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轉帖:建國六十年:輝煌的工業化曆程

(2009-08-15 21:41:51) 下一個
        作者:窮鄉親
        二十世紀世界上發生的巨大變化之一是社會主義中國的崛起。中國崛起的主要標誌是獨立自主的工業化的實現。新中國在大約三十年的時間裏,就從一個貧弱的農業國而迅速發展成為一個能夠同世界霸權主義國家抗衡的工業國,並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世界格局,從而為當代中國的振興贏得了機迂。隨著曆史的延展,越來越顯示出毛澤東時代的決定性意義。

        中國工業化是怎樣實現的?它經曆了怎樣一個艱巨豪邁的曆程?這是當代中國人不能不了解的事惰。

        實現工業化向來是共產黨領導中國革命的明確的奮鬥目標。在建國初完成了國民經濟恢複任務之後,毛澤東和黨中央就及時地把實現工業化的曆史任務提到中心日程,著手部署和規劃國家工業化建設的藍圖。這主要體現在1952年“過渡時期總路線”的提出和1953年國家建設第一個“五年計劃”的製定。黨在過渡時期的總路線的基本內容是:在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內,逐步實現國家的社會主義工業化,並逐步實現國家對農業、對手工業和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簡稱“一化三改”。)其主體就是迅速發展生產力、實現社會主義工業化。

1、第一個五年計劃全麵勝利實現

        從當時的惰況出發,第一個“五年計劃” (1953—1958)製定的主要任務是集中力量發展工業,尤其是重工業:冶金、燃料、動力、機器製造、化學工業等。計劃五年內國家投資總額766.4億元(折合黃金7億多兩),其中58.2%用於工業基本建設,新建一批規模巨大、技術先進的新工業部門,並要用現代先進技術擴大和改造原有的工業部門。一方麵要合理地利用和改建東北、上海和其他沿海地區城市已有的工業基礎,另一方麵要開始在內地建設一批新的工業基地,以求大大提高我國工業生產的能力,並逐步改善不合理的生產力布局。在優先發展重工業的同時,注意統籌兼顧、平衡協調發展,相應地發展農業、交通運輸業、輕工業、郵電業和商業以及文化教育事業等。正如毛澤東在1954年9月第一屆全國人大開幕詞中宣布的:“準備在幾個五年計劃之內,將我們現在這樣一個經濟上文化上落後的國家,建設成為一個工業化的具有高度現代文化程度的偉大國家。”(《毛澤東選集》第五卷第133頁。)

        在毛主席和黨中央的正確領導、部署和蘇聯的大力援助下,中國工業化建設初師大捷:第一個五年計劃的目標和任務提前一年勝利完成。

        在第一個五年計劃時期,全國完成基本建設投資總額588億元,以156個大項目為中心,施工的限額以上的工礦建設項目694個。到1957年底,全部投產和部分投產的分別是428個和109個。固定資產新增492億元,是1952年的1.9倍。其中有許多大項目大建設,如:鞍山鋼鐵公司的三大工程— 大型軋鋼廠、無縫鋼管廠、七號練鐵爐開工生產;馬鞍山鋼鐵公司、包頭鋼鐵公司和武漢鋼鐵聯合企業新建施工;中國第一汽車製造廠(長春)建成並開始生產“解放牌”汽車;中國第一座拖拉機製造廠(洛陽)始建;第一座飛機製造廠建立並試製成功第一架噴氣式飛機;第一座機床製造廠(沈陽)建成投產;第一座現代化的電子管廠(北京)建成並投產;第一座現代化的製造無線電元件的綜合性工廠— 華北無線電器材廠開工生產;西北第一座大發電廠— 西安第二發電廠建成;第一個天然石油基地— 玉門油礦建成。還有武漢長江大橋、衡陽湘江大橋建成並通車,青藏、康藏,新藏公路建成通車等,都是在第一個五年計劃時期創建和完成的。這些建設不僅填補了一些現代工業的空白,而且對一些老工業進行了技術改造,使中國工業的基礎和生產能力有了顯著提高。有許多重要的工業產品,如發電機、冶金和采礦設備、最新式金屬切削機床、汽車、噴氣式飛機等都是原來不能製造的,這時都能生產了。同時,由於大部分項目和投資投放於內地,(例如僅武漢就建立了武漢鋼鐵廠、武漢重型機床廠、武漢鍋爐廠、武昌造船廠、武漢肉類聯合加工廠等大企業)因此對改變舊中國工業過份偏於沿海的不合理布局起了很大作用。

