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閑人

幾方田畝,耕耘不輟,樂在其中
個人資料
樂閑人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家國七十年——記亦泣亦歌的人生旅途(109)

(2025-03-31 10:59:11) 下一個

家國七十年——記亦泣亦歌的人生旅途(109)

第五節意大利印象(2)

氣勢恢宏的聖馬可教堂,以及它周邊的形態各異的建築群是威尼斯亮麗的招牌。置身其間,震撼、驚歎、感慨、愜意之心態輪番湧現於胸間。這心情不亞於初次登頂紐約的帝國大廈,欣賞曼哈頓時的心情。

聖馬可,基督教《聖經》故事人物。馬可為其羅馬名,猶太名為約翰。人們提及耶穌的十二門徒,一般都會聽到約翰、彼得、保羅的名字,可見馬可在基督教的位置。聖馬可是《新約·馬可福音》的作者,公元67年在埃及殉難。據說在公元828年,兩位威尼斯的富商在當時總督的授意下,成功地把聖馬可的幹屍從亞曆山大港偷出來,運回威尼斯,存放在聖馬可大教堂的大祭壇下。從此,聖馬可成了威尼斯的保護神,標誌是一隻帶翼的獅子。還有一種說法,說聖馬可的遺體是從君士坦丁堡偷來的。這兩種說法哪一個正確,沒有糾纏的必要,因為聖馬可是聖經中的人物,真實性值得質疑。如果真的要從亞曆山大和君士坦丁堡兩個地方抉擇,我寧可選君士坦丁堡,也不會選造假造出來的亞曆山大港。

    聖馬可教堂的前麵有一大片空地,叫聖馬可廣場,自古以來,聖馬可廣場一直是威尼斯的政治、宗教和傳統節日的公共活動中心,是每年嘉年華的主要場景。聖馬可廣場的入口處,有兩根高大的圓柱,東側的圓柱上挺立著一隻展翅欲飛的青銅獅,它就是威尼斯的城徽——飛獅。1797年拿破侖進占威尼斯後,讚歎聖馬可廣場是“世界上最美的廣場”,下令把廣場旁邊的總督府改為行宮,至今人們還把它叫做拿破侖宮。

聖馬可廣場最美麗的時候是上潮的時候,一片潮水如同在廣場鋪上一麵巨大的鏡子,使所有建築仿佛鑲嵌在水晶中間,顯得更加玲瓏剔透,光彩照人。加上遊人們鮮豔的衣著,五光十色,上下輝映,形成了一幅極其迷人的圖畫。

這天,我們登上了聖馬可教堂的鍾樓,看清了威尼斯的真容:大麵積的紅屋頂,像一片紅色的海洋,蔚為壯觀;運河對麵的杜索杜爾半島上的安康聖母大教堂的巨大圓頂氣勢恢宏;蔚藍色的湖麵把這一切襯托得美輪美奐,自然之美和人文之美和諧莊嚴。想一想剛才經過的九曲回腸的巷道以及逼窄的水巷,胸間湧出一個奇思妙想:這城市如京劇中青衣。廣庭上衣著光鮮,雍容華麗,居室中青衣整潔,素麵如仆。又想覺得登高遠望,方可領略大觀,聯想思想境界亦如此,聖賢達人之所以為人敬仰,是因其思考的角度高,思維所見遠大。

遐想中,大鍾突然響起來,沒有悠揚,隻有震顫,想躲也來不及,隻好張大嘴巴以減輕巨大音頻的傷害。麻木中,觀看那大鍾擺動,說慢不慢說快不快,還真有些悠然的氣韻,詩意的悠揚之聲源之於擺動的悠然。寫作此文時,想想那大鍾擺動,不禁又悟出新意,東西方之間有許多東西都是對立的,比如民宅,西方大都蓋在山坡上,我們幾乎都蓋在山腳下或者山穀平原上;再比如這教堂(廟堂)的鍾聲,一個是自身擺動發出來的,一個是靠外物撞擊出來的。個人認為,大鍾自動擺動發出的聲音要悠揚些,撞擊出來的鍾聲因為次次用力不勻而導致音量高低不同。

 

