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 窺

唱著“東方紅”長大,過著“社會主義好”的日子,勤勤懇懇工作,窮得隻有“毛澤東思想”,又碰上“摸著石頭過河”。歲月無情,過上清閑的退休生涯,跑到海外,看看西洋景,似乎天下烏鴉一般黑,聽聽還是有些不一樣,想想我是否由“聰明”變成“愚昧”,忍不住當起“二販子”。
正文

農業 農村 農民

(2009-05-14 06:41:39) 下一個

農業、農村、農民

農業是工業之母,唾棄它,這個世界將怎麽過?民以食為天,鈔票最多,沒有糧食可換,還是會餓死。

土地是萬物之源,國脈所係,民生所係,是農民的衣食父母。

苦命的中國農民被二次忽悠”(土改,公社化)”窮得隻剩一身皮,好不容易醒悟分田到戶又碰中國新貴,權錢結合,操弄開發,無本圈地,招商引資,8億畝耕地被全國2200家公司(縣)搶著出賣,與西方各國強製性環境保護、生態保護,農地絕不可能變成工業區或住宅區形成的差異:吞噬和保護,真是天讓地別。

 

加拿大有18的土地適用於農業生產,由於地廣人稀,目前隻有8%的土地用於耕作。農業總產值約占全國總產值的2.8%,農產品出口的總值占國家外匯收入的20%,一個農民生產的糧食足以養活55個人。農業人口占總人口的20%,主要分散居住在加國東部魁北克和安大略省靠近美國邊境的狹長地帶。廣漠的土地上,稀稀拉拉見不到村莊:車行幾十公裏常常見不到一個行人。土著印第安人大多居住在貧瘠荒涼的不毛之地的保留地。北部和西北部為林業和尚待開發地區。森林覆蓋麵積略為國土總麵積的13強,這個麵積的木材總量估計達172.3億立方米。漁業比林業小得多,約有8萬人在這一領域,捕魚總量約為150萬噸。

農村和城市建設得一個樣,水、電、路和城市沒有明顯的視覺差異和生活水準上的兩極分化。路邊沒有路燈,沒有明顯開鑿的痕跡。處處顯示原始自然的線條,一望無際,清遠無限,看不到群聯群、圍中圍中國鄉村的形態。映入眼簾的一個又一個具有明顯特征的穀倉、畜舍、農機停放場和修理工房。一個農場和另一個農場,一般相距100500m不等,沒有明顯的地界和地標。細心觀摩,可以從農作物生長的少數幾棵樹木的線狀分布分辨出屬那個農場。一個農場可以耕種幾十到成千上萬畝土地,大型和微型並存,全部為集約化生產,機械化耕種。如果劃成份的話,就是大小地主。全國約有27萬個農場,一個農場主平均擁有4513.5畝土地,由於農業成本逐年增加,2006年增加了3.6%,而農產品價格上漲僅為1.7%,為利潤正走向大型化,一個豬場要養1300多頭豬。政府對農業實行補貼,遇災欠收,政府都會發放救濟補助。各種物都有專業局收購,農場主和專賣局之間訂有合同,按合同種植和收購絕不含糊。當然農場主也可以不簽合約自由種植,決不會因此拒收或任意砍價。更無假種子、假化肥、假農藥啃農。

加拿大農科網很健全,分布也很廣,農業技術和設備非常先進。科研機構和農場,以及行業協會都有協作,天氣、病蟲害、農產品價格信息都有預報,所需信息可直接點擊電腦聯網數據庫。加拿大的農民不窮,但較懶,機器播種後,並不勤於管理,收獲時開著收割機走一趟完事,因此它生產的穀物主要是小麥、大麥、燕麥、玉米、土豆和油菜;經濟作物(包括果園)主要由城市周邊的小型或微型農場生產,這些農場常常需要雇用很多長期或短期季節工,實行最低小時工資製。有時,這些農場主常常請不到臨時工,眼睜睜看著西紅柿、黃瓜、茄子等爛在地裏。農場主虧定了,心裏十分難過。收獲季節,城鎮路邊農場或與公路聯接農用路道口常常有農民把剛剛收摘的鮮果、蔬菜出售,如草莓、櫻桃、西紅柿、黃瓜、南瓜、胡蘿卜、芸豆······等農產品,都是按堆論價,十分便宜,更有甚者,太多攤位竟是無人看守,一個牌子,一堆(一個)多少錢,自取自付。民風純樸,如此誠信,真君子也。