        到1957年,全國工業總產值達到704億元,比1952年增長128.3%,年均增長18%。主要工業產品的產量:鋼535萬噸,比1952年增長296%,為建國前最高年產量的5.8倍;煤產量達到1.3億噸,比1952年增長96%,為建國前最高年產量的2.1倍;發電量達到193.4億度,比1952年增長166%,為建國前最高年產量的3.2倍;水泥686萬噸,比1952年增長140%,等。各項指標大都提前和超額完成。

        第一個五年計劃的成就,不僅有力地證明了黨的過渡時期總路線和計劃經濟的科學、正確,而且充分地顯示了共產黨在領導經濟建設、優其是發展工業方麵的卓越能力和高超的效率。

2、大躍進運動功不可磨

      在第一個五年計劃提前完成的一片熱火朝天、全麵勝利的局麵下,毛主席決定進一步加快建設和發展的步伐。為此發出了“生產大躍進”的號召。1958年1月他說:“中國經濟落後,物質基礎簿弱,使我們至今還處在一種被動狀態,精神上感到還是受束縛,在這方麵我們還沒有得到解放。要鼓一把勁。” “現在要來一個技術革命,以便在十五年或者更多一點時間趕上和超過英國(指鋼產量)”。(《毛澤東文集》第7卷第350頁。)“要掀起一個生產建設高潮”。

        大躍進運動雖然出現了許多失誤,但從中國工業發展史上看,其重要地位和偉大成就是不容否定的。對於工業建設來說,大躍進實現了現在人們說的“超常規”、“跨越性發展”。有許多大項目、大建設,重大科技成就都是在大躍進中實施和取得的。例如在鋼鐵工業中,不僅興建了當時中國最大的煉鋼廠武漢鋼鐵廠,而且還有邯鄲鋼鐵廠、濟南鋼鐵廠、杭州鋼鐵廠、廣州鋼鐵廠、南京鋼鐵廠、安陽鋼鐵廠、成都鋼鐵廠、柳州鋼鐵廠等,一大批大型鋼鐵企業都是在大躍進中開始建立的。同時,還有最大的煉鋼平爐在鞍鋼建成、出鋼,北京石景山鋼鐵廠首次進行氧氣頂吹練鋼技術試驗成功等。

在1958、59年實施和完成的其他重大建設項目還有:第一台半導體收音機製造成功,第一套電視發送設備和第一台黑白電視機研製成功(清華大學),第一台40匹馬力柴油拖拉機出廠,第一台內燃電動機車試製成功,第一部國產轎車“東風”(後為“紅旗”)牌轎車誕生,第一艘萬噸級遠洋貨論“躍進號”下水,第一台138噸交流電力機車試製成功,第一座重型拖拉機廠(洛陽)建成投產,第一座實驗性原子反應堆開始運轉、回旋加速器建成,第一台每秒運算一萬次的電子數字計算機試製成功,我國最大的重型機器廠(國家重點鑄鍛件的生產中心之一)在黑龍江省齊齊哈爾富拉爾基建成、投產,另外,還有寶成鐵路、鷹廈鐵路、包蘭鐵路、黔桂鐵路建成通車,昆明鐵路同越南鐵路接軌通車,重慶的白沙沱長江大橋、鄭州黃河大橋建成通車等。在公共設施建設方麵,如首都人民大會堂、博物館、火車站、工人體育場等“十大建築”。至於各地方開工、建立的工業、交通等各業項目以及“標誌性”建築就更多了。