水城威尼斯得益於水,最終也會被水埋葬。威尼斯沒有任何產出,純粹靠旅遊業維持,最終也會因旅遊業過度膨脹而消亡。

自上世紀50年代以來,威尼斯的人口一直在減少。據官方公布的統計數據,1951年威尼斯的常住人口為17.4萬人,而1996年這一數字已經下降為7萬人。至今已不足六萬人。威尼斯市人口統計部門官員表示,照此趨勢發展下去,截至2030年威尼斯將不再有本地出生的常住人口。

威尼斯人口銳減的原因除了日益頻繁的水災外,更重要的是興盛的旅遊業推高了生活成本,大批市民不得不“逃離”威尼斯,選擇到意大利其它城市或歐洲大陸居住。

盡管聖馬可有巨大的威望,但卻不能阻止城市的陷落。成名於水也困於水的威尼斯城每年有200天被浸泡在水裏,而在17世紀初,這一數字隻有7天。每年的11月到次年的2月,持續的降雨使得威尼斯瀉湖地區海水漲潮時發生倒灌,遊客隻能踮起腳尖漫步著名的聖馬可廣場。許多古老的建築物的地下基礎結構被腐蝕,造成大批古建築下沉。2001年,科學家們發現,威尼斯自1727年以來的275年間下沉了67厘米。下沉的原因:除了海平麵升高的影響外,也有人為的原因,那就是在近代的工業化發展進程中過度開采地下水,造成地下岩石層塌陷,整個水城正一點點沒入水中。有人甚至預言說,80年後的威尼斯將沉入水底。

在1950年時這裏僅有100萬遊客,而如今每年都有約2000萬遊客。為了賺錢,日用品商店轉而賣起了麵具、玻璃製品等紀念物。有人說:“這對當地居民來說,並不是好事——人們總不能吃玻璃吧?”

威尼斯房價高昂,而且很多房主樂於將房子短租給外來遊客,以獲取更多租金。此外,旅遊業還排擠了其它產業的生存空間。如果有人不想從事旅遊、餐飲等服務類行業的話,他們很難找到其它工作崗位。作為旅遊城市,威尼斯物價上漲迅速,每年有不少當地居民不堪忍受高物而“逃離”家園。

人們意識到災難很快就要臨近,為提醒有關方麵的注意,有人在裏亞爾托橋邊上豎起了一個巨大的電子屏幕,顯示著正逐年下降的人口數量。當地居民在2009年11月14日還為這座垂死的城市舉行“葬禮”。當日12點半,一個由三艘貢多拉組成的“送葬船隊”,運載著象征威尼斯已死的粉色棺材,沿著威尼斯大運河緩緩前行。一名男子身披黑色鬥篷,用威尼斯當地方言朗誦詩歌,表達對威尼斯人生活現狀的惋惜。在抵達著名的裏亞爾托橋後,眾人把棺材抬上了岸,並接著把它抬到了市政廳前麵。隨後,抬柩人打碎棺材,取出一麵畫有鳳凰的旗幟,寄望於威尼斯一如灰燼中複活的鳳凰一樣重生。

 

威尼斯於中國遊客而言並不陌生。馬可波羅在中國的名望可以和華盛頓比肩;喜愛繪畫的哪個不知道緹香的大名;音樂愛好者無不喜愛維瓦爾第的《四季》,他們都是威尼斯人。更為重要的是威尼斯有西方蘇州的美譽,它在1980年便和蘇州結為友好城市,在國人的印象裏,蘇州是天堂他之地,威尼斯也應如此。

讓中國遊客感到親切的,應該還有每年8、9月份的中國電影屢次獲獎的威尼斯電影節。作為著名的國際電影節,僅比奧斯卡電影節晚4年,但比戛納電影節早14年,比柏林電影節早19年。

威尼斯電影節所設最高獎為“聖馬可金獅獎”。之所以取名金獅,是因為威尼斯的城徽(保護神)是聖馬可的標誌——長翅膀的獅子。獲得這座金獅獎的中國藝人有:張藝謀、侯孝賢(台灣)、李安(台灣)、賈樟柯。獲得威尼斯電影節其他獎項的有:鞏俐、夏雨、張元、蔡尚君、葉德嫻(香港)等人。

建議去威尼斯遊玩的朋友,出發前仔細查閱有關信息。包括威尼斯的曆史沿革和地理環境,以及城裏著名的景點,並確定旅遊路線。隻有這樣才能在很短的時間內玩得舒心,不留遺憾。

 

[ 打印 ]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