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道德經》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

(2016-09-23 17:55:39) 下一個

《道德經》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 天下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

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較,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

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夫唯不居,是以不去。

---------------------------------------------------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 天下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

大家都認為美的你也說美,是錯誤的。

大家都認為善的你也說善,是不對的。

天下皆知:是公眾和社會認可的。

 

這一句是本章的主句,分析有這幾層意思:

1 對聖王的要求,不可以百姓的善惡標準為標準,而是要有更高的標準,達到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要如父親處理孩子間的糾紛,要寬厚,建設性和超然其上。聖王 是要感化人,不是評高低優劣。

2 善惡的標準應該以道為標準,不能從人的標準。因為人受自身和時空限製,看的是行為。而道的標準沒有時空限製,並且監察人心,起心動念都明了。人應該向道發問,要標準。

3 判斷美善就起了分別心,把世界二元化,割裂了社會。

4 分別美善的行為是一種判斷,論斷的行為。上麵有道,人是沒有資格論斷他人的。與道合是最高標準。

猶太版的道德經也說:你們不要論斷人,就不被論斷論斷的權柄隻有造物主才有。

5 中國古代的名家的行為也是一種論斷。名家的目的是為了給不同的人進行分類命名,便於管理。這是以靜止的方法經營變動的社會。不說越權他也行不通。

 給人美善的標簽,相形醜惡就產生了。壞的名聲可以抑製一個人的進步。給孩子一個壞標簽,很容易把孩子推到自暴自棄的路子上。中國的學校好排名,北美孩子的成績是個人隱私,更不排名,這樣起碼不會人為製造惡。

6 即使有美善言行的人,也隻是他的一個側麵,他的醜惡部分呢?人常說一美遮百醜。但猶太版的道德經說:世上沒有義人,連一個也沒有,所以人要與道溝通,自察自潔。凡自大自義 都是罪惡。

 

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較,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

這是說人的標準都是相比較而存在的,是二元化,等級化的結果。譬如,家有一個孩子怎樣都好;那麽兩個以上的孩子家長,把孩子們好壞優劣排一下,不是很荒唐嗎?還是老子說得好:“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得善。”

老子的感化力足夠強,善與不善都可以化成善。

 

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

這是道德經第一次提到無為,這也是老子道德經的核心意思。

目前主流的解經認為:人不需要作什麽,輔助百姓在自然狀態下生活就可以了。這個解釋不錯,人都在道中,道本身也在看護著他的眾生。

 

無為是不是啥都不能幹?當然不是。要是那樣,沒有君王不是更好?老子說:治人事天莫若穡。穡的本意是去除莊稼地裏的雜草,讓禾苗自然生長。這裏老子想表達的意思是:

治人,說君王治理百姓,去除社會中的怪異現象就可以了。

事天,說人道,按道的標準檢討自己,去除各人的毛病與惡行。

具體到管理社會,意思大概就是:去除弊政,維護俱全的社會環境就行了。如果企圖再要'樹立'什麽,就過界進入'有為'了。

《莊子》有個故事是講黃帝向牧童問道,問的是如何治理天下。牧童回答:那沒有什麽,就如同我牧馬一樣,去除對馬有害的就行了。是在闡述'無為 '治人事天莫若穡'

道常無為而無不為,是說隻有道,或以道裝備的人才能夠做到。不是普通人想做到就能夠做到的。

上台就卷袖子準備大幹 ----  錯了!

那怎麽辦?我可不是隻想白吃飯的人。

老子讓你先修身,習道去穡而德隆,當一個人的德達到一定程度就會出現質變,德充於內,而符於外(莊子德充符),就是說你的外圍有了一個有感應力的場,能夠將周圍的人感化。如同磁鐵影響鐵釘 ,電磁鐵裏的電流越高(德越高),感應的力量就越強。任何一個人到這種境界,都可以產生“化”的力量。這樣的人越多,社會的自潔能力越大。

道家講的不是說教,而是''。其速度和效率要遠在說教之上。無為而無不為,不言而教,不蹴 而就都是化為前提。

 

萬物作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這句話是要人作無名英雄。眾人需要你的幫助你不提辭;生養眾人卻不幹涉他們的自由;做了大事難事卻不自誇己能;成就很大卻不居功自傲。非大德之人不能做到啊!

有多少英雄帝王戀位居功卻事與願違。有點業績就忙著出書立傳。因為他們心中的良善小於他們的業績,不說不平衡。當心中的良善大於他們的業績時,他們就不說了。如果心中的良善遠大於業績,他們會有慚愧感,感覺做得還不夠好,愧對上蒼的信任。

我們拋頭顱灑熱血打下的江山,我們不坐誰坐?的草莽言論,顯示他們去道太遠。

聖人明白,所有的業績都是道在背後作用的結果。他們不會,也不敢居這些功勞。《黃帝四經》中警戒世人勿擅天功這不是說天太小氣,因為怕製造偶像誤導大眾。與天合永遠是最高,也是道所要求的唯一標準。

 

夫唯不居,是以不去。

當人不欲居功,居名,居高位時,他反而是距離這些最近。外天下功名者,天下功名親之;執而不鬆手的,不僅高位功名去,生命也居危。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豬扒戒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hongjieyang' 的評論 : 謝謝鼓勵,是我老師的學習心得,幫帖一下而已。
hongjieyang 回複 悄悄話 這個係列寫的非常好,讀後長了許多知識,請繼續!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