        這種大發展的勢頭一直持續到1960年。例如上海吳涇化工廠就是在1960年投建的。該廠是由我國自己設計、自己製造設備的大型氮肥廠,於1963年建成、投產,它對建立我國新興的化肥工業起了重要奠基作用。

        僅在兩、三年時間內,國家就有這麽多的項目投建、完成,這麽多的科技成果取得,這在曆史上是絕無僅有的。大躍進在當時之所以反響於世界,並不奇怪。

        當然,由於當時基本建設戰線太長、工業鋪的攤子過大,投資超過了國力,因而造成農業和輕工業大幅度下降,消費品短缺,人民生活嚴重困難。但是大躍進給中國工業創造出的生產能力卻是空前的、巨大的。三年中,工業總產值以及主要產品的產量:鋼鐵、原媒、機床、發電量等,都有大幅度增長。據統計,從新中國建立到1964年,重工業各主要部門累計新建的大中型項目中,有三分之二是在大躍進三年中開工的。三年中新增的煉鋼能力占從建國到1979年三十年間新增練鋼能力的36.2%,采媒能力占29.6%,棉紡綻占25.9%等。(引自胡繩主編《中國共產黨的七十年》第415、416頁。)包括大躍進在內的整個第二個五年計劃期間,國家基本建設投入共1206.09億元,建成大中型項目581個,新增固定資產861.82億元,均大大超過了第一個五年計劃時期。

        談到大躍進,有些人總是講它的失誤和挫折,而無視它在中國工業建設史上的重耍地位和偉大成就。這是對曆史的歪曲。我們說:如果沒有大躍進中的那些工業成就,中國工業體係的建立將會推遲許多年。包括後來在六、七十年代發展起來的汽車、造船、機床製造、交通、國防工業、甚至“兩彈一星”的成就都將是個問號!

3、工業學大慶運動開創了中國工業建設的新局麵

        1961年初,為了克服困難,同時調整自大躍進以來被打破的某些經濟平衡關係,整頓經濟秩序,黨中央在深入開展調查研究的基礎上,提出了對國民經濟實行“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方針。此後黨中央還發布了《關於當前工業問題的指示》,製定了許多新的政策和措施。大幅度壓縮基本建設投資和工業生產指標,對經濟發展中的重大比例關係、管理製度等進行了一係列調整,使其基本上建立在符合客觀實際和規律的基礎上,從而指導中國工業向更加積極、紮實、健康的軌道轉變。

        正當中國工業處於調整、壓縮局麵中,石油戰線卻發憤圖強、異軍突起,爆出了振動全國的喜訊。

        為了解決我國工業發展的能源這一基礎問題,毛主席和黨中央對石油工業十分重視,早在第一個五年計劃中就把石油勘察、石油開采列為一項重要任務。1959年我國石油地質工作者在東北鬆遼盆地發現地下油田,當時命名為“大慶”。經黨中央的批準,1960年石油部調集來自全國石油戰線4萬名職工開進茫茫大草原,投入開發油田的大會戰。在當時生活條件十分艱苦、施工設備十分落戶、投資很少的情況下,硬是靠毛澤東提出的“革命加拚命”的精神,苦戰三年,創建了一個年產600萬噸的大油田和一個大練油廠。建設速度比蘇聯杜依瑪茲大油田快一倍。大慶油田是在帝國主義對我國進行經濟封鎖,蘇修撤退專家、停止支援、卡我們的脖子的情況下,完全靠中國人自己的力量創建的。大慶的事跡對當時的中國無異於成功爆炸了一顆原子彈,使整個工業戰線受到振奮,產生了積極的影響。

        大慶的經驗受到毛主席和黨中央的高度重視,1964年發出了“學解放軍、學大慶”的號召。自此,全國工業戰線掀起了“學習大慶經驗、創大慶式企業,走自力更生、艱苦奮鬥道路”,培養“三老四嚴”良好作風的熱潮。(注:“三老”:當老實人、說老實話、做老實人;“四嚴”:嚴格的要求、嚴密的組織、嚴肅的態度、嚴明的紀律)

        繼大慶油田的開發,接著又以同樣的方式開發了勝利油田和大港油田。到1965年中國石油產量達1131萬噸,比1957年增加了6.75倍,從此中國石油實現了全部自給,靠“洋油”的時代就結束了!隨著中國現代石油工業基地的建成,與此相聯係的石油化工、化纖、塑料等一批新興工業也迅速建立起來。這標誌著一個以石油、能源為領軍的新的工業模式的出現,中國工業發展開辟出新局麵!

