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未未也者,一向有點名氣,但是他那個做作的樣子、不藝術的“行為”,好像不是“英名”、偏於“罵名”。名曰視覺藝術的作品,因需輔以長篇文字、看後多半遭人譏訕,所以觀眾不多。作為一種活躍而有政治抱負的藝術家,總不願意不被理睬,這次被抓成全了他,其所作所為終於為人搜索找尋、議論紛紛。即便是在班房裏,老艾對此一定喜不自勝;得此題材,下一批作品的創意算是有譜了吧?果然,出獄之後,他老人家展覽不斷……。
幾十年了,大陸不斷地抓人、禁書、刪文……,給遭遇者帶來的卻是關注、讀者和流傳。限製的效果看似適得其反,為什麽樂此不疲呢?共產黨自有一套評判公民行為的原則,標準是其需要。無論你說的話、做的事激起了什麽社會反響,隻要沒有觸動主管宣傳輿論官員的政治敏感就沒事。而敏感點和敏感度不僅各個時段會變、落在誰人手裏結果也不一樣。所以,有時會發生匪夷所思的案子。
最著名的例子,如描述陝北革命根據地的小說《劉誌丹》,被康生夾了個條子“利用小說反黨是一大發明”,呈送毛澤東,提醒他:此書有陝北派有與中央紅軍爭功、給高崗翻案之嫌。使這本連作者女兒都讀不下去的“紅色教材”淪為“大毒草”。這個思路延續到今天,就成了:利用藝術反共不能容忍。並從艾未未開始貫徹落實。因為他的一些作品諷刺中共、他的某些行為對政府不恭。知道大家都會依此類推,捕獲一個艾未未、警告萬千藝術人。何其幸也,艾未未可能青史留名哦-----也許不是藝術史。
當年拿艾未未祭刀這個點選得恰好:雖然他有個紅色老爸,盡管他有藝術護身,哪怕他是為了災民……,幾個要點於一身,更有警示意義和代表性;況且,他還“五毒俱全”,拿他開刀符合國人心理:生活作風、為人處世逾軌者,肯定居心叵測、沒有資格代表正義。中共的帳大概是這麽算的:隻要能在國內外文化藝術界,起到嚇阻嘲諷質疑中共施政的效用,即便成全了個把艾未未,也值得。
然而,旁觀者竊笑之餘有沒有意識到:此例一開,從此意識形態收緊、天下多事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