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台海無良策 險在權宜中

(2014-10-28 09:04:27) 下一個
設計兩岸關係,從開始的認真嚴肅,到現在的形同兒戲,什麽樣的方案、什麽樣的居心都有過了。所付的代價:大陸的外交關係,承認一個中國是一切的前提,不惜延宕雙邊關係、國際交往;台灣則先做“不沉的航空母艦”、又依靠“對台灣關係法”,偏安海隅,獨而不立。經曆幾代、各色人等,動用了東西智慧,也沒有過一個雙方都能接受的解決方案。是形勢比人強,還是利益無法逾越?
 
遠的不說,與台海前後腳分裂的,我們看到南北越統一了,東西德合並了;兩韓還在對峙中。但是這些都不宜援引、對比,動輒有牽強附會之弊。所謂:蘋果不能與香蕉比,中國的事,還是放在自己民族文化曆史的框架裏談吧。
 
台海關係,看似大陸秉持統一的民族大義,台灣堅守本地的實際利益。事情如果這麽簡單應該是好辦的。不料,台灣方麵出於意識形態、社會製度,而“與漢賊不兩立”;把分裂定位在信仰和主義的層麵,從而獲得列強保護。那時,大陸有機會不必顧及親情、生命財產安全,武力解放台灣的,怎奈軍力不逮,望洋興歎。事情就拖延下來了。
 
近二三十年,台灣維持分裂的理由基本不能再提,美國也不可能武力介入台海,大陸卻因改革開放、和平崛起、兩岸交往等等生出來的“血濃於水”說,化解不開動武的情與理了。台灣方麵的台海關係解決方案,則降格成選戰宣傳的文字遊戲。也許,這就是台灣關係史的一個階段,誰也不知道會延續多少年。
 
台海分裂六十餘年,於中國曆史隻是一瞬。所以,看過《三國演義》的人,喜歡用“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安慰自己。但是,通觀人類文明史,某民族一分幾百上千年,久之,文化走向歧途,一族變成兩族,最終各自為政的例子不在少數。要點是:其分化,都有一個起點哦。台海半多個多世紀,兩岸文化不同已見端倪。
 
如若:大陸方麵不願意看到祖國的寶島,從我們這個時代起漂流而去;台灣方麵不忍切割文化傳承,另辟蹊徑自成一體;兩岸就有得商量了。可惜,儒家文化過於博大精深,作惡行善都能找到依據。比如孟子的話“民為貴,君為輕,社稷次之”就可能成為“台獨”的槍炮子彈,殺傷力、防禦力都不可小覷。
 
比起兩德、兩越、兩韓差似對半切開,家庭、資源、經濟、文化的撕裂程度,台海之分,損害沒有那麽大;理論起來,容易在“民族大義是虛,地方利益為實”上糾纏。其實,就像“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一樣,“實即是虛、虛即是實”。作為感情動物,心裏的症結一日不解,就受一日的折磨,就會想方設法,早晚付諸行動。大陸民眾普遍具有統一台灣的願望,曆六十年未曾稍減,一旦發作,台澎金馬,能不塗炭化作硝煙?
 
毛主席早就說了:台灣的事,一百年之後也是武力解決;誰丟掉台灣誰下台!武力足夠還在維持現狀,惟因尚無良策,以決“解放之後怎麽辦?”台灣不似香港,“一國兩製”不行。政治智慧不夠時隻能拖延時間,拖到局勢大變、拖到人心大變。“順其自然”則不太可能。統一、分裂是一張大牌,或恐兩岸政治家情急時會當權宜之計打出來。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