        1965年我國采用國際先進技術,由自己設計的第一座維尼綸廠建成投產,這標誌著中國的紡織工業開始向新興的合成纖維工業發展。

        工業學大慶運動,以調動人的主觀能動性為強大動力,給工業生產帶來新的活力。中國工業不僅完全從壓縮、下降局麵中走出來,而且又大步、迅速地前進,進入一個新的增長高峰。1962—1965年工業總產值年均增長17.9%,接近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的增長速度。1965年工業總產值達1402億元,比1957年增長98.1%。八年中基本建設投資完成938億元,建成大中型項目531個。主要產品產量:鋼達到1223萬噸,比1957年增長1.3倍;煤達到2.32億噸,比1957年增長77%;發電量達到676億度,比1957年增長2.5倍;合成氨達到148.4萬噸,比1957年增長8.7倍等。其他產品,水泥、汽車、棉紗、食糖等產量都有很大增長。(引自胡繩主編《中國共產黨的七十年》第415頁。)

        這時,中國工業的門類己初步建全。工業產品的品種,五年中增加了三萬多種,而且質量普遍提高,成本顯著降低。成為新中國發展史上的一個好的時期。1965年全國企業總數達到15.8萬個(其中全民所有製企業4.6萬個,集體所有製的11.2萬個),全國職工人數達到4965萬人(其中全民3738萬人、集體1227萬人)。

        1963年在國民經濟己開始全麵好轉的情況下,黨中央、國務院批準,拿出11億元,為全國40%的職工增加了工資。

        在六十年代初的困難時期,有人曾主張把國防和科技上的核試驗項目下馬,但毛主席和黨中央則頂住了壓力,堅持了研製“兩彈一星”的重大戰略決策。在廣大科技工作者的艱苦努力下,到1964年10月就成功地爆炸了中國第一顆原子彈,1965年又成功地爆炸了第二顆。從此中國邁進了世界核大國的地位。

        當有人大肆宣傳大躍進和“三年困難時期”的“失敗”時,難道不為中國在此後僅三、四年時間就奇跡般地湧現出如此巨大的成就而感到困惑嗎!

4、文革時期 — 獨立完整的工業體係基本建成

        在新中國前三十年建設史上,跨越六、七十年代的文化大革命占了十多年。有人說:當時中國完全陷入政治運動、階級鬥爭之中,而經濟發展“停滯”,“瀕臨崩潰的邊緣”。但事實證明了這種說法的荒涎不經。

       “文革”十年正處於中國工業和科技發展的關鍵時期,它在建立我國獨立完整的工業體係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當時毛主席的“工業學大慶運動”、“抓革命促生產”、“把國民經濟搞上去”等一係列指示下,黨中央和各級黨委、革委會對工業生產抓得是很緊的,都是將其作為反對霸權主義和修正主義的一項硬任務堅決完成的。雖然在個別年份由於派性和無政府主義的幹擾,出現過生產和產量下降的情況,但從十多年總體上看工業發展仍是迅速的,決不是“停滯”和“緩慢”。設想十多年間工廠都是停止生產搞運動、整日開批判鬥爭會那是十分離奇的!

