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都說,來到世界上、有兩件事是改變不了的:死亡和納稅。後者尚有地域差別;前者卻是放之四海而皆準。長生不老已屬夢想,返老還童更是天方夜譚。難怪每次報刊、雜誌、網頁上一出現有關那位老人白發換黑發、新牙頂假牙、驚現青春痘之類的報導,馬上就吸引來一堆堆的羨慕、驚訝、懷疑、和嫉妒。正是因為社會輿論把這些直觀的相貌特征的改變和“再年輕一次”的浪漫想像聯係到一起、才不能不讓人試著從字裏行間尋找這些老人生活中可能存在的與眾不同的地方。因為缺乏令人信服的偏方、議論的結果往往令人失望。其實,不僅有過“返童”體驗的老人自己說不清楚原因,即便是學資深厚的老專家也不能提供確切的解釋。事實是,醫學界對衰老過程是不是真的可以逆轉這個課題研究的還很不夠。可以說,這門學問還處於知識積累的“幼年期”。不過有一點可以肯定:通常議論的“返老還童”經過常規醫學指標的檢驗隻能得出兩種結論:本來不老、或者沒有還童
人為什麽一定會老 衰老是人體器官組織隨著時間推移發生改變的綜合結果。器官和組織五花八門,它們的基本單位最終都劃分到單個細胞。細胞的命運就是組織器官、以至人類個體的歸宿。細胞用分裂的方式更新和延續生命。一旦喪失分裂能力、細胞的命運隻有死亡。研究細胞分裂發現,時間可以讓人體大部分細胞內的染色體發生變化,最後喪失分裂的能力。色素細胞死亡、人的頭發就會黯然失色;內分泌細胞死亡、體內激素水平就會降低;真皮細胞死亡,讓人臉上無光。從一定意義上說,人的衰老和細胞死亡有著直接的聯係。那麽,細胞為什麽一定要死呢?對此,醫學上有不少說法。其中之一被稱為端粒時鍾論。端粒是連接染色體的大分子,它既是細胞分裂不可缺少的部分、又是支持分裂必須付出的代價。細胞每分裂一次,端粒就縮水一截。最後短到不能繼續支持分裂的地步。好像生命過程預先上好了時鍾的發條,到時候自動叫停。和端粒時鍾論同樣重要,決定細胞死亡的因素還包括內在條件和外界環境的綜合作用。營養條件、反複刺激、廢物堆積,等等都會給細胞生存幫倒忙。單個細胞頻臨死亡直接影響細胞群體的工作效率。隨著年齡增長,心髒輸出血液的力量與時俱減;肺髒呼吸一次完成的換氣量漸漸不比當年;動脈彈性降低、更加重了心髒的負擔;免疫組織抵抗異物入侵和正常細胞癌變的能力已成強弩之末。可想而知,如果不看人體其它六萬億個細胞是何年歲、單憑直觀的相貌特征改變就做出“返老還童”的推論,是不是顯得不夠成熟?
