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饑餓是怎樣造成的(5)
(2011-10-24 21:50:36)
下一個
有關《大饑餓是怎樣造成的》的補充 :
前文《大饑餓是怎樣造成的》發布以來,關注的人氣不旺,可能是人微言輕抑或是所寫的資料不夠驚人,引不起人們的好奇心吧。可那是我的親身經曆,無論何人怎樣描述那場災難,我仍然會堅持我親眼所見的,傳言總令人存疑,誰知道那些傳言者的心態是什麽?
前天,翻閱作家文摘1342期(2010•06•11),無意間看到一篇文章,心情為之一振。文章中說:早在1959年春,田家英奉毛澤東之命,到四川進行蹲點調查。近四個月的調查中,田家英掌握了所謂“高產豐產”公社虛報產量問題。不久,毛澤東寫給六級幹部的指示信(即4月29日黨內通知)下達,心中特別提到合理密植和要講真話兩條。…… 在四川省委會議上,因為田家英反對高度密植,和省委第一書記李井泉發生了爭吵,最後省委決定,全省繼續施行高度密植,隻是讓田家英所在的公社可以稀一點。
我在《大饑餓是怎樣造成的》一文中說了這樣的一段話:因此,我個人認為,那場大饑餓是由於不尊重科學造成的,與天災無關。具體地說就是脫離實際地推廣密植和旱田該水田造成的,密植占的成分大,是普遍性的,甚至可能是全國性的;旱田改水田,是局部的。沒有充分的肥料,提倡密植,簡直就是一場災難。如果說這是人禍,也是推廣密植的人所始料不及的,在那個狂熱的年代,對密植能增產,沒有人會懷疑,也沒有人敢於當眾質疑,更沒有人準備先實驗再推廣,廬山會議之後,誰都害怕被戴上右傾機會主義的帽子。誰也不會想到,就是這樣的一個容易被忽略細節,結果釀成了天大的災禍。
從作家文摘刊登的這篇文章,可看出我當時所經曆的事在全國很普遍。這也證實了我的推斷:不切實際的密植就是造成大饑餓的元凶。我期望能看到當時旱田改水田文章的出現。
好像在說我,怎麽不敢指名道姓?難道是因為你在漁夫的帖子不敢回我的貼,躲到這裏YY啊?讓我看低你,嗬嗬。
你說沒有出口糧食,能請你拿出出處?就憑你習慣擅長的空口白牙胡說啊?
你說黃金價格問題,我查了你給的資料確實如此。但我需要說的是這是這是周總理認為黃金價格低所以決策買“周總理卻認為黃金價格正低,是買進的好 機會。他說“黃金不能賣,我們要以黃金作後盾”,結果非但不賣,反而出口糧食購買了幾 十萬兩黃金。(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文獻和研究一九八四年匯編本第二七二頁;紅旗出 版社《中華人民共和國曆史紀實:曲折發展(1958-1965)》第三十四頁;中央文獻出 版社《不盡的思念》第二六一頁)!”周總理為何認為黃金價格低那有待考證,但你僅憑黃金價格不低就能否認出口糧食和購買黃金的事實嗎?就憑這個你就說中央文獻研究室和紅旗出版社出的書是謊言啊?那我很佩服你的思維。如果你認為當時中國沒進口黃金,請給出出處。
還有你認為我哪些話經不起考證,歡迎來戳穿啊,就隻有膽量虛晃一槍?
如果你不是揣著明白裝糊塗的居心叵測之輩,那就是被“烏有”當猴耍的。我可沒興趣耍隻認為自己是正確的,卻舉不出任何論據的“猴”。
問syttjl:“餓死1千萬都不可能,老家沒一個被餓死”。那你認為“3年災害”不是你老家的地方可能餓死多少人?根據是什麽?
我說的是沒有那麽多人被餓死。 如果有那麽多我們都會知道,而不需要這麽多年後有人來揭秘了。 那時上百萬的城市都屈指可數,廣大農村,特別是貧窮的地方,許多地方人口密度很小,山村不過10多戶人家很普遍,要死3000多萬,就會有大片的無人區 。 怎麽沒有清朝時,兩廣填川的大移民潮啊? 當時90%以上的人口在農村,城裏幾乎家家都有鄉下的窮親戚。 死人了就要奔喪,戴孝,痛哭,那時大家都住在一起,樓上樓下的都認識,都是一個單位的。 城裏人少,但是聯係廣泛,又是求助,報喪的匯集點。不可能不知道。 我爺爺59年死的,不是餓死的,我父親回去奔喪,這個我知道,親身經曆。
當時的政策,每家農戶不論人口,隻許養一口豬,但殺豬時必須交售半頭給國家;每家最多隻許養六隻母雞,但雞蛋也有交售任務。我生肝炎後想從老鄉家買點雞蛋增加營養,很少有人家拿得出超過十隻的。如果超量飼養,就會被批鬥,多養的禽畜則被沒收。那些在城裏享受定量供應,從而口口聲聲說農村沒有餓死人的真該好好認識下當年的城市供應是以農村居民付出什麽樣的代價來達成的。
http://www.nma.org/pdf/gold/his_gold_prices.pdf
我發現這個人的講話都經不住查證,還引經據典,煞有介事。拿我們大家當猴耍嗎?