        這隻要回顧一下那時國家在工業建設方麵所作出的一係列重大部暑,想想那時全國實施和建成的一係列大項目、大工程、骨幹企業,辦的許許多多大事和取得的成就,事實就很清楚了。

        首先,以石油、煤炭、電力為主的能源、動力工業為例。僅在1967年至1976年期間國家的投資就超過了500億元。在石油工業中,不僅擴建了大慶油田,而且新建了勝利油田、大港油田、任丘油田、遼河油田、中原油田、江漢長慶油田等。原油產量以每年平均遞增18.6%的速度增長,1978年產量突破了1億噸,原油加工量比1965年增加5倍多。其發展之快是首當其衝的。在煤炭工業中,新建了山西高陽煤礦、山東兗州煤礦、河南平頂山煤礦、四川寶頂山煤礦、新疆哈密露天煤礦等一係列新的大型企業。由於石油、煤炭工業的迅速發展,一大批新的化工,化肥企業也在當時建立起來。如兗州煤礦新建了魯南大化肥廠等。在電力工業中,僅全國新建的大型發電站就有:劉家峽水電站、丹江口水電站、龔咀水電站、黃龍灘水電站、碧口水電站、八盤峽水電站以及唐山陡河發電廠、山東萊蕪火力發電廠等。中國首座核電站 — 秦山核電站開始建造。各地興建的的中小型發電站就更多,每年都有大批投建,到1975年僅小型水電站全國就有5萬多,1978年達9萬多座。十年間中國能源產量年均增長率達到9.2%。這大大高於改革之後的八、九十年代。人們知道,到2007年,全國石油產量才1.87億噸,29年時間才比1978年增長了79%倍,遠遠低於從1949—1978年增幅的866.08倍!可以說,如果沒有文革時期石油、媒炭、電力等許多大型工業基地的建立和迅速發展,我國八、九十年代的整個能源供應將是大問題,與此相關的化工、化肥、化纖等許多工業門類也不會發展起來。同時,文革時期建材工業也有迅速發展,如各縣都建立了水泥廠,1978年全國小水泥廠達到3400個,還有許多在建中,每年以幾百家的速度投產。

        適應當時國防建設和備戰的需要,六、七十年代黨中央采取了以內地“三線建設”為重點的方針。從1965年到七十年代中期,國家在“三線建設”中投資達2050億元,建立起了攀枝花鋼鐵基地、十堰第二汽車基地、六盤水工業基地、酒泉和西昌航天中心等一大批鋼鐵、有色金屬、機械製造、飛機、汽車、航天、電子工業等新的工業基地,使國家的基礎工業和國防工業狀況大大改變。全國有許多著名的大企業,如湖北二汽、貴州鋁廠、邯鄲大型水泥廠、德陽第二重型機械廠、江油特殊鋼廠、成都無縫鋼管廠、山東萊蕪鋼鐵廠、山東拖拉機廠、推土機廠等也都是那時創建的。至於各地建設的大型骨幹企業就更多了。到七十年代末期僅“三線”地區的工業固定資產就由原來的292億元增加到1543億元,增長4.28倍,約占當時全國的三分之一。工業總產值由258億元,增加到1270億元,增長了3.92倍。這極大地促進了中西部經濟、科技和教育的發展,對於改善工業布局,克服過於集中於東部沿海大城市的狀況,縮小東西部地區差距具有重大的戰略意義。人們看到,改革開放以後一改原來的指導方針,實行以東部沿海地區為重點、向沿海地區傾斜的方針,使中西部大批人才和資金“孔雀東南飛”,造成地區差別和社會矛盾迅速擴大。可想而知,如無過去“三線”建設時期的基礎,目前中西部的經濟發展還會更加落後。

        新興工業,如電子工業,到1979年全國已建立了2000多個電子企業,職工隊伍達到100多萬人。全國建設了四十多家集成電路工廠。自1956年以來,23年間電子工業產值年均增長20.3%。並擁有相當規模的生產和研究裝備。初步形成門類比較齊全的工業部門。人們知道,目前中國己作為一個電子產品的生產大國出現在世界,電視、電腦、電話等產品和自動控製技術己廣泛運用於生產、辦公、普通家庭。但是應該知道,這些現代科技產品的核心技術的研發、攻關和形成工業生產能力卻都是在改革前的六、七十年代實現的。例如到七十年代末,我國研製的機算機型號就達到了200多種,專業生產廠有十多家,生產計算機2300餘台。電視機年產達249.2萬台。早在1974年四川長虹電子企業就上了彩電生產線,開始生產彩電。到七十年代末,電視、電話等產品就開始在部分家庭裏使用。而到了改革之後的八、九十年代,電子工業曾一度出現了不景氣。因此說,如果不搞改革,這些現代科技產品和裝備定會更快地在廣大群眾中普及。當主流媒體大肆宣傳目前電視、電惱、電話的發展成就時,殊不知它並不能記在改革開放的功績薄上。

