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 天下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
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較,高下相傾,音聲相和,
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夫唯不居,是以不去。
---------------------------------------------------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 天下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
大家都認為美的你也說美,是錯誤的。
大家都認為善的你也說善,是不對的。
天下皆知:是公眾和社會認可的。
這一句是本章的主句,分析有這幾層意思:
1, 對聖王的要求,不可以百姓的善惡標準為標準,
2, 善惡的標準應該以道為標準,不能從人的標準。
3, 判斷美善就起了分別心,把世界二元化,割裂了社會。
4, 分別美善的行為是一種判斷,論斷的行為。上麵有道,
猶太版的道德經也說:“你們不要論斷人,就不被論斷”,
5, 中國古代的“名家”的行為也是一種論斷。
給人美善的標簽,相形醜惡就產生了。
6, 即使有美善言行的人,也隻是他的一個側麵,他的醜惡部分呢?
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較,高下相傾,音聲相和,
這是說人的標準都是相比較而存在的,是二元化,等級化的結果。
老子的感化力足夠強,善與不善都可以化成善。
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
這是道德經第一次提到“無為”,這也是老子道德經的核心意思。
目前主流的解經認為:人不需要作什麽,
無為是不是啥都不能幹?當然不是。要是那樣,沒有君王不是更好?
治人,說君王治理百姓,去除社會中的怪異現象就可以了。
事天,說人與道,按道的標準檢討自己,
具體到管理社會,意思大概就是:去除弊政,
《莊子》有個故事是講黃帝向牧童問道,問的是如何治理天下。
“道常無為而無不為”,是說隻有道,
上台就卷袖子準備大幹 ---- 錯了!
那怎麽辦?我可不是隻想白吃飯的人。
老子讓你先修身,習道去穡而德隆,
道家講的不是說教,而是'化'。其速度和效率要遠在說教之上。無為而無不為,不言而教,不蹴 而就都是化為前提。
萬物作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這句話是要人作無名英雄。眾人需要你的幫助你不提辭;
有多少英雄帝王戀位居功卻事與願違。有點業績就忙著出書立傳。
像“我們拋頭顱灑熱血打下的江山,我們不坐誰坐?”的草莽言論,
聖人明白,所有的業績都是道在背後作用的結果。他們不會,
夫唯不居,是以不去。
當人不欲居功,居名,居高位時,他反而是距離這些最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