衰老的標誌包括什麽 社會生活中,人們往往用習慣標準判斷一個人老與不老。這些標準包括體態、做派、膚色、皺紋、頭發,等等。同樣年齡的人,因為遺傳體質、營養條件、生活環境、心理壓力的不同,看上去上下可能相差許多年。改變這些表麵特征,不論自然發生、醫療救助、或是人為修飾,都能在原有“底板”上有所改善。用“返老還童”作為文學修飾本無大礙,卻不好強求醫學家出麵認可。因為,醫學上對衰老指標的判斷來不得半點誇張炒作。通常檢查的範圍包括器質、功能、和心理三大類。器質性指標指的是機體組織發生的改變;功能性指標側重的是器官的工作狀態;心理指標指的是個體與外界溝通的潛能。器質性衰老的指標當中,最說明問題的特征是肌肉萎縮、脂肪比例增加、骨質疏鬆、身高降低、神經細胞死亡、皮膚變薄、頭發脫落失色、重要器官萎縮、脂褐質堆積、視網膜變薄甚至分離、黑色素細胞減少,等等。功能性衰老指標包括力量和速度降低,例如運動員因為年齡關係退出比賽。另外,基礎代謝率降低、血壓升高、細胞對胰島素的敏感度下降、肝腎功能下降、對身體有益的激素和酶減少、有害分子增加、各項感覺衰弱、等等。心理指標包括記憶力、認知、情感控製力下降。綜合這些指標觀察,迄今為止世界上還沒有返老還童的先例。就連世界上壽命最長的老人也沒有體驗過返老還童。她活到122歲,去世的時候看上去並不年輕、像是122歲的人。
返童現象和衰老本質 人到三十歲前後,機體器官組織發育進入一生當中的巔峰時期。隨後的幾年裏,細胞水平上的衰老過程開始不知不覺的起動了程序。頭上生白發、臉上現皺紋,雖然是衰老的直觀表現,卻並不代表身體其它器官組織老化的進度。因為造成這些直觀表現的原因很多。例如,食物中缺乏維生素B12、甲狀腺分泌失衡,等都可能造成白發早生。及時治療、糾正潛在的病症,即使黑發取代了白發、並不是返老還童的信號。女性更年期後開始停經,內在的原因是雌激素水平下降。如果補充雌激素,月經依然可以恢複,卻不等於真的迎來了“第二春”。透過現象看本質,老年人的注意力應該更多的放在重要器官的工作狀態、及時糾正異常的生理指標。雖然血壓、血脂、血糖不比那些照鏡子能看得出來的表象那樣張揚,但若能把這些指標都維持在接近青壯年時代的水平,才是最值得驕傲和慶幸的事。說到本質,除了關注最能影響衰老和壽命的指標外,還應該留神造成“返童”現象的真正原因。人到暮年、進入多事之秋。任何原因不明的反常現象,包括體重突然減輕、生出新牙、陰道出血,都應及時檢查。有時候,返老還童正是老年人身心疾患的表象。假如家裏老人開始“跟孩子一般見識”,“過馬路不知道看車”,“一個人出門總是找不著家”,也許正是神經係統疾病的前兆;應該多聽聽神經和心理醫生的高見。
衰老過程能不能逆轉 遏製甚至扭轉一個人衰老的進程、最起碼要保持和改善前麵提到過的所有器質、功能、和心理指標。理論上說,老年人保持適量運動、注意營養平衡、控製不良嗜好、維係社會生活、治療潛在疾病、必要情況下補充必需的激素和酶、移植喪失功能的重要器官,都能夠延緩甚至逆轉衰老過程。然而實施起來困難很大、效果因人而異。可以說,醫學發展還沒有辦法讓人返老還童。有些專家提出“把衰老當作疾病來治”的說法,被實踐證明:想法雖好、卻為時過早。“治療”衰老實踐起來、當中許多細節還沒有研究清楚。比如,從前認為婦女體內雌激素下降是更年期前後影響生活質量的主要原因,完全可以靠補充雌激素來治。接下來的臨床試驗發現, 補充雌激素對有些人不適合、容易誘發婦科癌症。從長遠看,隻要有人提出問題、就一定有人能找到答案。目前,基礎醫學領域正在深挖細胞死亡過程當中基因調控的細節。例如控製細胞生死的端粒時鍾論、就已經不再是“判官、小鬼”所能獨斷。通過研究某些細菌生命延續的機製,發現一種被稱為端粒酶的蛋白質能幫助維係端粒的長度、因而使細菌的生命得以無限期的延續下去。進一步研究證明,在體外培養的條件下,如果讓端粒酶在那些命有定數的細胞中表達出來,也能讓它們轉變成像那些細菌一樣的“長壽細胞”。這項研究說明,終有一天、人類能夠學會由自己來掌握自己的命運。
盡管目前還沒有返老還童的靈丹妙藥,控製衰老的研究也相當年輕;然而值得慶幸的是,人類經過幾千年如饑似渴的尋求、走遍了傳說中神仙出沒的深山孤島之後、終於發現,隻有科學研究能夠最終揭開衰老和長壽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