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債務危機非僅錢的事

(2014-09-05 08:54:39) 下一個

過去,中國曾以“既無內債又無外債”而自豪,並且以此證明“社會主義製度的優越性”。這大概是小農“量入為出”意識的政治化,被信奉現代經濟學的人傳為笑柄。“舉債”、“信用”,是經濟運作的加速度和興奮劑,造就了資本主義的係列成就。人們知道這當中有風險,因理論上認為可以預告、防範、減緩,而在“合理的範圍內”推廣、實行。中國明白過來之後,學得很快,不僅國債可觀,地方債務據說也積累到危機的邊緣了。

 

商業社會、市場經濟,金錢是催化素和潤滑油,功能之強、效率之高無出其右者。可是,看看現代資本主義的曆史,經濟學著述汗牛充棟,但量力而行地寅吃卯糧,還是停留在理論上。尺度無法拿揑、預言每每落空,經濟危機一個接著一個,社會動蕩一波跟著一波。直接孕育、催生了馬克思列寧主義,風行於“社會主義的二十世紀”,造成的災難令人不堪回首。後來,西方國家的經濟動蕩呈現金融危機方式了。曾有人樂觀地認為:西方經濟理論水平提高,金融危機殺傷力較小。其實不然,前一個“金融海嘯”波濤未息,“二次觸低”的陰影又罩上來了。

 

也許,正是因為說不清才寫了那麽多書吧?不像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就那麽一個簡潔的公式,推導出一個科學技術新天地。被稱為“史上最美的公式”,也符合藝術美學。其實,複雜不但說明了糊塗,還容易引人誤入歧途。當人們因經濟危機的打擊而忿懣,為金融危機複員而努力的時候,加倍受到損害的是地球資源和生活水準。

 

生活方式、社會製度是這一切的深層原因:“既無內債又無外債”者,奉行的是“短缺經濟學”,以貧窮為榮;歐美國家債務危機、中國地方債務陷井,則發生在過上好日子、並不惜代價維持高生活水準之後。

 

“有一塊花一塊”的生活方式,被人譏為“愚昧”。國家和民眾都實行信用消費,最終目的是享用和支配更多的物質產品。創造市場繁榮和喚起經濟活力的標誌,是快速循環的產出、消耗、產出……。產品從哪裏來?源頭不是銀行的信貸、流水線、倉儲和市場,而是地球表麵的蘊藏,是化石燃料和礦產。有價證券可以放大成信貸,地球資源卻不能增加和再生。工業革命至今兩百多年,人類用掉了多少地球四十億年演化出來的礦產資源?具體數字可能沒有,危機的警告早已充斥世間。我們之所以突然能在短短時間,取用那麽多、破壞那麽多,多半要拜金錢、信貸、債務之賜吧。

 

雖然科學家說,已知全部地球資源,隻夠供給全球1/3人口過歐洲中等國家水平的生活。但是,人心者也:窮的想盡快致富,富的想占有更多。合理舉債,給人們提供了實現物質追求的可能,結果是:償還能力維持的是需索無度,誰人顧及資源耗竭。可悲的是,已經富裕起來的國家,以一當十地把手裏的錢放大來用,乃至用別人的錢在全球範圍內為自己的生活水平、物資需要開采、采購,透支的是發展中國家的未來哦。

 

個人透支的破壞還限,動用國家機器高築債台,受累的就是全體老百姓了。就像聰明人說的:你從銀行借一千塊錢,你在銀行手裏;你從銀行借一千萬,銀行在你手裏。若是把這個原理放大成:拿外國當銀行,用國人的生活質量做抵押,就等於以借貸的方式綁架了國外債權人和國內的父老鄉親。技術上妥協隻能暫度難關,發展模式不改,反複以加速和催化的方法發展經濟,美麗的地球終有一日油盡燈枯。

 

看似,一切危機與禍害的根源,是人的欲望。古往今來,人類發明了無數的宗教、主義和理想,都有限製甚或扼殺欲望的內容。或許是科學水平的提升吧,人類欲望總體上不但沒有些許減少,反而日益高漲,因為,過去想到想不到的,如今都實現、都有可能了。無論生態、環境危機到什麽程度,也沒人願意退回到中世紀和農業社會、連節約和自律都難。既然如此,出路隻有“解鈴還需係鈴人”了------讓科學技術進一步提高,高效開發和利用地球資源。實現的主要途徑當然是投資:把軍費拿過來、把不合理的開支拿過來……,也許會發現:不需要那麽多錢就能過得好好的。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