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品味人生

(2013-11-03 06:30:26) 下一個
 
偶翻閑書,看到一則新式寓言,大意是:一位富翁在海灘享受日光浴,旁邊有一個垂釣的漁夫。富翁看到漁夫才釣到幾條魚就收拾家什要打道回府,便問那漁夫:“時間還早,你怎麽就不幹了呢?”漁夫道:“把這幾條魚賣掉,已經夠生活了。”富翁不以為然地指點他道:“你應當盡量多釣魚,把錢存起來,以後買一條船,出海去捕更多的魚。”漁夫不解道:“那又怎麽樣呢?”富翁說:“你就能像我這樣,躺在沙灘上曬太陽啦。”漁夫反問他:“我現在不是也同你一樣,在這裏曬太陽嗎?”富翁聞言愕然。像是悟到了幾分“算來名利不如閑”的道理。這個寓言有一個漏洞,因為生活有很多內容,海灘上的那幾個小時,漁夫和富翁有過同樣的人生享受,衣食住行的其他方麵,漁夫恐怕就難與富翁相比了。
 
生命的過程,其實就是品味、咀嚼、體驗社會、人生的過程。變化的人生才有意思。不能一輩子錦衣玉食,像晉惠帝那樣,人家來報告說:外麵的老百姓都吃不上飯了。他問:“何不食肉糜?”被人齎恨。誠然,飲寒交迫地度過一生,就更不上算了。有一首歌唱得好:“生活是一杯酒,飽含著人生的酸甜苦辣。”鄭玄注《周禮·天官》中的“品”字,說:“品者,每物皆嚐之。”食之五味要嚐,社會、人生的味道就更多了:悲歡離合、勝負成敗、富貴貧賤……要樣樣經曆過,才算完整。
 
人生在世,先天稟賦特異、後天調養得宜,也不過百年而已,那隻是曆史的一瞬。時代的變遷、生活的色彩、知識的博奧,卻無所窮其極。在一切以效率來衡量的現代人中間,“經曆多、見識廣,就是幸福”的說法,已經廣為人們接受。有人說:與其做一輩子烏鴉,不如當一次鷹。我們不僅僅要做一次鷹,還要做一次老虎、一次狐狸、一次鴿子、一次奶牛……前人則每把理想寄托在神話故事裏,“孫悟空有七十二般變化”的臆想,是不是也包含著這層意思呢?
 
要想見多識廣,一定得有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就像我們過去常說的:“有條件的時候要上,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正好大多數人都是莎士比亞說得那樣,對“世界上的事物,追求時的興致總要比享用的興致濃烈”。所以我們不滿足,能有一個五光十色的人生。在品味大千世界精彩繽紛的過程中,我們的生活品味也就逐步提高了。所以,名廚不僅多半來自備有珍饈美饌的高級飯店,還必定有一根味覺發達的舌頭。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亮亮媽媽 回複 悄悄話 好文!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