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廚房:我的市場部,我的實驗室,我的車間
出國以後,我學會了一個詞:供求關係。什麽都是供求關係, 也就是“市場”。出國以後,才知道工程師也是“民工”中的一個工種,就象泥水匠,木工等等一樣,我們這裏許多人,做“愛踢”民工,電子民工,機械民工,測試民工,質檢民工,等等。許多公司裏,帶頭的羊是“市場部” Marketing 。原來,我還不服氣:市場部的人懂什麽。等我在市場部混過以後,我明白了,市場部的工作是最重要的工作。
我的廚房就是我的市場部。我的主要顧客是我的 LD 和兒子女兒,我不能因為我喜歡吃什麽,就燒什麽,我要首先了解“顧客的需要” customers’wants and needs. 顧客就是上帝,比如,我們家的這 3 位“上帝”,就有不同的口味和喜好。我家的少爺喜歡吃糯米雞,上海的燒賣,粽子,台灣的油飯,凡是糯米做的鹹的東西,就可以;我家的小姐不喜歡吃蔬菜和蝦,凡是肉的東西沒有問題;我家的老爺就喜歡清淡的菜,辛辣的,咖喱的不行, 比如,韭菜和生大蒜不行。於是,通過反複的市場調查,我明白了顧客的偏愛,又去私房小菜讀帖子,特別是毛毛媽的“毛選”,我就把大師們的菜譜,結合我家的實際情況,研發適合我家的產品。我還把意大利菜,法國菜,調整口味,一律變成上海 style 的菜,這樣才能獲得我的客人的好評。
在新產品的研發過程中,我的廚房就是我的實驗室。 首先,要燒好吃的飯菜,要有好的調料。其次,要有好的廚房工具。通常,通往成功的道路是崎嶇的, The road to success is always under construction. 就是有了調料和工具,還有許多細節需要注意,時間,溫度,濕度和火候等等。一個好的菜,需要好的計劃,比如,出去買菜時,就要計劃好這個周末的“研究課題”,最好有個“開題報告”,用 PPT (Power Point) 向 LD 提出經費申請, 立個項目,然後做一個“項目計劃” Project Plan, 寫下實驗目的,實驗計劃,采集實驗數據,寫實驗報告,以及寫下實驗體會,以後如何提高, 比如 Lessons Learned 。有人說,一個人要在某一方麵成功,基礎訓練要一萬小時,如果以一天花 2 小時燒飯燒菜為例子,一年至少 700 小時,一般 13 年可以把一個人培養成一個好的家廚。當然,廚房裏除了好的調料和好的工具以外,最重要的元素就是媽媽的愛心了,“通過胃,到達心”,是我的座右銘。我出國遠離家鄉快 20 年了,對家的最美好的回憶都在外婆的,媽媽爸爸的,公公婆婆的,舅舅阿姨的飯菜裏。在那個物質非常貧乏的年代裏,我的家人用每月有限的蛋票肉票油票,給了我最好的飯菜,讓我能茁壯成長。通常,人們用麵粉拖肉,在油裏炸,我的家人有時用麵粉拖洋山芋,在油裏炸,然後和麵粉拖肉炸的混在一起,怎能分辨?降低成本。我的三舅舅很早就刻苦鑽研西餐,他研發的 4 根筷子調色拉油,在 84 年的上海,屬領先一步的。通常,他用一個蛋黃,三大勺色拉油, 4 根筷子,要調一個小時,每次隻能加幾滴色拉油,一旦加多了,就調不回來了,後果就不是稠稠的色拉醬,卻成了稀稀的色拉湯了。 我也和我的長輩一樣,在英國的日子裏,在美國中部的日子裏,蔬菜品種少,蔬菜貴,想盡辦法,用 4 大比較便宜的蔬菜(土豆,洋蔥,胡蘿卜和西芹)演繹了一道又一道美味,鮮鹹型,甜酸型,酸辣型(小辣),讓我家的小飯桌充滿了媽媽的愛。我的體會是 : 蔥薑蒜爆油鍋, 蔬菜和葷菜一起炒, 起鍋前“著厚尼”(勾芡),最後澆麻油,蓋在白飯上,就成了我的顧客喜歡的“蓋澆飯”, 多餘的就成了民工明天的中午便當。我為了有好的口味,於是買好“蠔油”,辣醬,番茄醬,蒜茸豆豉醬,沙爹醬,甜麵醬,豆瓣醬等等,備足生粉和麻油。周末,就煲湯,包餃子,燒賣,包子和餛 飩 ,燒皮蛋瘦肉粥等等。偶爾,我也進軍麵條的世界,米粉的天堂, 有時,我也象美國媽媽一樣,烘烘蛋糕。最近,通過多次失敗,我也可以做做氣瘋蛋糕,打打蛋白,打打奶油,弄個 Trifle, 迷倒我家的小洋鬼子。
當有了一定的“研發”以後,我的廚房就是我的車間,多做就熟了,就象有了 ISO 9000 ,有了 Process, 有了 Working Instruction, 我就象一個飼養員,周末做上一堆吃的,冰在冰箱裏,煲一鍋高湯,燒好一鍋紅燒肉或者籩好一碗肉絲,魚片,就象戰士上好了子彈,我心裏不慌,為下一個 5 天計劃,做好準備。然後,一二三四五,上山打老虎 , 去做民工,去掙支票。
今年,我參加了南加州成仙(橙縣)吃喝團,我的廚房是我為吃喝團準備食物的戰場,是我寫吃後感的地方。
對不起,我沒有好的照相機,隻能做個幹帖子,我是給“凡繁”捧個場。凡繁和我是“發小”,她的美帖“故鄉的雲”,我一看就是養我的地方,我就鬥膽寫 QQH 給她,原來我和她從小就認識,一起長大。後來,又看到她父母的照片,他們都是我大學裏的老師。歲月不饒人,我有快 20 年沒有見到凡繁和她的家人,而我們相遇在網上,相遇在“文學城”。
凡繁的美帖“故鄉的雲 ”, 那就是我們長大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