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 (56)
2020 (53)
2023 (119)
上篇:D58:四門朝聖不言終
2025/5/13 晴,有雷陣雨
抵達羅馬兩天內,完成了我此行的兩件大事:覲見新教宗,穿越四座聖門。如今心願已足,靜待明天傍晚的回程飛機。
今天早餐過後,忽然想去尋一隻“狼”,那隻把羅馬帶入神話與曆史的母狼。
於是,我再次背起輕便的包,走上街頭。目的地:卡比托利歐山(Campidoglio)。據說那隻傳說中的母狼雕像就在山上(博物館裏也展出一座母狼雕像)。
這隻“狼”承載著羅馬的起源神話,據古羅馬傳說,城邦的建立源自一場宮廷政變與神諭的安排。努米托王被弟弟篡位,其女被迫成為貞女祭司,未料卻與戰神馬爾斯結合,誕下孿生兄弟:羅慕路斯(Romulus)與雷穆斯(Remus)。他們被遺棄在台伯河畔,幾乎喪命,幸而一頭母狼發現並以乳哺育,牧羊人再將其救起撫養成人。兄弟長大後推翻暴政,立誌建城,卻因建城之地意見不合而起爭執,最終羅慕路斯殺死雷穆斯,並以自己之名,建立起“羅馬”。
這傳說雖未必真實,卻深植於羅馬的精神根基之中。母狼成為城市的象征,既是救贖的化身,也是文明起源的標誌。聽起來浪漫,尋找起來卻不易。
我出發不久,天氣便開始變臉,藍天上積雲如濤。中午前,我已經過卡比托利歐山,卻因那尊母狼雕像太小,被我忽略而過。當時我滿眼隻在搜尋“宏偉”的東西,以為那般聲名遠揚的塑像,定是龐然大物,立在醒目的廣場之上。誰料,真相卻隱藏在一角的柱台之上,小小一尊銅雕,若不駐足凝視,極易錯過。
未識此事的我便在城中兜兜轉轉、反複問路。途中,雷雨傾盆而至,我躲在大樹下,看著天幕電閃,等雨勢稍歇,我再次回到山上,終於在一位好心的旅遊大巴女導遊的指引下,找到了那尊雕像。
雕像真的很小,孤零零地立在石柱上,狼的肋骨瘦削分明,兩位嬰孩正仰頭吸乳。我站在石柱前,看著雕像出神良久。忽然明白了:重要的,不在於尺寸,不在於喧嘩,而在於被記住,被銘記。那隻銅鑄的小狼,雖無聲無勢,卻養育出一個帝國的神話。
離開卡比托利歐山後,我順道探訪了古羅馬元老院的遺址:Curia Julia。一路上,我仍在搜尋“壯麗”的建築。站在古羅馬廣場前,四處都是斷壁殘垣,我的目光始終投向高大的柱廊與拱門。心中暗想:元老院該不會是那幢殘存的龐大石殿吧?不料一位守門人見我徘徊,便問:“你是在找元老院嗎?”我點頭。他手一指:“就在你眼前。”
我愣住了。眼前是一座方方正正的磚砌建築,外觀幾無雕飾,莊重卻極其樸素。它,就是共和製的起源之地,曾是共和國元老們議政與辯論的聖所,是公元前5世紀至帝國初年間,羅馬政治精神的核心。在這裏,“權力來自人民”第一次有了建築的載體,雖然極不張揚,卻蘊含著影響千年政治文明的力量。如今美國參議院的命名和設計也深受羅馬傳統的影響。US Senate(美國參議院)就來自羅馬共和國時期的元老院(Roman Senate)。
這一瞬間,我再次被擊中:偉大的,不一定壯觀;改變世界的,不一定耀眼。
從母狼的乳汁到元老的辯舌,羅馬的起源,並不是由石碑鑄起的紀念,而是由信念與故事撐起的精神。
走出古羅馬廣場時,陽光重新灑下,地麵蒸騰出淡淡霧氣。羅馬,這座經曆過王政、共和、帝國、教廷與民主的城市,在這雷雨交加的一日裏,對我緩緩揭示出一個真相:
有意義的事物,往往靜默不語;它們不靠氣派去證明自己,而是用千年時光告訴我們:真正重要的,從來不在大小。
明天傍晚,我將離開這座城市。而今天,我以一場尋找“狼”的小小朝聖,完成了這段旅程最後的回望。
至此,我可以心滿意足地踏上歸途,帶著滿身塵土,也帶著這座城市給予的溫柔與力量。
尋找母狼雕像。
最初經過母狼雕像(圖中左上角),卻沒有意識到。
尋找古羅馬元老院遺址:Curia Julia。
眼前是一座方方正正的磚砌建築(圖中右下),外觀幾無雕飾,莊重卻極其樸素。它,就是共和製的起源之地,古羅馬元老院。
古羅馬元老院遺址。
雷雨中的古羅馬廣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