農民日趨老齡化,兒孫們大多不願接受傳承,因而很多農場主找不到接班人,而他們自己再也幹不動了,他們的土地隻得出售或不斷撂荒。

農場土地都是私人所有。有些農場主住在自己的農場裏,因此不僅建有農場所需的生產用房,還要自己的生活用房。這些房屋掩在濃密的灌木叢中,一點也不比多倫多的獨立屋遜色。有吊燈、有電器、有家電、有廚衛、木地板、鋪地毯、小汽車,生活水準很高,肯定是中產以上階層。小小的房屋群,鬱鬱蔥蔥的矮樹林,紅花點綴其上,遠遠看去像含苞待放的花蕾落在常青樹。渾然天成的自然風貌分外妖嬈,它是造物主給這些農村的特殊待遇,也是農民們的傳統,自然懂得珍惜愛護的一個偏得。有時從半掩半開的窗戶中傳出立體聲響,傑克遜斃尖的假嗓音,這就是加國的田園生活。比起富起來的中國農民,門旁一堆堆肥,堂屋裏放著大屏幕彩電。盡管昂貴產品顯示著他的新財富,但是他用的廁所卻是豬圈裏一個坑中的蹲便器。他們和豬一起上廁所,看最新引進的光碟。這種無奈和尷尬實在不是知味!有些農場主並不住在自己耕種的土地上,低矮的房屋顯得有些破舊,一看就知道這塊土地的主人隻是播種或收獲的時候才會來到這裏。他們一般都住在附近的小鎮。

每個農場幾乎都要有一個齊全的修理工場,什麽都要DIY(Do I yourself)——就是自己為自己勞動,自己為自己服務。21世紀什麽最貴?人才,而加拿大什麽最貴?人工,所以你自己不幹誰幹。圍欄壞了,自己當木工;農機壞了,自己修;要電焊自己來;缺個什麽自己配;少個螺絲就開車出去買,一開就是十幾或幾十公裏外的小鎮才會有得配。

小鎮那裏店鋪較為集中。有些圍在一起就成Mallplaga,迂回曲折的格局,頗具特色的商場、咖啡、酒吧、餐飲、衣物和日常生活用品,應有盡有。由於小鎮擁有大量綠化帶、公園、溜訓狗場、濕地棧橋、碧樹映掩下的小溪旁的運動場,乃至高爾夫球場。渾然天成的自然環境、典雅優美。小街、靜謐、幹淨、遠離塵囂,真是悠閑生活的好地方。夕陽西下時,道旁的樹披掛著金色的陽光,搖曳著青枝綠葉,把倩形印在湛藍的底片上隨時等待入畫的樣子。綠樹掩徑的小道上,很少見到本地年輕人,偶爾見到慢悠悠踱步的老人。一幢幢繁花錦簇擁抱著的小屋,外觀不盡相同,每棟房子都各有特色,張揚的個性各有自己的魅力和表現,給你遠離城市的塵囂自然的感受。難怪很多上班族寧願每天開著車,跑出大城市到都市圈外的小鎮去居住,這是一種文化,顯而易見,寬鬆型的生活方式成了西方人的追求和時尚。

