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俺是北方人,生於北土,卻長於南地。俺爹喜吃麵條,但口粗,一般一鍋混湯麵,有肉有菜有湯有麵,天天中午吃,沒事兒。俺呢,用俺爹的話說,從小嘴刁,於是有個根深蒂固的印象,麵條不好吃。所以出去吃,也從不吃麵 - 因此錯過了湖南的各種美味麵館。後來嫁了成都老公,然後安家成都。於是各種麵的體驗和記憶才鮮活起來。還常常想起將軍衙門附近的張賣麵,中午常和同事一幫年輕人騎車去吃。小店每到中午一座難求,各種臊子有十幾種:還記得的有排骨麵,燒肉麵,鱔魚麵。。。但我們最常點的,也是小店的招牌麵,是幹牛肉麵。有時正午時分,人聲鼎沸,一身強力壯的夥計肩扛一大扇牛肉,雄赳赳氣昂昂,穿堂而過,引眾食客深情目光相隨。記得剛開始時,吃的大汗淋漓,嘶嘶啦啦,後來,麵不改色,用讓同事頭皮發麻的成都話跟老板說:再加一勺紅油。。。不知道這小館還在不在。
前幾天盈盈發帖講肉臊子麵,又勾起了俺十幾年前的一段回憶。那是公婆第一次來探親,我們還在貝爾法斯特,租的房子離上班之處極近,所以中午也回家和他們一起吃,基本上就是吃麵 - 這個麵非常廣義,可以是各種形狀的意麵,也可以是各種粗細的中國麵條。而每天吃的基本上都是肉臊子麵。
那時幾家孩子同齡的中國人合作,放假時一家一天輪流帶孩子,管午飯。孩子的父母來自南北各地,我記得有北京的,東北的,蘇州上海的,武漢的。平時各家遷就小娃的感覺,炒飯炒麵pizza漢堡為主。輪到我們家時,婆婆說還是臊子麵,俺有點擔心。
哪想到,小女孩小男孩一人一碗,呼呼啦啦,一邊吃麵一邊喝水,個個吃的底朝天。第二天,收到各家爹娘的詢問,孩子回來說,婆婆給他們做的‘嫂子麵’,太好吃了,讓爹媽快快複製。俺這些朋友也是神人,居然私下一商量,直接跟俺婆婆說:我們自備食材,某日下班後來你家吃‘嫂子麵‘。俺婆婆說,麵嗎隻是簡單午餐哪能當晚餐吃呢,但諸神堅持。於是俺說來吧來吧,也別帶食材了。。。於是那一天又呼呼啦啦,一群大人小孩,來了,當中的誰去外帶了一個大pizza,說你們家要是吃夠了‘嫂子麵’就吃pizza,別跟我們搶。於是其他沒有一起share帶小孩的也知道了,也要來吃。。。終於有一天有個一麵之緣的台灣mm在辦公樓裏攔住我說,聽說你家有非常好吃的嫂子麵,啥時候去你家吃。。。
這些年俺家經常吃臊子麵,但已經被俺篡改的麵目全非了。
原料:肉餡500g (豬肉牛肉不限,自己手工剁出來的更好 - 當年我們跟張賣麵的老板娘多要一點臊子,她總是說,你曉不曉滴我們家張老板自己斬的牛肉,好辛苦哦 --言外之意。。。不過如果是張老板本人,一般都笑嗬嗬的給象征性地加一點)。
調料:
郫縣豆瓣 - 小地方,有的賣就偷著樂了,挑不了牌子了,如果有的選,我也用娟城牌。講究的可以把豆瓣剁碎,俺就直接舀了兩大勺。
薑末,蒜末,小蔥(俺用了一個中等大小的紅洋蔥切碎,一把野韭菜苔切碎,所以這三樣就省了)
漢源花椒磨的花椒粉(不怕麻的直接加整棵的)
鹽,糖,老抽,生抽
雞精(原來用味精,現在可以都省略)。
有芽菜的也可以加點碎芽菜。
做法:
不粘鍋多放點油(菜油,橄欖油,花生油,葡萄籽油啥油都行,俺家用sunfloweroil),大概有半杯,加兩大匙郫縣豆瓣,半先勺花椒粉,炒出紅油。
下肉餡炒散炒透。將肉撥到一邊(俺鍋大人懶,不然也可以先把肉餡盛出來),下切碎的紅洋蔥炒一會兒。
然後和肉餡混合在一起炒,炒到肉粒分散,水汽基本幹了,
有芽菜的可以放芽菜了。調味 – 加老抽生抽糖雞精,因為豆瓣極鹹,鹽別放多了。
俺家裏有朋友采來的野韭菜苔,洗了一把,切碎了放進去。
加開水-把肉沒過,水開加蓋,小火煮10-15分鍾,然後掀蓋大火收一下。
簡單版的可多加水,加青菜葉,蔥花香菜末,一次完成。
經典版的,另配一小碗蘸水:蒜泥,紅油,花椒油,糖,醬油,香油,味精,蔥花,青菜葉入麵鍋快燙撈出。
煮好的麵放入碗中,加燙好的青菜葉子,上澆足夠的肉臊子,然後再加兩小勺蘸水,開吃!香啊!
傻瓜機加老花近視眼,片片都照糊了,謝謝原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