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談孤獨

(2014-05-14 23:07:33) 下一個
                                                  談孤獨
獨的定義:孤獨是一種不愉快的,令人痛苦的主觀體驗或心理感受。(百度,孤獨感。Littia Anne Peplau Deniel Perlnen.1982


我有一位女同事,五十多歲。行事潑辣,思維敏捷,工作技能一流,說話極具幽默且總能一針見血。她敢作敢為,且心地不壞。幹淨利落的外表與其行事作風,和諧而統一。和她在一起工作,總有一種安全感。她深受大多數人喜愛,是我們的“無冕之王”。她雖然單身,卻有很多朋友。“孤獨”這兩個字在她身上是十六杆子都打不著的。


可是有一天,正在工作忙碌中,她突然對我說,她很想找一個地防隱蔽起來,不願意見任何人。此話與當時的環境相比,顯得如此突兀,以至於我竟無言以對。可能她意識到了自己言語有失,連忙轉換話題。但是當時她的那種神情,那種真實心態的流露,就是一個大寫的“孤獨”。從而也引發了我這個話題。


我的同事中,除了美國本土人以外,還有來自於不同的國家和民族的。有的是第一代移民,有的是第二代移民,還有的是要追溯好幾代的移民。我所說的這位同事就是二代的“白墨”。


所謂“白墨”,是簡稱。即白色的墨西哥人。墨西哥人也有皮膚白,黑之分。白色的好像是較富有些,黑色的好像較貧窮些。這是指在他們國家而言。


墨西哥人屬於拉丁裔。在我的印象中,拉丁裔人比其它族裔更樂觀,單純,且不讓人感到其孤獨。因為音樂,派對,燒烤,酒,家庭聚會,甚至於“性”,都是他們工作以外的主旋律。


但是,他們也會孤獨。


孤獨是一個很大的話題。


我不是理論家,也未做過深層的研究。但隻想用極淺顯,極直白的語言表達自己對“孤獨”,這個任何年齡,任何人都會有的感受,寫上幾句不算科研的文字。當然,這些大部分來自於自身感受。


在我看來,孤獨與不孤獨,其實並不完全取決於朋友的多少,社交活動的繁簡,財富的多寡,生活質量的優劣,及知識水平的高低。它取決於一個人心的境界,正如定義中所說,是絕對主觀的,無論他出身於社會的任何階層。隻是,孤獨產生的頻繁度和深淺度因人而異。


有些愛好的人,如愛工作,愛讀書,愛音樂,等等。可從這些愛好中,避免孤獨產生。有些人則更多的需要從和別人的交往中,別人的肯定中,避免孤獨的產生。還有些人可從自己某種目標的實現中達到滿足而不覺孤獨。心胸豁達,隨遇而安者,孤獨的機率會比較低。那些“曾經滄海難為水”者,則有很大的可能性產生孤獨。或者大誌向者,其誌難酬,孤獨則更甚。


不同的年齡會有不同的孤獨。童年時,會因為看不到父母在自己身邊而感到孤獨。少年時,會因為不被同齡人認可而感到孤獨。英文為“peer pressure”。青年,中年時會因為沒有知音,有思想而無人可訴時感到孤獨,也可因為懷才不遇而孤獨。老年時可因為無人陪伴而孤獨。不同時期的孤獨,都會在同一個人的身上出現,或反複出現。我想這些孤獨都是人生在所難免的。可稱其為“必然性孤獨”。


環境也是造成孤獨的一個因素。比如陌生的人群,陌生的地域,陌生的文化空間。甚至陰雨天,黑夜,寒冷,生病,饑餓都會使人有孤獨感。這些孤獨感甚至還夾雜有恐懼,在人生的曆程中也是會常出現的。


還有一個不得不提的因素,即社會因素。如果處在一個人人自危的社會環境中,連自己的家庭成員都不能以心相對的話,孤獨之程度則可想而知。


有時還會有一些無名狀的孤獨感。沒有原因,卻揮之不去。這些,我想可能與人體的生理及激素分泌有關。


麵對人生中如此之多縱橫交錯的孤獨,存在於各個角落的孤獨,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勇敢麵對,極力驅趕。如果自己孤軍奮戰不果,首先要做的就是說出來。說給智者,說給能幫助自己排解的人,說給能掏心的好朋友。用正麵的態度與人相處,與人交流,用正麵的思想分析人和事。同時,根據不同的情況調適自己,定自己的切實的目標。多疑,敏感,好高騖遠是萬萬要不得的。主觀努力達不到時,還可求助於周圍能利用的資源來幫助自己,如某些組織,團體這樣對排解孤獨都是有用的。


我不是一個學富五車之人,也不是一個聰慧絕頂之士。但當我感覺孤獨時我常用的方法是訴說,閱讀,和開車去逛街。訴說給自己信得過的人,閱讀自己感興趣的讀物,開車逛街買自己喜歡,但平時不舍得買的東西。三者之間必有一種能幫到我。


孤獨不可怕,但是要控製在一定的範圍內。不要讓其影響正常的生活和工作。否則就真的需要精神科醫生了。


對孤獨的排解是否有效,還取決於自己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如果能有較開闊的人生觀,較合理的價值觀,產生孤獨的機會會小很多,排除孤獨的效率也會高很多。


總之,孤獨與生俱來,也必將與死而去。正確的接受,積極的與之相處才是正確之道。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