加拿大的窮人並不像中國大多在農村。加拿大人對於大城市沒有特別向往和愛好。這個國家長期以來是個農業國,雖然城市化進程現在已經達到相當高的程度,但是農業國時代的基本製度和觀念依然存在,包括聯邦和省的二級立法製度。城市不管其規模多大,對於加拿大未來多麽重要,沒有立法的權利。此外,還有遍布全國公平撥款理念,撥款必須以人均為基礎。一個鎮和一個大城市,按照人均撥款也就公平了。如果參照這種撥款模式,也許中國農民會多得點實惠,也就不會現在這麽窮了。不可否認,城市的擴張,對於周邊地區的經濟有拉動作用,值得給予大城市一點特殊對待,足夠的投資,城市受益,少數人受益,大多數農民(9億)得到了什麽?可耕地下降,已經人均不足1.5畝,還在下降(全國確保1.2億畝耕地底線)上清下蒙這條紅線恐怕守不住。缺水、幹旱、洪澇、農村勞動力的減少,產量又提不高以及對食品質量和需求的增加(或提高),必將把國內食品價格推高。商人從本土市場嗅到的“銅味”,會不顧一切投向國際市場,這樣未來幾年農產品的進口大增,買糧比種糧便宜,嚴重挫損農民種糧積極性,產量大減,越減越多進口,越多進口愈減產,惡性循環導致城鄉差距越拉越大,貧富對立更趨惡化;在此同時,官僚權力正在發生著的貪腐以非製度性圈奪農民土地帶來的社會問題,負麵問題,最終可能是農業的大災難。這種可怕的記憶,中國人民永遠也不會忘記。

靠城市擴張或城市群擴張來扶貧的道路,遲早會走不通。遠離城市的廣漠農村沒有成本投入的代價是不滿和憤恨,那是一種危險;好在中國最高層領導對此並沒有置若罔聞,廢除了對中國農民征收了二千六百年的田賦,真正意義的義務教育(不收費)等,令國人振奮,僅僅這點,杯水車薪,不如實行“人均撥款”,向農業、農村、農民傾斜,把傳統農業振興起來。

 

城市擴張  砸了農民飯碗

 

近幾年中國大、小城市的擴張以及連接這些城市和工業交通基礎設施,達到了非常先進水平,讓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望而生畏。從上世紀90年代至今已經失去了1500萬公頃的耕地,至少使4000萬農民丟了飯碗。它們就像一匹無人控製且喂不飽的野馬,一個全速前進但沒有機械師駕駛的瘋狂的經濟火車頭,大口吞噬著耕地。耕地對中國農業極其重要,它以世界7%的耕地養活著全球20%的人口,耕地的流失意味著中國人就要餓肚皮。1996年中國還有1.3億公頃賴以生存的耕地,2005年就減少到1.22億公頃,從2003年到2005年,我國人均擁有耕地麵積已從0.095公頃減少至0.093公頃。就人均耕地麵積而言,而工業極為發達的日本為我國的7倍,韓國3.5倍。我國可耕地已經少得可憐,可是亂占濫用耕地還在繼續,受害者也在轉移擴大。據統計,通過對農耕地20年的征用或重新核定,不法官員和地產商從農民手中竊取了4.5萬億人民幣的資金,大約4000萬農民成了無地者。這一結果導致了農村的不穩定,群體性抗爭事件時有發生。這是極其危險信號;當局已經注意到這點,出台了一些政策和措施,一定守住全國耕地不少於1.2億公頃這條紅線。堅決實行最嚴酷的土地管理製度,禁止擅自將農用地轉為建設用地。然而,土地銷售收入和房屋銷售稅所得占地方財政預算的40%~60%地方行政頭頭腦腦以及能夠把土地作為資源進行運作的財團、貪婪的商賈、權貴,不發生“烏鴉與狐狸”的故事?解決這個問題的根源,唯有建立和完善中央財稅體製,該發展農業的地方讓它發展農業,通過中央財政補貼使它不吃虧,適宜發展工業的地方多征一點稅。不過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做法都是適宜發展工業的地方給予優惠政策以推動它加速發展,而落後地區與發達城市的距離越拉越大。殺雞儆猴的效果隻會是短暫的靈光一現。

