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俞頻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秋興八首補注》其三

(2025-08-02 03:55:24) 下一個

     

                   其二

           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南鬥望京華。   

          聽猿實下三聲淚,奉使虛隨八月槎。
          畫省香爐違伏枕,山樓粉堞隱悲笳。
          請看石上藤蘿月,已映洲前蘆荻花。

 

            《秋興八首》文本爭議最大處,出現在此詩之首聯:“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南鬥望京華。”中“南鬥”和“北鬥”的考辯之爭。因民國以後一些有影響的詩評家多數主張“北鬥”說,目前現代漢語通行文本都采用“每依北鬥望京華”。筆者在此選用的《錢注杜詩》本中,在“每依南鬥望京華”之“南”字下注明“一作北”,錢謙益在晚明官至禮部尚書,為當時文壇領袖。筆者認為相比其他民間學者,他有閱讀官藏文本的資源,他在注解此詩時,以“南”字為正文,以“北”字作參考。錢氏此舉明確其對文本之態度,即以‘南’為正文,同時認可‘北’本的存在,但遺憾《錢注杜詩》並未就此作進一步闡釋。

 

             主張“北鬥”為原文的論據大致匯總於三部分,主要倡導者是筆者尊敬的葉嘉瑩先生,先生認為在子美詩歌中多次使用“北鬥”,而“南鬥”隻出現過一首,即《上後園山腳》之“星高南鬥落,天熱北風寒。”詩人作詩選字靈感大致以常用字優先,第二便是地理和情感一致,夔州望北便是長安方向,而北鬥七星亦在北麵,這符合後一句“望京華”。第三便是“人之常情”,《秋興八首》完成於秋冬季節,而夔州四麵山巒疊嶂,遠望星際先入眼簾的便是“北鬥”,而南鬥六星僅夏季地平高度約30°,冬季幾乎隱沫,與“落日斜”不配。先生以上論斷幾乎說服當下學界成為主流。

 

             主張“南鬥”為原文者,其實是非主流且論據均在古代史料。首先明代學者王士貞胞弟王士懋藏有宋代早期刻本《新刊校定集注杜詩》,現藏台北故宮博物院。其次便是筆者上文提到的上博藏元代趙孟頫書《秋興八首》卷亦是“南鬥”,此兩證據重要在於更接近唐朝。同時《錢注杜詩》出自錢謙益之手,無疑是有力證據。至於曆代書家墨跡中,傅山寫過“南”字,祝允明、徐渭和王鐸等寫過“北”字,也隻能證明“南鬥”與“北鬥”這兩種版本均同時流行過。

 

             今重慶奉節為唐代夔州所在地,當地有城大南門被後世改作“依鬥門”,以紀念詩聖創作《秋興八首》,筆者網上查閱結果為“依鬥門”雖已因建長江大壩而改建,但改名起於明清,這南門改作“依鬥門”與“南鬥”未有直接關係不應成為在此證據。須知杜子美是“語不驚人死不休”之嚴謹的七律大師,而《秋興八首》是七律中之神品。以下筆者學問有限,盡量匯集唐韻以格律對“南鬥”與“北鬥”展開討論,若其中一個明顯不對格律,便可判明其不是原始文本。

 

            標準七言律詩以偶數句通常押韻,而第一句可壓可不壓,這裏亦有一個“方便法門”,即某些偏離需通過在同一句內“自救”或下一句“相救”進行特定的補償來維持和諧,此謂“拗”與“拗救”。《秋興八首其二》屬於“仄起入韻式”,第一句“夔府孤城落日斜”中“斜”念xia平聲,即“平平仄仄仄平平”。若是“每依南鬥望京華”,即“仄平平仄仄平平”。第一字“仄”以“七言第一字平仄不論原則”判明合理偏離,第三字“南”再由仄變平,則生“負負得正”效果,反而得救。此處為本句“自救”避免“孤平”,符合格律。而若以“每依北鬥望京華”中“華”念平聲,即“仄平仄仄仄平平”,唯有第一字和上文一樣為合理偏離外,其他六字完全匹配。需指出的是,葉嘉瑩先生精通格律,她主張“每依北鬥望京華”之同時,亦沒有說過“南鬥”不符格律,可見在格律判斷上“南鬥”與“北鬥”不存在疑問。

 

