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俞頻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秋興八首補注》其七

(2025-08-30 03:46:33) 下一個

 

 

 

                其六
           瞿唐峽口曲江頭,萬裏風煙接素秋。
           花萼夾城通禦氣,芙蓉小苑入邊愁。
           朱簾繡柱圍黃鶴,錦纜牙檣起白鷗。
           回首可憐歌舞地,秦中自古帝王州。


   

         此詩主題理解分歧主要出現在首聯,曆代注家普遍認同子美將瞿唐峽與曲江兩地的對舉,旨在表現詩人對夔州羈旅之愁緒和長安故國之思念。明代王嗣奭在《杜臆》,清代浦起龍在《杜詩鏡銓》中均強調,《秋興八首》之核心是“故園心”和“望京華”,首聯“瞿唐峽”與“曲江頭”而“接素秋”正合此意。在《錢注杜詩》中則另辟蹊徑:“此記長安失陷之事也。玄宗自秦幸蜀,故有瞿唐曲江,萬裏風煙之感,蓋玄宗幸蜀,正八月也,入邊愁,並指祿山之逆陷長安,歌舞樂遊之地,一切殘毀。則宗廟宮闕,不言而知矣。”筆者認為若以“詩史”角度分析,錢謙益先生解釋有其合理性。 瞿唐峽口位於夔州東部要塞,子美在此寫有《詠懷古跡五首》,憑吊古人,自抒胸臆。此處的“曲”字念qu3<入聲>,符合格律,其“曲折之意”則在訓詁層麵豐富了詩意。曲江在唐代為皇家園林,今位於西安雁塔區。瞿唐曲江兩地相距甚遠,而詩人以“萬裏風煙接素秋”將其詩意連接,所謂萬裏風煙便是天地自然間之氣象,“鬥柄西指,天下皆秋”。古人將四季匹配陰陽五行認作:“春木夏火秋金冬水”,秋屬金,正色為白,而“素”即為“白”,此為“素秋”之來源。
 

          頷聯則描繪三處地標:“花萼”即指玄宗皇帝敕令修建的“花萼相輝樓”,“夾城”於開元年間修建,連接大明宮與曲江為皇帝皇族禦用通道,“芙蓉小苑”即是位於曲江的芙蓉苑。《舊唐書》載:“開元二十年,遣範安及於長安廣花萼樓,築夾城至芙蓉園。”而“禦氣”與“邊愁”在此形成強烈對比,前者象征昔日長安之繁華,帝王威嚴之氣象,後者則指今日邊塞之患亂,皇朝衰落之無奈。曆代注家對“邊愁”有兩派解釋,多數觀點為756年安祿山叛軍攻入長安之禍,少數觀點則主張指詩人完成《秋興八首》之前幾年吐蕃入侵長安之戰事。《錢注杜詩》屬於前者:“祿山反報,上欲遷幸,登興慶宮花萼樓,置酒,四顧淒愴。此所謂入邊愁。”筆者認為,若“邊愁”喻指安史之亂,則此詩通篇敘述玄宗由“禦氣”之盛轉為入蜀“邊愁”之哀,此番“錢注說”值得肯定。
 

           頸聯“朱簾繡柱圍黃鶴”在曆代傳世文本中存有另一版本“朱簾繡柱圍黃鵠”,而曆代注家均在“黃鶴”與“黃鵠”作各自詳盡注說,但對於何者更貼近杜詩原意,多數注家並未明確作出比較與論斷,使這一問題懸而未決。在部分現代流行版本中,采用“黃鵠”的似乎更為多見,仇兆鼇在文中選“黃鶴”,後注有:“惟宋本次韻,及《吳若本》作鵠”,上博藏趙孟頫書《秋興八首》中寫作“黃鶴”,可見自元代以來,“黃鶴”與“黃鵠”已並存。《錢注杜詩》雖選擇“黃鶴”,但在其後注有“通作鵠”三字,筆者查閱了《錢注杜詩》全本,察覺錢謙益先生在文本爭議處,先選擇自己認為“最優選”,在其後麵必注“一作◎”,表“亦有其他版本”之意。而在“朱簾繡柱圍黃鶴”之後注“通作鵠”,這“通”字表明,錢謙益先生視“鵠”字為重要異文,具有與“鶴”字同等之合理性,從而在一定程度上淡化了其在正文選擇‘“鶴”字的主次考量。於是乎“黃鶴”與“黃鵠”並存幾乎成為杜詩考證中雖被關注但長期未能達成定論之“疑案”,筆者以下就此試作詳細分析和比較。
 

