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 (5)
2022 (2)
2024 (1)
同時讀著四五本書。我愛讀書遠甚於寫字。讀書的時候思想是自由自在的,好像躺在陽光輕撫的湖麵上隨著書中的內容悠然飄蕩。而寫字卻是要把那風一樣的自在攏成一束再定格下來,難得隨心所欲。不過我相信意識創造實相,因此就相信寫下的文字是創造的第一步。那是在鄭重其事中許下的心願。然後我就隻管看著它一路翻山越嶺奔我而來。哪怕有時因為等得太久而忘記了它,它依然會如約而至。
如果不是這兩天和好友聊起剛讀完的DYING TO BE ME,提到“愛自己”這個話題,不會在臨回國前的忙亂之中另起新文。當好友一再問“怎麽算愛自己”的時候,我竟然有些語塞。我思忖著書中的話答道,“就是把自己的感受放在第一位,不論斷自己”。這樣的話在被傳遞了不知多少回之後就顯得格外空洞。但語言本身就是個空空的袋子,等著人用生活裏一點一滴的體驗去填滿。生活才是最重要的。在《與神為友》裏幹脆說,生活即是神,因為生活創造了世界。
到了夜裏,我又想起“愛自己”。這句話就像一本在床頭擺放得太久的書讓人失去了翻開的興致,一個偶然的契機才讓它重新進入你的視線。我們隻需要愛自己——We’re just supposed to come here and feel good about ourselves and about life—just express ourselves and have fun with it。如果不是DYING TO BE ME 裏麵這樣反複強調,我會再次不經意地走過路過。大略想來關於“愛自己”的教導未免多餘,人所做的一切似乎都是為了愛自己。所以人總是在擔心我們太愛自己而要盡力學習如何去愛別人。直到被問到“怎麽算愛自己”時我才意識到自己的想當然,意識到並沒有多少人真的會愛自己。大多數人都是黃昏時齊齊站在電線上的那一排鳥兒。線的一端伸向自私另一端伸向無私。但這線卻並不和愛連通。靠近自私端的人試圖以無度的索取一解對愛的饑渴,而靠近無私端的人試圖以傾力奉獻換來愛的回報。似乎,我們越努力愛越如傳說一般遙不可及。
在黑暗中我問自己,你希望別人怎樣愛你呢?我想要有一個人在孤獨的時候陪伴我傷痛的時候安慰我迷茫的時候嗬護我惱怒的時候容忍我。我想要他無條件地欣賞我包容我珍愛我。我還想要他能完全善解人意知道什麽時候開口什麽是閉嘴什麽時候殷勤什麽時候走開什麽時候鼓勵什麽時候撤火。我還想要他深知我的內心的每一聲歎息每一絲憂慮每一縷惆悵能夠給我帶來即時的熨帖的慰撫。。。
我無聲地咧嘴笑開了。若是數一數自己曾經得到的愛情,也可以寫下幾段感人的故事。不過因著我對於愛情抱有這樣的幻想,倒白白錯過了很多理應享受的時光。在這個夜晚我恍然明白,如果世上確有如我理想中的愛情,那麽隻能是自己給予自己的。而我,並不曾這樣愛過自己。恐怕世上沒有其他人比我自己更嚴苛地挑剔我責備我甚至痛恨我驅策我。對於自己,我更像一個陰鬱的主人苛刻的老板或者恨鐵不成鋼的教練。
那天看到“豆瓣”裏有人說每個人都有一本自己的閱讀“聖經”。我的“聖經”是《與神對話》。而DYING TO BE ME在我讀來幾乎是《與神對話》的瀕死體驗版。所以我毫不懷疑書中的說法:所有人都是完美的神聖的一體,本質上我們就是純淨的愛。我希望成為那愛卻又不時感覺到自己是在perform愛。這讓我在精疲力竭無所適從中失去自己。當我不知道如何愛自己我無法真正給予愛。
喬維泰利博士在他的書中講過一個經曆,有一次他在毫無準備的情況下去作現場直播。他在上場之前唯一能為自己做的就是對自己說:無論發生什麽我都愛你。
這一刻我也對自己說:無論你是什麽樣子,我都愛你。
早知道中間的大段都可以略去了。:)
問好啦。。。
我一直以為自己很愛自己。不但自己嬌慣自己,也要別人嬌慣自己。
愛大概是一生的功課吧。謝謝留言。
我寫東西最需要心境。好在不需要勉強自己。謝謝。
真的不容易。謝謝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