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八股何辜

(2013-12-29 08:14:05) 下一個
“八股文”,指明清時科舉考試文章所要遵循的格式。由破題、承題、起講、入手、起股、中股、後股、束股八部分組成。“破題”是兩句話闡述題目的意義;“承題”是進一步加以說明;從“起講”開始就題目發表議論,並一定要用“意謂”、“若曰”、“以為”、“且夫”、“嚐思”等詞開始;“入手”則為下麵幾股的鋪墊;緊隨其後的“起股、中股、後股、束股”才正式展開題目的微言大義,而“中股”為全篇重心。這四股需要排比對偶雲雲。(令人聯想到西文古典交響曲的結構規則哦)文章的題目則摘自四書、五經,必須根據朱熹的《四書章句集注》表述自己的理解,不鼓勵聯想與發揮。字數也有限製。
 
垢其病者有代表性的,如:顧炎武說:八股之害等於焚書,而敗壞人才有甚於鹹陽之郊(坑儒)。說它禁固人的思想;郭沫若則說“要做出適合老爺們口胃的八股來,大家都已經感覺著頭痛。”慨歎按照規定的格式作文之難。不一而足。
 
“八股文”是為“科舉”設計的,此前經過了唐代的“詩賦取士”、宋元的“改試經義”,入明逐漸確定了這樣的格式,沿用至清。其有什麽問題,應先責之於“科舉製度”。而科舉,是中國人發明的、領先世界文明的文官製度,而且是傳承中原文化、以儒家思想凝聚人心極為簡便有效的手段。放在曆史的進程裏、對比其它古文明之消亡,科舉製度的曆史合理性不容置疑吧?
 
而“八股”的規定是多半屬於“技術性”問題。試想:同一題目、各地考生,閱卷者的好惡、審美也不相同,評選優劣總要有個標準吧。看似隻能看看誰人能在同樣個格式裏,言出意表、妙筆生花像今天這樣,三四個評比老師,各執一詞為唱歌跳舞哭笑吵鬧,商業演出可矣;“選拔幹部”不是也有一些死規定嗎:年齡、性別、民族、學曆、政治麵貌、是否超生、業績,還得拚爹呢。
 
“八股文”之廢除先於“科舉”。卻同為中華文化今古割裂的原因。此是另一個題目,暫且按下。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