             因子美七律之嚴謹堪稱“鬼斧神工”,故先從格律分析,以唐代近體詩通為“平水韻”格律看,此處的標準格律為“平平仄仄平平仄”,對應問題處即為是否為“仄”聲,“鶴”在《廣韻》中為“胡郭切”為標準仄聲字。而“鵠”在《廣韻》有兩種讀音,一為“胡沃切”屬入聲沃韻,表一種飛禽。另一為“古沃切”,表箭靶中心之意。兩者若出現在格律詩中均為仄聲字。若以中古聲韻考量,“鶴”“鵠”同屬入聲,發音皆為短促之調,因此若論平仄格律與聲音的促舒對比,二者並無高下。真正的區別或更多地體現在文字背後之意象與內涵。
 

 

           從子美其他作詩用詞習慣分析,在《洗兵馬》中“鶴駕通宵鳳輦備”,在《詠懷古跡五首》中“古廟杉鬆巢水鶴”,在《同諸公登慈恩寺塔》中“黃鵠去不息,哀鳴何所投。”在《留花門》中“公主歌黃鵠,君王指白日。”在《秦州雜詩二十首》中“黃鵠翅垂雨,蒼鷹饑啄泥。”雖“鶴”多取宏大,超脫,寧靜之意,“鵠”多含現實場景,人生折難。然僅以杜詩使用多寡看,兩者並無顯著偏重。
 

        “黃鶴”出典於“黃鶴樓傳說”。傳說有仙神在此地乘黃鶴飛升而去。黃鶴因此成為仙界,道教,隱逸之象征。崔顥寫有千古絕唱“黃鶴一去不複返,白雲千載空悠悠。”頸聯若有“黃鶴”便營造虛幻意境,將“黃鶴”放入長安皇家園林之中,不僅是寫景,更暗示昔日長安之盛世,雖如仙境般美好,而終會一去不返,虛無縹緲。“黃鶴”之意象極大加深了詩人回望長安時“可望而不可即”的傷痛感。並與下句對比,“圍黃鶴”與“起白鷗”以“一鶴一鷗”,“一仙一凡”,對應可謂工整。而“鵠”為天鵝類水鳥,太史公《史記》曰“燕雀安知鴻鵠之誌哉。”以描述陳勝的人生格局。“黃鵠”為一種珍禽,自古便被王家貴族圈養在庭院中。《楚辭  卜居》有“寧與黃鵠比翼乎?”表高潔之士。若在詩中與“朱簾繡柱”相配,無疑完整營造出帝王盛境之氣派和奢華。而“白鷗”為江湖閑鳥,同樣與下句對比,“圍黃鵠”與“起白鷗”以“一鵠一鷗”,“一貴一凡”,亦恰到好處。
 

          曆代注家均以自身立場和側重點對“黃鶴”與“黃鵠”作了極為豐富的注疏與遐想,以筆者上述分析亦難有定論。然杜詩原文絕不會兩者並存,窮極探究尚需新材料之發現。讀整首詩品其韻味,啟興“ 瞿唐峽口曲江頭”,落至“秦中自古帝王州”,子美思緒沉鬱深長,始終圍繞盛世而衰落之悲愁中,相比之下“黃鵠”所承載之“高潔之士”與“帝王珍禽”之意象,似乎比“黃鶴”之“仙道”與“隱逸”之氣更能扣合“秦中自古帝王州”這一沉重之曆史現實。綜上,筆者認為“朱簾繡柱圍黃鵠”或更近原文。
 

 

          尾聯“秦中”即關中平原之別稱。當年商鞅向秦孝公獻計曰:“秦據山河之固,東向以製諸侯,此帝王之業也。”賈誼《過秦論》曰:“秦孝公據崤函之固,擁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窺周室,有席卷天下,包舉宇內,囊括四海之意,並吞八荒之心。當是時也,商君佐之,內立法度,務耕織,修守戰之具,外連衡而鬥諸侯。於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自秦以後曆代君王均以盤踞這龍脈寶地而視作得天下。
 

          《錢注杜詩》曰:“長安天府,三成帝畿,故曰周以龍興,秦以虎視。至有唐而胡虜長驅。”錢謙益先生身處明末滿清外族入侵,帝製改朝之際,對國破存亡尤為敏銳。這是不同經曆的注家讀出不同杜詩內涵表現。而“秦中自古帝王州”是在子美視野下,在其親身經曆過盛衰巨變之長安後,將對特定王朝之哀歎,升華為對“帝王州”這一曆史符號的普遍性思考,從而賦予詩歌跨越時空的宏大悲劇感,這是杜詩有別於常人的偉大之處,同時子美似乎感受到五百多年前,東漢末年李傕郭汜起兵攻陷長安,王璨逃離屍橫遍野之城外荒野,哀歎“南登霸陵岸,回首望長安。”彼時彼刻恰似此時此刻。
         
                  <    待    續   >

[ 打印 ]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