那麽人少地多的地方,饑荒是怎麽發生的呢?
沒餓死人的地方都是相似的,。。。。
你要的人口數據UC Berkeley的中國研究中心有很全的中國統計年鑒和中國人口年鑒,應該可以找到。可惜我已經離開Berkeley了。
也問同樣問提:插隊村的人口、耕地麵積、主要口糧、畝產?多少人餓死,什麽年紀的人餓死的最多?什麽時侯開始得到救助?村裏有餓死人的名單嗎?
這是做嚴肅研究的一般常識。
www.tac-financial.com/publ/Chine-IDREC%20Conference.pdf
“3年災害”時的嬰幼兒,1965年在哪個年齡組?1980年?2000年?
曆史印在這些分布圖上。人們可以說“3年災害”時統計數據不準,但這些圖都是根據後來的人口普查得來的。
如誰能找到細分到每1歲年齡組的數字或圖,請分享。
1。俺在黑龍江插隊的村,不到一百戶,就我知道的約有三十來戶在那段時間家裏有餓死的,多是婦女和女孩。沒有吃的,用大豆秸磨粉吃,拉不出,就死了--也許有人會說這不是餓死的,是病死的。每當憶苦思甜,老鄉一開始說解放前怎麽怎麽,接下去就講,最苦的還是六零年那陣。。。。
2。俺姑父38年參加八路的老革命,留在安徽老家四個兄弟,四家人在那段時間死剩兩個孤兒。俺姑父趕回老家救出兩個孤兒,先在俺家落腳。俺不知道他們父母親人怎麽死的(俺那時還太小)隻記得他倆肚子鼓漲腿臂極細,看到飯象餓狼,拿手抓著就往嘴裏塞。不知這算不算是挨餓的表現。
如我這類城裏人吃著定量糧,聽著中央台,沒下鄉前是聽不到這些“hearsay”的。隻有人民日報、中央台才不是“hearsay”,是嗎?
讚賞樓主寫出親生經曆。積少成多,曆史就不容易被“烏有”。
我們家人包括四川川東老家的(川東是非常窮的),沒有那個被餓死,我從70年代問過很多人,沒有一個能說出他的直係親屬家人是那個年代被餓死的,甚至沒有人能說出親戚朋友被餓死。 倒是很多人都能說出來,四川餓死了1000多萬,河南餓死多少萬,卻沒有一個能講出自己家人如何餓死的。這說明都是以訛傳訛,道聽途說,人雲亦雲。 還引經據典,好像是多有學問,多有根據,千萬別這種人的當。文革時候,張春橋,姚文元的文章比你們寫的好多了,斷章取義,托梁換柱。 49年前餓死人是真的,我奶奶就是44被餓死的。 我爺爺是59年去世的,但是不是被餓死的,因為那時食堂還很豐富。
相反問誰家有黨員嗎?幾乎家家都有。按照自然正態分布的原理,餓死的人不會超過當時黨員的人數。黨員的人數當時可能是600-700人。 有上山下鄉的嗎?都有,知青有多少萬?1000多萬而已。幾乎遍地都是。 如果有3000萬人被餓死,那我們今天一定能人人講出,家人被餓死的情形。
我們辨別真偽,要用好一般常識。
我插隊的村子也餓死了許多人。很慚愧,沒記下具體事實。
一九五九年廬山會議期間,彭德懷曾在筆記裏抨擊:“出口過多,並且一度在國外采取傾銷政策。”“為了完成豬肉出口任務,規定農村叁個月不殺豬”,,彭德懷《為什麽要寫信給毛主席》,《新華文摘》一九九○年十一月號,,。彭抓住了問題的症結。大量出口搞征購得來的糧食,正是一係列導致數千萬農民餓死的錯誤中極重要的一環。
與一九五七年相比,一九五九年的糧食產量減少了一千五百萬噸,出口卻增加了二百二十叁萬噸,比一九五七年多了一倍以上。,,中國國家統計局編的一九八叁年《中國統計年鑒》第四二二、四叁八頁,,這完全超出了當時中國的國力。當時外貿部有人主張在國際市場拋售黃金,換取外匯購買糧食,可是中央卻認為黃金價格正低,是買進的好機會。結果非但不賣,反而購買了幾十萬兩黃金。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文獻和研究》一九八四年匯編本第二七二頁;紅旗出版社《中華人民共和國曆史紀實:曲折發展(1958-1965)》第叁十四頁;中央文獻出版 社《不盡的思念》第二六一頁。