高爾夫球場還在建,23年建了300個,年均建15個。今年還將舉行世界級高爾夫球比宙,這種西方富人高消費的休閑娛樂,不能算作“中國特色”吧。

城市擴張,居住郊區化不僅導致耕地流失,而且對原料的使用方麵走的也是一條不可持續的道路。環保問題分析家發表的研究報告表明:“中國的生態足跡大約是它的生態承載力的1.6倍。”也就是說中國消耗的自然資源和在這個過程中所產生的汙染超過了它的生態係統恢複能力的1.6倍。不受控製的城市發展,已經導致了可耕地大量流失還將吞噬掉中國的所有資源。農田是人類生存的基石,耕地都沒了,何來食物?食品匱乏的中國難圓強國夢。

 

“夕陽工業”禍殃子孫

 

當一個社會隻崇拜短期財富並要用金錢來購買生活質量的時候,往往什麽都不顧。中國迅速崛起的大量鄉鎮企業,就是極富心態下的產物。“先發展(汙染)後(任)治理”的導向,產生的“黑色汙染”,使得我國江河成了惡臭河,下大雨時,河水上漲漫到城鎮大路上,到處都是一股難聞的異味,樹上掛飄的“招魂袋(塑料袋)”隨風搖擺,江河中流淌著珍珠似的白沫,生物幾乎全部絕跡,橋洞口堵塞的垃圾上點綴的易拉罐,鏽出幾朵桃花,油膩織成一層羅綺,黴菌給它蒸出些雲霞……這種“詩情畫麵”,連我們的祖宗都要為之汗顏!

鄉鎮企業大多是汙染生態環境,製造黑色發展的耗能工業。在西方稱為“夕陽工業”已被逐漸淘汰。客觀的數字豪情掩蓋下的“夕陽工業”在農村肆虐,走的是一條毀滅生態之路。

剛剛在驅趕的黑鬼尚未走,另一個(洋垃圾)趁混亂又偷偷摸摸進來。靠處理洋垃圾賺錢的村莊(肯定不是農民)雨後春筍茁壯成長,農民賴以生存的土地又遭厄運。來料、分揀、破碎、熔化、和重塑帶來的肮髒,惡臭,極低的報酬仍舊吸引著想飽肚子的農民。昧著良心的商賈為了賺取豐厚的利潤,不遠萬裏,把洋垃圾運到農村。打破了以往的平靜,沒了新鮮空氣,也沒有幹淨的水,土地汙染,生態毀滅,荼毒害人。按歐盟法律,不允許把洋垃圾傾倒國外,但並不禁止運送這些垃圾體回收處理。廣東的垃圾處理業務就這樣開展起來的。現時中國年產均100萬噸電子垃圾。其中500萬台電視機、400萬台電冰箱、500萬台洗衣機、500萬台電腦、1000萬個手機。全世界每年約有50000噸電子垃圾,72%運到了中國。廣東佛山和清遠的貴嶼 成了電子垃圾中心。貴嶼有5500家電子廢品收購企業,雇了三萬多人,創造了10億元人民幣的產值,但工人每天工資僅20元,任務是分揀電子垃圾,較好稍新的作為二手貨低價批發遠銷到西北各省,差的大卸八塊,組裝騙人,集成電路板,露天焚燒,煙塵滾滾,其味難聞,留下黃金白銀肥的是個人,害的是與此無關的農民及其子孫。尤其是拆卸過程鉛、鎘、汞等重金屬和大量輻射汙染場地的土壤,雨後又滲透到其它土地或河流,造成更大範圍土地土壤重金屬超標,農作物通過根、莖、絡吸收,殘留在莖、葉裏,人們食之中毒,不死也痛。廣東的順德則在回收處理塑料袋和瓶,浙江寧波、溫州也迫不及待步其後塵;天津地區農村也不甘落後,2006年就從日本進口了119噸塑料垃圾。日本每月向中國出口10個集裝箱,這些集裝箱還摻入一些不能徹底分離的汙染物運進天津農村再生利用。問題是這些回收的塑料廢品再生前、後需要采取隔離措施一點也沒有,通常都在戶外露天堆放,加上有些不可分離的汙染物露天焚燒,導致土壤和空氣被有害物質汙染,進而危害農民工和附近居民的健康。化學劑造成的生態災難遠多於它們能帶來的好處。

