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
妙:道之奧妙,事物背後的原因,是無形的,屬靈的層次,是道。
徼:有形的,被造之物,是結果,是肉眼可見,世俗智力能夠理解的部分。
欲:這是《道德經》前10個最關鍵的詞之一。不少學者把它看成可有可無的虛詞,語氣詞,
就離道太遠了
猶太版道德經,即《聖經》中說:有罪之人不能見神的麵。因為神的至潔與公義,汙穢的人見神必被擊殺。因此才有了基督耶穌作為代罪羔羊為我們贖罪,
潔淨我們,世人才得以藉著耶穌與神溝通。
這時人的心被潔淨,變回到了亞當夏娃吃禁果之前的原裝本心。這個本心與上帝的心是同頻率的,能互動的。
?再看老子的《道德經》,無欲才能見其妙。換句話說---有欲不能見其妙。看得出與猶太版道德經中,經義的一致性---有罪之人不能見上帝的麵。
那麽“道”是上帝嗎?猶太版道德經約翰福音中說:“太初有道,道與神同在,道就是神。”猶太版的道德經不同版本翻譯中,神與上帝通用。
這不是說牽強附會,不管地球誰創造,誰管裏理,雖然眾說紛紜,但事實隻能有一個。無論誰找到正確答案都應該是一樣的。
這麽說“欲”就是基督教中的“罪”。
我們期望與道溝通,如何才能做到呢?
基督教中有基督為世人舍命贖罪,他們能與道溝通。可我們《道德經》沒有清除人“欲”的程序方法呀?
基督教這個程序清洗人的罪後,人對不義之事是:不想去做。
咱們文化告訴我們,對不義之事:不要去做。
意思就是“憋著點”。他們不想去做不用“憋”著。咱們得“憋著點”。
問題是,要是憋不住呢?
這可不是瞎說,看那“存天理,滅人欲”的程朱理學,不是被批臭丟棄了嗎?其實程顥、程頤、和朱熹他們已經離道很近了,但沒有找到去除人欲望的方法。大家控製啊控製,最後沒控製住…就反過頭來罵他們。
不是說咱的《道德經》不完善,而是“道”有他本身的時間表。老子《道德經》是在2600年前,基督贖罪說是在老子《道德經》之後600多年。時間差導致了兩經內容的差異。
可是,我們怎麽辦?
我老師的建議是: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可以藉著耶穌基督把我們的罪,就是“欲”清洗掉。從而達到無欲狀態,然後去見《道德經》中的道。可稱之為“戴道入道”。
這樣原句就很好理解了:
無罪無欲,才能與道溝通,即看無形,聽無聲。
有罪有欲,隻能看被造的有型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