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境由心造

(2013-11-05 06:19:40) 下一個
       大概很少有人對自己的命運十分滿意的。民主國家的政治家在攫取權力的坎坷之途上,摔打得遍體鱗傷,大權在握了,還時不時要妥協、讓步,因為“黨外有黨”;一黨專政的獨裁者,也不能為所欲為,因為“黨內有派”。事業發達的億萬富豪,沒有一帆風順的,說起創業史,人人一本“血淚賬”。富可敵國的大財主,也不是什麽生意都盤得下來。
 
楊絳先生說:“據說,希望的事遲早會實現,但實現的希望總是變了味的。”這樣的經驗大概每個人都有一些。為什麽凡事都要打點折扣呢?原來,生活的道路本身就不是一條坦途。社會太複雜、變量極多,任怎麽樣聰明的人也不可能把一切安排得妥妥帖帖,所謂“謀事在人,成事在天”就是這個意思。自然災害、社會變革、人情世故……躲不勝躲,防不勝防,運氣再好也不免橫遭掃蕩。功成名就者可能家庭不幸福;養尊處優的人也許身體有傷痛。好像造物主的故意設計,為了安慰那些運多劫難的人似的。諸如此類都說明:人生,苦痛、磨難原是其常;成就、歡樂隻是其變。
 
常常有人不解道,自少及長幸福的標準一改再改、一降再降,還是達不到、保不住;案頭、壁上貼滿了“知足常樂”、“能忍自安”、“難得胡塗”……心還是靜不下來。其實,以為有某種辦法可葆幸福常在、心境常安,是對人生的最大誤解。確有善將大災小難化解成平淡甚至快樂的人,可惜那算不得事實上的“遇難成祥”,多半是降低標準的自我安慰。
 
個人命途多舛,還因為國家、民族多難多災。近代中國,社會動蕩、民族禍殃何曾一日稍歇?古人說“樹欲靜而風不止”、“覆巢之下豈有完卵”等等,都是人與國家、社會關係的精辟總結。消極、躲避不是辦法,比較明智的做法也許是:放下一勞永逸的幻想;麵對現實,確立自己的價值觀。
 
四川青城山的道觀中有無數楹聯,其中傳誦最廣的恐怕要數這一首了:“事在人為,莫道萬般都是命;境由心造,退後一步自然寬。”上聯看似老生常談,得見於拜神祗、尚無為的道教聖地便又是一種滋味。看來,人生在世還是不能消極,經曆一切勝敗得失,生命才豐富。從下聯看,幸福與痛苦隻是一種觀念,沒有統一、客觀標準。“造境”者“我心”也。挫折無絕境,成功無盡頭。每逢走到看似頂點的地方,屏息想一想,左右比一比,就能發現還有機會、有更高的境界。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