這些行業並不是外國人所幹,大多是中國一些“洋插隊”的知識人,沒本事去賺外國人的錢,弄點廢棄物回國賺的利潤是成本的一倍,“錢景”誘人,為啥不幹?加拿大多倫多就有幾位“俊英”販運“廢塑料”到中國,每年也有幾十個集裝箱,聲言是邊角料,並在國內建有工廠,他們垂涎的是利潤,並不在乎賺錢的背後汙染,它損害的是與此無關的農民及其子孫的健康。

 

農業 穩定經濟

 

農業自古就是創造哦財富的機器。遠在1700年全球財富生產的分配是中國23%,印度22.6%,歐洲23.3%。兩個農業大國超過歐洲工業革命前的一倍,到瓦特發明蒸汽機近60年後的1820年,全球財富生產,中國占32.4%,印度15.7%,兩個農業大國仍占全球的48.1%。而已經工業化半個世紀的整個歐洲卻隻占26.6%。從這些數據中我們不難看出農業對人類財富做出的巨大貢獻。

 

農業一直為人類提供為活著所需的食物、衣服。為此目的所需的原料和包羅萬象的生產方法無不與農業有關,尤其是種植業、紡織業、灌溉業以及各種各樣利用人工與機械的行業,其母體都源自農業。沒有農業,哪來工業,農業是工業之母,財富的源泉,是穩定經濟繁榮的基礎,強國地位的實力。中國三千多年前開始的男耕女織,古代經濟發達的農村都有作坊。中國和印度兩大農業文明,幾千年前的精湛工藝品,現代工業文明要仿製亂真都有困難,證明農業一直是財富生產積累,人類安居樂業的重要一環,是帶動工業發展的火車頭。

所有的人類文化恐怕都是從日複一日春耕秋收的生存方式開始的。不過有的地區的人們碰到了更好的環境——土地更加肥沃,旱澇鮮至,氣候更加溫和——從而使得以征服自己的土地;這意味著他們的食品和生活比較容易獲得。滿足或更好掀起的工業化使得歐洲經濟發展模式起了變化。歐洲原本沒有強大的農業,它在農村的經濟破產後所需的農業生活必需品和農業原材料統統仰仗殖民地。中國沒有殖民地,卻有13億張嘴,農業破產後人們就無法生活。中國不可能照搬歐洲模式,但也不能仍在沿用父輩的老方法來侍弄他們的小塊土地。中國土地體製製造了大量效率地下的微型農場,估計有2億個不可出售平均麵積不足10畝的家庭農場,需要擴張和發展規模。一個農場大約要有1500畝耕地,才能有效使用拖拉機和施肥機械。微型農場命中注定隻能自給自足。農民貧窮造成的教育缺失,使得農民不知如何科學種田,青壯年忙於進城打工,農村勞力缺乏,基礎設施破殘,缺失不配套,生態環境惡化,勞動生產率提不高,農民增收空間有限。怨氣日增。(這可能影響我國經濟持續增長的前景)

汪洋大海的小農經濟基礎上無法真正建設新農村和發展現代農業。過去20年全球發展中國家農業規模都在擴大,唯獨中國農田規模不僅不擴大,反略有下降。這種逆流趨勢,就其原因也很簡單:1.自古農耕文化(自給自足)根深蒂固;2.走過一回“均富”經驗;3.隻提願景,等等。這種運轉不靈的農業體製與我國迅速成長的經濟增長形成了鮮明的反差。作為“衣食父母”的農民並不受惠於經濟的高速發展;相反成了城市無序擴張、耕地流失、“夕陽工業”、生態環境惡化的受害者。城鄉差距、地區差距、農鄉差距都在擴大。貧富分化引起的對立更趨嚴重,現在一個國企老總年收入比一個窮苦農民收入高出百千倍,(中國國企頭頭無本速富,盈獎虧不賠,這個中國特色絕無僅有;美國資本家大多要經幾代積累,盈虧自負——規則)中國繼美國、俄羅斯(暴發戶)之後已成為在世界第三貧富差距最大國家。照此趨勢,領頭羊位置為時不遠。

