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對此,我深表懷疑。

(2008-05-04 01:46:08) 下一個
對此,我深表懷疑。


醫生手記


讓我很不高興的並不是王千源這個人的本身,而是她本身所起到的作用。

首先,我要說的是:我從來就沒有主張回避對於中國的民主,人權,自由,道德,以及等一些社會問題,國家問題進行積極辯證地討論。不過,讓我本人一直以來非常反感的是,為什麽一和某些人談到中國這方麵的問題,就似乎永遠在談論一個陰謀,一場屠殺,一次血案。然後給談論者打下一個深深的恐怖烙印,老實講,這種恐怖烙印,給今天的中國人(特別是是年輕人)本身都帶來一種很沉重的消極影響。

我相信每個家長在教育孩子審美德操的時候都不會簡單地把世界化成了兩半------------陰影的地方就全都是陰暗醜陋的,陽光的地方就全都是光明美好的。然而,讓我很遺憾的是,在國外這麽多年了,我看到在西方的很多人就是怎麽簡單地把今天的中國社會劃入到這個陰影範圍的,似乎中國從來就沒有過陽光,而有的隻是陰影黑暗中點點死難者的鬼火在閃爍。我不知道這種觀點的根源在哪裏,但我知道,在“自由”的西方世界裏,大家久而久之地已經習慣了這個觀點。

所以,我深深能理解這次海外學生的行為,盡管我們都不否認中國的確還有“陰影”。然而,誰又願意被人習慣地稱之為來自“陰影”的黑暗國度呢?我相信這次海外的大部分留學生就是想和那些早已充滿了成見的外國人爭辯:有陰影的地方並不全都是陰暗醜陋的。

盡管,這些留學生們所用的方式也許很幼稚,也很簡單急躁,但我覺得這是一次交流的碰撞,至少,能讓西方人看清這些來自“陰影”國度的中國年輕人有一顆脆弱的民族自尊心,(不管這種自尊心該不該有)他們的確是在渴望被理解。

然而,這種其實很簡單的願望和行為,卻最後一下子全亂了,然後全部複雜化了。

王千源這個人究竟怎麽樣,以及她做了什麽,為什麽這麽做?我不想對此討論(其實討論這個也沒什麽意義),我本人也沒有覺得她有多“賣國”,隻是知道她觀點有些“清涼”罷了,而實際上她的觀點很多中國人也都有,這種觀點在國內也並不是什麽“禁忌”本來沒有什麽大驚小怪的,然而,恰恰糟糕就糟糕在,這種“清涼”的觀點,突然地投入到了一鍋熱油裏(如果一鍋冷油也沒什麽了),從而炸了起來。

我想大家在廚房做菜時,都知道熱油鍋濺水後的麻煩吧。這個時候你是該恨這個水珠子,還是該恨這鍋熱油?做菜時加油加水本是常事,然而不合時宜的水油接觸,給唯恐天下不亂的人添加了多少話題?

這讓我想起了一個笑話: 一戶人家得了個小baby,親朋好友都紛紛祝賀,有的人說這個娃娃將來一定能當官,有的說這個娃娃將來定成大器,有的說這個娃娃將來沒準是個藝術家…….,這時候突然有個人說:“這個小孩將來遲早會死的。”一時嘩然,這個人立刻遭到了大家的唾罵。然而誰都知道,這個人說的是實話,人誰不會死呢。

王千源一沒有殺人,二沒有放火,三沒有搶劫偷盜,然而她為什麽會一時間成了一個眾怒的對象呢,我想就是這個原因。其實很多人對王千源無怨無仇,無親無故,根本談不上去恨她,也談不上去同情她,而都是在“利用”她做一種情緒上的反彈。

在遭到了簡單粗暴的人身威脅和恐嚇以及處理後,王千源,以及她的家庭現在理所當然的成了受害者,這個我完全可以理解,覆巢之下安有完卵?

然而,讓我厭惡的是,在什麽事情都沒有搞清楚的情況下,王千源就被“如獲似寶”地拿了出來,成為了一種理論依據,再次引申到中國“陰影”問題的各個方方麵麵上去了。似乎王千源越倒黴,中國也就顯得越黑暗。

“道德”本是一種修養,但我看到有些人在談“道德”的時候,隻是表麵上的閱金經,調素琴,溫文爾雅,但舉世濁而獨我清。似乎永遠都隻在用“不道德”來證明“道德”,用譴責“陰暗”來表現“光明”,大家都急急引經據典,忙忙旁征博引,然而永無休止的卻隻是“黨同伐異”。

有時候我就在想,如果是所有的留學生在激動地高呼“打倒中國共產黨”的時候,又有一個王千源一樣的人物因跳出來中流砥柱而被害,那麽,是不是今天有關“愛國賊”和“人權人士”的兩方又會彼此交換了戰壕對罵?

在我們曾經追求道德的標準,利益的公正,美醜的評價的時候,似乎很少有過統一的的度量衡。我們總是以想象中的神一般的的神聖和偉大來歌頌,和以想象中魔鬼一般的醜陋和可怕去抨擊,但是有誰敢用去真正地麵對了自己,-----一個人本身無法超越的本能和局限性?

對此,我深表懷疑。
[ 打印 ]
[ 編輯 ]
[ 刪除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