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活節前後,許多了解世界曆史的人都會想到救世、受難、複活、以及其它相關的話題。
人死了有沒有靈魂、靈魂能不能感受到人世聲像?這本來不是醫學科學討論的問題。然而,當一位剛剛從死亡線上搶救下來的患者突然說出自己心跳停止後搶救室裏發生的事、醫生和護士之間的對話內容、甚至患者本人躺在手術台上的安詳體態,又不能不讓醫學家感到、科學本身正處在一種無法解釋、無法證實、無法重複、又不能不做出反應的莙困境地。迄今為止,僅僅美國就有超過八百萬患者自報親身經曆過“死後”感受,不能說呼聲不夠強烈浩大、或者可以無限期的置之不理。就在人們對科學的審慎態度開始表示懷疑的時候、有多少人知道,能讓遠遠超過八百萬人死而複生的,正是現代科學理論、急救醫療技術、和普及自救知識不可埋沒的功績。
臨床死亡不算死 在老百姓眼裏,人活一口氣;一旦“斷了氣”、就算死了。臨床上判斷死亡的標準嚴格一些:要確定呼吸和心跳停止才能算數。隨著急救醫學水平的提高和自救常識的普及,人們發現生死之間的界限原本不能一刀切。兩個境界之間有一段神秘的中間過程,通常稱之為“頻死期”。它是一個人由生到死的過渡階段。可以說,人生最後交接必須經曆由生、到瀕死、再到死亡的既定程序。這一新的認識和傳統觀念相比,增加了瀕死這一概念。頻死期作為一個過程、可以說是緊跟著臨床死亡發生後的一段時間。隻有搶救不過來的病人,才算真的死了。鐵麵的說法、叫法定死亡。從臨床死亡到法定死亡這段時間裏,呼吸、心跳、反射、意識活動雖然消失,但是器官組織生命力還在;經過搶救,這些器官組織的功能還有潛力恢複。例如心肌梗死導致猝死,表麵上看“不行了”的人、也許還有起死回生的希望。可見,人死後一段時間內雖然血液不再循環、氧氣無法到位、細胞內外廢物不能清除,然而大部分器官組織並沒有當即死亡、隻是暫時失去功能活動。一旦心跳、呼吸重新啟動、恢複全身血液供應,失去功能活動的器官組織又會恢複活力。不過,在失去血液供應的情況下、有些細胞組織可以忍耐幾個小時,有些卻隻能堅持幾分鍾。最嬌嫩的細胞就是大腦神經元。如果3-5分鍾不能恢複供血,這些細胞就會在幾天時間裏慢慢退化、死亡;耽誤時間越長、神經細胞死亡越快。最讓臨床醫生護士遺憾的、就是那些費盡心力從死亡線上搶救回來的患者,因為程度不同的神經損傷而留下殘疾。輕者出現記憶障礙,重者成了沒有感覺、不能自由表達意願的植物人。
心跳驟停沒有停 心跳消失、血液循環停止後,心髒肌肉並沒有馬上停止收縮活動。相反,心肌纖維比正常狀態收縮的更快了。這種收縮是失去了統一指揮、盲目無效的自發活動。好比一個人打哆嗦的時候。盡管腿上的肌肉不停的打顫,結果卻是讓人站立不穩;手臂肌肉發抖,讓人拿不住東西;麵部肌肉跳動,讓人語無倫次。同樣,如果心髒肌肉顫動,自然喪失了整體器官收縮舒張、充血泵血的功能。如果不立刻采取急救措施,心肌顫動將惡化成肌電消失、在心電圖上出現一條直線。糾正心肌顫動和糾正打哆嗦有相同和不同的地方。相同的是、都要找到和治療病因;不同的是,心肌收縮不能靠意誌力自由控製、必須由位於心髒內部的啟動中心統一指揮。如果說打哆嗦可以由意識控製,用收縮肌肉群的辦法糾正的話,製止心肌顫動必須用除顫器造成的外加電場使心肌纖維停止無序收縮、重建統一指揮下的節律性搏動。在多種心肌顫動類型當中,心室纖維性顫動和室性心動過速最有希望用除顫器糾正。可見,發病後迅速撥打急救電話、盡早確定心跳驟停的病因和類型對急救效果至關重要。
