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個世紀八十年代以來,一個在課本裏才能見到、曾經被批倒批醜的詞忽然漸漸流行起來,幾乎成了重新揚眉吐氣的那部分知識分子的看家詞,這個詞就叫“人性”。當初批判的大意是,沒有超階級的人性,超階級的人性是一種掩蓋差異的虛偽。魯迅與梁實秋有過著名的論戰,魯迅說闊小姐的香汗淋漓和臭苦力的臭汗淋漓根本不是一回事。人性論回歸的大背景是“四人幫”的被粉碎,當時人性論者的大意是,再不能搞“極左”的那一套了,要講人性,用人性取代殘酷無情的階級鬥爭。那麽,什麽是人性呢?
聽話聽音,既然取代的是“殘酷無情”,那麽“人性”就是一種溫情脈脈的東西,即人情味吧。從這個意義上講,有知識的那些人的專業詞匯“人性”,大概就是無知識的人通常所說的“人味”吧。遇著極端不講良心或壞事做絕的人,老百姓會說:“你還有人味嗎?”這個“人味”大概就是“人性”吧,這是我當初的理解。改革開放是盛產新詞匯的時代,也是賦予舊詞匯新意最多的時代,令人眼花繚亂,不解放思想,是無法準確理解的。這不,我後來發現,把“人性”一詞和“人味”等同起來,或許是一種一廂情願。從與時俱進的角度講,後來“人性”一詞越來越流行,“人性”得到了極大的張揚,耳濡目染,我應該更加理解了“人性”一詞才是。但事實上,隨著“人性”的張揚終於登堂入室的那群有知識的人,卻大大方方地給我們給出了新解:人性是自私的。“人性”究竟是指人類的憐憫關懷,還是指人類的自私冷漠?不是要尊重、張揚“人性”嗎?究竟要尊重、張揚良知與關懷,還是要張揚、尊重自私和貪婪,我糊塗了,我終於糊塗了。
有知識的“知性”階層與無知識的百姓階層的最大的區別,就是“知性”階層有著遠比百姓複雜、靈巧的創造,老百姓不下功夫是無法理解他們的創意的。上麵所說的“人性”即是一例。“人性”和“人味”,究竟是不是一回事?憑我的有限知識,我是沒有能力回答這個問題的。但關於通俗的“人味”,我還是自信的。舉個例子說,筆者的父親七十年代當建築工人的時候,工人們都有著周末和假期,病了是病號,傷了是工傷,可以去職工醫院,免費而且班組還派人輪流照料;筆者的弟弟二十多年後在同一公司當工人,他是電工,他們的周末和假期不但被改革沒了,而且有一次他工作時遭到了電擊,有一個手掌都成了黑色,班組長知道了,告訴他悄悄回家休息兩天,別聲張,否則上麵知道了要扣發工資,按違反操作規程處理,大家都吃不了兜著走,此時工傷的大鍋飯已經沒了,取而代之的倒打一耙的反追究。同一家公司,同樣是工人,現實卻不同,反映出一個是有人味,一個是沒人味。
“人性”的光鮮和人味的粗淺或許是不可同日而語的,“人性”自可以高深下去,人味卻無意相與爭鋒。就老百姓而言,他們更習慣於守拙,守著人類基本的人味。要“人性”還是要人味?在能夠理解高深的“人性”之前,我們這樣的老百姓還是更喜歡要人味,這個我們懂。我們不能有了“人性”沒了人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