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 (56)
2020 (53)
2023 (119)
上篇:D53:小鎮相遇照後路
5/8/2025 晴
今早陽光燦爛,我搭上了從Capranica開往Campagnano di Roma的公交車。離開山丘小鎮的那一刻,我的心情輕盈卻略帶沉思,我的傷痛仍未痊愈,已不敢再貿然負重長途跋涉。前些日子已經體會過“堅持”帶來的代價,現在更願意選擇照顧身體、保存體力,隻為最終能完整踏上羅馬的最後一段路。
Campagnano,羅馬的近郊,名字本身就透露著鄉村的氣息。走在鎮上,田野與老石牆交錯鋪展,空氣中有微微青草香。Jose和其他路友們之前多次提醒我:羅馬郊區的聖路段落品質參差,部分路段垃圾遍地、車流密集,不僅不美,甚至危險。他們貼心地給我發來了地圖提示,哪些地段可以安全步行,哪些最好搭車繞行。這份經驗的分享,讓我心生感激,也更加謹慎。
我估計,若一切順利,10號便可抵達羅馬。朝聖之路的終點已觸手可及。剛剛傳來了西斯廷煙囪冒白煙的消息。我估摸著自己能趕上5月14日新教皇的第一次周三朝聖者接見。想到能親眼目睹這一曆史性時刻,心頭竟有些小小激動。十四號傍晚我將離開羅馬,但上午尚有時間,若能親眼見證新教宗首次向抵達羅馬的朝聖者問安,將是我這次朝聖路程中最難忘的收尾。
住宿成了近幾天最無法預料的部分。我一如既往地提前發出預定短信,卻常常收不到回複;打電話過去,時而是沒人接聽,時而是被告知“已滿”。但每每真正抵達,卻總會發現空床依舊。我已不再為此焦慮,隻是在這看似混亂的安排中,學會了相信“路自會有安排”。今晚在Campagnano,男生一間,女生隻有我一人,於是,我再次獨享整間房。
傍晚時分,小鎮噴泉旁我遇見了兩個背著背包的年輕女孩。她們正蹲在泉邊,擺弄著那種北美戶外濾水器。我出於好奇上前提醒她們:歐洲大多數地區的自來水都可以直接飲用,更何況她們使用的這種濾芯,其過濾規格隻針對北美地區水源,在歐洲或許並不適用。沒想到,她們竟然不是北美人,而是德國人,Anna和Lisa,一對三胞胎中的姐妹二人。
她們原本打算來美國走PCT(太平洋屋脊小徑),卻臨時改變主意,決定從羅馬徒步回家,她們稱這段旅程為“Roma to Home”,共計兩千多公裏。今天是她們從羅馬上路的第三天。
當我問起她倆今晚的住宿,她們說準備搭帳篷露營。我便邀請她們來我這兒住,我的房間空床充足。她們一聽,立刻露出驚喜的笑容,不住地說謝謝,便和我一同走回招待所。
入住後,我們在房裏聊了很久!還交換了博客地址。她倆剛從大學畢業,即將在秋天進入研究生階段。現在,是人生真正意義上的“間隙期”。她們的哥哥——三胞胎中的男孩——酷愛騎行,因此她倆經常結伴徒步。Lisa安靜、略內向,Anna則開朗健談。她們談到夢想中的長線徒步路線:歐洲的E1步道、瑞典的Kungsleden,還有覆蓋歐洲的GR係列。
我說,我在你們這個年紀,還沒有機會和勇氣獨自背包出走,更別提跨越國界。你們能在年輕時就去體會“用腳丈量世界”的力量,是一種無價的財富。她倆反而感謝我的慷慨與鼓勵。我說,我在聖路上曾遇見無數陌生人給予我溫暖,而今晚,能將這份溫暖傳遞出去,是一種回饋,更是一份榮幸。
此刻夜深了,我望著窗外的星空,不由地感歎:聖路從來不隻是朝向某一個地理坐標的旅程,它更是人與人之間,一次又一次溫柔碰撞的故事。
明天再往前一點,就真的可以望見羅馬的穹頂了。
小鎮Campagnano di Roma。
招待所窗外的風景。
Anna和Lisa。
Anna和Lisa為她倆這次徒步設計的小紙貼。Roma to Home。(oma是德語grandmother,家鄉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