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
http://www.yayabay.com/blog/space.php?uid=5213&do=blog&id=9545卡蘿林是我讀博士時的美國同學、好朋友,如今也是同行。做我們這一行,本職工作除了教書,就是寫論文—那些行政雜務,大多數我並不認可是有意義的正經事。老話說得好,“文章不厭千回改”,更何況英語不是我的母語。所以,幾年前開始,我和卡蘿林結成“編輯夥伴”關係 (editing partner),也就是評點彼此的英文學術文章,在投稿以前和收到“官方”修改意見之後互相把把關。
“博士”其實未必都博學。至少在美國學術界,博士們反倒有在研究方麵越鑽越深、知識麵也越來越狹窄的傾向。所以,雖然卡蘿林和我同出一個師門,平時關注的也是中國文學和曆史的同一時期,但各自具體的研究課題和研究方法還是有很大不同的。至於彼此的文化背景、生活閱曆方麵的差異,那就更不用說了。也正因為這些專業和興趣方麵的交集和分叉,我們的編輯夥伴關係很成功。
所謂“不識廬山真麵目,隻緣身在此山中”。我的體會,是研究越深入,寫的東西就越小眾化。自己寫得眉飛色舞、意興遄飛時,不免會忘記大多數讀者並不具備同樣的背景知識和專業視角。這種情況下,能借助另一雙眼睛來彌補自己的盲點是非常有益的。有時候,旁觀者清的夥伴還能用更為深入淺出的話語來表達同樣的意思。
當然,既是夥伴,也要有身為夥伴的意識。一些起碼的禮儀是保證合作關係暢通雙贏的關鍵。首先是回複的時效性。人同此心,作為作者,我們都希望對方能在第一時間給予回複,而且能提供高質量、詳盡的評論。如果秉承“己所不欲,勿施與人”的原則,就不要拖拖拉拉 。如果手頭的其他工作一時較忙,也要說明情況,保證盡快回複。收到對方的文章後杳無音信和亂開空頭支票、做出虛假承諾都是非常不禮貌和損害信任的大忌。
其次,評論的時候要誠懇忠實。顧全對方的自尊心,注意言辭的婉轉禮貌當然重要,不過我覺得最可貴的是實話實說,指出文章的不足和缺陷,這樣才能真正互相幫助。須知在美國出版界,投稿後學術論文和專著的評點都遵行“雙盲式”(“double blind”)的製度。也就是說,在出版社另找專家品鑒你的稿子是否值得發表的過程中,原作者和點評者都不知道彼此的姓名身份,以此來保證學術的公正性。如果不在投稿前自己先嚴格把關,那麽不但可能投稿失利,而且會被不知名的評論者批駁得體無完膚。到時可就“麵子”“裏子”都沒了。
如果編輯夥伴有深厚的專業基礎和較高的寫作水平,那麽他(她)大概能眼光銳利,發表切中肯綮的評論。不過,評點者還要格外注意表意的清晰明確。畢竟不是麵對麵的直觀交流,如果寫下的評語含糊不清,不但有違幫助對方的初衷,還可能好事變壞事,引起誤解。
說到底,理想的編輯夥伴是儒家心目中三種益友的合體:“友直,友諒,友多聞。”對我來說,卡蘿林這個編輯夥伴更有一個獨特的長處:她的用功認真、筆耕不輟對我也是很大的激勵。試想一下,夥伴不斷寫文,終年無休,自己也不好意思遊手好閑,無所事事吧?所以,我們的夥伴關係可以稱得上是為彼此打氣加油的“超值”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