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 (5)
2022 (2)
2024 (1)
瑪麗亞這種人總能令我肅然起敬,因為她有自己的生活準則。無論考大學,選專業,找工作,我所遵循的都是社會標準。而在現在那個號稱個性化的社會中,標準似乎更加統一了:權利與多金,以及由此帶來的炫耀,框架出整個社會的價值觀。當人被綁在巨大的車輪上滾滾向前的時候,這種虛假的力量感和成就感所帶來的滿足讓人欲罷不能,每個人都邁著匆忙而虛浮的腳步奔向一個未知的看似光明的目標,但誰也不知道那目標是什麽。
瑪麗亞不是這樣的人,她信上帝。即使在那個出生即受洗的年代,她仍然是特立獨行的天主徒。多數人對於宗教的態度是為我所用,追求的目的隻是為了讓自己的行為更具理論依據;要不就是拿來作為逃避繼續尋求的借口;還有些人對教規亦步亦趨,把生活變成教規的現實展示。
瑪麗亞不一樣。對她來說,信仰就是生活。她不但力求在生活中一點一滴地活出仁愛、寬容,並且不肯放過對內心深處的檢視。托爾斯泰將這不為外人所知的內心獨白展現出來,讓我看到作為“聖人”的另一麵。
自從她父親生病之後,所有的在她內心深處隱藏著的,已被遺忘了的個人心願和希望,都在她心中蘇醒過來了。多少年來都沒有在她的腦海中出現過的念頭——沒有嚴父管轄的自由生活,甚至建立愛情和家庭幸福的可能性,像魔鬼的誘惑一般不斷地在她的腦海中浮現出來。有一個問題不停地在腦海中浮現,她無論怎樣都驅逐不掉,那就是在父親去世之後,她怎樣去安排自己的生活。公爵小姐知道,這是魔鬼的誘惑。
雖然我不認為希望擺脫父親的控製去過自己的生活屬於“魔鬼的誘惑”,但對於一心奉獻的瑪麗亞來說,這種想法是極端自私甚至邪惡的。做一個高尚的人,一個純粹的人,一個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的人想必無比艱難,即使有神做後盾。不是因為行為,而是行為背後一閃而過的心思意念。這才是至關要緊的。當我揣測聖人們的真實生活狀態時,心中時時充滿迷惑,不知他們在人後的狀態是滿足喜樂還是百般掙紮。
於是想起那位現實裏的聖者特蕾莎嬤嬤。不同於出現在公眾麵前快樂寧靜的形象,在特蕾莎嬤嬤去世後所公布的信件中顯示出,她一直掙紮在 “煩躁、黑暗、孤獨和痛苦”之中。在過去將近半個世紀裏她時時感覺到上帝是虛無的。特蕾莎將地獄的情況和她所經曆的做了比較,她說,這讓她懷疑天堂的存在,乃至上帝。
上帝,我的上帝,你難道要拋棄我?你純真無私的愛,現在已經變成被你拋棄的無盡的恨。我呼喚,我堅持,但是沒有回答。沒有人讓我堅持,不,沒有。孤單,我的信仰哪裏?如此之深的夜晚除了饑餓和黑暗,什麽都沒有。我的上帝,這種莫可名狀的痛是如此痛苦,我沒有信仰,我不敢傾訴內心堆積的話語和想法,讓我承受難言的無盡痛苦。
這麽多我害怕坦白給他們沒有答案的問題在我心裏,因為褻瀆,如果上帝存在,請原諒我。當我試圖把我的想法告訴上天,這些有罪的空虛想法,就回來如尖刀一樣刺傷我的靈魂。我已經告訴自己上帝愛我,但存在的黑暗、寒冷、空虛如此之大,以至於沒有什麽觸摸到我的靈魂。我盲目屈服於宗教的心的召喚是否是個錯誤?
告訴我,神父,為什麽有這麽多的痛苦和黑暗在我的靈魂之中?
在回複一個來信者時,她寫道:“微笑”,是“一個麵具”,或者是“掩蓋事實的偽善”。同樣,她感覺自己好像在忙於舉止表達上的欺騙。“我所說的話,似乎是我非常醉心於上帝的慈愛。”
我不關心聖者的行為,因為那行為無論在施者與受者身上很快就會過去。但心靈卻是永恒的。當我讀到特蕾莎嬤嬤如此痛苦的內心剖白時,對她充滿了比以前更大的敬意。在那些無可置疑的教導和世人一哄而上的推崇麵前,她仍然能夠清醒地探求內心。她不斷地試圖說服自己,但又不斷地回到起點,因為,人心隻認識真相而拒絕認識道理。雖然她終於沒能擺脫內心的掙紮困惑,但是她以她的勇氣幫助更多的人尋求真理。
信仰,是走回內心的孤獨之旅。
謝謝。你是第一個在我博客上留言的,很激動。
這篇沒敢放到壇子裏,怕各人理解不同。剛才讀了你的朦朧詩,能體會到一些你的感受,知道你是很有思想的人。多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