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水寧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鏡子裏的陌生人(二)

(2019-12-04 21:21:27) 下一個

細思之恐

“細思”不是以頭腦思考,也不是憑經驗推斷。“細思”大約是展開細微敏銳的感覺的觸角去搜索去向更深處探尋。感覺是靈魂的手。它超越思維和經驗超越自我的認知,以全部身心環抱觸摸和感受某樣東西。這時就是靈魂在體驗和探查世間萬物,如拚圖一般找回自己的完整性。“恐”也不是通常所說的恐懼,而更類似刹那間通電一般的情感相通或對習以為常的某種顛覆。

記憶比較清晰的一次是看李安導演的《斷背山》。當時深受傳統和宗教的影響,對同性戀又反感又不屑。不過李安擅長講故事,我也就耐著性子投入情節。終至被電影中的某個細節觸及,忽然對兩個男人深重而無望的痛苦感同身受。自此深切地了解在某個層麵上我和他們本為同類,相煎莫急。看來,任何理性的教導都需要經過感覺的門檻融入靈魂。

更久遠的記憶是某年的複活節。那天戴維老師講道時讓大家思考,如果耶穌真的複活了我們的生活應該是什麽樣的?台下會眾一片茫然:耶穌自然是複活了,我們的生活不是依舊如故嗎?我想其中隻有我一個人對於戴維老師的話若有所悟。如果耶穌真的作為一個普通人(肉身)在這個世界上複活,那麽他就是勝過死亡權勢的明證,是我們每個人必定複活的象征。如果我們相信自己將會複活,還會甘心活得苟且嗎?還會做自己不想做的想自己不敢做的嗎?還會跟從別人的足跡信從別人的思想嗎?還會將死亡看作終極恐懼而不得解脫嗎?或許我們就能像Free Solo裏的Alex那樣,將手上的每一次抓握腳底的每一次登踏都交在上帝的手中。隨便他吧,大不了從頭來過。但我們的“相信”本是輕淺的禁不住追問的。我們相當聰明地試圖讓自己懸浮於半空,以為這樣就可以一腳踏進天堂一腳落在大地。弗洛姆在《愛的藝術》中說,對神的愛既不是從思想上了解神,也不是自己愛神的思想,而是在愛的體驗中體驗自己同神的一樣

最近的一次細思極恐是聽來的。感恩節那天,我一邊擇菜一邊在“喜馬拉雅聽”上聽《百年孤獨》。每年的感恩節我們都會邀上四五十位朋友來家中聚會,讓感恩節有名有實。節日的彩燈布置停當,餐桌和餐具各自就位。火雞在烤箱裏,各種食材排隊等著上灶。而馬爾克斯的世界更精彩更熱鬧。小鎮馬貢多的居民們患上了“失眠症”。他們整夜整夜無法入眠,在所有的工作已經做完所有的娛樂百無聊賴之後,沒有安睡成了一件可怕的事。隨著“失眠症”而來的是“失憶症”。他們的記憶開始淡去,如被水洇濕的墨跡漸漸模糊消退。他們不得不在各處貼上小紙條來提示自己那些東西的名字和用途。小紙片上記下的東西越來越多,甚至包括奶牛,鍋,爸爸,媽媽等等等等。他們不隻需要推測未來也開始推算消失在迷霧中的過去。我一邊聽一邊感慨,這難道不是我們的樣子嗎?既不知我從哪裏來也不知要到哪裏去。。。“他知道這不是心中暫時的忘卻,而是另一種更加冷酷的、徹底的忘卻,也就是死的忘卻”,“.阿.布恩蒂亞兩眼噙滿悲哀的淚水,然後才看出自己是在荒謬可笑的房間裏,這兒的一切東西都貼上了字條;他羞愧地看了看牆上一本正經的蠢話”。。。聽著聽著,我的眼淚止不住地湧上來:原來那些被我們嫌惡厭棄被我們一次次推開拒絕的東西,諸如貪睡痛苦的記憶還有挫折煩惱病痛憂傷之類,竟有其獨特的珍貴的意義。可以說,它們對於造就我們是必不可少的。也是弗洛姆說的,悖論邏輯的導師認為,人隻有在現實邏輯的矛盾中才能感覺現實

繼續說太陽吧。如果沒有明天的太陽——這是不可能的,經驗和知識一起大叫。那麽,就把思維倒過來大頭朝下。一個在我們的生命中如此要緊的不可或缺,就“恰巧”出現在這裏。“於千萬年之中,時間無涯的荒野裏,沒有早一步,也沒有遲一步。。。”(張愛玲),這是否可以算作一個切切實實的奇跡?是否還有無數這樣的奇跡?地球、海洋、空氣、雨水、植物、細胞、引力、生養、相愛、相殺、相生、相遇。。。

 

這首color of the wind是聽yy熊先生介紹的,感謝。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