        為了引進國外先進設備和技術,加強我國工業的薄弱環節,以滿足國家建設和人民生活的需要,在1972年以後,毛澤東、周恩來批準以“四三方案”為中心的引進國外成套設備的報告。先後投資50多億美元,引進了26個大項目,其中包括13套大化肥、4套大化纖、3套石油化工、10個烷基苯工廠;還有武鋼一米七軋機,3個大電站、43套綜合采煤機、1套彩色顯象管成套生產技術以及透明壓縮機、燃氣輪機、工業氣輪機工廠等。通過這些引進,建成了北京石油化工總廠、上海石油化工總廠、山東勝利石油化工總廠、遼陽石油化纖廠、北京石油化纖廠、黑龍江石化纖維聯合企業、福建維尼綸廠、四川維尼綸廠以及大慶化肥廠、南京棲霞山化肥廠、遼河化肥廠、洞庭氮肥廠、四川瀘州和貴州赤水天燃氣化肥廠等國內一大批現代企業。並且它們都取得了很好的經濟效益。這些都大大增強了我國化工、化肥、化纖等工業的生產能力。其中13套大化肥項目就占全國化肥總生產能力的1/5。1976年我國自己設計、製造的三十噸乙烯工程(1973年動工)在北京石化總廠建成、投產。在這些大化肥項目的帶動下,七十年代各地也大辦化肥工業,1978年全國小氮肥廠就達1534個。這直接為八十年代的農業增產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創造了條件。

        中國的汽車工業,自從五十年代建立長春第一汽車製造廠之後,又對當時基礎較好的全國四個汽車製配廠進行技術改造,在六十年代初形成了南京、上海、北京、濟南四個汽車製造廠。文革時期,在建立湖北二汽、四川汽車製造廠(後為重慶)、陝西汽車製造廠等項目的帶動下,全國各地的汽車工業如雨後春筍般建立起來。七十年代末遍布全國各地的汽車製造廠近200家。1980年全國的汽車產量達22.2萬輛,由建國初汽車工業的空白點,擠身於世界汽車製造行列的第14位。與其同時,機床年產量達13.4萬台,拖拉機產量達9.8萬台,手扶拖拉機21.8萬台等,這些都主要是在文革期間發展起來的。

        最令人睹目的是國防工業和航天工業。自1964年我國第一次核爆炸試驗成功後,到七十年代後期,共成功進行了16次核爆炸試驗,還有第一枚導彈發射成功、第一顆氫彈爆炸成功、第一次地下核試驗成功、第一次運載火箭發射成功、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發射成功、第一艘核潛艇研製成功、第一次回收發射的地球衛星成功等,可以說成果一顆接一顆,捷報一個接一個,勇往直前,直上雲天。十幾年的時間就突破了曆史上的“八個第一”,成功發射了8顆人造衛星等。使中國成為繼美、蘇之後第三個核武和航天大國。

        1967年6月17日,我國第一顆氫彈爆炸成功,這是繼1964年我國成功爆炸第一顆原子彈之後,在核工業領域取得的又一個震驚世界的壯舉。我國僅用了2年8個月,便以世界上最快的速度完成了從原子彈到氫彈兩個發展階段質的跨越。.

