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 (5)
2022 (2)
2024 (1)
這世上有無數的故事講述愛的行為,有無數詞語描寫愛的美好,有無數人親身體驗過愛的魔力。
愛卻又像吹過樹梢的風,人借著樹枝的搖動看見它,借著樹葉的簌簌作響聽見它,但無法捕捉它的身影,讓它停下腳步。
如果人間還有什麽可以稱得上無怨無悔的愛,恐怕就是父母之愛了。看來似乎愛是出於那種天然的舔犢之情。可是,同樣也有為數不少的父母將孩子看作自己未來的希望,勉強孩子走在自己設定的道路上,讓孩子不但延續著自己的生命,也延續著自己理想。在某種程度上,正如蘇格拉底說的:詩人愛自己的詩篇,賺錢者愛自己的錢財,父母愛自己的兒女,都因為那是自己的產品。
男女之愛,情比金堅,海枯石爛,古往今來為人傳頌。且不說這愛脆弱無比,難以抵禦人言、誤會、生活的打磨、時間流淌所帶來的差距。即便愛情雙方願意放下所有世俗的牽絆,這愛看起來仍然如海葵和寄居蟹那樣的共生體,離開了一方愛的回報,另一方的愛立刻飄搖不定,不再有堅持的意義。
還有兄弟之間,肝膽相照;朋友之間,生死不相背棄;甚至臣子對君王,忠肝義膽……。世間的愛有千百種,隨之而來的遺恨抱憾也綿綿無盡。難道真正的愛會帶來傷害嗎?也許人們所以為的愛不過是那“真愛”的表象和投影,那麽真愛又是什麽呢?靜思索著,如一隻被派出尋找食物的螞蟻,隻能憑著模糊的本能前行。
依稀仿佛,愛隻是純淨,一如湛藍天空般的純淨。其中沒有高尚,沒有奉獻,沒有道義,沒有企盼,沒有迫不得已的義務,沒有如履薄冰的責任,沒有對於回報的期望,沒有關於夢想的嫁接,沒有過去的陰影,沒有挫敗的挽回。當浮於表麵的雲霧慢慢散開,那與生俱來的愛就顯露出來,如亙古長天,昔在今在。
靜一路回想著,到底是什麽一直以來重重地壓迫著她,讓她雖然盡職盡責地做事,卻無法享受付出的快樂,無法享受和孩子一同成長的樂趣。
是那給予幫助時的自以為是和由此而來的對於回報的期待。從一開始,靜就認定自己是在協助上帝完成一項善舉,好人自當好報。如今想來,那淺薄如同在乞丐的碗中放上百元大票,雖然自認不需要回饋,卻下意識地等待著接受對方的驚喜和褒揚。當所期望的沒有如約而至的時候,各種委屈不滿就一點點積壓在心中,成為沉甸甸的負擔。
還有那些攬在身上無法卸掉的責任和不肯讓人背後指點的驕傲。靜習慣於查看自己有沒有做到完美,凡是別人父母做到的,自己隻能多做不能少做。人前的攀比讓靜失了平和之心,無論自己願意或不願意做的事情,都要勉力而為。而勉強的結果一定是內心的失衡。
還有那些因為異質而帶來的不滿和評判。如果人生就是經曆,那麽一個人的出生背景和因此產生的生活習慣不過是最初的布景,隻有差異,無所謂對錯好壞。而靜在照管孩子時,卻不由分說將自己的情緒和價值判斷加入進去,試圖按照自己的心意對孩子重新塑造。
或者在內心深處,還有靜一直以來對自己的挑剔和不喜。Danny的敏感、安靜、沒有安全感、體會不到被愛,豈不是常常讓靜看到幼年時的自己,那個越走越遠,卻永遠不會消失的小小身影。靜偶爾瞥見那身影的時候,不過在心中歎息一聲:可憐的小東西!她不肯去細細凝望,因為隱隱覺得那和她不甚快樂的性格有著某種聯係。不過當Danny在她麵前的時候,總能勾起她點滴的回想,以至讓她想要用力將Danny扳過來,不要重蹈自己的覆轍。
……
當迷霧陰霾一點一點被撥開散去,心才能放下沉沉的負擔,流露出愛的本性。這就是“隨心”、“隨性”的意思吧。紅塵煉心,大概就是這樣一絲一縷地抽取煉淨。
靜和Danny在聊天中提到頭天的事情。
“不管爸爸給你輔導數學的時候態度怎麽樣,但他好心來幫助你,你是不是應該感謝呢?”
其實輔導數學大半是靜的工作,靜不好意思自我標榜。
“我、我又不想讓人教我,為什麽要、感謝?”Danny說話的語速快,思維更快。緊張分辯的時候帶些口吃,大概因為表達趕不上急速湧動的思維。
“那你需不需要別人幫助你的數學呢?”和Danny的談話不得不以中英文交替進行。
“可能大家都會說‘需要’。但是如果你問我,我會說‘不需要’。”Danny是一個辯論高手,他會提早截住對自己不利的話題。
靜的心微微沉了一沉,卻又不想半途放棄,“也許你不需要數學方麵的幫助,但是你需不需要有人為你提供飲食呢?“
Danny略一沉吟,“那個我需要。”
靜帶著一點小小的得意乘勝追擊:“那麽你需不需要為此感恩呢?”
完全出乎靜的意料,Danny冷哼了一聲:“我倒要去班上做個調查,看看有多少人會為父母提供的飲食感恩,最多不過一、二個人吧。父母提供飲食,那不是自然的事情嗎?”
靜在目瞪口呆之中中止了談話,她必須要獨自安靜一下。
沒有想像中的失望、委屈、疑惑。無嗔、無怒、無喜、無怨,如水一般的澄淨。
Danny說得沒錯,我所做的一切都應該是自然的事情,不需要有所期待。隻有當我以這樣的態度給予的時候,對方才能夠歡喜快樂地接受,那就是感恩了。
沒有享受過恩典的人無法真正學會感恩,沒有放棄心障的人無法真正學會愛。
兩方麵我都有過嚐試。坦率地說,教訓多過經驗。
“盡責”的想法會令我們因為辛苦而難以堅持。所以要在教育的過程中“享受”和孩子的共同成長。
換位思考一下, 那深藏的自我。。。
謝雨滴的共鳴。
愛是最難的一件事,即使在我們以為自己滿有愛心的時候。那些深藏的自我總是阻擋我們付出愛,享受愛。
丹兒,我也是迷茫反複。
也許愛是在完全的內心純淨,因此足以自我滿足之後,甘心情願、毫不勉強的付出。
愛是最孤獨的情感,對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