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中產階級的尷尬與無奈

(2014-03-28 08:07:14) 下一個
雖說人類千差萬別,細看卻有共性。比如,“財富占有與對國家的貢獻比例是否合理?”就是一個興奮點普遍偏低 “一點就著”的話題。無論是經濟標準還是社會效應,這筆帳都很難算。題目約在資本主義製度國家出現不久就提出來了,經馬克思、列寧、毛澤東等人給出的解法或“輸機運算”,證明此題比所有未解的科學、曆史、文化之謎都更深奧、複雜,折磨人類百餘年。
 
最近一次大爆發,是“占領華爾街”運動。集中地抖出了固疾的症結。如,“99%”們質疑公民的社會責任、財富的分配製度、政府的調控能力,事實俱在、理由充足、苦大仇深,自不待言;“1%”也有說話,功勞苦勞、有根有據、憤憤不平。比如:鮑森避險基金說:收入最高的1%紐約客付的稅,占所有所得稅的40%以上,對於就業和福利貢獻可觀。還有自稱銀行家者,派發傳單:我們努力工作才有今天;示威者巴不得自己是那百分之一!還有人指出:抗議者穿名牌衫、用iPad,大部分人不愁生活,用意可疑。一位開豪車者路遇仇富人群時表示:是真漢子,應該勤奮工作,就也買得起。更有股神巴菲特,呼籲向富人增稅,因為“我秘書的稅率都比我高”。
 
那些感覺、那些說辭、那些數字之說不清道不明,恰好證實美國的社會製度存在極大缺陷,不然不至於此。資本主義早期,充滿了殘酷的壓榨和野蠻的掠奪,民眾抗爭不已、社會動蕩飄搖。此中派生出兩個東西:一是德國的馬克思主義,認為隻有社會主義才能拯救工人農民;一是歐美社會改良,致力培育出中產階級為主體的社會,維持和平穩定。於是,美國就建成了現在這樣一個,把貧富人等捆綁在一起的社會結構和經濟製度。以期一損俱損,一榮俱榮而相互照料-----富裕階層領導社會、中產階級配合、順從,整體提升生活水平。
 
但是,個中分寸無法拿捏掌控。因為社會由人組成,人有不肖賢愚。富者貪得無厭,想過呼風喚雨之癮。政治經濟製度由他們主導,打造而成“易守難攻”之勢。就像這次“金融海嘯”,華爾街的大佬玩兒過頭,堵窟窿用的卻是納稅人的錢。千千萬萬安分守己的納稅人開始也沒說什麽,理由是各種各樣的基金裏,大部分是他們子女的教育費、自助的養老金、買房子的首期款……。今天不救,昨天、前天的血汗錢將全部化為烏有。這就是美國富人設計、並讓全國人民接受了的金融結構和經濟製度。
 
中產人士:才能智力均有餘裕,按理則“晉身機會人人平等”;走上社會才知道,整套製度實行到如今,車庫創業一舉成名而暴富的,乃鳳毛麟角,沒有普遍意義。躋身富豪,遠非本小利微者可為。經過金融海嘯,富豪略知收斂倒也罷了,不想,景氣低迷他們仍然大派獎金。中等收入人士,方才無奈地意識到自己的處境多麽尷尬:就像保羅·福塞爾在《格調》裏說的,美國的中產階級工作最辛苦、生活最少保障,他們也最軟弱、最虛榮,平白給人家托底當了墊背竟無方討還,隻能虛張聲勢上街呼喊。
 
而華爾街的金融大鱷、衍生產品的策劃天才,習慣於政府照顧、法律傾斜、民眾仰望,其任意而為,早晚讓美國刻意培育中產階層的國策,異化成災難。首先是中產階級的災難。至於控製貧富差距的高額累進稅製,對於中產階級意義幾希:金融帝國,沒有巨額投資幾乎不可能獲得大的創收。例如有良心如巴菲特者,年入約6300萬,隻繳聯邦稅9%。因其投資用的是“抵押貸款”所付利息可以減稅。類似避稅之道是國會為投資家預留的,中產階級隻能望著敞開的大門興歎。他們的年收入為6萬至20萬,稅率在10%-20%之間。
 
世有名言:機會偏愛有準備的人。什麽是準備?準備就是占有多少社會資源。在美國這樣一個一切都可以換算成金錢的國度,有錢多少錢就調動多少社會資源。社會製度、生活方式、價值觀念設計成這樣,等於“吃定了”中產階級。歐洲有福利製度;美國有濟貧方案。在在保證了中產階級不至於忍無可忍變成革命的有生力量。道德標準、行為方式如此,那些不合情理、不盡適宜的社會、政治、經濟製度,隻能在中產階層微弱、單調、散亂的呼籲聲中,緩慢地調整、改變了。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