        又如中國的造船工業,自1958年建造萬噸級“大躍進”號和六十年代建造“東風”號、“安源”號等遠洋貨船之後,到七十年代初迅速發展到建造二萬五千噸的貨船(1971年上海江南造船廠“長風”號下水),還有七千五百噸的客貨兩用船。1974年之後,自造的萬噸級船舶一艘又一艘下水,速度越來越快。1974年生產的船舶噸位數和艘數就比1965年增長了近10倍。其中有能夠衝破三米厚冰層的破冰船、三千噸的海洋地質綜合調查船、七千六百噸的雙體石油鑽井船、深海上的油台船、萬噸級的挖泥船以及巨型深塢船等。到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逐步提高到造五萬噸和十萬噸級巨輪的水平。由此中國迅速邁進世界造船大國的行列。

        文革期間,在鐵路、公路、航空、大橋梁建設等方麵取得的成就也是十分驚人的。十多年間,先後建成了成昆鐵路、湘黔鐵路、川黔鐵路、襄渝鐵路、焦枝鐵路、枝柳鐵路、京通鐵路、陽安鐵路等十多條鐵路幹線,還建成了包括滇藏公路、韶山至井岡山公路在內的許多貫穿各省城鄉的公路幹線。到1979年,全國鐵路通車裏程達五萬多公裏,有複線的八千多公裏,並且開始了電氣化鐵路建設。內燃機車也投入使用。鐵路貨運量達十億萬噸。全國公路通車裏程達80萬多公裏,全國兩千多個縣基本上都通了公路,大大改變了全國交通幹線落後的狀況。尤其顯著的是,當時的鐵路、公路幹線建設大多是在西南地區高山峻嶺的複雜地形條件中施工的,施工過程極其困難、艱苦。像成昆鐵路,全程僅打鑿隧道就有427個,架橋梁991座,其工程艱難程度在世界鐵路建設史上少有。工人階級、技術人員硬是靠發揚“敢啃硬骨頭”和“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去戰勝困難,譜寫了人類建設史上最豪邁的篇章。

        在交通發展的同時,中國的大橋梁建設步入新階段。1968年世界聞名的大工程南京長江大橋建成通車。此後,十年間又先後建成了長沙湘江大橋、山東省北鎮黃河大橋、前扶鬆花江大橋、浙江省蘭江大橋、蚌埠新淮河大橋、上海黃浦江大橋、閩青大橋、洛陽黃河大橋、田莊台遼河大橋、江蘇省淮南大橋、五河淮河大橋、重慶長江大橋等,使我國大橋梁建設無論在設計施工水平,還是在建設速度上都跨入到世界先進的行列。

        其他在大港口建設、長距離輸油管道建設、高壓遠距離輸電變電工程、載波通信幹線工程,衛星通信地麵站建設等方麵都取得了突破性發展,施工能力和技術水平上了新台階,成為建國以來發展速度最快的一個時期。

         從曆史上看,中國在基礎工業方麵投入規模最大、建立企業最多、發展最快的時期,一是“大躍進”時期,二是“文革”時期。“大躍進”時期所建立的企業有少數在“調整”時期下了馬,(但其中大部分在後來形勢好轉時又陸續恢複發展起來)與其不同,“文革”時期的工業建設卻謹慎得多,穩健得多,項目建設一個成功一個,幾乎找不到有任何效益不好的企業。在包括文革在內的整個“三五”、“四五”計劃期間,國家基本建設總投入達3116.42億元,(統計到1977年)新增固定資產2157.40億元,全部建成投產大中型項目1691個。到1979年工業企業總數達到35.5萬個,(其中全民所有製企業8.4萬個,集體企業27.1萬個),是1965年的2.25倍,而且企業規模普遍擴大,其中大中型企業有4500個。例如全國鋼鐵企業就有984個,有色金屬企業945個。1978年全國職工總數近一億人(9967萬人,其中全民製7693萬人、集體製2274萬人),比1965年增長70%以上。

        主要產品的產量:1978年鋼產量達3178萬噸,超過了英、法、意、德,成為繼美、蘇、日之後的第四位國家;石油產量達10405萬噸,由過去有名的“貧油大國”而一躍成為基本上自給的世界“第八產油大國”;原煤6.18億噸,居世界第三位;全國發電設備容量達5712.21萬千瓦,年發電量達2566.5億千瓦時,分別是1965年的3.43倍、3.78倍,居世界第七位;棉紗達238萬噸,居世界第一位;化肥達869萬噸,居世界第五位,等等。水泥達6524萬噸。

