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七月荷香 (zt)

(2010-12-25 10:52:32) 下一個
來源 :http://www.yayabay.net/blog/space.php?uid=5213&do=blog&id=7506


返美在即,父親說一定要看了荷花再走。最近是小暑節氣,烈日炎炎 。幸好昨天開始又有弱冷空氣到來,氣溫有所下降。即便如此,荷花開了沒有,開了多少,仍然是未知數。我們商量了一下,決定去吟苑看看。父親說那裏的一片荷塘規模較大,而且臨水有茶室,可以坐著賞荷。而且,附近的惠山古鎮祠堂步行街去年已經修好,正好可以過去看看,也算一舉兩得。

早晨出門太陽已經當空,並不是天氣預報說的“陰天”。幸好公交車不擠,也有空調,並不難受。下了車,還要再走十分鍾左右才能進入吟苑大門。這個公園占地三十餘畝,是1985年造的,本來專門展出盆景花卉,稱為“百花園”,後來改名。比起本地曆史悠久、占地廣大的名園,這裏是個“小景致”。不過勝在遊客人少,而且進門就是九曲橋和荷塘,周邊又曲徑通幽,每每給遊客帶來驚喜。

目前隻是公曆七月初,荷花開放得還不多。但荷塘邊垂柳依依,野花怒放。其間又有蝴蝶紛飛,蜜蜂嚶嚶,樹上夏蟬高唱,也有可觀之處。我們繞園半周,然後在荷塘邊坐定,在茶室泡了兩杯茶,慢慢品味。天氣雖熱,但在樹下還能感到涼風掠過水麵夾帶荷香而來。這裏的荷塘規模不如蘇州東園茶室前的那片,但是近看“穿花蛺蝶深深見,點水蜻蜓款款飛”,遠望是錫山頂上的寶塔和古運河的大船,別有風情。耳邊連綿不絕的知了叫聲傳遞著夏天的消息,讓我想到羅大佑的《童年》的歌詞。記憶中童年的暑假生活,可不就是這麽混混噩噩,迷迷糊糊的嘛。

喝茶一小時後起身,我們又去逛了吟苑的另一半,看看這裏富於江南園林特色的翠竹、芭蕉、假山,然後步行去惠山直街。不料我們走的那條路從直街的後麵包抄過去,現在還在整修中。路邊堆積著大堆的條石,牆上還刷著預定的地圖設計,有點髒亂。走了十幾分鍾,終於柳暗花明,見到了石頭造的寶善橋,父親說這橋是去年在原有的地點新修的。橋下原來旅遊職中的校園如今開發為“惠山園”,有了石舫等景點。最希奇的是乾隆禦碑前,竟然還有刻有甲骨文版百家姓的一方石頭,偏偏刻的又是簡體字,不知出於何種考慮。遊廊裏有介紹惠山古鎮祠堂文化的圖片和文字說明,說從唐代到現代,惠山古鎮先後有3000多座祠堂,供奉本地的神仙(例如茶神陸羽、夢神於謙,甚至還有“蟲神” )、鄉賢(高攀龍、李綱、邵寶)、祖先、孝子和貞女等。

出了惠山園就是惠山橫街,不過大部分祠堂還未修複和對外開放,我們也隻能看看外部的紅漆大門和匾額。街中的小河裏倒停著一隻木船,邊上的木碑說明是模仿乾隆下江南的禦舟造的。走到橫街盡頭的地方,又看到題為“潛廬”的一座第宅對外開放。裏頭真是別有洞天,三進三開,有回廊、竹院、水井、門廳,隻是內室還沒開放。回到門外看說明,說是本地人楊藝方的別墅。楊當年追隨李鴻章鎮壓太平天國和撚軍,以後又開設工廠,也算是鼎鼎大名的鄉紳吧。

潛廬外走幾步路就到了惠山古鎮的入口處了(我們這回是“倒行逆施”),旁邊一條小巷是“小吃一條街”,雖然紅色青色的小旗隨風招展,而且“王興記”、“惠山油酥餅”、“三鳳橋”等本地的百年老店,“陸稿薦醬肉”、“陝西泡饃”、“北京燒餅”等外地名小吃已經掛牌,但估計還沒正式開張,顧客寥寥無幾。日後等惠山直街、橫街完全整修完工,紫砂茶壺、惠山泥人等特色商店對外營業,應該是更為繁榮的景象吧。

盛夏出遊,因為天氣的關係有點辛苦。正午的烈日下,遊人稀少,有種都市中熱鬧至極反見荒涼的迷惘、夢幻美。我腦海裏浮現的是流傳已久的本地民謠:惠山街,五裏長。踏花歸,鞋底香。春秋兩季,良辰美景,賞心樂事,更加令人神往。希望來日學術休假時,有緣重遊。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