即使在同一農村,富的農民雖衣食無憂,為蓋新房儲錢,為兒女上學儲錢,為醫療、養老儲錢,過得並不輕鬆;貧窮的農民家徒四壁,少男少女忙著進城打工,成為城市貧民。一個好家庭不會認為任何成員有優先權或不被認可,你先富他埃窮,一碗水端不平,肯定事端不停,誰的日子也過不好,衰敗是必然結果。重工輕農(工業先進,農業落後)的不平衡發展,頭痛醫頭,腳痛護腳,顧此失彼,甚至“東施效顰”,不從根本上解決問題。沒有平等精神,沒有平等精神下的公正分配製度,財富很難持續積累,效率也就很難提高。原因很簡單,不平等不公正的財富分配會造成社會動亂,製約經濟發展。據2005年中國政府公布的“白皮書”說,當年發生了8.7萬次規模不等的示威抗議活動,大多數是不滿的農民和工人。不滿和怨氣湧起的怒火衝破了理智,選擇了這樣的抗爭,實屬無奈。2006年經中國公安部處理的“民眾鬧事”不少於2.3萬件(比上年減少),這包括了對權力濫用、腐敗和貧窮差距加大的民眾騷亂、抗議、請願。隨著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他們在政治和經濟上的權利受到侵犯,這種不穩定情緒隻為繼續上升。

顯性事件及時有效對應,減少了在一定地域或時間急速爆發與惡性蔓延。弱勢群體的無力、無奈,並不等於沒有抗爭,隻不過是遲後效應。富裕、安寧、祥和、舒適的小環境自古就是農民的追求。這種追求與現實對照,成了海市蜃樓,危險就會在眼前,隱患與風險主要集中在農村。失地、汙染、貧富差距、勞力轉移,等等。就像麵臨的彈藥庫,一不留神,就會爆炸一樣。

當務之急,是自給自足的農業思路需要轉變成商業農業思路。國外發展起來的農業綜合企業,集生產,加工(深加工),銷售於一體的商業農業企業,能有效使用機械和技術,提高生產率,特別是勞動力密集型的果品和蔬菜的出口型企業,效益會特別好。土地集約化(不是合作化)經營,實行機械化耕種,以土地使用權入股,把分散居住的農民相對集中到小鎮,把農民轉變成農業工人。這樣相當於九成農民工作被勾銷,農村勞力轉移成了大問題,服務業和“科學工人”能容納大部分勞動力,焦點是農村教育,普及義務教育就顯得不夠,強製性低技術職業培訓就成了關鍵。實行“人均撥款”向三農傾斜。用這個錢去扶植補貼農業新品、新企、培訓農民轉崗等等。

均富之路我們走過一回,教訓深刻;但,絕不能又走一條貧富十分懸殊、城鄉差別特別大的路。提高全民生活水準,普遍富裕從來就是一切社會得以穩定的基礎。

 

中國農民不生產問題食品

 

加拿大主流媒體報導中國負麵新聞並不起勁,而最近卻一反常態,變得積極起來,反應過甚。究其原因,源自含有中國產麥麩原料的寵物罐頭食品引發的事故。美國、加拿大的一些貓狗死於腎衰竭,據說是食用了這種罐頭。這種罐頭中的麥麩受到三聚氰胺——一種用於塑料、肥料和阻燃劑的化學品——的汙染。雖然人不受其害,但,這起事件加劇了北美人對中國出口食品的擔心。