           筆者覺得僅以詩人角度討論“南鬥”與“北鬥”用詞恐格局見小,它們源出於古代星占學。漢代道教思想形成係統後,文人將天文星象融入於文章已不在少數,如《大人賦》《嘉遁賦》《應嘉賦》等,初唐楊炯《渾天賦》曰:南鬥主壽祿,東壁主文章”,明確指出南鬥與壽命和官職俸祿相關。《星經》曰:“南鬥六星,是主天子壽命,亦主宰相爵祿之位”。子美為飽學儒者,道門之“南鬥六司主生,北鬥七元主死”陰陽宇宙觀遠比今人了然於胸,當子美羈身孤城,麵對斜暉遙望京華,其內心愁緒自不待言,然此愁,更多對生命飄零,時運不濟之感慨,對家國凋敝,故園難歸之憂慮。其所期者生命之綿延故土之回歸,家國之複興而非歸於寂滅。其次“望京華”中望者乃生機,凡一切生命之美好皆望其綿延。今人解讀杜詩不能隻局限於其思國思君,子美亦渴望回到洛陽杜家祖籍,“京華”有長安一麵亦有家園一麵,如《聞官軍收河南河北》名篇中,子美由悲轉喜即興賦詩時真情流露:“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洛陽之於子美,豈非最思歸去之所?

 

                苟論“南鬥”與“北鬥”孰是子美原文,以《新刊校定集注杜詩》,《錢注杜詩》,子昂書《秋興八首》,和筆者上述之論斷,雖筆者敬仰葉嘉瑩先生之卓識,然揆諸實證“南鬥”更接近原始文本。

 

 

            本詩頷聯“奉使”為引典,《漢書 李廣書蘇建傳》記有李陵與蘇武在匈奴境內的一次相遇,並在信中以“丁年奉使,皓首而歸。”讚揚其忠漢鐵骨,西漢蘇武奉朝命出使匈奴近二十年,曆經磨難,堅守氣節終於白發蒼蒼回歸漢地。而子美官爵遠不如蘇武,卻滯留他鄉不能歸京。“八月槎”在《錢注杜詩》寫成“八月差”,為明顯校印錯誤,“八月槎”出典於兩晉民間傳說,相傳古代每逢八月,海邊會出現通向天界仙境之一葉木筏,有人乘筏而去,此處表明詩人渴望乘舟離開現實處境之心願。頸聯對仗精致無比,“ 畫省香爐違伏枕”原意與現代通行解釋有出入,現代釋文以“詩人回憶長安為官生活而入夜難眠”作膚淺推論,若理清唐代吏製與子美為官履曆,不難理解子美言於當下而非過去。唐設三省製,尚書省,中書省,門下省分工明確,製約相權。趙宋以“二府三司”平鋪,分散相權而集重皇權。漢代以來尚書省四壁畫有古代英烈肖像,故將尚書省別稱“畫省”。杜子美初入長安追隨玄宗在集賢院聽候而未入仕,安史之亂後追隨肅宗在鳳翔授予“左拾遺”,拾遺者檢查政令文書中錯誤遺漏而告之職。收複長安後子美隨駕入京不久後貶官離京,而“左拾遺”隸屬門下省,和“畫省”無關。子美入蜀後受節度使嚴武關照,代宗上位後嚴武推舉子美為節度幕僚兼檢校工部員外郎,後人稱為“杜工部”,工部隸屬“畫省”,而子美任職於成都未曾再去過長安。

 

           “香爐”為漢官禮儀,《錢注杜詩》注有:尚書郎主作文書起草,晝夜直更於建禮門內,有侍女台給棉被,帷帳茵褥,執香爐燒熏等。“違”作“圍”異體字。“伏枕”被現代注釋為因多病來淹飾被貶,其實子美確實病痛纏身。“伏枕”出典於《詩經 陳風》“寤寐無為,輾轉伏枕。”即心中有思念而不得入睡,天寶年間子美在長安患瘧疾,詩有《病後過王倚飲贈歌》:“王生怪我顏色惡,答雲伏枕艱難遍”,乏力失眠為瘧疾之典型症狀,子美瘧疾康複後卻在蜀中又患上嚴重失眠,這在夔州其他詩文可尋。“山樓”是西閣,為子美夔州居住地。“悲笳”是悲涼之笳聲,笳為胡笳。曹丕著《與朝歌令吳質書》有:清風夜起,悲笳微吟。子美思念離蜀回鄉,而現實是他隻能在夔州聽淒涼的胡笳曲,在如此悲哀心情下,尾聯以輕快視覺將詩人由夢幻拉回現實,皎潔月光照亮小州旁的蘆荻,而蘆荻卻在秋風下瑟瑟發抖,劉禹錫在其懷古詩有“今逢四海為家日,故壘蕭蕭蘆荻秋。”

 

                                     < 待 續 >

[ 打印 ]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