那些死法還有救 造成死亡的原因雖然多種多樣,臨床死亡都從心跳驟停開始計時。雖然身體大部分器官組織不會立刻死亡,臨床死亡後並不是所有人都能被救活。除了成功的恢複心髒的泵血功能之外,還必須糾正造成心跳驟停的病因。否則,即使心跳重啟、也難持久。一般來說,猝死病人如果搶救及時有可能被救活;而慢性難治之症(例如癌症、獲得性免疫缺陷綜合症、心、肝、腎功能衰竭,等等)和嚴重器質性損傷(例如凶器、交通事故造成的致命傷)的患者救活的可能性比較小。在和平時期,造成猝死患者突然心跳驟停的主要原因包括失血、溺水、中毒、低溫、缺氧、代謝失調、心包積液、和心肌梗死。比較各種導致猝死病因出現的幾率,可以說,人在一生中遇上自己或身邊親人、同事發生心肌梗死的可能性最大。據統計,每年猝死病人中30%都有近期心肌缺血性壞死的病理發現。假若把年齡段縮小到45歲以上的中、老年群體,心肌梗死造成的猝死比例更加顯著。心肌梗死的直接誘因是負責心肌供血的冠狀動脈狹窄或堵塞。而由此導致的心跳驟停用除顫器治療比較有效。一旦患者得救,再行實施冠狀動脈擴張和再通。有人會問:有多少心肌梗死患者真的能從死亡線上奪回生命呢?答案是“人數不少,比例不多”。假如和過去相比,死而複生的病例增長顯著;但是這些成功病例在發病總數中隻占少數。生活中,有多少因為心梗而死的親戚、朋友、社會名流,再也聽不到主治醫師遺憾的聲音:“太晚了!要是早來半個小時----”。於是,真正有意義的問題應該是:“怎麽才能給心梗病人搶回來半個小時?”仔細追蹤,發現心肌梗死患者的發病地點主要集中在自己家裏、工作單位、和公共場所。隻有極少數碰巧趕上在醫院出事。既然多數情況下身邊沒有醫護人員,家屬、保姆、同事、和公務人員不僅是第一目擊者,也是患者起死回生的第一希望。
假若還能活一回 時間是人生最寶貴的東西。如果說世界上真的存在什麽比有生之年的一分鍾更值得珍惜的、那恐怕應該數頻死階段的一分鍾。這時候的每一分鍾都意味著心跳能不能恢複、大腦能不能康複、人能不能複生、生活能不能複原。醫學統計發現,臨床死亡後每耽誤一分鍾、得救的機會就降低了百分之十。無論是死於心肌梗死的患者、或是擔心有一天會麵對同樣挑戰的健康人,一定都希望自己身邊的人能事先有所準備,關鍵時刻能為爭取每一分鍾增添一份把握。既然時間那麽重要,有那些事情可以做、而且做得準確無誤呢?除了撥打急救電話、還有一件大事可以做,就是急救醫學上說的“心肺複蘇”。心肺複蘇能暫時維持患者生命、為尚在途中的急救醫師爭取有效治療的時間。曾經學過心肺複蘇、而且成功的救活了自己丈夫的劉女士說,多虧家庭醫生教會了她如何判斷心跳驟停、如何做胸外心髒按摩、如何做口對口人工呼吸;不然,緊急關頭就是急出心髒病來也不知道該做些什麽。的確,沒有受過醫療救護訓練的人很難想像身邊的大活人突然不省人事究竟是為了什麽。若能參加業餘培訓,才會見慣不怪、沉著應對。猝死患者因為心髒不能完成節律性收縮、血液循環終止,全身器官組織缺血。由於大腦缺血、指揮功能失靈,造成呼吸淺表、頻率降低、出現間斷性(抽氣樣)呼吸活動。此時的肺髒已經失去換氣功能。心肺複蘇的目的是借助人工按壓心髒來維持一定的血壓和血液流通、通過口對口吹氣動作來保障肺髒足夠的氧氣含量,為救護人員治療心跳驟停、恢複心肌節律性收縮爭取時間。臨床觀察發現,心肺複蘇能給患者搶回5-7分鍾、有時甚至長達30分鍾的時間。如果不做心肺複蘇,即使臨床死亡3-5分鍾後恢複心跳呼吸,也難免留下因腦損傷造成的終生殘疾。成功的心肺複蘇不僅能夠增加救人一命的機會、而且能讓心髒停跳10分鍾左右的患者在得救之後基本不留後遺症。
看來,每一位猝死患者真的希望看到的、即便不敢是邦德大片《皇家賭場》中美人救英雄那一幕、至少也願意自己身邊的人都能有像劉女士一樣的經曆和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