事實上,中國假冒偽劣產品的泛濫早已不是新鮮事,也非一朝一夕形成。問題的嚴重性它又開辟了新天地:農產品及其加工食品、含農藥的豌豆角、大腸杆菌汙染的菠菜、吃過藥的鯰魚、巴沙魚、鯪魚和沙門氏菌汙染的龍蝦、含硝基呋喃和福奎諾酮(無害)的水產品及含有抗真菌的孔雀石綠和龍膽紫的多寶魚、工業蠟的糖果、致癌蘇丹紅紅心蛋、工業顏料染成辣椒粉、焦油染黑的黑芝麻、吊白粉添加的腐竹、粉絲、硫磺薰白的白木耳,洗衣粉增白的饅頭、豆芽、泔腳油油炸的油條、工業鹽鹽製的鹹菜、喂平喘藥的瘦肉精、黃豆粉冒充奶粉,連生薑都會有禁用農藥等等,五花八門,無所不有,涉及中國食譜的所有方麵,包括農業、林業、漁業、畜禽業等等。真不知道“我們還敢吃什麽” ?據2005年中國官方報告因食品引發的疾病案例2.4萬起,其中變質食品所占比例最大,其次有毒蔬菜和肉食製品及農業化學品的使用。這些禍國殃民無恥之舉,肯定不是憨厚的農民所為,全都是無序的高漲的拜金主義風潮下道德淪喪的製造商,官商勾結等地方政府內部腐化也難辭其咎,要從根本上杜絕這些情況,並非輕而易舉。

眾多的食品加工行業(全國50萬家15萬家較有規模)都為小企業,大多“放一搶換一個地方”,“撈一把賺一筆”缺乏規模公司的經營與規範,商販利欲熏心缺乏道德,農業部門割裂,監測的不執法,監督的不檢測,沒有真正的監控舉措,他們隻是利用自己的權力從生產商、經營商和小商販身上撈一點“油水”。

加拿大不大可能發生問題食品,因為:1.公民受教育程度普遍較高,從小就注意德品的培養與教育,大環境使得大家都必須遵守個人操守和行為準則,以良心和倫理這一道德指數在創造經濟價值。其實,中國有著悠久的文明曆史文化積澱,良好的道德傳統,可惜被近代的反複折騰,自毀了基石;2.豐富的農業知識源自有效普及的農科網,種、耕、管、監測、滅蟲、施肥、收割、貯存或交易等等信息,農科網和各種專業局專職農科人員,都會及時提供給農場主和農業人。中國也有農科網,但並不那麽健全,濫竽充數的農科人員得不到有效培訓,出工不知如何出力。中小城市的農業學校大都不負正業,沒有一所農業大學設在農村,這一點我們不如印度,曆史悠久的印度那爛陀大學和泰戈爾國際大學都設在農村。發展起來的中國經濟並未減少甚至取消農村的“愚昧”,農民不知科學種田,農業可粗而隻是匱乏。這是最自然不過的事了;3.完善的責任追究機製,部門間的互補監督到位,肇事者和瀆職官員隻要衝出紅線(法律和道德)輕則身敗名裂,重則傾家蕩產,身陷囹圄,決不含糊。中國的“下不違例”獎勵了利於熏心的商販和腐敗的官員,涼了中國老百姓的心,影響損害了國家的國際形象。腐敗分子通過購買方式肆無忌憚篡改規則,把“非法”變成“合法”,而“合法”成了“非法”獲得了個人保護,“俘獲”割裂的執法、監管、拈測等部門沆瀣一氣,以一種不透明方式容忍、支持、保護違規行為,甚至媒體也被“俘獲”成“吹鼓手”。

不道德賺錢的少數人損害了中國的國際形象也砸了中國農民的飯碗。

 

農業商業思路很重要

 

有缺陷的食品往往是速富和物質以及操守缺失造成。有些是“夕陽工業”可怕的工業汙染造成而汙染物已經滲透了土地和水中。遍地開花的黑色汙染害人匪淺,年多達3億人飲用水受到汙染,1.9億人受到與水有關疾病的折磨,3萬名兒童死於腹瀉;2000萬人患上呼吸道疾病;60萬人過早死亡年生產總值損失13%。到了該整治的時候了。傳統的作坊工業模式和農民仍沿用父輩的老方法來侍弄他們的小塊土地有悖可持續發展。

