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 (56)
2020 (53)
2023 (119)
上篇:D57:親見教宗共此刻
5/12/2025 晴
今天是我抵達羅馬後的第二天。雖然“終點”已至,但路,似乎還沒走完。Via Francigena的餘音,在這座城市的街角與聖殿之間,繼續回響。
前天抵達羅馬後,在招待所遇到了兩位老漢,72歲的George 和 67歲的Michael,一個德國人,一個美國東岸人。兩位在徒步聖地亞哥之路時相識,這次約好一起來走意大利的聖方濟各之路(San Francesco d’Assisi)。與其說他們是結伴,不如說是命運把兩個性格互補的老人捆綁在一起:George是行動派兼路線策劃官,雖已七旬,卻仍在掌舵人生。但他對自己的腦袋也沒太大信心,常自嘲“不是反應慢,而是係統更新緩”;Michael則是一個天生的“路人王”,丟三落四,一點計劃意識都沒有,卻特別愛與人搭話。據George說:“他路上找不到人說話,也會和樹說話,實在沒人,他跟鳥講。”
昨天我們一起走過聖彼得的大門後,他倆要求今日再跟我一起去參拜另外三座“聖門大殿”。我本偏好獨行,但看著兩位老人眼裏的期待,便欣然答應下來,權當是做聖路義工了。
我們今天的行程包括:
1,聖若望拉特朗大殿(San Giovanni in Laterano)
2,聖母大殿(Santa Maria Maggiore)
3,聖保祿城外大殿(San Paolo fuori le Mura)
這三座大殿分布在羅馬的不同方向。早上從招待所出發,陽光已開始炙烤。我一邊看著手機導航,一邊招呼他們注意來往車輛。George喜歡看攤販賣東西,Michael不停地與路人搭話,見到留胡子的人,會上前說,我兒子也留著與你一樣的胡子,我想你們是天生的雙胞胎兄弟。我們慢慢走完前兩座大殿後,George終於歎了口氣,說:“我老了,腿不聽話了。”Michael也附和,說要不第三座明天再走。於是我跟他倆告別,一人繼續朝城外走去。
通往聖保祿大殿的路,曬得發燙。我邊走邊想:保祿啊保祿,你因敬仰彼得而堅持要將自己的墓建在城外,不配與他同葬,也要獨自開辟聖地。你這一念謙卑,讓我今日走得好辛苦啊。
(據傳統記載,使徒保祿在尼祿統治時期殉道於羅馬,由於他是外邦人的宗徒,且出於對聖彼得的敬重,他請求自己不要葬在同一個地方,而是埋於奧斯提亞路旁。)
我最終還是走到了聖保祿城外大殿,汗流浹背,腳底生火。但也終於完成了今年禧年開啟的四大聖門朝聖。
說實話,四聖門朝聖對我來說,更像是形式上的完成。可就在聖母大殿裏,當我看到一塊簡簡單單的石板,刻著“Franciscvs”,我被深深觸動了。
那是教宗方濟各的墓。他生前留下遺願:死後葬於聖母大殿,不建隆重墓穴,不設雕像,不加任何裝飾。他說:“願我死後的墓,就像我一生所求的那樣——貼近窮人,貼近聖母,貼近塵土。”最終,他被安葬在大殿一隅,靠近他最喜歡的羅馬人民的救援”(Salus Populi Romani)聖像一旁,墓地平坦低微,仿佛隻是牆角的一塊鋪地石。
那一刻,我站在那塊石板前,突然明白:這四座聖門也許確實隻是形式,但有些人用一生走出了真正的聖路,如同方濟各,他一生致力於和平、貧者、弱小群體的尊嚴,卻用最簡樸的方式留下他的印記。他沒有走遠,隻是躲進了石板背後,繼續為這世界默默祈禱。
夕陽照在我背上,光線斜斜地鋪在羅馬古老的石板路上。我走在回招待所的路,今天的步數比昨天還多,腳更痛,汗更多。但我心裏清楚,我已經習慣了走路。朝聖早已不是去哪兒的問題,而是,繼續走,本身就是目的。
今天,我又帶領著兩位老漢參拜聖門。
George發現聖門上的雕塑隻有四個腳趾。
每次隻要我一舉相機拍照,他倆也一定會停下來拍照。
教宗方濟各的埋藏地,和他最喜歡的聖像。
在聖保祿城外大殿,完成四聖門朝聖儀式。
最後一張照片是你完成聖路,走過五個聖門的最值得慶祝的姿勢,祝賀你!謝謝你與我們分享你聖路上的每一天。祝周日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