 使民不

 

這一章是道德經“無為而治”思想的實踐篇之一,是從中等層次上理解什麽是無為而治,和如何才能做到的重要篇章

不尚賢,使民不,

僅這七個字已經使衙門的工作量大大減少獎與懲的效果是一樣的,不懲就是獎了。尚賢獎善,是用名譽地位或物質去正麵鼓勵;懲惡是對違犯法律法規的行為進行處罰。懲惡的標準是法律法規,具有條款簡明,百姓容易守,政府容易執行。而獎勵的條款標準要複雜許多,偽善,爭競,嫉妒都是獎勵的付產品。背後的動機是名聲欲望

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

金銀珠寶雖是難得之貨,但不是必需品。如果有道之人和掌握社稷的人不去推崇使用,這些東西就難以流行,不會昂貴。難得之貨背後的動機是物欲貪婪,以物質來彰顯自己

不見可欲,使民心不

肉眼可見能挑起人欲望的事物太多,會導致人心浮躁煩亂,以至於行為失控。拿孔子的一句話注解比較恰當:“慢藏誨盜,冶容誨淫”, 就是說值錢的東西放在人前顯擺,而不好好收藏,他人的盜竊嫉妒心容易被挑起,容易導致盜竊行為。而像芙蓉姐姐一樣,三點式在人前賣弄,他人的淫欲之心也可能失控,而導致淫行發生。背後的動機是情欲、肉欲對人的影響

上麵的三句話對管理者來講,幾乎沒有什麽工作量 。如果能做到的話,無為而治就完成了相當大的一部分。這是從人欲的前期做了防範工作. 對心底的工作來講,工作也是著手於起心動念之先, 對後續的不法行為,或不道德行為起了釜底抽薪的作用

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

所以有道的人治國,是從祛除人心的欲望,以道來充實人心入手。虛其心---祛除人心內在的欲望;實其腹---用道來充實人的靈魂

猶太版道德經中也有類似的說法:耶穌要求彼得:“你喂養我的羊” ,就是要彼得用道來教導百姓

弱其誌,強其

減弱他們世俗有所作為的誌向,強化他們心中的道。這裏指的是偏離道的世俗之誌,通常是好心辦壞事。他越忙,百姓越是民不聊生

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

當百姓心中摒棄世俗的的知識和欲望時,他們心中來自道的智慧就會使他們的眼睛真正明亮。而那些被“功名成就”世俗觀念引導的所謂智者,也就不敢輕舉妄動了

為無為,而無不

本章字數不多,“不尚賢,不貴難得之貨,不見(xian)可欲” 這些策略的目標都是都是對這個浮躁淩亂的社會從亂的根源上進行釜底抽薪,從而達到後邊的易治或無為而治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