        中國工業的門類,如果說經過第一個五年計劃、大躍進運動、國民經濟調整和工業學大慶運動,到六十年代中期己初步建全,那麽到了七十年代末期,中國的工業體係不僅進一步建全,而且在基礎、實力上大大增強。對比六十年代中期,完全是上了一個大台階。這時各主要工業部門的設備、生產領力和產量都進入世界比較靠前的行列。在技術上接近世界的先進水平。中國工業己經發展成一個包括冶金、鋼鐵、原材料、燃料動力、汽車、機械製造、化工、輕紡、有機工業、電子、航天、核工業、國防工業等大型工業基地、之間相互關聯而又配套的完整體係。中國從建國初連手扶拖拉機、縫紉機等都不能製造的落後農業國,發展到這時己經成為能夠生產製造各種機床、拖拉機、汽車、火車、巨輪、坦克、飛機、戰艦、各種精密議器、核發電站、電子計算機、電視、原子彈、氫彈、核潛艇以及發射導彈、運載火箭,衛星等等的工業大國。而且是在沒有任何外國援助、合作的情況下完全由自己設計、自己製造。這大大縮短了與發達國家的差距。其關鍵性的步驟都是在“文革”時期完成的。

        按照1956年中共“八大”提出的標準:工業化的要求是建立一個完整的工業體係,即工業生產在社會生產中占主要地位,重工業在整個工業中占顯著優勢;能自行設計和製造各種主要的機器設備、原材料和各種消費品;有相應的化學、動力、運輸和輕工業等。那麽可以說這一目標到了七十年代末就基本實現了,一個獨立的、比較完整的門類齊全的工業體係基本建立起來。這也同1975年周恩來在第四屆全國人代會《政府工作報告》中關於“在1980年前建成一個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係和國民經濟體係”的判斷完全相符。

        鄧小平在1980年12月也講:“經過三十一的努力,我們的全部工交企業單位己經發展到近四十萬個,國營企業固定資產比解放初期增長近二十倍。培養了大批熟練工人和上千萬專業人才,建立了比較完整的工業體係和國民經濟體係。全國人民的生活比解放前好得多了。同一些比較大的發展中國家相比,我們所取得的成績比它們大,建設的速度也比它們快。”(《鄧小平文選》第二卷第356、357頁。)這說明,至少在1980年前,中國的獨立完整的工業體係和國民經濟體係就建立起來了。中國工業從不存在“發展緩慢”的問題!如果沒有當時工業發展上的巨大成就,中國靠什麽戰勝美、蘇兩個霸權主義?怎麽能夠打破他們的封鎖、製裁、禁運以及軍事侵犯?世界頭號霸權主義國家的總統尼克鬆能前來北京與毛主席會見嗎!

        人們知道,世界上衡量一個國家是否工業化的主要指標,就是看其工業在整個國民經濟中的比重(70%以上)。根據國家統計部門公布的數據,1978年全國工業總產值達4231.0億元,占當時工農業總產值的比重是74%,農業的比重是26% 。這與1952年工、農業產值是30%與64%的比重相比,完全是根本的改變。這標誌著中國從此進入工業化時代。

        到七十年代末,中國工業不僅在國民經濟總量中高達75%以上,而且門類齊全,尤其是一個掌握核技術、電子計算機技術等現代工業類型的國家。即使與現代的各工業國家相比,中國許多產品的產量和技術水平也列前幾位。按當時美國國務卿基辛格的說法:"中國以世界上六個最大工業國之一的姿態出現了" 。在國防力量和航天工業上,則躍居世界第三位。主要物質生產部門采用了大機器生產,電力、媒炭、燃油成為主要的動力源;農業上達到了半機械化程度等。從主要的經濟指標上看,當時的中國當之無愧地稱得上是一個工業化國家。中國以東方巨人的恣態開始崎立於世界!

《強國論壇》跟帖: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