一九五九年叁月,即張聞天夫人說“雲南、海南島都發出了餓死人的警報”時,中共中央、國務院聯合發出了一個“關於製止農村勞動力盲目外流的緊急通知”。所有未經許可即離開鄉土、“盲目流入”城市的農民都是“盲流”。這是一九五六年農村搞社會主義之後出現的新名詞。
不許農民逃荒尋活路,將他們困在家中活活餓死,這是曆史上從沒有過的。一九六一年一月,在安徽鳳陽縣新縣委召開的批判原縣委書記的大會上,考城大隊農民王家來這樣控訴道:“我們大隊原有五千多口人,現在隻有叁千二百口人了。日本鬼子來了我們也沒死這麽多。那時我們還能跑,一九六○年我們哪兒都不能跑。我家六口人,死掉四口……”伍仁編《共和國重大事件紀實》卷叁第六十叁頁。
作者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盧鋒http://www.cenet.org.cn/cn/readnews.asp?newsid=5759
3.2.我國糧食貿易的曆史經驗
雖然我國從60年代開始不得不大量進口糧食,並且我國與西方主要糧食出口國在政治上曾經處於尖銳對立狀態,但我國並未遭遇糧食禁運的打擊。
.....
由於政策失誤造成國內50年代末嚴重饑荒,我國60年代初急迫需要從國際市場大量進口糧食。當時美國總統肯尼迪曾表示可以考慮基於人道主義原則,向我國出口糧食。雖然我國政府當時並未從美國進口糧食,而是從加拿大、澳大利亞等國進口 ,上述事實亦說明美國當時對中國的禁運不應被看作是糧食禁運。
60年代初期我國從加拿大、澳大利亞等國大量進口糧食,並未遭受禁運的限製或其它特別刁難。相反,中國緊急糧食進口計劃的實施,得到這些國家糧食出口機構乃至政府的破例合作。有一個事實有助於說明這一點。當我國1960-61年從加拿大進口糧食時,兩國尚未建立外交關係。依據加拿大法規,官方特許的銀行不得向加政府尚未外交承認的國家提供出口商業信用。然而,"加拿大小麥委員會",,The Canadian Wheat Board:CWB,,成功地說服了加拿大政府,結果破例同意加拿大有關銀行為我國第一批小麥進口提供了短期出口信貸,,Minden:1983,第4-5頁,, 。我國糧食危機時期從澳大利亞進口的小麥也爭取到較為優惠的條件 。
B:2003.08.01 第三版 加拿大中西部紀行,,下,,就說 "幾乎所有訪問溫尼伯的中國代表團都十分動情地談起20世紀50年代末、60年代初中國三年自然災害期間,加拿大小麥局衝破國際禁運、向中國出口小麥,而那時加拿大與中國還沒有建立外交關係。接待我們的吳小姐來自中國,她笑著說,'中國人不會忘記老朋友,從來就是滴水之恩,湧泉相報。'"
我倒是很想聽聽他們是怎樣衝破封鎖的!不過我更想知道
中國人是如何不會忘記老朋友,從來就是滴水之恩,湧泉相報的.
http://www.people.com.cn/GB/paper464/9810/902030.html
蘇聯逼債了嗎?
A: 《1961年中蘇貿易會談公報(1961年4月8日)》
對於中國因農業遭災而在1960年貿易業務中產生的對蘇聯欠帳問題。蘇聯方麵表示充分諒解,並向中國政府提出,上述欠帳在五年內分期償還,不計利息。蘇聯還建議,在今年8月底以前以借用的方式供應中國五十萬噸糖,以後在1964-1967年期間歸還,不計利息。中國方麵以感激的心情接受了這一建議。
(新華社4月8日電)原載1961年4月9日《人民日報》
B 一九六一年,經周恩來提議,中國向蘇聯提出,就近向蘇聯的遠東借二十萬噸糧食,用以解東北的燃眉之急。盡管兩國交惡,蘇聯還是如數借給了中國,“使東北糧食困境及時得到緩解。”,,56)(中/央文獻出版社《不盡的思念》第二三二頁。)
你評論說什麽“政治武器”我不敢興趣,我隻關心事實。我在你第一帖中列舉的那點不是事實歡迎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