中國農業現代化需要新的思路,工農業需要均衡發展,相互滲透互補發展,農業多樣化(不是統一模式)多中心分散發展非常重要。近年國外發展起來的農業商業化的運作模式值得仿效,這種大型聯合綜合型農業公司,集農場、食品加工或農業包羅的工廠和零售連鎖銷售於一體的商業農業企業能夠大規模地進行農業基礎設施改造,不僅是農業生態係統有了彈性,而且農民也能適應,農民因此也有了資產。再有公共機構的有效監管和強力的保護措施確保農業安全,它既保證經濟快速發展又能解決環境對產生的影響,同時緩解以往對環境造成的破壞。

這種企業就是把一些具有資金和技術並需農產品作原料(包括林、牧、漁、養殖業)現代工業與一大群個體農民和零零散散作坊按照確定的相互依存關係和職能組織在一起,實行股份製,彼此互相合作進行規模化生產某種品牌產品供應國內外,把科技、生產、經營、福祉捆綁於一體,以自主、自營牟利為宗旨的大型綜合農業企業,組成商業化的現代企業。因為它一需政府支持扶植和培育各地區的特色優勢產業,帶動地區經濟發展;二需農民與企業間的合作,城鄉交流把企業集中分散到農村,把農村中的手工業作坊、工匠、藝人相對集中組織發展擴大規模;三需一定的土地規模,以改變農民的種植方式,有效利用農業機械科學種田。它不是過去的人民公社“一大二公”而是現代工業化企業的“一大二私”(私營私有)

要想改變農民的觀念非常難,必須樹立榜樣,以土地使用權入股,讓農民成為簽約工人,使農民家庭收入多元化;人均財政撥款支持,變濫用行政權力為陽光工程,讓他們看到這一切很管用之後,他們才會按照設想去做。

 

回天乏術 順其自然

 

天公不作美,近年的暴雨使我國的幾條河(湖)又塌堤又死人又淹房,軍民抗洪領導慰問,遭受的災難年複一年,蒙受的經濟損失比你想象的要多;幸好今年黃河沒有決口,長江也沒塌堤,唯有淮河要開閘泄洪,身居該泛區的農民又遭厄運,好在是事先有序疏散,對他們而言又是一場生存危機。

加拿大也有暴風雨和洪水,看到的畫麵並不那麽肆虐和緊張,不過是斷幾根電線杆和幾棵樹,山洪衝走也是些無人居住的度假小木屋,斷幾天電,封閉幾天交通而已,比起我國的災情,那真是小巫見大巫。隻有2005年美國新奧爾良強暴雨災難才有可比性,常規防洪手段的局限性隨之不斷顯現出來。

原本旨在保護民眾和耕地的防洪設施設計和養護不當,成為助紂為虐,崩潰後果十分嚴重。1975年,我國中部一連串水堤潰決,導致23萬多人喪生,夏威夷的卡洛科水堤2006年決口,7人死亡。同年,印度蘇拉特的一處水壩潰決,導致120人死亡。

時至今日,我們應該意識到任何防洪設施(壩或堤),絕對不可能萬無一失,而且它使人產生一種虛假的安全感,促使人們在脆弱的洪泛區大興土木,新奧爾良“卡特裏娜壩和防洪堤崩潰之災,是過分自信的設計和缺失維護之過。其實更有效的防洪,並不需要花費巨資,徒勞地根絕洪水。相反要意識到洪水必定會襲來,同時知道應該怎樣應對洪水,這樣可以節省大量資金並挽救生命。該戰略的基礎是這樣:恢複河曲和濕地,從而減慢洪水流速,減小其規模、縮短其持續時間,盡力完善預警和疏散措施,避開洪水的來犯路徑。

美國和其它國家已經采取了其中一些措施,在1993年發生密西西比河大洪水後,至今已從洪泛區遷出了大約一萬個住房和商鋪。為減少洪水危害,在加州北部,一個曆時十年,耗資2.2.億美元在洪泛區拆除一些建築,並將防洪堤後撤,恢複濕地項目,已經執行到位。

盡管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應對洪水的唯一可行方法是我國祖先留下的寶貴經驗,疏和引而不是“堵”。要想增強抗洪能力,我們必須采取一套更先進的手法。這樣的方法不僅能減少生命和財產損失,而且惠民生財,讓河流和濕地煥發生機。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